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威廉·格拉瑟

鎖定
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 1925,美國心理治療學家,現實治療法的創始人。
中文名
威廉·格拉瑟
外文名
William Glasser
出生日期
1925年
職    業
心理治療學家
主要成就
現實治療法的創始人
出生地
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

威廉·格拉瑟人生履歷

早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受教育,後進入凱斯西儲大學,1945 年獲臨牀心理學學士學位,1948 年獲臨牀心理學碩士學位,1953 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博士學位。1954-1957 年任實習醫生,1957年,他在洛杉磯的退伍兵管理中心洛杉磯加州大學參與精神病治療訓練,1961年取得檢驗合格證書。受訓期間,他感到其所接受的傳統的精神分析治療有很大侷限性,這是他創造現實治療法的種子。他對學習精神分析感到有挫折,他把這個不滿向他的老師和在第三年開始做他的臨牀督導的 Harrington 説了。在以後的 7 年裏,Harrington 一直是他的督導。
1956 年,他曾在凡圖拉(Ventura)女子學校擔任精神治療諮詢師,該校是加州處理少年犯的公立機構,他在一個州產醫院裏為違法的少女做諮詢。一開始他的同事反對他的改變紀律和教學實踐的建議,但是後來他們發現他的方法有用。他以友誼和責任影響一個一開始拒絕改變的羣體,他的方法包括個體和羣體治療,以及工作人員訓練。他在凡圖拉中學創造了一種針對吸毒少女的特定的方法。
在格拉瑟對州立醫院裏違法的少女的諮詢成功被人們所瞭解後,他成為加州學校系統的顧問。之後,在加利福尼亞系統地闡述了現實治療法,並在洛杉磯建立現實療法研究所。以洛杉磯為基地,格拉瑟在美國、加拿大和其他國家舉行研討會,並利用研究所的分支機構 - 教師培訓中心,把現實治療法運用到學校情境之中,培訓了 10 萬名教師,影響較大。
格拉瑟以其現實治療法而聞名。1961 年,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心理健康還是心理疾病?》一書中首次談到現實治療法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實踐嘗試。1965 年他的《現實療法》一書問世,標誌着現實治療法的正式推出。1967 年在洛杉磯建立了現實治療法協會(1996 年更名為威廉·格拉瑟協會),1968 年成立了對教師做現實治療法訓練的分支 - 教育訓練中心。1973 年現實治療法協會(控制論、現實理論和有效管理協會)開始進行現實治療家的資格認定。現實療法的基礎是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1996 年開始他將其更名為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 [1]。
他對精神分析不滿,認為精神分析不是教人對自己負責,而是固守過去並因過去而總是指責別人。他熱認為人都有愛與被愛兩種基本需要。如果它們不能得到滿足,人就會產生焦慮、怨恨、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反應,並可能產生逃避現實、不負責任的慾望。現實療法強調當事人的責任和力量;重視當前的行為,協助當事人擬定明確的行為改變計劃並切實執行;以關懷和尊重為基礎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強調當事人自身優點和潛能,幫助他發展成功認同經驗。它的基礎是選擇理論,重點放在改善關係─也就是幫助當事人去討論他生活中的一些關係,並且他願意透過什麼樣的努力來為已經遭到破壞的關 系做努力。“選擇理論”就是要挑戰那些所謂古老的正確傳統─我知道什麼是對你最好的。

威廉·格拉瑟主要成果

威廉·格拉瑟人格理論

人性觀。他認為:人格或特質,乃是整個自我運作的總和。包括理智性的功能、情感性的功能、以及每個自我獨特的反應模式。而自我乃是個體心理功能的總和知最理想代表,他深信人格發展的歷程正是一個人學習如何去滿足需要的功能所展現出來的,需要獲得滿足的程度或狀況,將影響個人人格的特質,因為滿足需求的程度或狀況長可決定個人是否能適當的採取行動。
基本人性需求及滿足方式。他將基本的人類需求分為五級:玩樂與樂趣的需求、權力與影響力的需求、自由與作選擇的需求、歸屬感的需求、生存的需求。認為基本心理需求是超越時空,對人是十分重要的,但卻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有效滿足。這樣的學習從幼年時期開始直至生命終結,是個人一生的發展問題。認為個體欲滿足其需求,必須在共融的關係(involvement)中,以負責(responsibility)、正確(right)、及符合現實(reality)的行為為之。

威廉·格拉瑟控制理論

雖然格拉瑟創立現實治療法不是得益於控制理論,但他對現實治療法的解釋是控制論的。控制理論的理念是:人類行為是有目的的,且這些行為源自於個人的內在、而非外在環境的力量。雖然外在環境的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決定,但我們的行為並非這些外在環境的力量造成的。我們的行為是為了滿足我們基本的人性需求。
現實治療法的主要目標是教導人們一些較佳且更有效的方法,去從生活中得到我們所要的。控制理論反對決定論的人性哲學。此理論認為如果每個人願意努力為着某一目標而行動,他必能改變,並可過更好的生活。但當個人的選擇侵犯別人的自由時,其行為便是不負責任的。通過現實治療法法的演練,一方面可學到如何獲得自由,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傷害別人。

威廉·格拉瑟治療法特徵

反對醫療模式。現實治療法否定心理疾病的觀念,假定行為失常的種種形式,都是不負責任或需求未能達成的結果。此一方法不用心理診斷,並視心理疾病等於不負責任行為,而心理健康等於負責行為。
成功認同與積極的嗜好。成功認同的概念對理解現實治療法具有重要作用,持有“成功認同”(success identity)的人,視自己是個能夠給予愛與接受愛的人,感覺到自己有力量,具有自我價值感,格拉瑟另發展出“積極的嗜好”(positive addction)觀念,作為在生活中培養心理力量的主要來源。常見的做法是跑步與冥想。
強調現在而不重視過去。主張應視當事人為一“具有廣泛潛能的常人,而不應視其只是具有問題的病人”,因此他不贊成浪費時間去追究問題與失敗,並建議治療者去探索當事人的長處。更須在會談中,強化這種長處,至於重述歷史與探查過去,他均視為無用。
強調價值判斷。它重視當事人所扮演的角色,判斷自身行為的本質以決定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失敗。除非當事人能斷定他們的行為具有建設性或破壞性,否則就不能產生任何改變。
反對移情。現實治療法拒絕採用移情作用。格拉瑟認為,傳統的治療者通過移情作用,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當事人。現實治療法法要求治療者以本來的面目出現,不要將自己的角色想成是對方的父親或母親。格拉瑟自創立現實療法之後,即強調當事人在治療中不會想要去探索過去不成功的生活,只想與一個真實存在的人愉快地相處。
強調人格的意識層面而非潛意識層面。按精神分析的理論:對於潛意識有所瞭解與洞察,是人格改變的先決條件。現實治療法主張:強調潛意識,即是避開當事人不負責任的中心問題,並且給他一個逃避真實的藉口。領悟固然極富意義,但現實治療法並不認為這是產生改變的重要因素。
強調責任。現實治療法一直都強調責任的重要性。格拉瑟將負責界定為:凡為滿足個人需求,但不妨礙他人滿足其需求的行為謂之負責。負責的人具有自發性,知道自己從生活中需要什麼,並會擬定計劃來滿足需求與目標。簡言之,負責指個人已學會有效地控制其生活。格拉瑟強調,不論治療者或普通人,均應避免批評,因為如果我們學會過負責的生活,就不會苛求自己,尋找自己的缺點並加以批評對我們並無幫助。

威廉·格拉瑟治療步驟

建立共融關係;
探討行為而非情緒;
對當前的行為做評價;
訂定計劃;
對計劃的承諾;
沒有藉口;
沒有懲罰;
永不放棄。

威廉·格拉瑟治療技術

共融關係。現實治療法強調治療者要以真誠的關心幫助當事人面對困難,尋求解決的途 徑,滿足基本需求。因此治療者要以第一人稱的“我”來表明自己的看法與關懷,而不用含混的字眼。在治療的初期,當事人可以談論任何有興趣的主題,而不必侷限於述説自己的苦難與困惑等問題。
設限(set limits)。治療者必須設定計劃中所能給予的時間與關懷,他只能在約定時間內與當事人建立正常的共融關係,而不允許約定時間之外過度的相處與交往。
面質(confrontation)。面質事治療者以一種對立的,不接受任何解釋的態度,幫助當事人面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看清阻礙成功的不當防衞與藉口。
示範(modeling)。社會技能可以從觀察與仿真中習得,自我控制有時也能從觀察別人的反應中而有所增進。
教師的角色(teacher’s role)。當事人表現出負責的行為,常期望治療者給予獎勵。否則,應具有不同的表示,不能只是唯唯否否。治療者並需教導當事人,應從日常生活當中採取較佳的途經以達滿足需求。
幽默(humer)。治療者使用幽默可以使關係輕鬆自在,也使當事人學習健康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失敗與弱點。
矛盾法(paradox)。現實治療法以不同傳統的諮商方式來面對當事人的問題,使當事人未有防範的接受這種説法,而能不同的角度真正看清問題,使治療重於行為而非感覺。

威廉·格拉瑟主要著作

心理健康還是心理疾病?:Mental Health or Mental Illness?,1961
現實治療法:Reality Therapy,1965
沒有失敗的學校:Schools Without Failure,1969
認同的社會:The Identity Society,1975
正向沉溺:Positive Addiction,1976
心理的運作:Station of The Mind,1981
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1985
教室中的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 in the Classroom,1986
有品質的學校:The Quality School,1990
你在做什麼?:What Are You Doing?,1996
他本來把選擇理論認定為控制理論,因為他認為我們生命中唯一可掌控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愈早了解這項事實的人愈好。但不幸的是、控制理論乍看之下似乎在本質上較屬於行為主義派、而非人類/人道學派。這真是一大謬誤。因此,他後來將控制理論重新命名為選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