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婚禮

(人生五禮之一)

鎖定
婚禮,人生五禮之一,是傳統儀式,相當於現代婚禮的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於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幫助新婚夫婦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要求,準備承擔社會責任。
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有其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繼承途徑,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儀式。婚禮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於生命禮儀的一種。世界上最古老、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婚禮是儒教婚禮、印度教婚禮、基督教婚禮,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禮。在大部分的文化裏,通常都會發展出一些結婚上的傳統與習俗,其中有許多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徵的意義,逐漸演變為世俗婚禮。
中文名
婚禮
外文名
The wedding
別    名
昏禮
含    義
人生五禮之一

婚禮禮制形成

傳統婚禮 傳統婚禮
婚禮,與出生(滿月)、成人禮喪禮一起被稱為人生儀禮(rites of passage),即一個人在世間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儀式。不同民族的婚禮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是人生五禮中的一種,是屬於漢族傳統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禮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禮”,婚禮是嘉禮的一種,載於儒教聖經《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中,並且在《開皇律》《唐律》《宋刑統》《大明律》等歷朝法典中得到推廣,還通過吉凶賓軍嘉五禮的傳播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漢文化圈國家。
儒教婚禮儀式貫徹神道設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對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孝敬父母等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如《禮記》對貴族婚禮所做的規範化的表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所謂神道設教,是指在時間、服飾、儀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禮中,祖先崇拜和巫術觀念並存,鞏固男女性別角色及其社會責任。

婚禮傳統婚禮

婚禮三書六禮

漢族婚姻禮儀有“三書六禮”。
“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迎書
“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這些禮儀又分成了三個階段:婚前禮儀、正婚禮儀、婚後禮儀。

婚禮婚前禮儀

婚前禮儀,指迎親之前所需要的禮儀,按照禮制的流程,三書:聘書、禮書、迎書。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之後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準備婚服,最後才是迎親。
聘書
聘書是訂婚用的書,於“納吉”時男家交給女家。
禮書
禮書是“納徵”時使用的書,禮書內會詳細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迎書
顧名思義,迎親書即迎娶新娘時的書,即在“親迎”時使用。
納采
婚禮“六禮”之一,納采是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初議後,若女方有意,則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並攜帶一定禮物,故稱。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出自《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其禮物用雁。
問名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二,又曰:“問名: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禮記·方氏注》也説:“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問名時,用雁為贄見的禮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贄。納徵曰玄纁,故不用雁贄。”
納吉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
納徵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四,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即男家納吉往女家送聘禮。《禮記·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經此儀禮婚約完全成立。
請期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五,俗稱送日頭或稱提日,即由男家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迎親
《禮記·昏義》記載,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就可以開始迎親了,把新娘迎接到宗祠大唐,由司儀主持開始拜堂成親了。 [3] 

婚禮黃昏迎嫁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故而得名。因為陰陽五行、神道設教的觀念裏,女子屬陰,黃昏是“陽往而陰來”,婚禮的一切都合着迎陰氣入家的含義。昏禮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婚禮成婚年齡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税。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后傳》中甚至有“月餘遂立為皇后,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婚禮新婦入門

古代對剛入門新婦的姿態也很有講究。據《呂氏春秋》記載:“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所謂“安矜煙視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煙視媚行,形容新婦之狀態,可謂入微矣。然可意會,難以言詮。安者,從容;矜者,謹慎;煙視者,眼波流動不直睨;媚行者,動止羞縮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婦初入門之狀態,反是則失身份。”

婚禮不諱再嫁

古代婚俗中與後世不同的一個習俗是:古代婦女都不忌諱再嫁,並且從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據《禮·檀弓》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死後,“其妻嫁於衞”。又載:“子思之母死於衞,赴於子思,子思哭於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於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乃哭於他室。”可見,聖人後代的子婦也不免於再嫁。而魏晉、唐宋時名門之女再嫁之事,也屢見不鮮。
《三國志·吳志·步夫人傳》中記載:步夫人“生二女,長曰魯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後配全琮;少曰魯育,字小虎,前配朱據,後配劉纂”。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引《隨園隨筆》謂:“唐時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並且,當時不論是前夫見到後夫,或是後夫見到前夫,均不用迴避。
宋代詩人陸游與前妻唐婉離婚後,有一次遊沈園,巧遇唐婉及其後夫趙士程,唐、趙還將酒菜送給陸游,結果感動得陸游當場在牆上寫了一篇《釵頭鳳》詞。(事見《癸辛雜識》)可見,唐宋時婦女改嫁還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時期,婦女改嫁方為禮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節、牌坊之説。

婚禮婚禮用具

三茶六禮
茶在民間婚俗中歷來是“純潔、堅定、多子多福”的象徵。與茶有關的婚俗,最典型的當推閩南和台灣,茶禮成為男女之間確立婚姻關係的重要形式。“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清代李漁的《蜃中樓·姻阻》中寫道:“他又不曾有三茶六禮,行到我家來。”大意就是説,只有經過“三茶”和“六禮”手續成婚的,才算是明媒正娶的。
烘爐茶壺
在婚禮現場擺着泡茶用品,一個巨大的烘爐和茶壺,按照閩台婚俗,新人跨烘爐有興旺之意。而烘爐上的4個大字“和敬怡真”在閩台人眼中既是茶道也是夫妻的幸福之道。告誡新人們,兩人成長背景不同,差距不小,但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記互敬互讓,相互包容。
八卦米篩
米篩是婚俗中的一種重要物品,迎娶新娘到家門口時,需要一個畫有八卦圖案的米篩將新娘的頭部罩住,然後才進家,寓意平安吉祥。相傳從前閩南一片荒涼,土匪騷擾百姓,常發生迎娶的花轎被搶或新娘被亂箭射中負傷之事。唐陳元光率軍來漳州開發後,百姓請求保護,此事傳到京城,開國功臣程咬金想出一條妙計來:命軍士用一面盾牌掛在花轎前,可保安全無恙。此舉果然奏效,眾鄉親就把盾牌當成新娘的保護傘和護身符。後來,百姓改用跟盾牌相似的農家米篩代替,還在米篩上面畫八卦吉祥圖案,好像盾牌一樣避邪護身。如今,一些地方用花雨傘替代八卦米篩,更為方便實用。

婚禮歷史沿革

婚禮登記制度

北京早期婚禮 北京早期婚禮
在我國法律中,公民結婚並沒有太多的程序,實際上只需地方政府民政部門進行結婚登記即可生效。但傳統婚制影響猶在,男女兩家訂婚、互送聘禮嫁妝、迎親、宴請親朋好友舉行正式結婚儀式等六禮的殘餘仍然通用。而當前中國流行的所謂婚禮儀式主要是90年代由台灣婚慶公司帶入的一套操作流程為模板,該模板兼容中西婚禮儀式,滿足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並將傳統婚禮喜熱鬧的方面發揚到極致。90年代以來流行的這套婚禮模板,與以往任何時期、任何國家婚禮儀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婚禮主導者由男女雙方家庭變為婚慶公司、更世界獨一無二的將西式婚禮中十分簡單的拍攝婚紗照儀式變成了昂貴複雜、需要長期籌備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婚。女方則以禮衣或連裳嫁。
唐承襲古人婚禮傳統,在晚上舉行婚禮。
隋唐時代的婚禮開始彩燈高掛,喜氣洋洋。
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鳳冠霞披。

婚禮同姓不婚

婚禮 婚禮
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於西周初期。春秋時期,人們同姓婚會造成後代畸形及不育已有進一步認識,但同姓婚配仍在貴族中時有發生。戰國後,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對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同姓為婚乾杖而離之。明時取代了原先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故《明律例》分同姓、同宗為二,中表面規定兩者皆禁止通婚,實際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冊律,將同姓不婚與親屬不婚合併,只禁止同宗結婚。

婚禮典故傳説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禮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才開始有婚姻關係。傳説在遠古時期洪水氾濫,把世界上幾乎所有人、動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太白金星叫他們結婚,生育後代,但他們認為兩人是兄妹,便不肯答應。但是如果不這樣人類就會滅絕。他們提出,如果能將割成許多段的竹子再接起來,就可以結婚。後來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許多竹節。兩人還是不願答應,又提出,從兩座山上往下滾兩盤石磨,如果石磨能滾合到一起,就可以結婚。但是當石磨又合在一起後,他們仍然不肯答應。女媧又出了一個主意,如果伏羲能夠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結果,伏羲始終追不上女媧,一隻烏龜教伏羲從山的另一面沿着相反的方向追趕。女媧沒有防備,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懷裏;兩人只好成婚。這個是中國最早的婚禮儀式。

婚禮媒人稱謂

婚禮冰人

《詩經·豳風·伐柯》中謂:“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所以後世又稱媒人為“伐柯人”,稱提親為“伐柯”,稱作媒為“執柯”。宋吳自牧《夢梁錄》“嫁娶”條載:“其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即指媒人説親。
古時稱媒人為“冰人”或“大冰”。傳説晉代令狐策夢見自己立於冰上,與冰下人語。醒後使占夢者卜,占夢者曰:“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詩曰:‘士如歸妻,迨冰未泮’,婚姻之事也。君在冰上,與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君當為作作媒,冰泮而婚成。”後世遂稱給人作媒為“作冰”。
漢代以後,凡男女婚姻,均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謂“媒”,則指謀合二姓之義;妁,則指斟酌二姓之義。或謂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為男女婚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人。如樂府民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婚禮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雕像 月下老人雕像
大約到了唐代,民間神話中又出現了專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據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記載: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囊中何物?”雲:“赤繩耳,以系夫婦之足。雖仇家異域,繩一系之,亦必好合。”因詢己妻,知為店北賣菜眇嫗女,才三歲,陋亦如嫗。韋怒,遣奴刺之,傷眉。韋與奴逃免。後十餘年,韋參相州軍,刺史王泰以為能,妻以其女。女容麗而眉間常帖一花子。怪而問之,始知女乃疇昔所刺幼女,郡守撫以為己女也。因相欽愈極,所生男女皆顯貴。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後世因又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簡稱“月老”。

婚禮紅娘

元代王實甫在唐代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婚禮媒婆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説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孃家中:故與邵妻絮語。睹女,驚讚曰:“好個美姑姑!假到昭陽院,趙家姊妹何足數得!”又問:“婿家阿誰?”邵妻答:“尚未。”媪言:“若個娘子,何愁無王侯作貴客也。”邵妻嘆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個讀書種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覆遴選,十無一當,不解是何意向。”媪曰:“夫人勿須煩怨。恁個麗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澤,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雲:於某家塋邊,望見顏色,願以千金為聘。此非餓鴟作天鵝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可謂活畫出一個巧舌如簧的媒婆形象。

婚禮西式婚禮

婚禮現代婚禮

清末民初漢族婚禮 清末民初漢族婚禮
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婚禮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傳統婚禮的元素日漸消失。19世紀末20世紀初,婚禮從形式到內容明顯的接受了西式風俗。一般採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禮形式。民國初期,因為國內沒有製作婚紗的廠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資本家為了趕時髦,託人重金從國外購得婚紗備其子女婚禮。這種風潮源於蔣介石宋美齡的基督教婚禮,蔣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襯衣,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雪白手套;宋美齡穿白色婚紗,拖着銀線繡花的白色長紗,令國內無數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後,婚紗便在社會上廣泛流行起來了。而此前,只有思想進步且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禮時才着婚紗。
1935年後,民國政府倡導新生活運動,集體婚禮成為時尚,又讓婚紗進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會局策劃組織的集體婚禮中新郎穿黑馬褂和藍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軟緞旗袍,頭披白色婚紗。後來的集體婚禮進一步西化,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白裙白紗。
現代中國的婚禮結合了中國傳統以及受西方影響的元素。公民結婚儀式實際上只是到地方政府進行結婚登記,並沒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會舉辦得非常盛大。現代中國婚禮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會拍攝婚紗照。
古代中國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
訂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西方的婚禮則是莊重嚴肅,《聖經》中説,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佈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禮服的色彩代表着傳統,也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的童貞。
由於古代歐洲一些國家是政教合一的國體,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與祝福,這樣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色的典禮服向神表示真誠與純潔。西方在19世紀以前,少女們出嫁時所穿的新娘禮服沒有統一顏色規格,直到1820年前後,白色才逐漸成為婚禮上廣為人用的禮服顏色。這是因為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在婚禮上穿了一身潔白雅緻的婚紗。從此,白色婚紗便成為一種正式的結婚禮服。
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的方面,婚禮是其一。這主要是來自與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在不同的思想和風俗的作用下,慢慢演化而成的。

婚禮婚禮服飾

婚禮服在婚禮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婚禮雖是世界各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儀式,但新娘在婚禮上穿婚紗的歷史卻不到200年時間。在西方,新娘所穿的下襬拖地的禮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禮服。由於古代歐洲一些國家是政教合一的國體,人們結婚必須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師的祈禱與祝福,這樣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典禮服向神表示真誠與純潔。但在19世紀前,少女們出嫁時所穿的新娘禮服,並沒有統一顏色規格。直至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婚禮上以一身潔白雅緻的白色婚紗示人,以及皇室與上流社會的新娘相繼效仿後,白色開始逐漸成婚紗禮服的首選顏色。象徵着新娘的美麗和聖潔。現在,白色婚紗已經是婚禮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除了保留自己本民族的婚禮服飾外,越來越多的新人選擇白色的婚紗。此外,在西方,新娘會將結婚禮服細心保存起來傳承給後代子孫,讓聖潔的婚紗成為美麗的珍藏和愛的傳承。
基督教婚禮上使用的白色連衣裙,起源於喬治五世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推薦,並定為王室的婚禮用裝。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的婚禮就是用了白色連衣裙,引起整個英國社會的關注。此後,西方婚禮上採用白色連衣裙的西官很快擴展在英國上流階層,19世紀後也擴大到普通家庭。
在西方的結婚習俗中,新娘會穿着白色的禮服,象徵了維多利亞時代中的“純潔”(由於大眾和媒體的誤導,白色禮服被以為是象徵了“貞操”,但事實上代表貞操的是頭紗)。因此在這種“白色婚禮”傳統中,寡婦或曾離婚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在其再婚的婚禮上穿着白色的婚紗。

婚禮婚禮音樂

時常在結婚典禮上播放的音樂,如結婚進行曲等,較著名的有: 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中的《婚禮合唱》,通常是用來當作進場時的音樂,也稱做“新娘來了”(Here Comes the Bride)。
孟德爾頌為莎士比亞的戲劇《仲夏夜之夢》所作的插曲《結婚進行曲》,通常是用來當作退場時的音樂。 夏爾-瑪麗·魏多的《第五號交響曲》中的《託卡塔曲》,也用來作為退場音樂。
現代婚禮的新人們,有時也直接請樂隊來演奏,如一些知名的搖滾樂隊,但更多的是請一些民樂組合進行迎賓、伴宴活動,民樂演出更符合國內婚禮需要,如十二樂坊樂隊,如紅琴坊樂隊等等民樂組合都是不錯的選擇。

婚禮婚禮儀式

婚禮儀式可分為中式婚禮、美式婚禮、德式婚禮、日式婚禮、韓式婚禮、俄式婚禮、法式婚禮等儀式。
各種民族和宗教都有其自己的婚禮正規儀式。 通常,在教堂的讚美詩中能找到普通的婚禮儀式,因此,若自己進行婚禮儀式的話,其程序是有參照源的,教堂的主祭、主教或牧師都能回答你提出的如何問題。源自於16世紀英國教堂的祈禱聖經大典,也是唯一的新教結婚儀式版本。

婚禮現代婚禮

白色情人節,Robbie Honey與1303期空間花藝設計班共同奉獻了一場大膽,浪漫,充滿視覺刺激的超現代婚禮空間花藝設計。為1303期空間花藝班同學團結而感動,為1303期空間花藝班大膽創作而感動!大膽,浪漫,充滿視覺刺激的超現代婚禮空間花藝設計。從策劃,修改方案,購買材料到最終作品執行,團隊的合作,設計協調與衝突,1303期空間花藝班同學各司其職,在48小時中完成唯美的作品。等到方案最終的驗收,所有學員為Robbie Honey獻上這份大大的驚喜,當他身在其中,除了驚喜的讚歎,更多的收穫的感動。

婚禮科幻婚禮

科幻婚禮
科幻婚禮(6張)
2014年8月21日,新人Heather和RobertBalises都是科幻劇的忠實粉絲,今年5月,他們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Idledale市舉辦了一場“科幻大婚”,他們的婚禮混合了《權利的遊戲》和《指環王》的元素,在城堡內舉行了儀式,他們還要求到場的115名嘉賓全都要模仿科幻人物的打扮,因此,在城堡內,你可以一下子看到《哈利波特》、《神秘博士》、《星際大戰》甚至還有希臘神話中的人物。 [1] 

婚禮基督婚禮

西方的婚宴通常是在結婚儀式之後舉行,在婚宴中會有一個大型的結婚蛋糕。西方結婚傳統包括了向新人敬酒、新人會第一對下去跳舞、以及切結婚蛋糕。新娘會向在場所有尚未結婚的女性丟出手中的花束,而接到花束的女性被認為將會是下一個結婚的人。為了公平起見,2012年發展出了新郎將新娘的襪帶(garter)丟向未結婚的男性羣,而接到的男性會被認為將是下一個結婚的人。

婚禮迪拜婚禮

迪拜時間2014年10月,迪拜女子Sheika Lateefa舉行了自己的婚禮,根據喜好打造了一個夢幻婚禮現場。她用1500根熒光棒、6500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和4000個千紙鶴來裝飾婚禮現場,令現場十分夢幻宛如仙境,給人帶來視覺震撼,甚至比明星的婚禮還奢華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