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婺源安息香

鎖定
婺源安息香(Styrax wuyuanensis S. M. Hwang)是安息香科 安息香屬植物,灌木,高可達3米;冬芽圓錐形,葉互生,小枝最下的兩葉近對生,近紙質,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菱形,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疏離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單生於葉腋,有時頂生的總狀花序,花梗纖細,無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萼杯狀,花冠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蕾時作鑷合狀排列,花絲扁平,花葯長圓形,果實卵形,種子褐色,卵形,4月開花,8月結果。 [1] 
婺源安息香分佈在中國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開化古田)。生長於山腳下陰濕處、水邊或較潮濕地。 [1-2] 
婺源安息香中國華東地區特有,數量極少,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2]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婺源安息香
拉丁學名
Styrax wuyuanensis S. M. Hwang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安息香科
安息香屬
婺源安息香
命名者及年代
S. M. Hwang,1980
保護級別
近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 )

婺源安息香形態特徵

婺源安息香
婺源安息香(4張)
灌木,高1.5-3米;冬芽圓錐形,密被金黃色星狀短柔毛;嫩枝圓柱形,疏被褐色星狀柔毛,以後無毛。葉互生,但在小枝最下的兩葉近對生,近紙質,橢圓形或橢圓狀菱形,長3.5-6釐米,寬1-3釐米,頂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疏離鋸齒,尤以上部較為明顯,兩面除葉脈疏被褐色星狀柔毛外無毛,成長後被毛全脱落,側脈每邊3-5條,第三級小脈網狀,不明顯;葉柄長2-5毫米,無毛。 [7] 
花白色,長1.3-1.5釐米,單生於葉腋或2朵聚生於小枝頂端,有時3朵排成頂生的總狀花序,長3-5釐米;花梗纖細,長1.5-2釐米,無毛;小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1釐米;花萼杯狀,膜質,高約3毫米,寬約3.5毫米,褐色,無毛,頂端有5-6個鑽狀小齒;花冠裂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0-12毫米,寬3-4毫米,外面密被黃色星狀絨毛,內面無毛,花蕾時作鑷合狀排列,邊緣常稍內卷,花冠管長約3毫米;雄蕊約與花冠等長或稍短,花絲扁平,下部聯合成管,上部分離,分離部分的下部被白色星狀長柔毛,上部無毛,花葯長圓形,長約6毫米;花柱較雄蕊長,無毛,柱頭頭狀。果實卵形,直徑約1釐米,頂端具短尖頭,成熟時3瓣開裂;種子褐色,卵形,無毛。花期4月,果期8月。 [1] 

婺源安息香近種區別

野茉莉(StyraxjaponicusSieb. et Zucc.)的花萼和花梗均無毛,可區別於婺源安息香。 [4] 
婺源安息香 婺源安息香

婺源安息香產地生境

婺源安息香分佈在中國江西東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開化古田)。生長於山腳下陰濕處、水邊或較潮濕地。生於天然次生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海拔850-900米,山地黃壤或棕黃壤,中坡,鬱閉度0.9,夏季上層遮蔭度為85%,冬季為65%,在古田山僅分佈於斜行崗到古田廟的路邊。主要伴生種:喬木有木荷、黃山松、石灰花楸、小葉青岡、樹參、樹三加、石櫟、四照花、尾葉冬青;灌木有麂角杜鵑、薄葉山礬、馬醉木、老鼠矢、滿山紅、美麗胡枝子、野鴉椿、華箬竹、窄基紅褐柃;草本有淡竹葉、金星蕨、野青茅、鐵釘兔兒風;層間層有大血藤。 [1-2] 

婺源安息香繁殖方法

播種:採用播種繁殖的方法,9月中旬採收果實, 陰涼處攤晾使之開裂,取出種子,種子千粒重270克。因種子富含油脂,容易變質而喪失發芽力,應及時用濕沙層積貯藏翌年春播種,此時部分種子開裂露白。條狀點播,適當蓋土及稻草,並搭蔭棚。圃地發芽卒約70%,成苗率約54%,一年生苗平均高約25釐米,可移栽,鬚根稀少,起苗時注意保護根系。 [2] 
扦插:扦插不易生根。成年植株移栽不易成活。 [2] 

婺源安息香栽培技術

移栽地宜選土質疏鬆、排水良好並一定庇廕處。 [2] 
婺源安息香 婺源安息香

婺源安息香主要價值

婺源安息香中國華東地區特有,數量極少,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2] 

婺源安息香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