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媯水河

鎖定
媯水河,海河水系永定河支流,古稱滄河、清夷水、清水河。媯水原是今山西永濟境內的古水名,與帝堯帝舜的傳説有關。南北朝以後,人們附會古潘縣(今涿鹿縣保岱)是舜都,所以便把古潘城中的小水改名為媯水,逮至唐朝更以媯水為州名。這樣,媯水水名就從山西永濟移到了河北涿鹿。唐長安二年移媯州於清夷軍城,大概就在此時,舊州城的媯水水名也被移用到新州城,媯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名。 [1] 
媯水河流域分佈在北京市延慶區內。發源於延慶區城東北13公里處,橫貫延慶盆地,在下屯鄉大路村北入官廳水庫後入永定河,河長18.5公里,寬75米至250米,流域面積1073.6平方公里。 [2] 
媯水河有古城河、佛峪口河、蔡家河、西二道河、小張家口河、西撥子河、幫水峪河(邦水峪河)、三里河、養鵝池河等支流。 [3] 
媯水河上游在延慶山區,適於修建水庫,流域內有古城水庫、佛峪口水庫、香村營攔河閘等攔蓄工程,為中下游農業灌溉提供了水源。 [4]  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流域內還建有松山電站、佛峪口水庫電站、古城水庫壩後電站(1988年報廢)。 [5] 
中文名
媯水河
外文名
Guishui River
別    名
滄河
清夷水
清水河
所屬水系
永定河水系
流經地區
延慶區
發源地
延慶縣城東北13公里處
主要支流
古城河
佛峪口河
蔡家河
河    長
18.5 km
流域面積
1073.6 km²
河    口
延慶區下屯鄉大路村

媯水河幹流概況

媯水河的位置 媯水河的位置
媯水河干流概況 媯水河干流概況
媯水河,發源於北京市延慶區(原延慶縣)城東北15公里之黃龍潭,南流至小莊科又有發源於黑漢嶺之新華營河匯入,自東向西橫貫延慶川區盆地,沿途有9條支流匯入,在下屯鄉大路村北入官廳水庫後入永定河,河道彎曲,河長18.5公里,河寬75米至250米,流域面積1073.6平方公里。 [3] 
上游永寧鎮一段 上游永寧鎮一段
媯水河延慶城區一段 媯水河延慶城區一段

媯水河水文特徵

媯水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18億立方米,汛期徑流量達0.58億立方米。媯水河洪水每年發生少則一、二次,多則五、六次。據《北京市洪水調查資料》,1939年7月在延慶南關橋最大洪峯流量1800立方米每秒。枯水期最小流量僅為0.3立方米每秒。 [3] 

媯水河主要支流

古城河上游龍慶峽 古城河上游龍慶峽
古城河,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海坨山東麓靳家堡鄉後河一帶,東南流經古城村西於香村營村入媯水河,主河道長23.5公里,平均河寬44.3米至75米,流域面積129平方公里。河谷狹窄,兩岸多陡壁,是為龍慶峽。上游有裂隙泉多處,常年可為河道補水。依山築壩,建有古城水庫。
佛峪口河,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海坨山南麓張山營鎮西大莊科村,向南流經西卓家營村西南入官廳水庫,全長14公里,平均河寬144米,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上游為茂密森林,植被好,有泉水匯入,河道常年有水。山口修壩,建有佛峪口水庫
支流蔡家河匯入處 支流蔡家河匯入處
蔡家河,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靳家堡鄉丁家堡一帶,向南流到延慶農場西入媯水河,河長8.5公里,流域面積79.5平方公里,屬於延慶城關西北部排水河道。
西二道河,季節河,為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二道河鄉蓮花灘一帶,北流經二道河鄉後於大榆樹鄉陳家營附近入媯水河,全長11.8公里,流域面積45.8公里。
小張家口河,季節河,為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八達嶺北麓大榆樹鄉小張家口一帶,向北流經延慶鎮蓮花池村西后入媯水河,全長9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
西撥子河,季節河,為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八達嶺鎮西撥子一帶,流經下屯鄉小王家堡、小豐營村後於大路村東入媯水河,全長11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幫水峪河(邦水峪河),季節河,為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八達嶺鎮石峽一帶,向北流經幫水峪、西桑園村後入媯水河,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84平方公里。
三里河,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延慶鎮唐家堡一帶,向南流經上水磨村於西關村附近入媯水河,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11.6平方公里。
養鵝池河,媯水河支流,屬永定河水系。發源於康莊鎮養鵝池附近,流經小曹營、大王莊村,於大王莊村西約3公里處入媯水河,全長5公里,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 [3] 

媯水河治理開發

媯水河河道治理

1956年8月3日,由於連日降大雨,媯水河水位上漲2.695米(延慶東關處),洪水沖毀縣城東南角耕地30餘畝,塌岸500餘米,河道北侵,威脅縣城和延康公路南門外高填方段,為此於1957年4月14日成立了南門外工程施工所,農業局局長楊滿榮任主任,水利科科長王懷義任副主任。4月15日開工挖河槽,裁彎取直,新河槽寬25米,長298米,深1.5米,在舊河槽的兩端修擋水壩,上游為80米長,4米寬的木籠塊石壩。下游為60米長的梅花樁壩(見河道治理施工圖)。
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由張家口專員公署撥專款2萬元,動用縣城周圍的民工,採取定工計件工資辦法,完成定額普工發工資1元,技工發1.2~1.5元,工效普遍提高,米家堡村8個人一天完成39立方米,超出定額近1倍,5月上旬完工,開支12499.52元。 [6] 

媯水河城市排水

延慶區(原延慶縣)城在七十年代以前歷史上一直沒有地下排水設施,雨水和污水大部分從東關、西關的護城河道流入媯水河。七十年代中期,改造城區的道路,舊城東街、西街、北街、南街四條街道在鋪設瀝青路面時,埋設了下水管道2000米,下水道幹管為直徑60釐米的水泥管,支管為直徑30釐米的水泥管或缸瓦管。1979年以後加快縣城規劃建設逐步向城東發展,同時在城南媯水河以南,南菜園地區及城北建居民住宅區。隨着城區建設的發展,隨之建設排水設施,媯水河以北的污水、雨水由下水道往西南排,流入媯水河;南菜園、媯水河以南地區下水道往北排,流入媯水河。到1989年底縣城主要街道、居民區均設地下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總長髮展到25.6公里。排水系統初具規模。 [7] 

媯水河水利工程

龍慶峽水庫 龍慶峽水庫
古城水庫,座落在媯水河支流古城河峽谷之中,因谷外是古城村而得名。1986年因開發旅遊又更名為龍慶峽水庫。大壩位置在延慶區(原延慶縣)城東北10公里,距北京市區85公里。型為雙曲拱壩,壩頂弧長90.75米,最大壩高70米,壩頂寬3.0米,壩底寬14.0米,中心角66°~120°。二道壩建於拱壩下游95米處,為重力式滾水壩,壩高8米,壩頂高程568.0米,壩頂高於河底3米,壩底寬7.25米,頂寬1.5米,壩長31.9米,壩體用150號塊石混凝土築成。電站在拱壩下游110米處設有裝機500千瓦電站一座。因機組選型、水輪機質量、水量等問題一直未發電。後來水庫功能轉變,向旅遊發展,故於1988年經市水利局批准報廢。1973年10月12日舉行開工典禮。1979年3月至竣工。總庫容852萬立方米。 [8] 
佛峪口水庫 佛峪口水庫
佛峪口水庫,位於延慶區(原延慶縣)西北,張山營鄉佛峪口溝出口處,距縣城20公里。壩高49.5米,控制流域面積52平方公里。是本縣幾座主要水庫中修建最早的一座。庫容205萬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積10000畝。水庫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200年一遇校核;設計洪峯流量為326立方米每秒。校核洪峯流量為424立方米每秒。水庫於1969年8月動工,11976年5月竣工。 [9] 
香村營攔河閘 香村營攔河閘
香村營攔河閘,庫容160萬立方米,位於媯水河支流古城河下游香村營村東300米。是建國後本縣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1959年11月27日開工,來自全縣各公社、農場1400多名民工經過半年日夜緊張勞動於1960年5月30日完工。在東壩頭立修建紀念石碑(改建時拆除)。攔河閘能起到調節媯水河下游水量,減輕洪澇災害,增加枯水季節水量;原設計灌溉耕地13000畝,庫區水面可養魚、養鴨發展多種經營;壩頂能夠行車,暢通城鄉物資交流。 [4] 
松山電站,位於佛峪口水庫大壩上游1.5公里的佛峪口河左岸上,是一座引水式電站。由水利局設計,負責設計者吳佔發。設計引水流量0.6立方米每秒,設計水頭40米,裝機2×75千瓦,年發電量30萬度。主要建築物有攔河壩1座,引水渠道750米,前池96平方米,廠房84平方米,壓力管道56米。電站工程由張山營鄉組織施工,1981年1月開工,1983年8月竣工,總投工8萬工日,總造價24.4萬元。1983年至1989年累計發電73.6萬度。
佛峪口水庫電站,建於水庫大壩下游壩腳東西兩輸水管出口處。東輸水管安裝75千瓦機組一台,西輸水管安裝160千瓦機組一台。設計流量0.5和0.7立方米每秒,年發電量160萬度。由水電二局負責設計,主要建築物有廠房2×40平方米。壓力鋼管32米。電站工程由佛峪口水庫指揮部組織施工,1977年3月開工,1978年8月竣工,總投工1萬個工日。工程造價12.5萬元。1978年至1989年結合灌溉累計發電119.7萬度。
古城水庫壩後電站,建在水庫拱壩下游120米右岸傍山處。電站由北京水利勘測設計處負責設計,設計負責人過孝國,設計安裝500千瓦機組一台,設計流量2.0立方米每秒,年發電量32.6萬度。機組由廣西柳州水輪機廠製造。主要建築物有:廠房長15米、寬9.5米、高5.5米,面積142.5平方米;變壓器房長4.1米、寬3.2米、高4.0米,面積13.1平方米;壓力鋼管直徑1米長110米。電站工程由古城水庫工程指揮部組織施工,機組安裝由北京設備安裝公司承擔。1979年廠房建成,1980年開始安裝機組,1981年底安裝完畢。在試運轉時發生水輪機漏水告停。總投工5萬工日,總投資54萬元。由於水輪機選型根據水庫一年來兩庫水1400萬立方米設計,而實際年來水量僅為設計來水量的30%左右,水輪機需水量大,而來水量小,一直未發電。後來又根據縣政府決定,保持庫水位和較大水面發展旅遊。電站經市水利局批准於1988年報廢。 [5] 

媯水河名稱由來

“媯”作為河水之名有着久遠的歷史。漢代學者許慎《説文解字》記載:“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所謂“汭”,指的是河流匯合或河流彎曲的地方,也就是説虞舜居住在媯水之濱,因此以“媯”作為自己氏族的名稱。對此《史記》有更詳細的記載:“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於媯汭。其後因為氏姓,姓媯氏。”講的是當舜還是庶人之時,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就是娥皇、女英許配給了舜,共同居住在媯水之濱,因此後代以“媯”為氏族名。舜晚年出巡,死於蒼梧之野,二妃趕至湘江,淚盡而亡。她們的淚水染竹成斑,稱為“湘妃竹”,成為一段悽美的故事。
從各類先秦古籍及考古文獻上看,堯舜的活動中心在今山西西南地區。這時的媯水也遠在山西,是山西西南永濟的一條小河,與延慶境內媯水河並無關係。延慶的媯水河,在北魏時期《水經注》中被稱為清夷水、滄河,兩水相距不啻千里,各有名稱,互不相干。根據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學家王北辰先生的研究,由於堯舜傳説的廣泛流傳,南北朝以後,有人認為古潘縣(今涿鹿縣保岱)是舜都所在。《水經注》記載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而舜又以媯為姓氏,所以唐代貞觀八年(634年)在涿鹿地區設置了媯州。同時將原先古潘縣境內的潘泉故瀆附會為媯水,這樣媯水這個名稱就從山西永濟移到了河北涿鹿。這時延慶境內原清夷水的名稱仍在使用,唐初在清夷水與桑乾水匯合之處設有清夷軍(注:軍在唐宋時期為具有軍事色彩的政區名),治所稱為清夷軍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舊懷來城,已沒入官廳水庫),軍與城名明顯來自清夷水。
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媯州治所被遷移到了清夷軍城,大概就在此時,舊州城的媯水的名稱也被移用到新州城。由於媯水深厚的歷史底藴,天寶元年(742年)時又將媯州改為媯川郡,《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媯水貫中”,媯水也就取代了清夷水之名。 [1] 
媯水河

媯水河珍稀動物

2022年8月23日,北京市河湖鳥類自動觀測站——官廳水庫1號站觀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臉琵鷺。 [10] 
參考資料
  • 1.    山西“漂”來的媯水河-歷史名城-首都之窗-  .政務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20]
  • 2.    延慶縣誌編纂委員會 .延慶縣誌2006 :北京出版社 ,2006年4月 :第二編 自然地理 第四節 水文 .
  • 3.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12-13
  • 4.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109
  • 5.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152-153
  • 6.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123
  • 7.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126
  • 8.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82-93
  • 9.    北京市延慶縣水利志編輯委員會.延慶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3:94-105
  • 10.    北京媯水河濕地首現黑臉琵鷺  .其他.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