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午沙鼠

鎖定
子午沙鼠(學名:Meriones meridianus Pallas)別名黃耗子、黃尾巴鼠、中午沙鼠、午時沙土鼠,是我國特有的沙鼠,屬於齧齒目、倉鼠科 [1] 沙鼠亞科、沙鼠族、沙鼠屬的小型地棲齧齒動物。
體長105~155 mm;尾長略短於或略超過體長,體軀背面毛色變異亦較大,從沙黃色至深棕色。腹面從毛基到毛尖全白。尾毛上下一色棕黃,近尾端處生有黑色或黑褐色長毛,後足被滿白色毛,或在踵部有點狀小裸露區。
子午沙鼠為蒙新區荒漠與荒漠草原中的遍佈種。其分佈範圍包括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一哈密盆地,阿拉善荒漠、鄂爾多斯高原、柴達木盆地、湟水河谷、黃土高原北部,以及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
中文名
子午沙鼠
拉丁學名
Meriones meridianus
別    名
黃耗子
中午沙鼠
午時沙土鼠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獸綱 [1] 
齧齒目
倉鼠科 [1] 
沙鼠屬
子午沙鼠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鼠形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沙鼠亞科
亞    種
7亞種
分佈區域
內蒙、河北張家口、陝西、甘肅、寧夏、山西、青海、新疆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7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危    害
主要為害植物種子及其營養體

子午沙鼠形態特徵

子午沙鼠外形

乳鼠階段:初生至20日齡,體重不超過11g。形態變換最大,睜眼,耳孔開裂,門齒、臼齒及被毛的長出等均在此期。但體温調節尚未形成,體長在60mm以下。
幼鼠階段:20~40日齡,其主要特徵是已形成體温調節機制,可自由取食,生長率仍較快,保持在1%以上,上下臼齒已長全,體長60~85mm,體重不超過30g。
亞成體階段:40~70日齡,除體重外,其餘各生長率已下降到1%以下,生殖器官逐漸發育成熟,體長80~96 mm,體重最高可達45g。
成體階段:70日齡以上,全部發育成熟,有個體參與繁殖,體重生長率下降到1%以下,體重45g以上。體長100~150mm,尾長95~150mm,約等於體長或略短些;後足28~37mm,耳長13~18mm。顱長33~38.8mm,顱寬17~20.8mm,超過顱長的一半;鼻骨長約11.4mm;眶間寬約6mm;聽泡很發達,長約12.3mm,上頰齒列長約4.8mm。 [3]  [4] 

子午沙鼠毛髮

體毛色有變異,體背面呈淺灰黃沙色至深棕色,體側較淡,呈沙灰色;體腹面純白色;眼周和眼後以及耳後毛色較淡,白色或灰白色;尾上下1色,呈鮮棕黃色,有時下面稍淡,尾端通常有明顯黑褐色毛束;足底覆有密毛;爪淺白色;耳殼前緣列生長毛。 [3] 

子午沙鼠頭骨

子午沙鼠頭骨 子午沙鼠頭骨
頭骨比長爪沙鼠稍寬大。顴寬約為顱全長3/5。頂間骨寬大,背面明顯隆起,後緣有凸起。聽泡發達。門齒孔狹長,後緣達臼齒前端的連線。頂間骨不如長爪沙鼠的發達,其前緣中間部分略向前突。鼻骨較為狹窄,其後端為前頜骨後端所超出。 [5] 

子午沙鼠牙齒

牙齒與同屬的其他種類一樣。每一上門齒前面各有1明顯縱溝。第1上臼齒咀嚼面內外兩側各有3個三角形彼此相對,形成前後3個三角橫葉;第3橫葉有時呈菱形。第2上臼齒只有2個橫葉,彼此相通,但三角形狀不甚明顯。第3上臼齒只有1葉,略呈圓形。下臼齒基本上與上臼齒相同,但形狀略有不同,特別是第1下臼齒前葉。 [3] 

子午沙鼠棲息環境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主要棲息於荒漠或半荒漠地區,典型棲息地為生長梭梭、琵琶柴、紅砂、駱駝刺、白刺、檉柳等荒漠灌木的沙丘、沙崗及丘間低地。在塔里木盆地尚喜棲息在沿河胡楊林及旱生蘆葦砂地。有時也見於非地帶性的沙地和農區。在內蒙古,子午沙鼠的典型生境為灌木和半灌木叢生的沙丘和沙地。 [3] 

子午沙鼠生活習性

子午沙鼠活動

子午沙鼠是亞洲中部荒漠、荒漠草原動物。廣泛棲息於各類乾旱環境。它們常聚集於小片適宜的生存環境。在內蒙古荒漠草原區的鹽淖周圍、農田間的沙丘上的數量極高。在同一棲息地,長爪沙鼠多分佈於田梗、田間荒地,密度相對均勻,而子午沙鼠分佈於灌叢、沙丘,密度不均勻。這是草原與荒漠鼠類種羣空間分佈型的差異。
夜間活動,白天極少出洞。在22~0時為活動高峯,清晨4~6時有一個小高峯。活動距離為60~870m,平均264m。覓食時趨於遠離洞口,僅在交尾期或哺乳期才限於洞系周圍取食。隨季節的變化有遷移覓食的習性,其遷移距離一般不超過1km。秋季儲糧時期,植物種子普遍成熟,食物豐富,沙鼠的活動範圍也相對穩定。

子午沙鼠食性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
雜食性。以草本植物、旱生灌木、小灌木的莖葉和果實為主要食物。一些帶刺的灌叢,如狹葉錦雞兒、沙蘭刺頭等亦為其所採食。春季曾在其胃中檢出鞘翅目昆蟲的殘片。在農區盜食各種糧食作物,甚至葡萄乾、西瓜、甜瓜、向日葵籽以及樹木幼苗。子午沙鼠很少直接飲水,僅在秋季可見其採食帶露水的葉子。籠養條件下,日食量為18~34g/日。夏季的日食量高於秋季。洞系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的洞系可分為越冬洞、夏季洞和複雜洞。雌鼠在妊娠和哺乳期間出入洞口之後,常將洞口堵塞。種羣數量以及分佈區河西走廊荒漠居多,且為優勢種,夏季夾日法捕獲率多在10%以上,個別地區可達40%。本種的洞穴配置分散,不形成密集洞羣,洞道不甚複雜,大多為單出口或雙出口。夏洞長2~3m,巢位距地面多不超過1m;冬洞較長,可長達4m以上,巢位在2m左右。冬季,子午沙鼠集居到冬用洞內,每洞常棲息5~10只,因而形成一些分散而孤立的“集居區”。 [3] 

子午沙鼠分佈範圍

子午沙鼠為蒙新區荒漠與荒漠草原中的遍佈種。其分佈範圍包括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一哈密盆地,阿拉善荒漠、鄂爾多斯高原、柴達木盆地、湟水河谷、黃土高原北部,以及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其中甘肅境內分佈在河西走廊、平涼地區、慶陽地區、定西地區、蘭州、皋蘭、榆中、永登、景泰、永靖等地。 [3] 
子午沙鼠分佈 子午沙鼠分佈

子午沙鼠繁殖方式

子午沙鼠 子午沙鼠 [5]
春季交尾,在5、6月份為產仔盛期,每胎產3~10仔,平均6仔。大多越冬雌鼠繁殖2胎。7、8月份已很少有幼仔出現。食物充足的年份,在9月又有部分雌鼠可產1胎。新疆木壘縣在牧草豐盛的年份曾發現9月的孕鼠佔雌鼠總數80%,可見食物對沙鼠的繁殖影響甚大。幼鼠出生一個月後開始獨立生活。
子午沙鼠的年數量變動幅度較小,在1991~1998年,年平均捕獲率為1.02%,1994年最高為1.94%,1991年最低為0.34%,最高年是最低年的5.71倍。 [6]  各年度的同一季節密度水平大致一致。但季節間數量差異較大。秋季數量約為春季的5~10倍。秋季種羣中幼鼠約佔80%。荒漠綠洲、低濕沙地及荒漠灌叢中的數量高於礫土荒漠。而這類環境又多被開墾用作農業生產基地,因而這些地區農田害鼠頗為嚴重。 [5] 

子午沙鼠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中文名
M.m.psammophilus Milne Edwards,1807
內蒙古亞種
M.m.buechneri Thomas,1909
阿爾泰亞種
M.m.lepturus Buchner,1889
麻札塔格亞種
M.penicilliger Heptner,1933
伊犁亞種
M.m.cryptorhinus Blanford,1875
葉城亞種
M.m.jei Wang,1964
葉氏亞種
M.muleiensis Wang,1981
木壘亞種 [7] 

子午沙鼠保護現狀

子午沙鼠保護級別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2] 
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子午沙鼠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 

子午沙鼠防治方法

子午沙鼠喜食種子,且愛尋找撒在地上的種子,因此用毒餌法滅鼠效果最好。在人口稀少的荒漠地帶,也可用飛機撒播,高標50m,間隔70m,沿兩邊撒2條,滅效較好。
⑴農田建設要考慮到防治鼠害,如深翻土地,破壞其洞系及識別方向位置的標誌,能增加天敵捕食的機會。
⑵清除田園雜草,惡化其隱蔽條件,可減輕鼠害。
⑶作物採收時要快並妥善儲藏,斷絕或減少鼠類食源。
⑷保護並利用天敵。
⑸人工捕殺。在黑線姬鼠數量高峯期或冬閒季節,可發動羣眾採取夾捕、封洞、陷阱、水灌、鼓風、剖挖或槍擊等措施進行捕殺。有條件的地區也可用電貓滅鼠。
⑹毒餌法。用0.1%敵鼠鈉鹽毒餌、0.02%氯敵鼠鈉鹽毒餌、0.01%氯鼠酮毒餌、0.05%溴敵隆毒餌、0.03%~0.05%殺鼠脒毒餌,以小麥、莜麥、大米或玉米(小顆粒)作誘餌,採取封鎖帶式投餌技術和。一次性飽和投餌技術,防效較好。也可使用1.5%甘氟小麥毒餌,半年內不能再用,宜與慢放毒餌交替使用,且該毒餌使用前要投放前餌,直到害鼠無戒備心再投放毒餌。
⑺煙霧炮法。將硝酸鈉或硝酸銨溶於適量熱水中,再把硝酸鈉40%與幹牲口糞60%或硝酸銨50%與鋸末50%混合拌勻,曬乾後裝筒,筒內不宜太滿太實,秋季,選擇晴天將炮筒一端蘸煤油、柴油或汽油,點燃待放出大煙霧時立即投入有效鼠洞內,入洞深達15~17m處,洞口堵實,5~10分鐘後害鼠即可被毒殺。
⑻燻蒸法。在有效鼠洞內,每洞把注有3~5ml氯化苦的棉花團或草團塞入,洞口蓋土;也可用磷化鋁,每洞2~3片。
⑼拌種法。播種時用甲基異柳磷拌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