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娛目醒心編

鎖定
《娛目醒心編》是清代白話短篇(擬話本)情世小説集,又名《最新今古奇觀》,十六卷三十九回,題“玉山草亭老人編次,葺城自怡軒主人評”。成書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1] 
該小説集每卷演一個故事,但入話特長,往往佔一回篇幅,幾乎成一獨立短篇,為與他書不同處。內容大抵是宣揚忠孝節義等封建道德和因果報應的迷信思想,但亦反映一定社會現實,間有對下層人民美好品質的歌頌,和對官吏豪紳貪婪暴虐的揭露j比判。文字尚洗煉,但説教意味甚濃。各卷所寫人物二、三十不等,全書約寫三百餘人,形象較生動者十餘人。 [2] 
作品名稱
娛目醒心編
作    者
玉山草亭老人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小説集
字    數
155000

娛目醒心編內容簡介

卷一 走天涯克全孝子 感異夢始獲親骸
乾隆初年,崑山曹子文,以貨殖為業,往四川販賣藥料,數載杏無音問,有從四川歸來之客傳言已經病故。其子士元,年方十六,欲往尋取父骨,其叔子斌以其年小,願代往,然一去三年,卒無功而返。士元益傷心,發願親往,買一尺方黃布,將父親年貌、履歷及自己尋取骨殖、求人指示的意思,備細寫明,負在背上,徒步萬里,一路訪問。曾誤入虎洞,遭遇盜寇,邂逅山魈,艱苦備嚐,全無懼怯。大風雪中,又在土穴中凍餓兩晝夜,奄奄待盡,幸被兩個好善之人項秀章、許遇文救活,二人甚相敬服,以肉相勸,士元以不見父骨,終不食肉相謝。一夜忽得異夢,見其父坐於白楊樹下,口唸十二字道:“月邊古,蕉中鹿,兩壬申,可食肉。”後至西陽,見郊外一處景色與夢中無異,經一胡姓老人指點,終於找到一無主之破棺,旁有牙牌一扇,上刻“蕉鹿”二字,刺血滴骨相驗,果是其父之骨,遂負之以歸。
卷二 馬元美為兒求淑女 唐長姑聘妹配衰翁
明萬曆年間,蘇州吳江縣魚浦地方有富户馬元美,居常—心向善,全不惜費。只是其家歷代單傳,元美年近四十,始得一子,及子長成,學業可望有成,元美大喜,為具聘得舊友唐有德之長女長姑為媳,長姑聰明賢慧,頗有識見,三年之後,生下一子,上下和睦。孰料變生不測,疫氣大行,元美之子及幼孫相繼病故。長姑念馬氏世代積善,不應無後,只有勸公公續娶,以延宗祀,又恐續娶之婆婆性情乖張,有害無益,思來想去,忽然想起自己妹子幼姑,為人謹慎,性氣和平,遂力主將其嫁與年近七旬的元美。其父有德不允,長姑便以死相脅,終得父母與幼姑之贊同、元美聞知,曰:“吾與汝父誼若兄弟,伊女猶吾女。無論汝妹年輕,不應嫁吾垂白之人;且天下焉有姊為媳而妹反作姑之理?”長姑又欲自刎,元美只好依從。及期,閤家見禮,長姑在下四雙八拜,儘子婦之禮,幼姑則公然禮受,絕不遜避。幼姑三年中連生三子,長姑僱乳母細心撫養。其後,三子皆讀書進學,長子得中進土,元美壽至九十有五,長姑、幼姑俱享高年。
卷三 解己囊惠周合邑 受人託信著遠方
德清縣蔡元凱,號節庵,其父曾為山東都司,縣中推為鉅富節庵平日慷慨仗義,用急救難,鄉黨悦服。明朝州縣糧漕,都點殷實民户解運,當差者往往破家蕩產,惟鄉紳仕幢人家,可得例免。節庵因見人民困苦,遂動了救拔的念頭,願幾承擔漕運之差。合縣稱慶,惟親友埋怨不該破例,節庵道:“我們紳土宜享安身,難道平民獨該被累的麼?”毅然起運,丹泊東昌,忽聞鄰舟哭聲,原來是山西人房之孝,載煤壓船,往京師貨賣,忽接得家信,知其父病危,命即回一見,然為貨物所累,不得返家,故而悲傷。節庵乃贈以盤費,並允將貨船一齊帶往京中,房之孝方得脱身而去。節庵到了通州縣糧漕將米交驗兑收,其時恰逢京師煤缺,便即時將煤賣畢,得利十萬有餘,便徑往山西,送還房家本利,又星夜收拾起身,不受其家之報。房之孝父已經病痊,贊其輕財仗義,世所罕有,遂命之孝將十萬銀送到德清,節庵只是不受。二人見縣門口枷號着欠糧的窮民,遂連名將十萬銀子捐出,代完合邑錢糧,枷號者即時釋放,其餘欠者盡行免提。
卷四 活全家願甘降辱 徇大節始顯清貞
寧圈府老貢生土之紀,家有薄出幾十畝,生子三人,俱已娶妻。最小的兒子名惠,娶妻崔氏,通曉大義。後寧國地方大旱,赤地千里,餓殍桕望。幹之紀借貸無門,眼看餓死,遂勸三個媳婦與其坐而待斃,不如自尋生路。兩媳聽了,俱暗暗流淚,惟崔氏謂另去適人,公公丈夫仍舊餓死家中,須要得他些身價,便可苦度過去。又言兩位姆姆年紀已長,不如將自己嫁出,可好好得些聘金,閤家亦免於餓死。於是經媒婆説合,改適前村任監生,得聘金一百二十兩,崔氏一一檢點,親手交與公公,又向阿翁要得田契一張,上寫“賣到任處,收價一百二十兩”字樣,坦然上轎而去,絕無一點留戀之意。眾人背後議論,有況心腸太忍的,有説藉此脱身的,崔氏只當不知。待轎子抬到任家,揭開轎門,新人已自縊死於轎中。縣宮相驗,見衣帶中田契後有八個大字:“田歸任姓,屍歸王氏”。人方知其已早辦一死,又恐死在他姓,反以人命害人,心中不安,故將十畝田價抵還一百二十兩聘金,不啻以就死之身,作一賣田之中人,使生者得安,死者無愧。
卷五 執國法直臣鋤怨 造冤獄奸小害民
李福達本系白蓮教妖人王良副賊,後於良就戮,李福達易名逃往太原府,打聽得緝捕之勢漸覓,遂挾財物到京,重賄武定侯郭勳門下,得其歡心;又借了郭勳聲勢,與內官互相結納,援例輸粟幹石,補授山西太原衞指揮,做了朝廷命宮。其幼時友薛良偶然相遇,上門求見,意圖得些資助。李福達恐事敗露,假意留住薛良,暗中命心腹家人殺之。不意風聲走漏,薛良逃走告官,遂將李福達擒獲歸案。福達在監中,通信二子,教求郭勳相救。郭勳寄書山西巡撫畢昭,教他超釋,畢昭是極要奉承權貴之人,反要問薛良誣告之罪。御史馬錄巡按山西,即提此案複審。武定侯差官下書,馬錄不準,反將郭勳私書一併奏聞。嘉靖帝見了本章,一一準奏,李福達秋後處決,郭勳有旨切責。郭勳無奈,只得求朝廷寵臣張璁、桂萼保護。張、桂二人,當大儀禮起之時,迎合嘉靖帝之私心,尊其本生父為興獻皇帝,因得郭勳之助,驟登相位,至是以“郭勳為儀禮觸了諸臣之怒,舉朝皆與為仇”進讒,正觸嘉靖之怒,又命張璁、桂萼複審。二人迎合上意,絕不問福達長短,單詰馬錄枉法任情,屈害無辜,薛良抵死,馬錄廷杖一百,發配充軍,福達釋放,仍為指揮。直至隆慶新立,案情敗露,方將李福達滿門抄斬,其獄始白。
卷六 愚百姓人招假婿 賢縣主天配良緣
上海縣王慕郭以起課算命為生,年過四十,孑然一身,得趙媒婆説合,過繼北門外尤大之女壽姑為女,愛如親生。壽姑年交二八,出落得身材俏麗。監生錢剝皮前來起課,見壽姑貌美,謀娶為妾,王慕郭勃然變色,一口回拒。錢剝皮打聽得壽姑非王親生,便請人從青浦尋回尤大,來王家説事,復為王慕郭及壽姑識破,開口不得。錢剝皮不得已,設計令小夥計用二宮假充壽姑已定之婿,使尤大上門領女遣嫁,禮成之後,此女仍歸本主。週二官本老實人,不允,硬逼之下,只得答應。王慕郭聞知,不知所措,由趙媒婆主意,亦另覓其外甥方大為假婿,以為應對之策,雙方俱告到官。適新縣主到任,即拘兩個假婿到案,因見週二宮相貌清秀,與壽姑卻是一對,方大面目粗俗,不及遠甚,便吩咐將壽姑送進內堂更換衣服,又託之天意,謂已將兩婿名姓寫就兩鬮,命其暗自禱告,拈得便是丈夫。其實兩鬮皆寫用姓,壽姑自然拈得,縣太爺便作主將二人配為夫妻。又嚴懲圖良作妾、設計造釁之錢剝皮。王慕郭一女之外,又得一婿,終身有靠。
卷七 仗義施恩非望報 臨危獲救適相酬
明朝萬曆年間,豪傑公子曾英,字遠志,父曾官河南副使。公子十三歲時,父母俱亡,雖習儒業,不屑於文章,慷慨有大志,人有緩急,求無不應。一夜,家中捉獲一賊,見其衣服襤褸,面黃肌瘦,知系窮途流落之人,便贈以路費,縱之還鄉。富户顧克昌遊尼庵,見村女陸金姐容顏姣好,託人為媒,其父陸必大不許。顧便買通官府,保陸必大為徵收錢糧之“櫃頭”,陷害入獄。又與尼姑串通,將陸金姐涯入庵中,欲行非禮,恰遇曾公子救出,又為陸必大完了所欠銀子,立時出獄。後公子應王巡撫之召,往徵貴州苗洞。一日諸苗兵變,主將陣亡,公子被擒,囚入後營,束手待斃。忽得一苗兵相救,其人乃昔年莊上所獲之賊人。公子脱身至省城,朝廷以失護主將、被執逃脱罪名,打下天牢,唯有引頸待刃。忽有新科翰林金良相救,有旨免死,發往軍前效力贖罪。蓋金良未第時流寓寧陵,娶陸金姐為室,日夜誦公子大德,聞其陷罪在獄,轉懇老師兵部陳侍郎出本保奏,得免。
卷八 御羣兇頓遭慘變 動公憤始雪奇冤
明朝嘉靖年間,嘉定安亭張耀之女,貞靜凝重,言笑不苟,適汪客之子為婦。過門之後,見其婆婆汪婦品性淫濫,與一班惡少常在房內調笑取樂,全無忌憚,而公公汪客是個酒胡塗,全不管賬,甚以為羞。惡少中有一胡巖,其父出入衙門,把持官府,欺壓良善,無所不至,察知張氏態度,心下不安,與汪婦謀,欲將其拖入渾水。張氏避回孃家,又被騙歸。胡巖又乘夜潛入張氏之房,施之非禮,為張氏打傷中指。胡巖大怒,召諸惡少殺張氏。喝令眾人動手扛屍,哪知死屍竟如釘在地上一般,遂縱火燒之,而風吹火勢,反燒到別處去了。鄰人來救火,便見屍體。胡巖見姦情敗露,調敦汪婦反誣張氏與僱工有奸,失手打死,又買囑張耀岳父,呈狀中隱去胡巖之名,典史仵作得了賄賂,亦將重傷隱瞞不報。縣官審問,已得真情,拿問胡巖。胡父復尋關節到縣,央罷官之張副使、丁憂之邱評事説情,縣官竟將羣兇取保釋放。歸有光聞之,拍案大怒,因作《貞婦辨》,以告合邑紳士,個個動了義憤。縣官又夢金甲神人託夢,遂親至安亭複驗,張女已死三月,及啓棺驗看,顏色如生,刀孔尚有鮮血流出,此案始得昭雪,羣兇皆得報應。
卷九 賠遺金暗中獲雋 拒美色眼下登科
明朝萬曆年間,長沙有一少年秀才陸德秀,自知學問尚淺,遂借城外顧園發奮讀書。其乳母之繼女春姐,見德秀少年美貌,衣冠濟楚,動了愛慕之心,時來親近。又以德秀有意於己,暮夜彈其門,德秀不覺欲心頓動,才走下牀,見月色照窗,猶如白日,忽然猛省,遂峻拒之。次日絕早起身,悄然竟去。德秀同窗好友潘再安,頗有文名,亦見過春姐幾次,心甚愛慕。一日又來探視,知德秀已回,躊躇半晌,便求暫居讀書,與春姐一拍即合。其年大比,陸德秀適染微恙,文字不甚愜意,而潘再安恰遇曾做過的題目,甚是得意,偷空去看春姐,許中後娶其為妾。夜間,再安父夢報再安已中第二名舉人,心在歡喜,又夢一人將報條奪去,道是潘再安做了虧心事,舉人已讓與陸秀才。後陰差陽錯,德秀果中舉,又打點進京會試,成進士,點入翰林,後散館授為編修。一日,有一同官請酒,遇為人所騙、淪為官妓的春姐,德秀見其有改悔之意,遂為落籍,送之歸。
卷十 圖葬地詭聯秦晉 欺貧女怒觸雷霆
明朝萬曆年間,歙縣有一陰員外,存心刻薄,作事慳吝,獨好風水之學。清明時節,假作郊外踏青,實欲於近處勘看葬地。偶然看中一處好地,打聽系屬朱漁翁,託人作中説合,欲出重價購買。不料朱漁翁道此是世代祖產,千金不賣,要留與女兒作陪嫁。陰員外聞之,便假説要娶其女兒為媳,事成之後,再作商量,遂謀得其地。陰員外娶漁户女兒為媳,原是騙局,及將其父親棺木入土之後,待親家及媳婦漸漸冷淡怠慢,朱漁翁夫婦相繼氣死,朱女受夫家作踐,亦懸樑自盡。後有青天霹靂,將陰家墳頭打壞,陰員外父子亦為冤魂索命而亡。
卷十一 詐平民恃官滅法 置美妾藉妓營生
廣西窮秀才蓋有之,父母早死,家道日窮,為人不端,武斷鄉曲,貪吃白食,甚為鄉里不齒。年交四十,僥倖得中一名舉人,會試時又拜在京中第一要宦的心腹家奴手下為兒,選了山東萊蕪知縣。又經人説合,娶了一個窮官的女兒為奶奶,好不興頭。到任之後,貪婪酷虐,一心只在銀子上算計,嚴刑酷法,詐害良民,把一縣的大家小户,日夜抽筋剔骨,弄得個個怒氣沖天,紛紛到上司控訴,落得革職問徒,妻子吃了驚嚇,急病而死。三年限滿,打點歸去,幸囊中尚有數萬金,思量一營運之法,遂改易姓名,往揚州娶妓女馬慕蘭為妻,又討進六個極美粉頭,安頓在一所園亭中,號稱“風流六院”,遠近聞名。若嫖客眾多,連馬慕蘭也不得空,要蓋避開,以讓客人,蓋全不知恥,只圖錢財到手。不料有一江洋大盜羊二,亦以打劫得來的錢財到院裏花費,樂而忘返。事發鎖着解官,蓋有之不好説出自己姓名,只得頂着龜子名色,被皂隸重責四十,追償贓物,妓女當宮發賣。女兒原不學好,見狀捲了金銀首飾跟人逃走,蓋有之氣惱而亡,其子淪為乞丐而死。
卷十二 驟榮華頓忘夙誓 變異類始悔前非
姑蘇有一舊家世裔陳存厚,年交五十,單生一女秀英,愛如珍寶。間壁薛姓,與陳家本有薄親,亦單生一女蘭芬,家道貧寒,因將女兒附在陳家讀書,二人自幼相交,結為姊妹;秀英後嫁林良夫,家中甚是過得,蘭芬嫁胡君寵,卻是窮儒。林、胡二人是同窗,又同歲進學,故胡成婚之資皆系秀英攛掇丈夫資助,夫妻二人,甚為感激。秀英結縭三載,丈犬忽然得病亡故,秀英痛哭三日,水米不沾,得蘭芬勸解,方漸進飲食。蘭芬因言二人俱有身孕,願指腹為婚。後果生一子,取名金哥,與蘭芬之女娟娟訂下婚約。後君寵中舉,進京會試及一應費用,皆由秀英資助。後又向秀英借得黃金百兩,謀得曾縣知縣,又升濟南知府,好生得意。而秀英家業日消,無以存活,君寵一去十裁,音信全無,秀英乃命金哥去濟南,一則做親,二則望其歸還貸金。胡君寵聞女婿窮苦,悔婚賴金。其女娟娟不願更嫁,自縊被救。金哥歸家,發憤讀書,得中進士。胡君寵因被上司參劾,革職治罪,氣急而亡。蘭芬夢見自己與丈夫皆變為犬,深悔前事,而娟娟終因守志,得與金哥成婚。
卷十三 爭嗣議力折羣言 冒貪名陰行厚德
姑蘇吳氏,父母俱亡,弟兄六人同居一宅,後四人相繼病亡,遺下孤兒幼女。長兄有基,肯出力幫助各房,娶妻程氏,亦甚賢能;二房有源,家道獨發,然慳吝異常,對各房遺孤,無毫用濟。不上數年,有基亦競去世,男女俱無,程氏按例立有源長子如泉為嗣子,程氏自得如泉為嗣子,要米要柴,總嫌不效,兒子怕受責備,件件加倍,卻從未滿足。至年終忽然號啕大哭,尋死覓活,以歸還逋負為由,索要銀子三百兩方可度歲。如是十年,要了嗣子三千餘金,人皆以為性情乖僻,貪得無厭。後程氏八十生日,方始説明凡所供應銀兩,俱與各房分享,濟其窮困,助侄成立。
卷十四 遇賞音窮途吐氣 酬知己獄底抒忠
蘇州府名旦唐六生,相貌風韻,精於音律,為人頗有血性,不肯向人爭媚取憐,蕭落堆合,人海茫棄,嘆無知己。以為京都人物會聚之地,定有賞識之人。孰知京師地方,唱戲只要熱鬧發笑,湊趣奉承,六生顧藉廉恥,依然不合。有人約往甘肅,遂與之往,但彼處無人欣賞崑腔,只得扮些雜腳色。一日蘭州府請眾官會飲,有方佈政素嫺音律,遂點了六生的《荊釵記》。六生將一肚皮憤懣之氣,都發泄出來,聲情哀楚,字字動人,大得方佈政賞識,自此名震甘省,正當得意之時,方佈政忽緣情被逮,人見其勢敗,反眼若不識,而六生卻預先進京為之打點。及其臨刑,亦只有六生一人相送,盛殮大哭,扶柩歸葬畢,道:“知音已死,我今不復度曲矣!”遂隱去,不知所終。
卷十五 墮奸謀險遭屠割 感夢兆巧脱網羅
蘇州大湖,有名醫麻希陀,凡疑難險症,無不立愈,聲名遠播。唯其合藥總在秘室親自動手,一年不過歸家幾次。秀才賈任遠往洞庭尋親友覓館,恰遇希陀,遂被請到其家坐館,教授二子,館中供應甚豐,師生甚為相得,唯再三囑其不可跨出書房一步。中秋節夜,任遠偶至庭中閒步,忽腥風撲面,耳邊隱隱有悽慘之聲,從門縫中張望,所見俱是身體不完之人,呻吟叫苦,血肉模糊。次日問其學生,方知皆為騙進來的江湖藝人,為希陀取作藥料。蓋其父當年得一秘方,割取活人的耳目髒肺合藥,無不立效。學生言前日將其請來,亦是此意,今感其指教之恩,決不害他性命,但只好終老於此,以防泄露秘密。任遠夜夢白衣觀音道:“要脱禍,待遇布。”伺機將學生送與做衣的白布浸濕,撩過牆去,遂得逃脱,稟報官府,將麻希陀捉拿歸案。
卷十六 方正士活判幽魂 惡孽人死遭冥譴
崑山諸生朱柏廬,存心忠厚,立品端方,專講性埋之學。一夜忽被請往冥間審理事件,有一判官送上一碗湯來,內有黑團了五個,請食了審事。先生間是何物,判官道是五個鐵丸,陰間規矩,要照律而斷,倘徇私情,腹內的鐵丸便要變紅,燒將起來,片刻難忍。一夜勾到一個鬼魂,卻是平日相好的朋友,因曾奸宿少尼,污穢佛地,當投入狗胎,變為畜類。朱生心中不忍,千方百計欲為解脱。腹內鐵丸遂漸漸升起,如烈火燒心一般,只好判其變為狗形,死遭冥譴。又有舊友做官瞞心昧己,侵吞賑米,乃判其滅門絕嗣,以此教弟子,總要愛民為心雲。 [1] 

娛目醒心編作品目錄

卷一 走天涯克全子孝 感異夢始獲親骸
卷二 馬元美為兒求淑女 唐長姑聘妹配衰翁
卷三 解己囊惠周合邑 受人託信著遠方
卷四 活全家願甘降辱 徇大節始顯清貞
卷五 執國法直臣鋤惡 造冤獄奸小害良
卷六 愚百姓人招假婿 賢縣主天配良緣
卷七 仗義施恩非望報 臨危獲救適相酬
卷八 御羣兇頓遭慘變 動公憤始雪奇冤
卷九 賠遺金暗中獲雋 拒美色眼下登科
卷十 圖葬地詭聯秦晉 欺貧女怒觸雷霆
卷十一 詐平民恃官滅法 置美妾藉妓營生
卷十二 驟榮華頓忘夙誓 變異類始悔前非
卷十三 爭嗣議力折羣言 冒貪名陰行厚德
卷十四 遇賞音窮途吐氣 酬知己獄底抒忠
卷十五 墮奸謀險遭屠割 感夢兆巧脱網羅
卷十六 方正士活判幽魂 惡孽人死遭冥責 [4] 

娛目醒心編人物介紹

【曹士元】卷一《走天涯克全子孝,感異夢始獲親骸》中人物。名起鳳,字士元,原籍徽州,後遷崑山,清乾隆時人。其父外出經商時客死於四川,他年方十六,立志要尋父骸骨歸。其叔念他年幼,代他去尋,一去三年,失望而歸。他不顧勸阻,獨自再往,買一尺方黃布,上寫其父年貌履歷及自己尋求骨殖求人指示之意,負在背上,走走訪訪,半年有餘,才到成都。又折向東南,至滇南境上,轉沿金川一路尋覓,所行之處,多高山峻嶺,人跡稀少,忍饑受餓,求乞行進。輾轉回成都,復南下,時值大雪,凍倒於途,被項、許二人救至家中,二人以肉款待,他謝絕説:“不見父骨,終不食肉!”夜間夢見其父坐於一處曠野路旁白楊樹下,囑他記住“月邊古,蕉中鹿,兩壬申,可食肉”十二字。醒來就要告辭上路,項、許二人留他過了殘冬,開春後一同往酉陽去尋。在酉陽郊外,見一處景緻與夢中相似,白楊樹下停棺累累。向一姓胡的老人打聽,回説此地是瑤人界,需稟過官府。他即寫明情節,稟求縣主,縣主深嘉其孝,發檄派人細查。見一無主破敗棺木,骨旁有牙牌一扇,上刻“蕉鹿”二字。諸人説夢中之言應驗,老人姓胡,合“月邊古”,前於雪地遇救及今日均為壬申日,尋到父骸,應可食肉之誓。他又滴血相試,果無差錯,始收拾遺骨,拜謝眾人而返。
【唐長姑】卷二《馬元美為兒求淑女,唐長姑聘妹配衰翁》中人物。明萬曆年間蘇州府吳江縣人,讀書人家之女。聰明賢淑,甚有識見,,愛讀古書,好議論古今,認為女子之貴有時重於男子,不只堂上安否、家人睽睦,皆出女子,倘丈夫早喪,親老子幼,內艱外侮之下,更需獨力承擔。家人上下,對之均甚佩服,有疑難事,多取決於她。十七歲時嫁馬必昌,因婆母卧病在牀,絕不作新婦樣子,從早到晚侍奉。婆母死後,她以未能多盡孝道哀痛。此後早起晚眠,克勤克儉,將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條,接人待物,處處周到。不久生一子。後丈夫兒子均死於時疫,馬家數代單傳,無承繼者,公公已六十七歲,面臨絕祀的處境。有人勸公公納妾,彼以年老和怕續娶者品性不良拒絕,因此卻引起她的思慮,見其精力尚健,欲為之物色一性情温柔者,思及妹妹幼姑為人謹慎,氣性和平,便極力撮合。她歸見父母,放聲大哭,説異日必做無祀之鬼,望其相救,如父母依從便可生,否則即死於面前。其父有難色,她就抽刀自刎,其父詢諸其妹,幼姑竟然應允。她又用同樣方法逼公公答應。婚後她對妹妹儘子婦之禮,妹妹連生三子,她幫助撫養,使馬家子孫繁盛。 [2] 

娛目醒心編創作背景

現載北京圖書館的原刊本上有“自怡軒主人”序。這位“自怡軒主人”是作者杜綱的朋友許善。《序》雲“草亭老人(按:指杜綱)……老不得志,著書自娛。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有感觸,皆筆之於書”,説明此書創作完成於杜綱的晚年,皆源於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見聞。杜綱加以必要的藝術提煉而成。但這十六篇小説中,也有少量的作品題材採之於他書,甚至是襲取其它小説而成。
如卷二《馬元美為兒求淑女,唐長姑聘妹配衰翁》敍寫的故事,基本同《明齋小識》卷三所載青浦縣徐氏女之事;卷五《執國法直臣鋤惡,造冤獄奸小害良》所述徐福達之獄,源自《明史》;卷八《御羣兇頓遣慘變,動公憤始泄奇冤》講述的烈女張氏,可證《歸震川集》的有關記載;卷十一《詐平民恃官滅法,置美妾藉妓營生》皆類《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卷十四《遇賞音窮途吐氣,酬知己獄底抒忠》的第一回採自於《古今小説》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卷十三《爭嗣議力折羣言,冒貪名陰行厚德》的第一回,乃從《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衍化而來。 [3] 

娛目醒心編作品鑑賞

娛目醒心編主題思想

正如書名所表明,杜綱的創作主旨是“娛目”和“醒心”。所謂“娛目”,是指小説的可讀性,也即藝術上的審美追求;而“醒心”,係指小説的思想教育作用。他在卷十《圖葬地詭聯秦晉,欺貧女怒觸雷霆》中説:“心即是天,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一定之理。”這表明,杜綱眼中的“心”,是至高無上的“天”。他要“醒心”,也就是要喚醒人們的天理良知。對此,“自怡軒主人”説得十分明確。其《序》雲:這十六篇小説,“考必典核,語必醇正。其間可驚可愕,可敬可慕之事,千態萬狀,如蛟龍變化,不可測識,能使悲者流涕,喜者起舞,無一迂拘塵腐之辭,而無不處處引人於忠孝節義之路。既可娛目,即以醒心。而因果報應之理,隱寓於驚魂眩魄之內,俾閲者漸入於聖賢之域而不自知,於人心風俗不無有補焉。”這就是説,杜綱企望把人世間的種種“可驚可愕、可敬可慕之事”,託之於因果報應之理,欲“處處引人於忠孝節義之路”,補社會風俗和人心的醇正。 [3] 

娛目醒心編藝術特色

由於杜綱創作《娛目醒心編》的主旨是“醒心”,所以,他把各類故事都編織於因果報應和忠孝節義的網絡之中,並且較多地運用議論,在若干小説中又不時穿插他人的文章,這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確是一弊,讀之使人有枯燥乏味之感。但作者議論的慷慨激憤,意切情真,又有利於小説思想主題的表達。另外,小説在刻劃人物的藝術形象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卷九,是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藝術形象的典型篇章之一;卷十一《詐平民恃官滅法,置美妾藉妓營生》多例並舉,描寫了蓋有之的奸邪惡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生動的細節,個性化的對話等,都對凸現人物的鮮明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從文體演變來看,《娛目醒心編》也有值得注目的特點。中國的話本小説,本是一回一篇,有篇首、入話、頭回、正話、篇尾等藝術體制。但《娛目醒心編》把回擴展為卷,又把入話或頭回擴展成一回。所以,每則小説有二至三回不等。每回既和全卷有着共同的思想主題,但大多又可獨立成篇。這和每回下有註明內容梗概標題的《照世杯》相比,顯然向着現代短篇小説之路邁進了一步。 [3] 

娛目醒心編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刊本,藏首都圖書館、大連圖書館;清道光九年(1829)達道堂刊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文堂刊本,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説研究資料叢書”排印1957年原亞東圖書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影印原刊本。 [1] 

娛目醒心編作者簡介

杜綱(約1740—約1800),清小説家。字振三,號草亭、草亭老人。乾隆時江蘇崑山人。杜綱讀書識道理,老不得志,著書自娛。作有小説《娛目醒心編》《北史演義》《南史演義》等。 [5] 
參考資料
  • 1.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第1130-1135頁
  • 2.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第215-216頁
  • 3.    周鈞韜等主編.中國通俗小説鑑賞辭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05:第712-716頁
  • 4.    (清)草亭老人編;汪原放校點. 娛目醒心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07.目錄頁
  • 5.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明清小説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0,第10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