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媧皇宮及石刻

鎖定
媧皇宮,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築,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AAAAA級景區。 [1] 
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是神話傳説中女媧氏 “ 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 的地方,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後經歷代修葺、續建組成。有建築房屋135間,佔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山上山下兩組建築。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向上繞行十八盤石徑,便可到達最高處的媧皇宮。媧皇宮俗稱“奶奶頂”,位於涉縣西北唐王峧山腰。相傳是“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處。這裏羣山疊翠,流水環繞,風景秀麗,為涉縣古八景之一,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1996年11月20日,媧皇宮及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媧皇宮及石刻
地    點
河北邯鄲涉縣
所處時代
北齊
特    點
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女媧氏建築

媧皇宮及石刻修建歷史

媧皇宮及石刻 媧皇宮及石刻 [2]
媧皇宮,是為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傳説中的女媧而修建的。據《淮南子·覽冥訓》、《路誌》、《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説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
對於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聖,於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
媧皇宮古蹟始建於北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據這裏碑文記載,此處古蹟最早創建於漢文帝時,但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另據《涉縣誌》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鄴為都城(鄴,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以晉陽(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鄴至晉陽,往來於山下,“遂起離宮,以備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裏較大規模地修建了媧皇宮,並在山麓開鑿石室,內刻佛像,以後又將佛經“勒之巖壁”。到明代又陸續修建了不少宮宇,清代又曾大規模重修。累經歷代迭次修建,這裏漸而成為佔地1.5萬多平方米的一組建築羣。
媧皇宮廣場前的女媧塑像 媧皇宮廣場前的女媧塑像
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燬,現存多為明清建築,而北齊遺蹟,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 [3] 
媧皇宮歷史上從明代起大小修葺達三十次,最後一次整修是在清咸豐二年(1852年)。現存建築有媧皇閣、山門、皮瘍廟、梳妝樓、鐘鼓樓、功德祠、眼光洞和蠶姑洞。寺中摩崖刻經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羣是媧皇古蹟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 槃 略説教誡經》、《佛説盂蘭盆經》、《深密解脱經》、《妙法蓮花經》。 刻經面積 165 平方米,分 5 處刻於崖壁之上,共刻經文 13.7 萬多字,字體有隸、楷、魏碑體,“ 銀鈎鐵畫,天下絕奇 ” ,堪稱藝術珍品,是中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於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着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 “ 天下第一壁經羣 ” 。 [2] 

媧皇宮及石刻建築特點

媧皇宮及石刻建築分佈

山上建築的媧皇宮 山上建築的媧皇宮
媧皇宮所在山體,遠看像一把太師椅,按照道家解釋,三面環山,左青龍,右白虎,山體下面是漳河,西南方向是河南省紅旗渠,西北是山西左權縣,正是三省交界地。山頂媧皇閣到山腳需要往返3公里。 [4] 
這裏有女媧文化廣場,山頂建築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築媧皇宮依山就勢,結構奇特,獨具匠心,有吊廟、活樓之稱,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樓等最具風采,媧皇閣緊傍懸崖,通高23米,以9根鐵索繫於崖壁,遊客多時,樓體晃動,鐵索朗朗作響。山頂媧皇閣外山崖上有北齊時期的摩崖刻經6部,多達13萬字,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羣”,在中國佛教文化中享有盛名。 [4] 
當地用9個數字形象地概括了媧皇宮特點:1座吊樓,2種宗教,3個石窟,4組古建,5種刻經,6部經文,7尊塑像,8大功績,9根鐵索。其中所指的宗教,指的是佛教與道教,9根鐵索是説建在險峻山崖上的媧皇閣採用9根鐵索與山體相連。廟是明代建築,清代咸豐年間重修。 [4] 

媧皇宮及石刻主體建築

媧皇宮由四組建築組成,每一組都各具神韻,自成一體,又和整體格局和諧統一。山腳三處建築,自下而上,依次為朝元、停驂、廣生三宮,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媧皇誕辰之曰,民間在此宮舉行眾神慶壽之儀。歇馬殿的山牆上,畫有媧皇宮全景和一幅“伺輦圖”。繪有輦中女媧及神龍,仙女和天兵,騰雲駕霧,馳騁萬里長空。 [3] 
三閣樓坐東面西,為媧皇宮主體建築,古有“倚崖鑿險,傑構凌虛”之稱。它懸空而立,高達23米,為歇山斗拱硫璃瓦頂。該閻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分別名之為“清虛”,“造化”與“補天”。各層均三面設廊,背倚懸崖,用鐵索將閣與崖壁所鑿八個“拴馬鼻”相系,若遊客盈樓,鐵索即伸展,繃如弓弦,樓體前傾,因而又被稱作“吊廟”,“活樓”,構思奇巧,為建築史上動靜結合的傑作。 [3] 
主體建築媧皇閣共分四層,通高 23 米,擁羣峯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藴秀,涵攝了山川之鐘秀,彙集了古建之精華,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巖,下瞰深壑,為河北省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素有“活樓”、“吊廟”之美稱。 [2] 
現有建築分山上、山下兩組。山下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繞山登上十八盤,便到達最高處的媧皇閣。媧皇閣建在山勢險峻的絕壁上,巧妙地利用了山崖間的半圓形石坎,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等建築羣也建在依山就勢的石砌台上。
媧皇宮 媧皇宮 [2]
山下主要建築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朝元宮建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1853 年)。停驂宮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 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1853 年)。廣生宮建於元末明初,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清咸豐三年(1853 年)兩次重修。 [2] 
山上建築媧皇宮為代表性建築,由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樓、鼓樓、山門、牌坊、皮瘍廟等古建組成。媧皇閣座東面西,共分四層,歇山琉璃剪邊頂建築,一層為拜殿,二、三、四層分別為“清虛閣”、“造化閣”、“補天閣”。梳妝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重修於清咸豐三年(1853 年)。鐘樓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 年),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 年)造一高 1 米多、口徑 1 米的八卦鐵鐘懸掛其中。鼓樓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 年),共分三層,總高 15 米,是通向媧皇閣的重門,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 年),樓內置直徑為 0.68 米的大鼓。皮瘍廟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 — 1620 年),重修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 [2] 
眼光洞、蠶姑洞和拜殿三處石窟均鑿於北齊,蠶姑洞鑿於北齊天保年間(550 — 559 年),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蠶姑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的結尾部分。眼光洞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拜殿建於北齊天保六年(555 年),是最大的一處石窟。 [2] 
鑿壁古碑位於山上牌坊外右側山崖上,刻於北齊天保年間,通高 4.33 米,寬 1.33 米,依山鐫刻,龜座、蛇身、龍頭。 [2] 

媧皇宮及石刻摩崖刻經

在媧皇古蹟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蹟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於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餘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餘。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鈎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 [3] 
摩崖刻經 摩崖刻經 [2]
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中國也屬罕見。從中國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説,無論在石刻建築、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蹟始於崇佛刻經,而後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並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摩崖刻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蹟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羣”。
摩崖石刻《法華經》和《深密解脱經》。字體工整,挺拔秀麗,為北齊時所刻。在奶奶頂門內石壁上,有北齊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曆年間“天造地設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歷史悠久,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5] 

媧皇宮及石刻祭奠活動

女媧祭典 女媧祭典 [2]
媧皇宮的“女媧祭典”活動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經中國文聯批准,中國民協將涉縣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併成立了“中國女媧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以來,涉縣舉辦了三屆女媧文化節和三次公祭女媧大典。2005年10月被批准為省級文明風景旅遊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