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婆仔屋

鎖定
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實叫「貧窮者之家」,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的物業。它位於澳門舊區望德堂瘋堂斜巷盡頭,現社會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大量上海葡僑走難來澳門,婆仔屋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之後成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裏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中文名
婆仔屋
外文名
Pozi house
又    名
貧窮者之家
地    址
澳門望德堂瘋堂斜巷
面    積
約一千三百平方米

婆仔屋結構佈局

澳門迴歸以後,老婆婆們遷往新的老人院後,婆仔屋便暫時空置。全盛時期婆仔屋共有一百多名住客,但在搬遷前真正在婆仔屋長住的只有五十二人。 婆仔屋藝術空間現有面積約一千三百平方米。包括兩幢隔着院子對望的古老葡式二層建築物,共有32個大小約16平方米的房間,這些房間現在被用作進行展覽及不同的藝術工作室,包括:染布坊、兒童藝術遊玩室 、陶藝工作室(拉坯室和手塑室等),定期舉辦包括兒童和成人都可參與的各種不同的藝術
婆仔屋
婆仔屋(5張)
工作坊,而婆仔書房及婆仔音樂室則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書刊雜誌和另類音樂CD供人收藏,本地藝術數據室則將進行本地藝術數據的蒐集和展示,向外推介本地的藝術工作者。 [1] 
屋內大庭院裏有兩棵老樟樹,巨壯有力的樹枝把兩幢建築連在一起,茂盛樹蔭使院子成為遊人休息的好地方,週末有備受歡迎的『咖啡旅程』(茶座),院子亦是進行露天音樂會、電影放映等的地方。
兩幢建築物之間有一間小房子,在五十年前是一個太平間,當年澳門的醫院不多,婆仔屋的住客去世都是在這個小平房舉行出殯儀式,後來這個太平間改成婆婆們的飯堂,而現在,則改建為一個面積53.4平方米的展覽場,亦可用作舉行講座和電影放映的地方。

婆仔屋歷史沿革

在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仁慈堂婆仔屋收留窮人和難民,曾是“貧窮者之家”。 [2] 
1984年6月婆仔屋被文化局評定為受保護的文物建築。
2005年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物業的“婆仔屋”,近期經過重新裝修,向遊客開放。

婆仔屋所在位置

婆仔屋”位於澳門舊區望德堂瘋堂斜巷盡頭,住在裏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成為一所女老人院,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3]  婆仔屋坐落於澳門瘋堂斜巷上,內有一個小庭院、兩幢百年的葡式建築,鮮黃牆身硃紅窗門,當中最搶眼的是兩棵老樟樹,像個又高又大的守護神,伸出茁壯綠色麒麟臂,樹香撲鼻。 [4] 

婆仔屋藝術氛圍

多年前的一套港產片《藍煙火》也是在這裏取景拍攝的;現時“婆仔屋”被澳門一班藝術文化工作者用來發展藝術,更有露天茶座、工作坊,積極從事藝術開拓,藝術氣氛濃厚。 [4] 

婆仔屋傳統活動

在澳門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婆仔屋,每逢中秋佳節,這裏都會張燈結綵,市民們排隊湧入院子,一起感受節日的氣氛。與其他地方的慶祝活動不同的是,這裏掛滿了小兔子形狀的彩燈。 [5] 

婆仔屋旅遊信息

婆仔屋地址

澳門瘋堂斜巷8號BI-1(地面層及1樓)

婆仔屋開放時間

12:00-15:00 18:00-23:00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