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瘟病

鎖定
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單胞桿菌引起的、發生在姜的病害,又稱腐爛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和地下莖。染病姜塊初呈水漬狀、黃褐色、內部逐漸軟化腐爛,積壓有污白色汁液,味臭。莖部染病呈暗紫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葉片凋萎,葉色淡黃,邊緣捲曲,最後死亡。 [2] 
姜瘟病為姜的主要病害,在中國分佈廣泛,發生普遍,種植地區都常年發生,以南方種植區發病嚴重。一般病株10~30%,嚴重地塊發病率可達60~80%,常造成植株成片壞死腐爛。 [1] 
姜瘟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無病種姜,從無病地留種和選種;茬口輪作,加強田間管理,發現病株及時連根拔除,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在發病初期開始用藥澆灌等。 [3] 
中文名
姜瘟病
外文名
Ginger blast
別    名
腐爛病、青枯病
病    原
青枯假單胞桿菌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根和地下莖

姜瘟病病原特徵

姜瘟病病原為青枯假單胞桿菌(學名:Pseucl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屬細菌。病菌菌體短桿狀,單細胞,兩端圓,單生或雙生,極生1~3根鞭毛。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圓形至不正形,稍隆起,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表面平滑,具亮光。革蘭氏染色陰性,能利用多種糖產生酸,不能液化明膠,能使硝酸鹽還原。 [1] 
病菌喜高温高濕的環境,發病温度範圍為4~40℃;最適發病環境5釐米土温為25~28℃,土壤含水量20~30%以上;全生育期和貯藏期均能感病。發病潛育期5~10天。 [3] 

姜瘟病為害症狀

姜瘟病
姜瘟病(4張)
姜瘟病主要危害根和地下莖。根莖部染病,一般發生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鄰近根部,發病初始產生水漬狀斑,擴大後病部呈淡褐色,表皮逐漸失去光澤,後根莖內部組織變褐色,後期軟化腐爛,僅剩表皮,表皮內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具惡臭氣味。植株地上部分由於根莖部內部組織開始壞死,造成葉片呈調萎狀,葉澤暗淡,葉緣褪綠捲曲,葉片易脱落,直至全株枯死。 [3] 
收穫後貯藏的姜塊仍可繼續染病,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溢出灰白色惡臭黏液,並蔓延加重危害。 [3] 

姜瘟病侵染循環

病原細菌在帶病姜種內及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種植帶病種姜是主要的初侵染源,也是病菌向新姜區遠距離擴散傳播的重要途徑。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種姜發病,借雨水、灌溉水等傳播,從植株根莖部和子姜的自然裂口或機械傷口侵入,經潛育發病後擴大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 [3] 

姜瘟病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蘇浙地區,姜瘟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6~9月。年度間梅雨期間多雨或夏秋多雨的年份發病重;旬雨量達到80~100毫米以上、土温25℃以上,雨後一週田間即可出現發病高峯。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姜篩選不嚴、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氮施肥、大水漫灌的田塊發病重。品種上姜塊小的品種抗病性強,姜塊大的品種易發病。 [3] 

姜瘟病防治方法

姜瘟病農業防治

  1. 選留種:選用無病種姜,從無病地留種和選種。採收的種姜,在通風處除濕後,放在20~33℃環境下熱處理7~8天,促使傷口癒合後再貯藏或冷藏於15℃以下的環境中。 [3] 
  2. 茬口輪作:發病田提倡與十字花科等蔬菜2~3年輪作,以減少田間病菌來源。 [3] 
  3.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科學施肥,開好排水溝系,嚴禁大水漫灌,防止雨後積水引發病害。 [3] 
  4. 清潔田園:發現病株及時連根拔除,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燬,並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3] 

姜瘟病化學防治

種窖在貯姜前噴灑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福爾馬林80倍液消毒滅菌。在發病初期開始用藥澆灌,每隔7~10天澆1次,連續澆2~3次;每穴澆根藥液300~500克。防治時應注意多種不同類型農藥的合理交替使用。 [1]  [3] 
  •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72%新植黴素粉劑3000~40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龍克菌)400~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0克)澆根。 [3] 
  •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72.2%霜黴威鹽酸鹽水劑(霜危、普力克)600~800倍液;30%DT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澆根。 [3] 
參考資料
  • 1.    鄭建秋等.名特蔬菜病蟲害無公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06:153-154
  • 2.    楊軍玉.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2:254
  • 3.    李惠明等.蔬菜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實用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1: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