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媒介素養引論

鎖定
《媒介素養引論》的作者是單曉紅。本書講述了在當前媒介環境中,媒介素養的重要性。
書    名
媒介素養引論
作    者
單曉紅 主編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頁    數
276 頁
定    價
2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8056847
所屬分類
新聞傳播 出版

媒介素養引論編輯推薦

1933年,在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發表的《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這個概念,目的是在面對以電影為首的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流行文化的時候,喚醒人們的批判意識,呼籲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
媒介素養並非解決所有社會問題靈丹妙藥,但是媒介素養的低下卻肯定是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之一,因而,在我們的媒介體制中,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重申媒介素養的重要性,建構一個既在學理上能站得住腳,又在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既為充實理論做出一點努力,又能在的媒介素養普及與提高中做一些事,就成了我們的初衷和努力方向。畢竟,普及與教育,從來都是媒介素養的題中之義。

媒介素養引論內容簡介

今天的我們,被各種媒介包圍着,特別是以電視和網絡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更是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電子媒介的普及,宣告了以單一的印刷文化為中心的社會文化格局的徹底改變,宣告着我們身處一個“讀圖時代”和“影像時代”,而且身處一個全方位傳播、多媒體介質、流動迅速、信息增殖迅猛的時代。如今的社會狀況,已經與上世紀初的媒介環境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誕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媒介素養概念,卻對今日身處複雜多元的媒介環境中的現代人,具有很多現實的意義。
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於1933年發表了《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這個概念,目的是在面對以電影為首的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流行文化的時候,喚醒人們的批判意識,呼籲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時隔八十多年,如何認識與看待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學界已經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和客觀的判斷。媒介素養的概念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進步的過程——由最初的精英主義立場所提出的單純的抵抗防疫階段,到六十年代以後開始的文化多元化認識與實踐;從重視獨立批判能力的培養,到認識到媒介素養更應該是一種賦予民眾傳播能力與權力的階段,提倡加強全民對媒介的使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人們對媒介素養的認識走上了一條日趨完善、更加全面的道路。
媒介素養概念是在九十年代以後才逐漸被國內的學界接受的,這樣的原因在於一方面中國的傳播學理論一直延續美國傳統,熱衷於研究傳播的效果等具有實用功能的環節,對歐洲的批判學派的研究一直未能形成氣候,這一狀況在九十年代以後才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在於我們的國情中,媒介一直屬於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舶來品的媒介素養及其批判性的概念實質,似乎多有適應不良的“先天疾病”。由於這樣的雙重背景,媒介素養長期未能在傳播學研究的主流領域獲得應有的關注。

媒介素養引論目錄

第一章 媒介合影:七個成員的講述.
一、報紙——當之無愧的“老大”
(一)報紙的簡史
(二)報紙的種類
(三)報紙的版面構成元素
(四)報紙的“軼事”
(五)報紙統治世界
二、雜誌——知心可親的“大哥”
(一)雜誌的簡史
(二)雜誌的種類
(三)雜誌的“軼事”
(四)雜誌的影響力
三、廣播——能言善辯的“大姐”
(一)廣播的簡史
(二)廣播電台和廣播節目的類型
(三)廣播的傳播手段
(四)廣播的“軼事”
(五)廣播的特質
四、電視——貼心善變的“新寵兒”
(一)電視的簡史
(二)電視和電視節目的類型
(三)電視的傳播手段
(四)電視的“軼事”
(五)電視的影響力
五、電影——風情萬種的“女子”
(一)電影的簡史
(二)電影的技術發展
(三)電影的基本表達手段
(四)電影的“軼事”
(五)電影的影響力
六、互聯網——年少輕狂的“內弟”
(一)互聯網的簡史
(二)計算機媒介的基本功能和網站基本形式
(三)互聯網的工作原理及提供的服務
(四)互聯網的“軼事”
(五)互聯網的影響力
七、手機——人見人愛的“小妹”
(一)手機的簡史:
(二)手機類型和手機媒體的基本形式
(三)手機是具有潛質的個性化媒體
(四)手機發展“軼事”
(五)手機的影響力
第二章 媒介生產:大千世界的新聞書寫
一、真相與假象的博弈
(一)新聞:對真相急切而絕望的探索
(二)假新聞:潘多拉的魔盒
二、新聞生產的流水線
(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新聞採訪
(二)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新聞寫作
(三)苛刻的把關,完美的加工——新聞編輯
(四)從資訊供應商到觀點供應商——新聞評論
(五)傳播造就影響力——新聞發佈
三、新聞策劃贏天下一
(一)什麼是新聞策劃
(二)媒介定位策劃
(三)新聞報道策劃的類型
(四)新聞報道策劃的流程
(五)編輯策劃
第三章 媒介解析:傳媒影響力的來源
第四章 媒介反思:幾個隱痛的揭露
第五章 媒介呈現:不同角色的透視
第六章 媒介能力:日常行為的選擇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