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斌

(孔斌孔子六世孫戰國時期魏國國相)

鎖定
孔斌是孔子的六世孫,曾出任戰國時期魏國國相。生卒年月不詳。曾説過“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孔斌在戰國年代的末期,看出六國已經羸弱,秦國將會一統天下。
本    名
孔斌
別    名
子順
所處時代
戰國時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孔斌人物生平

子順者,孔子六世孫也。
秦之始伐趙也,魏王問於諸大夫,皆以為秦伐趙,於魏便。孔斌曰:“何謂也?”曰:“勝趙,則吾因而服焉;不勝趙,則可承敝而擊之。”子順曰:“不然。秦自孝公以來,戰未嘗屈,今又屬其良將,何敝之承?”大夫曰:“縱其勝趙,於我何損?鄰之羞,國之福也。”子順曰:“秦,貪暴之國也,勝趙,必復他求,吾恐於時魏受其師也。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呴呴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今子不悟趙破患將及己,可以人而同於燕雀乎!”
初,魏王聞子順賢,遣使者奉黃金束帛,聘以為相。子順謂使者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祿,吾猶一夫耳,魏王奚少於一夫?”使者固請,子順乃之魏;魏王郊迎以為相。子順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諸喪職秩者鹹不悦,乃造謗言。文諮以告子順。子順曰:“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相鄭,三年而後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後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能及賢,庸知謗乎!”文諮曰:“未識先君之謗何也?”子順曰:“先君相魯,人誦之曰:‘麛裘而芾,投之無戾;芾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月,政化既成,民又誦曰:‘裘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裘衣,惠我無私。’”文諮喜曰:“乃今知先生不異乎聖賢矣。”子順相魏凡九月,陳大計輒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見用,是吾言之不當也。言不當於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謂子順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將何之?山東之國,將並於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遂寢於家。新垣固請子順曰:“賢者所在,必興化致治。今子相魏,未聞異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順曰;“以無異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無良醫。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義事之,固不獲安;救亡不暇,何化之興!昔伊摯在夏,呂望在商,而二國不治,豈伊、呂之不欲哉?勢不可也。當今山東之國敝而不振,三晉割地以求安,二週折而入秦,燕、齊、楚已屈服矣。以此觀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盡為秦乎!”
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世子孫。
秦國攻打趙國之初,魏王徵求羣臣對此事的對策,大家都認為秦國進攻趙國,是對魏國有利的事。孔斌卻質問:“為什麼這樣説?”回答是:“秦國戰勝趙國,我們也順勢向它屈服;如果秦國打不贏趙國,我們就趁它疲憊不堪予以攻擊。”孔斌反駁説:“不對。秦國自從秦孝公以來,沒打過敗仗,現在又重用良將白起,哪裏有疲憊可讓我們趁?”有個大夫説:“即使秦國戰勝趙國,那對我們魏國有什麼壞處呢?鄰國的羞辱難堪,正是我國的幸運福氣啊!”孔斌又反駁道:“秦國,是個貪婪暴虐的國家,一旦戰勝了趙國,必定要把矛頭轉向其他國家。我擔心那時魏國就將面臨秦軍的攻擊了。古人説過:燕雀築窩在屋檐下,母鳥哺育小鳥,嘰嘰喳喳地都很快樂,自己以為很安適。灶上煙筒忽然竄起火苗,高大的房屋即將被焚,而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災禍就要殃及。現在你不明白,趙國一旦滅亡,災難就會降臨魏國的形勢,難道人和燕雀一樣嗎?”當初,魏王聽説孔斌賢明,便派使者攜帶黃金綢緞,聘請他為相。孔斌説:“如果大王能夠採納我的方針,可以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讓我吃蔬菜,喝涼水,我也願意。如果只是讓我穿上一身貴服,供以豐厚俸祿,那我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魏王哪裏會缺少一個老百姓呢!”使者再三延請,孔斌才前往魏國,魏王親自出城迎接,拜他為相。孔斌便撤換了一批靠關係受寵的官員,代之以賢良人才;剝奪去不幹事者的俸祿,轉賜給有功之臣。那些失去職位的人都不高興,於是製造出謠言。文諮把這些話告訴了孔斌。孔斌説:“從來不能與老百姓共商創業大事!古代善於治理政事的人,起初時都免不了被誹謗。子產在鄭國做相,三年以後流言蜚語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魯國做相,也是三個月以後誹謗才終止的。現在我每日改革政事,雖然趕不上前代聖賢,難道還考慮誹謗之言!”文諮問:“不知道當年對尊祖上有什麼誹謗?”孔斌説:“先祖在魯國任相,有人唱道:‘穿鹿皮袍的權貴,抓起他來沒有罪;權貴穿着鹿皮袍,抓起他來都叫好。’等到三個月以後,風氣教化逐漸調養成型,百姓們又唱道:‘穿皮衣,戴殷帽,我們的心事他想到;戴殷帽,穿皮衣,一心為民不為己。’”文諮高興地讚歎説:“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與古聖賢相比也不差。”孔斌在魏國任相共九個月,每次提出重大的建議都不被魏王採用,於是喟然長嘆:“建議不被採納,是我的建議有不合適的地方,建議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祿,是不做事白吃飯,我的罪過也太大了!”説完便稱病辭去職務。有人對孔斌説:“魏王不用你,你為什麼不到別處去呢?”孔斌回答:“到哪裏去呢?崤山以東的各國都將被秦國吞併;秦國的行為不仁不義,我決不去那裏。”於是在家休養。新垣固問孔斌:“聖賢所到之處,必定是振興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國做相,沒聽説幹出什麼特殊的政績就自行引退了,猜想你是不是不得志?否則為什麼那麼快就辭職呢?”孔斌説:“正因為沒有特殊的政績,所以自己引退了。而且在不治之症面前,顯不出好醫生的本領。現在秦國有吞併天下之心,用仁義之道去事奉它,自然是得不到什麼安全;所以,當今拯救危亡都來不及,還侈談什麼振興教化!當年伊尹曾做過夏朝的官,呂望曾做過商朝的官,但這兩個王朝最終無法救藥,難道是伊尹、呂望不願意嗎?實在是因為大勢已不可挽回。現在崤山以東各國都疲憊不堪、萎靡不振,韓、趙、魏三國爭相割地以求偷安,二週折腰歸順秦國,燕國、齊國、楚國也屈服了。由此預見,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將歸秦國所有了! [1] 

孔斌軼事典故

孔斌,曾擔任過魏國國相。
魏安釐王問天下之高士於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子順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魏國國君安王魏圉向孔斌詢問誰是天下高士。孔斌説:“世上沒有這種人。如果説可以有次一等的,那麼這個人就是魯仲連了!”安釐王説:“魯仲連是強求自己這樣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説:“人都是要強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這樣不停地做下去,便會成為君子;始終不變地這樣做,習慣與本性漸漸相融合,也就成為自然的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