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慶德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鎖定
孔慶德(1911年2月14日~2010年9月29日),山東省曲阜市保寧村人,孔子73代後裔;1911年2月14日出生,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0年12月入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歷任營長、團長、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陽明堡、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歷任旅長、縱隊副司令員、軍長等職,參加了上黨、邯鄲、鄧縣、襄陽和進軍大別山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代理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3年10月離休;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 
2010年9月29日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2] 
中文名
孔慶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1年2月14日
逝世日期
2010年9月29日
畢業院校
紅軍大學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榮獲一級八一勳章
榮獲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榮獲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出生地
山東省曲阜縣
軍    銜
中將

目錄

孔慶德人物簡介

孔慶德 孔慶德
孔慶德(1911—2010),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1911年2月14日生於山東省曲阜姚村鎮保寧村。不滿16歲到國民黨軍陳調元部第46師當兵,曾任傳令兵、班長。1931年2月在安徽六安參加第46師138旅272團2營營長魏孟賢等領導的起義(史稱六安兵變),隨部編入鄂豫皖蘇區紅軍中央教導第2師。後任紅4軍第12師35團1營排長,紅四方面軍第10師30團3營8連連長,參加了黃安戰役和鄂豫皖蘇區第二、四次反“圍剿”。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蘇區向西轉移入川,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10月起任紅4軍第10師30團1營營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1935年3月參加嘉陵江戰役後隨紅四方面軍長征,同年8月調任紅4軍第12師36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包座戰鬥,後隨軍南下參加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和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936年4月,入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學習,後任紅4軍獨立師師長。到陝北後任紅4軍第10師師長,率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戰後,適應工作需要調任紅4軍教導團團長,後隨教導團編入援西軍隨營學校,改任軍事教員。
孔慶德
孔慶德(8張)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1營營長,參加夜襲陽明堡和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1938年4月隨徐向前等率領的路東縱隊南下冀南,任第769團團長。同年秋,第769團返回太行,他被抽調加強冀豫支隊,任第2團團長,後任第14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冀南區反“掃蕩”。百團大戰中,曾指揮第14團堅守陽泉獅腦山陣地6晝夜,掩護主力部隊取得了正太路破擊戰的勝利。1942年起任冀南軍區第8旅副旅長兼第三分區副司令員、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4] 
全民族抗日戰爭 [5]  勝利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4旅旅長,先後參加上黨、邯鄲、定陶、巨(野)金(鄉)魚(台)、豫北攻勢、魯西南等戰役。1947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縱隊副司令員,後兼任桐柏軍區副司令員,開闢桐柏解放區,參與指揮了鄧縣、襄陽等戰役。
1949年2月任人民解放軍第58軍軍長,同年5月任河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58軍軍長,1950年12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2年畢業後任中南軍區炮兵代司令員,後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其中1971~1975年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1983年離職休養,經中央軍委批准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4] 
2010年9月29日1時29分,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