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婦女發展

鎖定
婦女發展,在中國是指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發展,包括社會為婦女的發展創造環境和條件。 [1] 
中文名
婦女發展
所屬學科
社會學
發展沿革
起源於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的倡導和國際婦女運動。
最早出現在E.鮑塞羅普1970年出版的《婦女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書中,後被美國社會婦女委員會國際發展部首先使用(1975)。
婦女發展理論經歷了3個階段:婦女參與發展(WID)、婦女和發展(WAD)、社會性別與發展(GAD)。婦女參與發展理論體系受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和現代化理論的影響,假定男性的普遍經歷即可涵蓋女性的經歷,當社會變得日益現代化時,所有人都會平等受益。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婦女參與發展的側重點在技術推廣、服務及信貸方面。典型的婦女參與發展項目是開發實用技術和創收活動,這些項目通常帶有福利色彩,在向婦女傳授技術的同時教授一些有關衞生、識字、育兒等方面的知識。
這種觀點認為,當婦女參與到發展中時,社會性別關係就會自然轉變。婦女和發展理論受到新馬克思主義和依附理論的影響,認識到國家內部和國際間不平等關係對弱勢羣體的影響和對不發達國家的剝削,將關注的焦點從婦女參與發展轉移到婦女和發展的關係上,強調把婦女的不平等地位與全球的、社會的不平等結構聯繫起來。它將被壓迫的婦女與被壓迫的男人歸為一類,忽視了婦女在父系社會中的從屬地位,忽視了諸如種族及種族淵源的差別。婦女在家庭中和經濟中的工作被公認為是社會必不可少的,但只有那些具有經濟價值的工作才能得到認可。同婦女參與發展理論一樣,強調生產部門的價值而不是再生產部門的價值,以至於發展項目只針對創造收入和公平政策(爭取婦女在經濟領域的更大參與度),沒有考慮到婦女所承受的雙重負擔。這種發展模式強化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之間錯誤卻鮮明的分化,導致家務勞動以及照顧老人和孩子的工作沒有被賦予經濟價值。
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性別與發展理論受到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和後現代後殖民主義理論的影響,在定義婦女在發展中的地位時,將文化、權力、霸權(由權力和意識形態所維持的統治)和父權制等多方面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婦女在家庭內外生活的整體,否定了過去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二分法。
女性主義理論將婦女受壓迫視為是階級、種族和文化相互交錯的,並根植於歷史之中。在婦女和發展理論與婦女參與發展理論中,家庭(權力關係和家庭內部的工作分工)是被排除於發展之外的,社會性別與發展理論則認為婦女在家庭中所受的壓迫在很大程度上與發展密切相聯,在生產性和再生產性角色中的社會性別關係構成婦女受壓迫的基礎。社會性別與發展理論關注性別關係,強調改變不平等的社會性別結構(戰略需求),而不僅僅是婦女的生活狀況(現實需求);把婦女視為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和動力,而非被動的接受者和負擔。組織婦女和賦權婦女是性別與發展理論的關鍵。它強調婦女必須組織起來,發出更有效的政治聲音,使婦女從一定意義上控制自己的生活。加強婦女的法律權利是性別與發展關注的要點之一。
社會性別與發展項目不僅審查勞動的性別分工,而且審查責任的性別分工,認識到婦女承擔的重責不僅僅是體力的,還有心理壓力,提倡男女共同分擔社會和家庭責任。這類項目正在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發展的主流。聯合國將“平等、發展與和平”作為“國際婦女年”的目標。
1976~1985年“聯合國婦女十年”後,婦女發展的概念較婦女解放、男女平等在國際社會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婦女發展計劃成為國際社會發展規劃的子系統。
1990年,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引進了人類發展指數來衡量性別與發展的水平,試圖使用既包括社會又包括經濟的指標,如平均壽命、教育和收入等。婦女發展程度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尺度已日益為現代文明所接受和認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