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子三朝記

鎖定
《孔子三朝記》是一部記載孔子魯哀公問對的著作,共有七篇,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在劉向的《別錄》和劉歆的《七略》中亦有記載。《三國志·蜀書·秦宓傳》記載:昔孔子三見哀公,言成七卷,事蓋有不可嘿嘿也!裴松之注曰:劉向七略曰: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今在《大戴禮》。臣松之案:中經部有孔子三朝八卷,一卷目錄,餘者所謂七篇!它曾經獨立流傳,後來被戴德收錄於《大戴禮記》,但其單行本並沒有立即亡佚,而是又與《大戴禮記》並列流行了很長時間,很有可能直到隋唐之後才亡佚。
中文名
孔子三朝記
目    的
記載孔子與魯哀公問對
收    錄
漢書·藝文志
篇    數
七篇

孔子三朝記歷史地位

《孔子三朝記》雖然成書很早,但在歷史上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幾乎同一時代成書的《大戴禮記》和《禮記》在地位上出現了分化。漢代經學大師鄭玄為《禮記》作注之後,使該書地位扶搖直上,逐漸擺脱了經學的附庸地位而被立於學官,在唐代又進一步升為經學。與之同時,從晉代以來又盛傳“小戴刪大戴”之説,《大戴禮記》的地位又被進一步降低。清代考據學大興,清代學者們進行了冷靜的思考和嚴密的考證,指出“小戴刪大戴”之説不成立,使它重新得到重視,研究者逐漸增多,研究專著也開始出現。
宋代的王應麟認定《大戴禮記》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閒》七篇即是已亡佚的《孔子三朝記》。清代的王聘珍、孔廣森等人以及現當代的章太炎、黃懷信等人均認同王應麟的“七篇説”。除此之外,還存在着“一篇説”和“五篇説”,顏師古則認為《大戴禮記》中有其一篇,章學誠認同這一説法;而清人王昶認為《大戴禮記》中有五篇。筆者認為“一篇説”和“五篇説”缺乏有力的論據,應以“七篇説”為確。

孔子三朝記作品考究

《孔子三朝記》一書的名義,即“三朝”究竟指何意,學術界仍未能達成共識,這也是本文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該書的成書與流傳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成書問題主要是指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該書中的不少內容散見於《荀子》、《左傳》等傳世文獻,另外,和出土文獻《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亦有多處文字互現之處,它們的成書年代很有可能十分相近。該書記述了孔子大量言行事蹟,深刻體現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和“禁殘止暴”的軍事思想,是研究孔子與原始儒學的重要著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