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拼音:yī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2]。“婴”本义是妇女颈饰,类似于现代的项链。作动词,意思是系在颈上,再引申为缠绕、遭受。又假借为“撄”,指触犯。“婴”又表示刚出生不久的小孩。 [12]
- 中文名
- 婴
- 拼 音
- yīng
- 繁 体
- 嬰
- 部 首
- 女
- 五 笔
- MMVF [3]
- 仓 颉
- BOV [3]
- 郑 码
- LOLZ [3]
- 笔 顺
- 竖、横折、撇、点、竖、横折、撇、点、撇点、撇、横
- 字 级
- 一级(编号:2301) [1]
- 平水韵
- 下平声八庚 [4]
- 总笔画
- 11(部首3,部首外8)
- 四角号码
- 7740₄
- 统一码
- 5A74 [3]
- 结 构
- 上下结构
- 造字法
- 会意字
- 注音字母
- ㄧㄥ
- 异体字
- 孾、孆、𦦿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婴”本为会意字。在图1浆道的战国文字中,上部是“贝”,朵狱希影下部是“女”,表示女子颈上挂着由贝做成的装饰品。在图2的战国文字中霸体埋,上从二“贝”,其表义功能不变。汉代文字“婴”所从的“賏”或省作“䀠”(图8)。 “貝”简化作“贝”。繁体“嬰”类推简化作“婴”。
婴的本义不是“幼儿”,而是才谅恋古代一种颈项的装饰物,类似于今日的项链,但是是用贝串联而成。“賏”,《说文》训为“颈饰也”,是将贝组串起来后系在颈上,以贝为装饰品,是因为贝坚硬而美丽。这已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婴有系在颈子上、戴等义,又有环绕、遭受、触犯等义。晋代陆机《赴洛中道作》诗云:“世网婴我身。”这是说世事缠绕着我身。这里的“婴”是围绕、缠绕的意思。《荀子·强国》:“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这枣良危里的“婴”作碰撞、触犯解释。再比如,“婴心”就是挂心,“婴丁”就是遭受,“婴病”就是有了疾病,“婴兆朽罪”指获罪,等等。
婴的上述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语言交际中,“婴”最常见的义项还是其“婴儿”义,即初生的小龙挨匪孩。《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晋代郭璞《游仙诗》其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也有人认为,“婴”本指女孩,如《玉篇》云“男曰她拳堡儿,女曰婴”,后来才泛指初生儿。 [12-13]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名词 | 颈饰。 | necklace | 《说文·女部》:“婴,颈饰也。” | |
初生的小孩 | infant; baby | 晋·郭璞《游仙诗》其六:“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 | 婴儿;婴孩;妇婴 | |
通“缨”。 古时套在马、犬颈上或胸前的一种饰物 | 《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婴瓖,以望君之尘垢者。” | |||
通“缨”。 系冠的带子 | 《礼记·内则》:“衿婴綦屦。” | |||
通“罂”。古代一种口小腹大的瓶子 | 《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乃赐之黄金之婴三六。” | |||
姓氏用字 | ||||
动词 | 系在颈上;穿戴 | wear | 《后汉书·虞延传》:“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 |
环绕;缠绕 | twine | 《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宋·苏轼《厉法禁策》:“其罪至于除名,而其官不足以赎,则至于婴木索受笞棰,此亦天下之至辱也。” | 婴疾 | |
遭受 | suffer | 晋·袁宏《后汉纪·质帝纪》:“今我元元,婴此饥馑。” 明·宋濂《怀远大将军于君墓志铭》:“君以一书生,婴乱世,乃能倡义旅以捍乡邦。” | ||
接触;触犯 | toch; harass; offend | 《荀子·议兵》:“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 | ||
施加 | 《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8]《汉语大字典》 [9])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於盈切(yīng)
颈饰也。从女賏。賏,其连也。 [5]
说文解字注
“绕也”注:各本作颈饰也,今正。贝部賏,颈饰也。婴与賏非一字,则解不应同。孙绰《天台山赋》:“方解缨络。”李引《说文》:“婴,绕也。”缨与婴通。陆机《赴洛中道作诗》:“世纲婴我身。”李引《说文》:“婴,绕也。”唐初本可据。绕者,缠也。一切缠绕如賏之缠颈,故其字从賏。《越绝书》:“婴荣楯以白璧。”《司马法》:“大夫婴弓。”《山海经》“婴以百圭百璧”,谓陈之以环祭也。又“燕山多婴石”,言石似玉,有符采婴带也。凡史言婴城自守,皆谓以城围绕而守也。凡言婴儿,则嫛婗之转语。
“从女賏。賏,贝连也,颈饰”注:各本作其连也,今正,又移颈饰二字於此。此六字,释以賏会意之恉。於盈切,十一部。 [6]
康熙字典
【丑集下】【女部】 嬰;部外笔画:14
又《六书故》:女首饰也。婴所以饰也。《荀子·富国篇》:处女婴宝珠。别作璎。
又加也。贾谊《治安策》:婴之以芒刃。
又触也。《韩非子·说难》:龙喉下逆鳞,婴之则杀人。
又绕也。《后汉·卓茂传》:婴城者相望。
又萦也,绊也。陆机诗:世网婴吾身。张九龄诗:形随世网婴。
又山名。《隋图经》:婴山,并州之主山。
又九婴,水火之怪。《淮南子·本经训》:尧使诛九婴于凶水之上。
又盂也。与罂通。《穆天子传》:黄金之婴之属。
又姓。晋季膺之后。别作賏。
又《集韵》於庆切。音映。关中谓孩子曰婴。
又於正切。音郢。婴累,弱也。一曰绊也。 [3]
书法字形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女”画,人一笔写成。
【写法】“〔⿰贝贝〕”窄“女”宽。“〔⿰贝贝〕”,主体居上半格,两“贝”分写竖中线左右;两撇笔都伸向横中线下侧,两个点都在横中线上。“女”,居下居中;人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短点长,撇笔与人在竖中线相交,末笔横长而平,两端都超出上部。 [10]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婴 | 婴 | 梗 | 平声 | 下平十四清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於盈切 | ʔjɛŋ | |
集韵 | 婴 | 梗 | 平声 | 下平十四清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伊盈切 | ʔjæŋ | ||
映 | 梗 | 去声 | 四十三映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於庆切 | ʔiaŋ | |||
缨 | 梗 | 去声 | 四十五劲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於政切 | ʔjæŋ | |||
礼部韵略 | 平声 | 清 | 伊盈切 | |||||||||
增韵 | 平声 | 清 | 伊盈切 | |||||||||
中原音韵 | 英 | 阴平 | 庚青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əŋ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庚青 | 衣京切 | |||||||||
洪武正韵 | 英 | 平声 | 十八庚 | 影 | 乌 | 全清 | 於京切 | ʔiəŋ | ||||
分韵撮要 | 英 | 阴平 | 第七英影应益 | 以 |
(参考资料:汉典 [7])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ʔ | i̯ĕ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耕 | 0 | ǐe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耕 | ʔ | je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耕 | ʔ | jie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耕 | jing | |
西汉 | 耕 | |||
东汉 | 耕 | |||
魏 | 耕 | jieng | ||
晋 | 耕 | j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ʔ | i̯ɛ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0 | ǐɛ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ʔ | jɛ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iæ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jä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ǐɛŋ |
(参考资料:汉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iŋ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iŋ | 213 | 阴平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iŋ | 21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in | 55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in | 44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in | 212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iŋ | 21 | 阴平 | |
晋语 | 太原 | iŋ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in | 44 | 阴平 | |
吴语 | 温州 | iaŋ | 44 | 阴平 | |
湘语 | 长沙 | in | 33 | 阴平 | |
湘语 | 双峰 | iɛn | 55 | 阴平 | |
赣语 | 南昌 | in | 42 | 阴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in | 44 | 阴平 | |
粤语 | 广州 | jɪŋ | 53/55 | 阴平 | |
粤语 | 阳江 | ɪŋ | 33 | 阴平 | |
闽语(闽南片) | 厦门 | ɪŋ | 55 | 阴平 | 文读 |
ẽ | 55 | 阴平 | 白读 | ||
ĩ | 55 | 阴平 | 白读 | ||
闽语(闽南片) | 潮州 | eŋ | 33 | 阴平 | |
闽语(闽东片) | 福州 | iŋ | 44 | 阴平 | 文读 |
eiŋ | 44 | 阴平 | 白读 | ||
闽语(闽北片) | 建瓯 | eiŋ | 54 | 平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1]、汉典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