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婉約派

(中國宋詞流派)

鎖定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李煜等。 [1] 
中文名
婉約派
派    別
流派
代表作品
《雨霖鈴·寒蟬悽切》等
特    點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
代表人物
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

婉約派詞派簡介

婉約派詞家代表
婉約派詞家代表(8張)
“豪放”、“婉約”之説最早見於《詩餘圖譜》:“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醖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觀)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蘇軾)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藴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以説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婉約派詞派出處

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者,一般認為是明人張綖。詞本為合樂而歌,娛賓遣興,內容不外離愁別緒,閨情綺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間集》和李煜詞為代表的香軟詞風。故明人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但內容比較狹窄,人們形成了以婉約為正的觀念。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皆受影響。

婉約派詞派特點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
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如王世貞的《弇州山人詞評》就以李後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婉約派代表作品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儀的《姑溪詞》,歐陽修的《六一詞》,柳永的《樂章集》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詞風格流派之一。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兩派的,一般認為是明人張綖(字世文),著有《詩餘圖譜》、《南湖詩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説:“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王又華古今詞論》所引張説,大意略同。稍晚於張綖的徐師曾(字伯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説》中也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藴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徐師曾的説法與張綖相近。婉約與豪放並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説明宋詞風調具有或偏於“陰柔”之美、或偏於“陽剛”之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於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於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承其餘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並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並未脱離宛轉柔美的軌跡。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軟媚”(《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折委婉”(《樂府餘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調。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説是經過長時期醖釀的。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蝶戀花李煜
遙夜亭皋閒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
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鵲橋仙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清平樂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婉約派代表人物

婉約派秦觀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遊,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高郵市)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脱不拘,溢於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説:“秦少游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説:“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鍾、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遊台、秦觀讀書枱、《秦郵帖》石刻、揚州雲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婉約派温庭筠

(約812年—866年)
中國晚唐詞人。原名岐,字飛卿,幷州祁(今山西祁縣)人,唐代温彥博之裔孫,中國古代著名詞人,兩《唐書》有傳。温庭筠雖為幷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温庭筠幼時已隨家客遊江淮,後定居於雩縣(今陝西户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陵遊客。
關於温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温集舊注斷為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温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陳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蹟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幹貞元十七年算,卒於鹹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硯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説他“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在當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温李。《北夢瑣言》説温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所以時人稱為“温八叉”。在中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説,而象温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再無第二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中第。今可考見者,開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年將40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鬥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捲進這起政治鬥爭中,沒被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温庭筠在雩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説,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呆在家裏,不得而知。温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温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55歲那年,温庭筠又去應試。在這之前曾幾次應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這次應試,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詢春闈,温庭筠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攪擾場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温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温庭筠於簾前試之。温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攪擾場屋。據説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温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説從56歲起,温庭筠便絕了這門心事,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裏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温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歌《菩薩蠻》,令狐暗自請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温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陶大為不滿。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學。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温庭筠“玉條脱”對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陶不知玉條脱之説,問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説,《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説令狐陶不讀書,又嘗對人説“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陶無學。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温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温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隨州隨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後徐商襄陽,闢為巡官,此時温庭筠已56歲。在襄陽,温庭筠與皮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呆了幾年時間,徐商詔徵赴闕,温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61歲了,62歲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時的温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減、令狐高等蒲飲狎暱。當時令狐陶出鎮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後來,温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陶,令狐陶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温庭筠狹邪醜跡,説他品行怎麼壞。因此有關温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63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温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説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鹹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温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羣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温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温庭筠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很。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温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云:“且飲綠(酉錄)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這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云:“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温庭筠的才華四溢。温庭筠終於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温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温庭筠詩詞,在思想意義上雖大多無較高的價值,但在藝術上卻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温庭筠詩詞評價甚高,被譽為花間派鼻祖。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已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藴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温飛卿詞,精妙絕人。”温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花間集》收温詞最多達66首,可以説温庭筠是第一位專力填詞的詩人。詞這種文學形式,到了温庭筠手裏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隨後五代與宋代的詞人競相為之,終於使詞在中國古代文壇上成蔚為大觀,在中國仍然有着極廣泛的影響。温庭筠對詞的貢獻,永遠受到後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詩,寫得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傳。相傳宋代名詩人歐陽修非常讚賞這一聯,曾自作“鳥聲茅店雨,野色板橋春”,但終未能超出温詩原意。
温庭筠詩詞集,據《新唐書·藝文志》,當時曾有《握蘭集》三卷,《金荃集》10卷,《詩集》5 卷,《漢南真稿》10卷,又有與段成式、餘知古等人詩文合集《漢上題襟集》10卷,知其創作頗豐。可惜其集不傳,今所見温庭筠之詩詞,唯《花間集》、《全唐詩》、《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詩詞外,温庭筠還是一位小説作家、學者。據《新唐書·藝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説《乾巽子》3卷、《採茶錄》1卷,編纂類書《學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無從探知其詳。尤其是《學海》10卷的亡佚,實在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損失。如果《學海》能保存下來,必然會對學術研究和輯佚等工作大有貢獻。
作為晚唐著名詩人、中國詞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詩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實在是古典文學寶庫中的一大損失。不但詩文集亡佚,連有關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難以考知温庭筠的詳細情況,《唐才子傳》所載温庭筠傳,也時序顛倒,舛錯支離。雖經有關專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雖則如此,温庭筠還是在文學史上大放光輝,名垂千古。

婉約派李煜

(937年-978年)
五代十國南唐國君,漢族,在位時間(961年-975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峯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衞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可謂“神品”。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悽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裏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對“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於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是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廢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並不是他嚮往的生活,多為空虛無奈;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脱“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啓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詞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書畫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雲:“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曰:“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於後。詞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為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脱“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相見歡》。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王國維認為:“温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説:“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温、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賙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王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為此評乃揚温、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為,賙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温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為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李煜詞擺脱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加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為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為“詞聖”。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温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豔情為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復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賙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於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説:“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説》)李煜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他的舊臣説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説”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為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為《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為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註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李璟李煜詞》,註釋頗詳。事蹟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游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婉約派柳永

(987年?~1053年?)
中國北宋詞人。初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先後做過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峯鹽場(在今浙江定海縣)監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後官至屯田員外郎,世故稱“柳屯田”。
整個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習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並進。
小令的體制短小,一首多則五六十字,少則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詞的篇幅較大,一調少則八九十字,多則一二百字。柳永最長的慢詞《戚氏》長達212字。慢詞篇幅體制的擴大,相應地擴充了詞的內容涵量,也提高了詞的表現能力。
在兩宋詞壇上,柳永是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他現存213首詞,用了133種詞調。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個詞調中,有一百多調是柳永首創或首次使用。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形式體制的完備,為宋詞的發展和後繼者在內容上的開拓提供了前提條件。如果沒有柳永對慢詞的探索創造,後來的蘇軾辛棄疾等人或許只能在小令世界裏左衝右突,而難以創造出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那樣輝煌的慢詞篇章。
柳永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着意運用通俗化的語言表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調。北宋陳師道柳詞“骫骳從俗,天下詠之”(《後山詩話》),王灼也認為柳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碧雞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詞面向市民大眾的特點。
唐五代敦煌民間詞,原本是歌唱普通民眾的心聲,表現他們的喜怒哀樂的。到了文人手中,詞的內容日益離開市俗大眾的生活,而集中表現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柳永由於仕途失意,一度流落為都市中的浪子,經常混跡於歌樓妓館,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歌妓和市民大眾的生活、心態相當瞭解,他又經常應歌妓的約請作詞,供歌妓在茶坊酒館、勾欄瓦肆裏為市民大眾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詞的創作路數,而迎合、滿足市民大眾的審美需求,用他們容易理解的語言、易於接受的表現方式,着力表現他們所熟悉的人物、所關注的情事。

婉約派李清照

(公元1084年~1151年?)
中國宋代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兩宋之交傑出的女詞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人稱婉約派的一代詞宗。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其中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金兵入據中原,清照舉家南逃。後明誠病故,戰亂中書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極其悲苦。據傳清照曾改嫁,後世學者對此頗有爭議。其晚年生活情況缺乏資料記載,僅知她曾作《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訪米友仁求題跋。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她後期的詞,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她曾作《如夢令》,描述她少女時代在濟南的歡樂生活:"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宋時,濟南城西確有“溪亭”。
另外一首《如夢令》,講述了主人公因憐惜花兒而痛飲後作了另外一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十八歲時,在汴京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婚後,夫妻感情篤深,常投詩報詞。一年重陽,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説:"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陸德夫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先後渡江南去,第二年,趙明誠死於建康(南京)。
李清照獨身漂泊江南,在孤苦淒涼中度過了晚年。詞人連遭國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詞章更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二首,活潑清新,語意雋秀。
南渡後的詞也與前期風格迥異,變清麗明快為淒涼沉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如[菩薩蠻]、[蝶戀花]以及慢詞[永遇樂]等,寄託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聲聲慢]、[清平樂]等,將亡國之痛與個人孤苦悽慘的生活晚景融為一體,悲傷愁緒渲染極致,可以説這是時代的苦難與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婉約派周邦彥

(1056年~1121年)
中國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南京的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敍。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
歷官太學正,國子主簿,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管理音樂的機構)。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為詞名所掩,詩文多零落不傳。其中《汴都賦》為成名之作,長7000字,流傳至今。古體詩天賜白》、《過羊角哀左伯桃墓》,風骨凜然,絕無綺羅香澤之氣。周邦彥被公認為是“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邦彥詞多寫男女戀情,詠物懷古,羈旅行役,內容較窄,境界不高。但在藝術創意上堪稱大家,其詞善於鋪敍,即在寫景抒情中滲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迴環,開闔動盪,抑揚頓挫之勢,發展了柳永、張先的慢詞。加之語言工麗,多用典故,形成了渾厚、典雅、縝密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如:〔少年遊〕“並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寫故事,重現當時的境界,而且寫對話,如見詞中之人,且聞其語,生動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態,在詞中實為獨創。另一首〔少年遊〕“朝雲漠漠散輕絲”,寫得更妙。一首小令寫了兩個故事,中間只用“而今麗日明金屋”一句聯起來,將上闋的追憶戀愛與下闋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嬌兩種境界進行了比較,感受追憶兩個故事中的同一種情調: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長。另如長調〔花犯〕“粉牆低”,跳躍曲折,照應、收放、開合,十分講究;〔過秦樓〕“水浴清蟾”,將時間、地點、人物、感情變換數次,構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發展的脈絡;〔蘭陵王〕《柳》,把將離之情,既去之思,居者與行者,舊恨與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渾然融為一氣。邦彥詞音律嚴整,格調精工,多創新調。因此他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開南宋姜夔吳文英格律詞派先河。周邦彥的集子有楊澤民方千里陳允平三家和詞,今存《片玉詞》10卷,《彊邨叢書》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詞1卷,《四印齋所刻詞》本。

婉約派歐陽修

(1007年~1072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生平歐陽修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景祐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嘉祐五年(1060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 等職。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1070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諡文忠。宋代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
文學創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於倫理綱常,而在於關心百事。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與張秀才第二書》),主張“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敍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説》、《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
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象奇特的詩風。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説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
歐陽修還有一部分詩作寫得沉鬱頓挫,筆墨淋漓,將敍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更多的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敍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採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一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浣溪沙〕)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闋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過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寫得非常深摯。他還有一些詞,雖然頹唐嘆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一面。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經學方面,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説,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了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他勤於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敍》)。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渡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讚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婉約派晏幾道

(約1040年~1112年),
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有《小山詞》。
黃庭堅在《小山詞序》中説:「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絕人……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論文自有體而不肯一作新進士語,此又一痴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可見他的思想和性格。
詞風逼近乃父,但成就更高。由於社會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詞作的思想內容比晏殊詞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運、歌頌她們美好心靈的篇章。也有關於個人情事的回憶和描寫。通過個人遭遇的昨夢前塵,抒寫人世的悲歡離合,筆調感傷,悽婉動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現出不合世俗、傲視權貴的態度和性格。
小山詞》是具有鮮明個性的抒情詩。工於言情,但很少盡情直抒,多出之以婉曲之筆,較之晏殊的詞沉鬱頓挫。在小令的技法上也有所發展,日臻純熟。《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等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前人對《小山詞》的評價甚高。馮煦在《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中説:「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實罕其匹。」
晏幾道藝術特色:
①晏幾道《小山詞》裏的作品,一洗《珠玉詞》那種雍容典雅的氣度,形成極度悽楚哀怨的感傷情調。但他僅停留在 對以往歌舞愛情的追懷思念之中,是一種情緒性的感傷,且較重修飾之美,又多了一層美感的間隔和點綴。
②工於言情是《小山詞》的特色,但往往侷限於愛情的回憶,尤其是對相見無緣的萍、蓮、鴻、雲四位歌女的苦戀,處處流露出惆悵傷感的情調。
③《小山詞》常借夢境抒情,在縹緲幽微的夢境裏,捕捉那更深、更細、更微妙的心靈顫動。
④《小山詞》善於運用不同的構思方式表現相似的題材,多用情景互襯的手法,造語曲折深婉,淺處皆深。不過,這也使《小山詞》的題材內容十分狹窄,大部分作品均未離戀情相思與別恨離愁的範圍。
⑤晏幾道善於吸取慢詞的藝術經驗運用於令詞創作,言情委婉細膩而清新俊逸,有豐富的層次感和清剛頓挫之美。
⑥《小山詞》還善於化用前人詩句。

婉約派賀鑄

(1052年~1125年)
北宋詞人。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居衞州(今河南汲縣)。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年少讀書,博學強記。任俠喜武,喜談當世事,"可否不少假借,雖貴要權傾一時,小不中意,極口詆之無遺辭"(《宋史·賀鑄傳》)。17歲時離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監軍器庫門,出監臨城縣酒税元豐元年(1078年)改官滏陽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領寶豐監錢官。由於所任皆冷職閒差,抑鬱不得志,自稱"四年冷笑老東徐"。元祐三年(1088年)赴和州任管界巡檢。此雖武職,但位低事煩,不遂其願。不久因李清臣、蘇軾推薦,改文職,任承事郎,為常侍。旋請任閒職,改監北嶽廟紹聖二年(1095年)授江夏寶泉監,在任上整理舊稿,編成《慶湖遺老前集》。元符元年(1098年)因母喪去職,不久東歸,遊歷或居住於蘇、杭一帶。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服喪期滿,召為太府寺主簿,繼又改任宣議郎,通判泗州。崇寧四年(1105年)遷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遷奉議郎。大觀三年(1109年)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州。重和元年(1118年)以太祖賀後族孫恩,遷朝奉郎,賜五品服。他因尚氣使酒,終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對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辭職,定居蘇州。家藏書萬餘卷,手自校讎,以此終老。這一時期,他繼續編成《慶湖遺老後集》。宣和七年(1125年)卒於常州之僧舍。
賀鑄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孝惠皇后族孫,授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杜門校書。不附權貴,喜論天下事。能詩文,尤長於詞。其詞內容、風格較為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於錘鍊語言並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奏感音樂美。部分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濃麗哀婉,近秦觀、晏幾道。其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又近蘇軾。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等對其詞均有續作,足見其影響。代表作為《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搗練子·杵聲齊》、《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難》、《搗練子·望書歸》、《採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橫塘路》、《鷓鴣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為最著名。《鷓鴣天·半死桐》悼念詞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訴,“空牀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這一句更是飽含深情,哀婉悽絕。《芳心苦》寫“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脱盡芳心苦”的荷花,視角新奇卻又不失於理,且託物言志,可謂手法高妙。
賀鑄詩、詞、文皆善。但從實際成就看,他的詩詞高於文,而詞又高於詩。其詞剛柔兼濟,風格多樣,所以張耒贊為"盛麗如遊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東山詞序》)。其中以深婉麗密之作為最多。賀鑄曾説:"吾筆端驅使李商隱、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賀鑄傳》)這主要指他善於融化中晚唐詩句入詞。他融化前人詩句的技巧,堪與周邦彥比美。他的許多描寫戀情的詞,風格也是上承温、李等人,寫得婉轉多姿,饒有情致。如名作〔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户,只有春知處。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辭藻工麗,即景抒情,寫自己愛情上的失意"斷腸"。特別是結尾處接連使用三個巧妙的比喻:煙草、風絮、梅雨,形象新穎鮮明,當時即以"語精意新,用心良苦"(《碧雞漫志》卷二),"興中有比,意味更長"(《鶴林玉露》卷七),而膾炙人口,以致有"賀梅子"之稱(《竹坡詩話》)。他如〔踏莎行〕、〔石州慢〕、〔生查子〕等等,都是辭美而情深的婉約佳篇,足見作者是北宋傳統詞家的龐大陣營之後勁。
賀鑄有少數詞能越出戀情閨思的範圍,而着力抒寫個人的身世經歷和某些社會現實。他的性格本近於俠,以雄爽剛烈見稱於士大夫之林。由於題材內容有所突破,這類詞的風格也大不同於從《花間》到北宋末的柔婉之調,顯得豪放勁朗,慷慨悲壯。最有代表性的是那首抒寫自己政治感慨的〔六州歌頭〕:"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此外託意弔古的〔水調歌頭〕、直抒胸臆的〔訴衷情〕、〔念良遊〕等,都可以看出以功業自許的志士牢落無成的悲哀。這些作品,顯然受了蘇軾的影響,而隱然下接南宋前期的豪放諸家。再有,他的某些詞雖寫傳統題材,但思想內容卻有所突破。如〔搗練子〕五首,寫徵婦的相思,這雖是唐人寫得爛熟的題材,但他卻能別開生面,從挖掘思婦的內心世界入手,如"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思婦為思念久戍不歸的丈夫,不能入睡,只好用搗衣來消磨漫漫長夜,愈發顯得哀痛入骨,令人同情。這些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兵役之苦,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賀鑄詞於思想境界有所開拓,風格多樣,富於語言美與音律美,無愧為北宋大家。
賀鑄詩為詞名所掩,其實也有相當成就。他 7歲學詩,至元□三年,三十年間已逾五、六千首。經過不斷刪汰,自編《慶湖遺老詩集》時只存 9卷。可見其寫作之勤和數量之巨,遠過於詞。他曾自述學詩於前輩得八句雲:"平澹不流於淺俗;奇古不鄰於怪僻;題詠不窘於物象,敍事不病於聲律比興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見於成篇,渾然不可鐫;氣出於言外,浩然不可屈。"(《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他的詩歌創作正遵循着這樣的原則。因其為人豪爽精悍,故其詩也"灝落軒豁,有風度,有氣骨"(曹庭棟《宋百家詩存》),"工緻修潔,時有逸氣"(《四庫全書總目》),格調往往近於蘇軾。只是題材內容不甚寬廣,其作品以寫個人生活經歷為主,以旅途行役、登臨遊賞為多,較少觸及社會矛盾。《黃樓歌》、《遊金陵雨花台》、《海陵西樓寓目》等詩奔放傑出,氣格悲涼蒼勁,而《秦淮夜泊》、《楊柳枝詞》等則清新雅麗。《清堂燕》等作格調又近於小詞。
賀鑄的詩,據《宋故朝奉郎賀公墓誌銘》記載,有《慶湖遺老前後集》20卷。但南宋初年僅存《前集》,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胡澄序而刻之以傳。其子方廩又搜求故稿、碑石編為《後集補遺》。有李之鼎宜秋館據舊鈔校刻本。
賀鑄的詞,據葉夢得《建康集》卷八稱,賀鑄曾自編為《東山樂府》,但未言卷數。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稱"小詞二卷,名《東山寓聲樂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著錄《東山寓聲樂府》 3卷,並稱"以舊譜填新詞而別為名以易之,故曰'寓聲'"。另又有《東山樂府別集》之稱。今存者名《東山詞》,有《四印齋所刻詞》本,又有涉園影宋金元明本續刊本及《彊村叢書》本。《彊村叢書》本並收入殘宋本《東山詞》1卷、《賀方回詞》2卷、《東山詞補》1卷。
參考資料
  • 1.    鴻雁主編. 年輕人必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M].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4.05.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