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子閒居

鎖定
孔子閒居》是小戴禮記的著名篇目之一,作於春秋時代。另外兩篇以“孔子閒居”開頭,一篇出自《説苑》(《尊賢》),另一篇出自《韓詩外傳》(七)。
作品名稱
孔子閒居
創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處
《禮記》第二十九篇、《説苑》(《尊賢》)和《韓詩外傳》(七)
文學體裁
小戴禮記

孔子閒居禮記·孔子閒居

孔子閒居概述

這一則《孔子閒居》出自《禮記》第二十九篇。

孔子閒居原文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 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於孫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祇。帝命式於九圍。’;是湯之德也。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慾將至,有開必先。開降時雨,山川出雲。其在詩曰:“嵩高唯嶽,峻極於天。惟嶽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雲:‘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協此四國’。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孔子閒居譯文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旁邊侍立。子夏問道:“請問《詩》上所説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氣怎樣做才可以被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説:“説到‘百姓的父母’一嘛,他必須通曉禮樂的本源,達到‘五至’,做到‘三無’,並用來普及子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現了災禍,他一定能夠最早知道。做到了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説:“什麼是‘百姓的父母’,學生已經領教了。一再請問什麼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説:“既有愛民之心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奮就會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之心至於百姓。哀與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瞪大眼睛來看,你無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來聽,你無法聽得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卻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子夏説:“什麼是‘五至’,學生已經明白了。再請問什麼叫做‘三無’?”孔子回答説:“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喪服的服喪,大體上已經懂了。這就叫做‘三無’。”子夏説:沒有形式的禮儀,“什麼是‘三無’,再請問什麼詩最近乎‘三無’一的含義?”孔子回答説:“舊夜謀政,志在安邦’,這句詩最近乎沒有聲音的音樂;‘儀態安詳,無可挑剔’,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形式的禮儀;‘看到他人有災難,千方百計去支援’,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喪服的服喪。”
子夏説:“您這番話太偉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話説到這裏就算到頭了呢?”孔子説:“怎麼會呢?君子在實行‘三無’的時候,還有‘五起’呢。”子夏説:”‘五起’怎麼講?”孔子説:“第一,沒有聲音的音樂,百姓不違背國君的心願;沒有形式的禮儀,國君的態度從容不迫;沒有喪服的服喪,設身處地地同樣非常悲傷。第二,沒有聲音的音樂,心願已經滿足;沒有形式的禮儀,‘態度恭恭敬敬;沒有喪服的服喪,愛心延及四方各國。第三,沒有聲音的音樂,上下心願交融;沒有形式的禮儀,上下和睦齊同;沒有喪服的服喪,使萬國之民競相孝養。第四,沒有聲音的音樂,四方聞者曰益增多;沒有形式的禮儀,‘天勝似一天,一月強過一月;沒有喪服的服喪,使純粹的道德曰益光明。第五,沒有聲音的音樂,使響應之心紛紛而起;沒有形式的禮儀,普及四海;沒有喪服的服喪,傳及後世子孫。”
子夏問道:“夏禹、商湯、文王的德行,與天地並列而為三。請問怎樣才可以稱作是與天地並列而為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無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攬天下百姓。”子夏接着問道:“什麼叫做‘三無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樣無私地覆蓋萬物,像地那樣無私地承載萬物,像曰月那樣無私地照耀萬物。按照這三條來招攬天下百姓,就叫做‘三無私’。這個意思在《詩經》裏也有所反映:‘奉行天命不敢違,至於成湯登君位。降下政教不遲緩,聰明謹慎曰向上。明德長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湯。’這就是商湯的德行。天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既有颳風下雨,也有下露降霜。這些都是天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大地承載着神妙之氣,風雷鼓盪,萬物萌芽生長。這些都是地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聖人自身的德行極其清明,他的氣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將稱王天下的時候,神靈有所預知,一定要為他生下賢能的輔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時之雨,又好像山川飄出祥雲。有《詩》為證:‘五嶽居中是篙山,巍巍高聳入雲天。中嶽高山降神靈,生下甫侯和申伯。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棟染臣。諸侯靠他作屏障,宣揚盛德遍四方。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夏、商、週三代稱王,在其稱王之前就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詩》上説:‘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聲千古傳。這就是三代聖王的德行。《詩》上又説:“太王施其文德,團結四方各國。這就是太王的德行。”子夏聽到這裏,一躍而起,倚牆而立,説:“弟子敢不接受老師的這番教誨嗎!”

孔子閒居《説苑·尊賢》

孔子閒居概説

這一則《孔子閒居》出自《説苑·尊賢》。

孔子閒居原文

孔子閒居,喟然而嘆曰①:“銅鞮伯華而無死②,天下其有定矣③!”子路曰④:“願聞其為人也何若⑤?”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學⑥;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⑦。”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學則可,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則可,夫有道又誰下哉⑧?”孔子曰:“由不知也!吾聞之:以眾攻寡,而無不消也⑨;以貴下賤,無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⑩,而下士七十人,豈無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於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孔子閒居翻譯

孔子隱居在家時,有一天感嘆道:“如果銅鞮伯華還沒有死,天下就能夠安定了。”子路説:“希望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説:“他們小時候聰敏好學,壯年時有勇氣有骨氣,老的時候雖然明白事理但也願意親近別人。”子路説:“小時候聰敏好學也就罷了,壯年時候有勇不屈也就算了;可得道後還怎麼親近不如自己的人呢?”孔子説:“這你就不知道了。我聽説,以多數人攻打少數人沒有不勝利的;以尊貴的身份去親近不如自己的人,沒有不得到他們尊重的。過去周公旦執政天下的時候禮賢下士七十多人,難道能説他不是明白事理的人嗎?這是因為他希望得到士的幫助啊!所以説能禮賢下士的有道之人是真正的君子啊!”

孔子閒居註釋

①喟(kuì)然:長嘆的聲音。然,詞尾。②銅鞮(tí)伯華:春秋時晉國大夫羊舌赤,銅鞮是他的封地,伯華是他的字。而,如果。③其:大概。表揣度的語氣副詞。含有委婉的語氣。④子路: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⑤何若:何如,怎麼樣。⑥敏:聰明。⑦下:對......謙下,意動用法。⑧誰下:對誰謙下。誰,疑問代詞作賓語而位於動詞"下"的前面,屬賓語前置。⑨消:消滅。⑩昔者:從前。"者"助詞,與時間詞構成雙音詞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成王年幼,他攝政。制:掌握。11.達:理解,明白。12遂:順,如意。

孔子閒居成語

禮賢下士

孔子閒居故事道理

對有才有德的人以禮相待,對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計自己的身分去結交

孔子閒居韓詩外傳·卷七

孔子閒居概述

這一則《孔子閒居》出自《韓詩外傳·卷七》。

孔子閒居原文

孔子閒居,子貢侍坐,請問為人下之道奈何。孔子曰:“善哉!爾之問也。為人下,其猶土乎!”子貢未達,孔子曰:“夫土者,據之得甘泉焉,樹之得五穀焉,草木植焉,鳥獸魚鱉遂焉,生則立焉,死則入焉,多功不言,賞世不絕。故曰:能為人下者,其惟土乎?”子貢曰:“賜雖不敏,請事斯語。”

孔子閒居譯文

孔子在家閒坐,他的學生子貢陪侍在旁,請教孔子應該如何做到謙虛謹慎地待人。孔子説:“你的問題問得好呀!對人謙虛有禮,大概就像大地那樣吧!”子貢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又説:“那大地,挖掘它就可以得到甘泉,耕耘它就會得到五穀;草木在它上邊生長,鳥獸魚鱉在其中各得其所。人活着就在上面成家立業,死後就埋入地裏。大地的功勞很多卻從不會四處張揚,然而它對社會的貢獻卻永不斷絕。所以説,真正能謙虛待人的,大概只有大地了吧?”子貢説:“我雖然不聰明,也一定要按您這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