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婁東

(太倉位於婁水之東,故有婁東之稱)

鎖定
太倉位於婁水之東,故有婁東之稱。婁東文化鄭和精神,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體現着太倉的內在特色的文化。太倉是長江入海口的沖積平原,成陸於五、六千年前,婁東也被譽為中國古法琉璃之鄉!2003年6月,考古人員在雙鳳鎮發現了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維新遺址,並挖掘到了石刀、石鏃、石紡輪,以及商代陶罐,填補了太倉境內夏商文化的空白。春秋時吳王在此置倉屯糧,戰國時春申君黃歇封地在此,宋時太倉集市興起,元時漕運使太倉成為“東南之富城”、“天下之良港”,被譽為“天下第一碼頭”。明時太倉進入鼎盛時期。凌鼎年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説得好:“即使用整個中國古代文化舞台這個規模來衡量,太倉的文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
中文名
婁東
所屬地區
太倉市

婁東婁東街道辦事處

2011年12月24日,太倉市(婁東)首個正科級建制的街道辦事處——婁東街道辦事處揭牌成立。市委書記陸留生為中共太倉市婁東街道工作委員會揭牌,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劍鋒為太倉市人民政府婁東街道辦事處揭牌。市領導宋建中、孫耀明、周文彬、朱萬里等出席成立大會。
為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探索政府扁平高效管理模式,完善城市管理功能,強化社會管理及服務,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市委、市政府經反覆分析、調研、論證,並經江蘇省和蘇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撤銷陸渡鎮,調整城廂和沙溪鎮部分行政區劃,將原陸渡鎮所轄區域與城廂鎮惠陽、東郊、太平、洋沙、朝陽、香花橋、太東、太勝、濱河、婁江10個居委會和花北、小橋2個村委會,以及沙溪鎮嶽南村委會區域合併,設立太倉市婁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婁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為71.72平方公里,人口7.06萬人,管理12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陸留生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婁東街道辦事處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他説,婁東街道辦事處的成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市委、市政府強化重點區域服務管理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城區東拓及新區開發建設的重大舉措。設立婁東街道辦事處,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市發展、服務開發區建設,要始終堅持“區街合一、以區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街道辦的社會管理職能,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要樹立全局意識,提高工作水平,建強幹部隊伍,着力形成推動各項工作的堅強合力。
陸留生強調,婁東街道辦事處成立後,將更多地承擔起社會管理服務職能,新區必須擔負起更多的經濟發展任務。新區要在做大規模總量、推動轉型升級、實施創新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提升民生幸福指數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新的起點上積極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一要始終以提升標杆、自加壓力為發展統領。新區要以婁東街道辦事處成立為契機,咬定“第二個率先”先行軍目標不動搖,深入研究在“區鎮合一”後如何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建設城市副中心、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上作典型示範等重要課題,力求在新起點、高平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為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二要始終以科學發展、加速轉型為第一要務。新區要以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標準推動各項建設工作,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着力突破新興產業,不斷提升企業集聚、產業集羣發展水平。同時,要切實抓好中央商務區開發建設,不斷放大“中德企業合作基地”品牌優勢,加快推進歐美企業集聚發展,加速創新平台建設,為全市加快實施創新引領戰略作示範。三要始終以強化服務、創新管理為關鍵抓手。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婁東街道辦事處的協調,積極探索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徑,為增進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貢獻。重點要加快推進動遷安置工作,突出生態環境建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同時,要高度重視基層基礎工作,確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1] 

婁東婁東三鳳

明代中葉,太倉張滄州、陸靜逸、陸式齋以文行推重於時,人稱“婁東三鳳”。
張泰,字亨父,號滄州。本姓姚氏,曾祖瑞代晉陵張姓者戍太倉衞,遂冒其姓。泰生有穎質,讀書明大義。為人坦易,有風度,怡靜寡言。明天順已卯魁於鄉,甲申舉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以詩文見重當時。乙卯充會試同考官。四方遊學京師者多從受業。久之,升修撰。旋得暴疾卒,著有《滄州集》。
陸釴,字鼎儀,號靜逸。先冒吳姓。明天順癸未會試第一,甲申廷試第二,授翰林編修。同修實錄成,遷修撰。釴高潔有志操,學同淹雅。翰林二十年,歸囊蕭然。攖末疾乞歸,乙酉卒。所著有《春雨堂稿》。
陸容,字文量,號式齋。先冒徐姓。少遊鄉校。為葉文莊所器識。舉進士,出為浙江布政司右參政,歷郡縣,問民所苦。既歸,逾年卒。容性孝友,平生好書籍,多著述。時人稱名職方必曰太倉陸容。著有《菽園雜記》、《太倉州志》、《式齋稿》及《遊藩稿》、《歸田稿》多種。 [2] 

婁東婁東文化

“婁東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賢前輩留下的一個豐富的文化寶藏,我將在有生之年去挖掘、研究,為其發揚光大彰顯獨特魅力貢獻綿薄之力。”與文化結緣大半輩子的張炎中如是説。
張炎中,年逾古稀。中國鄉土詩人協會、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江蘇省作家協會、音樂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多棲會員”,太倉資深文化人,長期在文化部門工作,是太倉文化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與研究者。退休後他被留用了8年,繼續為太倉文化建設出謀獻策。告老回家後,他依然放不下對文化的這份牽掛,仍專心致志地收集、整理、編撰,致力於發掘婁東文化的精髓,向後人講述婁東文化歷久彌新的燦爛與輝煌。
出生蘇州,讀書蘇州,在太倉工作和生活了四十餘年的張炎中,對第二故鄉太倉的地域文化有着濃厚的興趣。可是在研讀太倉歷史文化時,他發現現存有關的資料很少很少,有些零星記載,也散落於各家的書卷之中。於是他從蒐集資料、製作卡片做起,把相關文章中提及太倉的人和事摘錄下來。退休以後,他則全神貫注地把它當作一項事業來做。通過購買、複印、網絡淘寶、向作者徵求等多種渠道,收集了大量有關婁東文化的文獻資料。
在浩瀚的歷史典籍海洋裏遨遊,張炎中收穫了文化陶冶的愉悦。雖然不能一擲千金購買原版古籍,但他注重實用性,收藏的大量影印件書籍,還有電子版的典籍,起到了同樣的使用效果。收藏方向主要有三,一是太倉地方誌;二是太倉名人年譜;三是太倉歷史名人著作。還注意收集不同版本,相互映照,以便做比較考證研究。這些傳世的典籍,對研究婁東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王文肅公全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七錄齋詩文合集》、《桴亭先生文集》、《確庵文稿》、《王奉常集》、《靈巖山人詩集》等影印本、電子版,一一收入囊中,凝聚着他的多少心血。文集《婁水文徵》,是套線裝書,由廣陵書局重版印刷,他花費3200元覓得,如獲至寶。太倉詩人吳梅村專題,不僅收集《梅村集》、《梅村家藏稿》、《吳詩集覽》等鉅著,還收集大量研究吳梅村的專著。眼下能搜索到的婁東文化文獻,他幾乎“一網打盡”。
收藏曆史文化的旨意,在於更好地古為今用。他在婁東文化中徜徉,樂此不疲,邊收集,邊編撰,花了整整六年時間完成的《太倉歷史人物辭典》,收入詞條3450餘個,幾乎太倉歷史上有功名、有業績、有著作的人物都囊括其中。他還與人合作編纂了《太倉歷史人物圖典》,收入明、清、民國時繪製的太倉歷史人物128人的330餘幅圖像。這兩本書已成為研究太倉歷史文化的工具書。張炎中信心滿滿,已着手編纂《太倉歷史事物辭典》,還準備編纂《太倉歷史典籍辭典》。他説,自己對文化是骨子裏的喜歡,如他的名片所言,是“一個痴迷文化的老頭”,只要身體允許,一定筆耕不輟。
其實,這個文化老人也是從文學青年走過來的,半個世紀以來,一路風雨,一路蹣跚,其走過的人生道路,正是見證了時代發展的軌跡。中學時代,風華正茂,他在《雨花》雜誌上發表詩歌處女作,做着自己的未來作家夢。高考之際,卻趕上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愛好文史哲的他,陰差陽錯地上了商業學校,後留在蘇州專員公署商業局工作。
儘管幹上了別的工作,但文化種子早已埋在他的心底。1970年代初下放太倉,張炎中來到太倉最東北的鹿河公社,工餘時間,依然放不下手中的筆,不僅寫通訊報道、言論評論,還寫演唱材料、小戲曲。當年他寫的一出小戲《登高望遠》參加省匯演及巡迴演出。正因為這部小戲,張炎中人生命運發生了變化,他先被借調出來,最終留在了太倉文化部門,從此文化成了他生命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親歷了太倉文化的復甦、發展與繁榮,張炎中無愧是個積極參與者。從文化館到文廣局,從輔導幹部到文化藝術科長、局長助理,他始終活躍在文化第一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太倉創辦鄉鎮文化中心、鄉鎮圖書館,他四處奔走,熱心幫助基層解決困難,付出了不少辛勞。尤其到局裏工作後,參與文化調研,制訂發展規劃,組織創建活動,總結工作經驗,提出相關建議,例如“建設文化強市”、“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打造特色文化”等,經過領導科學決策,成為太倉文化發展的行動綱領。
文化的功能在於化人,張炎中深諳其理。40載春秋,他對文化藝術毫不保留,樂於傳授。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領銜創辦了文藝畫廊《窗花》,組稿、編稿、輔導,致力發現和提攜文學新苗,不少人日後成為太倉文藝的中堅力量。退休後,他潛心收藏的大量婁東歷史文獻,只要有人前來求索,他總是無償提供。多年來,他還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先後發表各類文學作品600多件,文化論文數十篇,在蘇州、江蘇、全國各類比賽中榮獲百餘個獎項,為太倉贏得了榮譽。由他作詞的歌曲《賣洞庭紅》唱響姑蘇大街小巷,獲省首屆音樂舞蹈節一等獎,入選省羣文藝術團在全省巡演和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北京主會場展演;《北塔風鈴聲》獲文化部第五屆羣星獎銀獎,入選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成都主會場演出,3個不同演員的演出版本,分別在音舞會演、音樂電視、戲歌大賽中獲獎。他的詩詞作品入選多種選本,還相繼出版歌詞集《走進蘇州》、詩歌集《柔柔江南風》、作詞歌曲選《北塔風鈴聲》、與人合作的選注本《婁東詩韻》及輯注本《月季詩詞薈萃》等。
儘管藝術碩果累累,但張炎中對此並不太在意。他倒十分在乎為太倉寫的歌。多年來,他花了很多精力為太倉抒情放歌,《我的家鄉金太倉》、《太倉走向輝煌》、《鄭和頌》、《天下糧倉天下良港》、《太倉港之歌》、《太倉市民禮儀歌》等在太倉民間競相傳唱,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張炎中的工作業績得到了業界和社會的認可,他先後被授予蘇州市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太倉市“五·一”立功標兵、太倉市文聯德藝雙馨會員等榮譽稱號,並榮立三等功一次。人們尊稱他為文化系統的“老法師”。
如今,太倉公共文化設施今非昔比,嶄新的“一院三館”為市民提供舒適文化服務,太倉文藝成果繁花似錦。“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作為老一輩的文化人,張炎中覺得當下太倉文化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他表示甘願做一塊傳承優秀婁東文化的鋪路石。 [3] 

婁東婁東琉璃

婁東——中國古法琉璃之鄉!婁東琉璃,源自古婁東(今婁東文化聚焦地-江蘇太倉)是世界最大的古法琉璃原產地之一,也是財神爺范蠡和西施美麗愛情故事的發源地。根據《史記》記載,古法琉璃相傳是公元前493年越國的范蠡(lí)鑄劍時所發現,范蠡認為此物是天地陰陽造化所達成的極致,於是將其隨劍一起獻給越王。越王感念其鑄劍之功,原物賜還,並命名為“蠡”。其後,“范蠡”訪遍能工巧匠,將“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飾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西施。同年因為戰事,西施前往吳國和親,西施不得不捨情取義,臨別時將“蠡”送還。傳説中西施的眼淚滴在這“蠡”上,天地日月為之所動,至今還可以看到淚水在其中流動,被後人稱之為“流蠡”(琉璃諧音)。當時越國還建立了一個名為“天工坊”的作坊來專門製作琉璃。

婁東婁東民間中醫流派

作為祖國文化的瑰寶,中醫醫學的傳承與發展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的關注。昨天,太倉市婁東民間中醫流派研究會成立,成為我市首家正式註冊成立的民間中醫藥研究學術團體。
作為一個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羣眾學術團體,太倉市婁東民間中醫流派研究會成立之後,將聯絡和團結中醫藥工作者開展中醫流派研究活動,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該研究會負責人介紹説,婁東民間中醫流派研究會將堅持和發揚中醫特色,以繼承和弘揚民間傳統中醫文化為使命,促進我市地方中醫藥繁榮和發展,促進中醫藥科技和文化的普及與推廣,提高中醫工作者的醫療水平,積極為全市人民健康服務。
當天的成立大會上選舉產生了太倉市婁東民間中醫流派研究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大會結束之後,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中華中醫實證醫學會(台灣)的專家學者還進行了學術交流發言。 [4] 

婁東婁東畫派

太倉作為婁東畫派的發源地,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據一席之地。清代初期,畫壇以王時敏、王原祁、王鑑為核心的畫派居正統地位,三王均為太倉人,加上在太學畫的王翬,被並稱為“四王”。以“四王”為核心的婁東畫派在當時統領了整個清代畫壇,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博物館精心製作此次展覽,將陸續展出123幅婁東畫派高仿作品,再現當年的墨韻、色彩和藝術風貌。讓市民更深入地瞭解中國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婁東畫派”,親近畫壇先輩,感受作品魅力,廣大市民可前去參觀,感受婁東畫派的深厚魅力。 [5] 

婁東婁東文叢

太倉市檔案館通過徵集網絡人員獲取信息,及時與市文聯相關分管領導取得聯繫,徵集到一套文學叢書。這套叢書由10位作者的9本個人作品集成,共200萬字,這是太倉歷史上第一套文學叢書,是太倉市文聯為展現創作隊伍整練實力推介地方作家,打造地方文藝品牌,提升創作水平的一大重要舉措。
這套叢書有夏國強的戲劇影視作品《猴王》;龔璇的詩集《風景·感受·對話》;奚旭初的中短篇小説集《開帕薩特的女人》;宋祖蔭的報告文學集《流聲迴響》;張藴秋的中篇小説集《嫁與東風春不管》;陳秉鈞、樂琦的民間文學集《沙溪民間傳説故事》;單鑫華的燈謎作品集《迷:單鑫華》。此套叢書從側面折射出太倉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現狀,在太倉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