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爾遜定理

鎖定
威爾遜定理(Wilson's theorem),是一個基本的數論定理,指≡任一素數減去1的階乘與-1模該素數同餘。 [1] 
威爾遜定理於1682年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最早發現,於1771年由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首次證明。 [2]  [7] 
威爾遜定理揭示了一個正整數p與它的一次既約剩餘系之間的關係,給出了判斷一個數為素數、證明同餘式和整數的整除、解決素數模的高次同餘式問題的簡便方法。 [3] 
中文名
威爾遜定理
外文名
Wilson's theorem
別    名
威爾森定理
威爾生定理
表達式
(p-1)!+1≡0(mod p),其中p為素數
提出者
約翰·威爾遜
應用學科
數學
信息學

威爾遜定理定理定義

威爾遜定理的定義為:任一素數減去1的階乘與-1模該素數同餘。 [1] 
威爾遜定理可用數學語言表示為:對任何素數
,都有
[4] 

威爾遜定理驗證推導

引理
是素數,
是整係數多項式,再設
兩兩對模
不同餘,滿足
則存在整係數多項式
,使得
引理證明
由於
的一個根,存在整係數多項式
,使
的另一個根,且
對模
不同餘.
所以
. 由於
是素數,
的一個根.
故存在整係數多項式
,使
.依次類推有
,則
其中
是整係數多項式.
定理證明
由引理立即得到
時,有
[5] 

威爾遜定理定理推廣

  • 逆定理
,則
是素數。 [6] 

威爾遜定理發展簡史

1682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發現威爾遜定理。
1770年,英國數學家華林在《代數沉思錄》一書中公佈了威爾遜定理。 [2] 
1771年,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首次證明威爾遜定理。 [7] 

威爾遜定理定理意義

威爾遜定理揭示了一個正整數
與它的一次既約剩餘系之間的關係,給出了判斷一個數為素數、證明同餘式和整數的整除、解決素數模的高次同餘式問題的簡便方法。 [3] 
參考資料
  • 1.    Joseph J.Rotman.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Groups.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15-15
  • 2.    熊洪斌.模m二次剩餘系之Wilson定理:江西科學,2011:153-153
  • 3.    潘傳中.威爾森(Wilson)定理的又一證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491-491
  • 4.    陳豔.威爾遜定理及高斯定理的推廣: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08:319-319
  • 5.    劉曉民,範利.Wilson定理的一種新證明:商洛師範專科學校,2001:75-75
  • 6.    張樹勝.Wilson定理之逆的一個簡短證明:中學數學,2006:29-29
  • 7.    蔣遠輝.威爾遜定理的一個等價命題:數學通訊,199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