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慑

军事战略应用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威慑是军事战略概念,指通过威胁实施报复迫使对手屈服,涵盖战略理论及战术手段,在科索沃战争等现代冲突中被广泛应用 [1] [3]
威慑可分为“软威慑”和“硬威慑”:前者通过舆论战、心理战瓦解敌方认知体系,如制造反战情绪;后者侧重摧毁敌方指挥系统或关键设施,如信息化斩首行动。现代威慑结合两者,形成心理压制与实战震慑的协同效应 [1] [4]。随着技术进步,威慑手段扩展到网络、太空、生物等领域,并强调常规武器与核威慑的融合,通过“慑战一体”增强可信度 [2-3]
威慑理论源于冷战时期核威慑,后随信息化战争发展向全域延伸。美军提出“一体化威慑”战略,整合人工智能、太空等技术及盟友资源,构建跨域威慑体系;俄罗斯通过空天军建设强化核常威慑联动。中国军事战略亦强调威慑与实战的统一,将综合国力作为威慑基础 [4-7]
中文名
威慑
外文名
deter; overawe; terrorize with military force
外文名
deterrence
类    型
一种军事战略

概念

播报
编辑
威慑既可以是宏观的理论,又可以是微观的战法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都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3月,美国把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的大规模轰炸称之为“威慑战略活生生的实例”,认为“威慑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战略行动。这种战略行动虽然野蛮,但却是一种能迫使敌人屈服的精确战术。”

分类

播报
编辑
威慑可“软”可“硬”。“软”威慑主要针对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使敌产生心理恐慌和认识上的混乱。一旦让敌人心理崩溃或产生错觉,突然觉得战争之前正确的东西是错误的,便可以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

措施

播报
编辑
如何做到这一点?
一是通过媒体战实施心理威慑,诋毁对方领导人,使之在人们心中丧失威信甚至产生厌恶感。
二是通过新闻发布会和定向广播,渲染战争中己方的战果,宣扬战争的惨烈和血腥,使对方参战人员在内心深处产生畏惧战争情绪,甚至出现不抵抗与投降的心态。
三是对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进行破坏,增大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心理,增加反战压力,同时拉升人民群众期盼早日结束战争、恢复平静生活的情绪。

实例

播报
编辑
阿富汗战争开始后,美国飞机在扔下大量炸弹的同时,还扔下了大量的传单和食品。扔下的传单历数拉登及其“基地”组织的罪状,并许诺重金酬谢那些提供恐怖分子行踪的举报者。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空袭开始后,隶属美特种作战司令部的第四心理战大队的近百名人员,火速从美国东部的布雷格堡调赴意大利,有的甚至深入到科索沃“阿族解放军”控制区对南联盟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战攻势。他们派出6架EC-130飞机,在万米高空利用南联盟国家电台及电视台所用的中波、调频波段,用塞尔维亚语播送心理战信息。上述做法都是试图通过“软”威慑达到目的。

应用

播报
编辑
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古已有之。信息化战争中的斩首行动则有新特点:斩首行动单独成为一个战役阶段和独立的作战样式,已经具有战略价值,并非一般的袭击作战;斩首行动从对敌指挥控制系统的瘫痪作战,转为对敌方领导人的肉体摧毁;斩首行动已成为实施威慑的重要手段。在威慑策略上,强调重拳猛击,打敌重心,敲山震虎,以不战、少战、精战而屈人之兵;在威慑效果上,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共同作用。战争实践表明,对关键目标的精确打击,尤其是对敌对国首脑人物、最高指挥机构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打击,往往能够发挥巨大的威慑效能。
当代威慑往往强调“软”与“硬”相互配合,以软促硬,以硬强软。“软”方式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硬”的火力杀伤作为补充和呼应,威慑效果有限。因此,一般都将强大的心理“软”威慑和实战“硬”威慑有机结合,以便使己方以最小代价和最短时间达到战略战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