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格莊

鎖定
元元統年間(1333-1334年),姜姓在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姜格莊。後姜姓絕嗣,村名未變。 姜格莊位於留格莊鎮駐地北4公里,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49′。一條發源於玉皇山的河流穿村而過,將村分成兩部。東西兩的土層瘠薄,到處裸露着花崗岩石硼,故本村素有"石硼姜格莊"之稱。改革開放後,村民利用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大量開採石材,加工出口,村民普遍地富裕起來。隸屬留格莊鎮。 全村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2002年,有890户,2559人。有董、徐、高、薛、劉、隋、許、史、孫、駱、李、胡、趙、喬、盧、辛、紀等17姓,均為漢族,董姓人口居多。
中文名
姜格莊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留格莊鎮
人口數量
2559人

姜格莊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時,本村設有薛釣執教的玉峯書館。1939年,由幾處私塾聯合成立姜格小學,學生30餘人。1956年,由姜格莊、望格莊、大溝店等三個村集資成立完小。1970年,由聯辦村集資擴建學校,成立聯辦中學。1978年,聯辦中學改為三年制,有教職工26人,學生300餘人。 姜格莊居民歷來就有讀書習慣。20世紀50年代後,僅中小學教師就有34人,但學歷都很低。60年代末,有大專學歷者6人,中專學歷15人。隨着教育的發展,村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2002年,有研究生學歷者3人,大專學歷者35人,中專學歷者4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且大部分為薯類。解放後,村民糧食逐年增加。1957年,人均糧食182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75公斤,全村收入52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610萬元,人均存款352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車輛590輛,摩托車400輛,電話630部,彩電700台,冰箱200台,洗衣機23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民房建築錯落無序,加之河流穿村而過,嚴重地影響了交通。1970年以後,本村先後劃出3個新房區,統一規劃街道,投資10萬餘元,在穿村河上架起了6座大橋,方便了羣眾生活和交通。1985年,建村委辦公室12間,車庫3間。2002年秋,住房、街道適當加寬,衚衕6米,便於農機的使用和機械的發展。本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1988年,村民的農業税、鄉鎮的集資和提留,均由村集體支付,每年約在30萬元以上。1987年起,相繼安裝上自來水、閉路電視、有線電視,先後為羣眾補貼24萬元。

姜格莊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春,徐思臻經高洪義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秋,高洪義又介紹徐思海入黨,併成立黨支部,徐思臻任黨支部書記。至1943年,發展黨員13人,徐思海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開展了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反特反奸鬥爭,發動了80餘人參軍,150餘人支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董兆芳、董兆穩、劉富恩、徐思岵、董早、劉長祿、董長一、董可民、董玉生、董述武。2002年,有黨小組10個,黨員108人。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自1942年以來,行政主要負責人依次為徐維達、董喜升、徐在滋、徐思岵、許文吉、董兆穩、董喜水、董可民、董周衞、董述武。1999年5月,黨支部書記董述武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村委會下設治安、調解、婦女等組織;同時,將村分為兩個管理片,各設片長1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