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姜大老起義

鎖定
姜大老起義是指在一一八四年,姜大老領導的起義軍在汀州一帶起義。
名    稱
姜大老起義
地    點
姜大老起義
主要指揮官
姜大老
發生時間
一一八四年

目錄

姜大老起義簡介

姜大老起義遭到福建路安撫提刑司趙汝愚的鎮壓。趙汝愚因此得到朝廷的獎賞,“特轉一官”。姜大老起義,沒有留下多少紀錄,但直到一一九七年,官員們還向朝廷陳述:“向來陳峒、李金、賴文政、姜大老之徒”,“竟成大‘盜’,所過殘滅”。想見姜大老起義,也和陳峒、李金、賴文政等起義一樣,曾經發展成不小的規模,給予南宋王朝以沉重的打擊。

姜大老起義歷史背景

南宋官府公然為地主催租討債,苛虐佃客,因此佃客的鬥爭鋒芒往往直接指向地方官府,形成佃客對官軍的戰鬥。黃震《黃氏日抄》記載説:理宗時,平江府吳縣的巡尉司,經常下鄉搜捕欠租的佃客。巡尉司弓兵的暴行,激起了吳縣佃客的激烈反抗,各村佃客“羣起拒捕”。官府追捕越急,佃客抵抗越激烈,不是佃客殺傷官兵,就是官兵殺傷佃客。因此不單是“田主”、“租户”“交相敵仇”,而且官府、佃客也“交相敵仇”。平江府是南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佃客直接和官兵搏鬥,卻是各地區普遍存在的現象。
地主對農民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是極為殘酷的。廣大農民當然不能忍受地主階級黑暗勢力的統治,不斷舉行多種形式的反抗鬥爭,直到武裝起義。孝宗以後各朝,農民羣眾反抗地主階級的鬥爭,一直連綿不斷,並且帶有如下的一些新特點:(一)武裝起義是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與此同時,鬥爭還出現了多種新形式。隨着租佃制剝削關係的發展和土地兼併的加劇,農民羣眾展開了反抗地主收租的鬥爭。廣大佃農的抗租鬥爭在許多地區興起,直到發展為武裝起義。農民鬥爭的另一種形式,是所謂“在海嘯聚”。在地主階級殘酷壓迫下走投無路的農民,聚集到海上,堅持鬥爭,攻打官僚、地主們的船舶。強迫饑民當兵的制度,使南宋農民和士兵的鬥爭,仍然緊密聯繫在一起。和北宋不同的是,士兵往往從軍隊裏逃出,加入農民的反抗隊伍。官員們多次指出“‘盜賊’嘯聚,皆是竄卒”。(二)農民羣眾,特別是受壓迫最深的貧苦佃農,是階級鬥爭的主力。農民以外的各階層被壓迫人民,也相當廣泛地展開了鬥爭。海上漁民、茶農、茶販等舉行了武裝起義。販私鹽的農户和礦冶的工匠,也是反抗南宋統治的重要力量。一一九六年,一個官員報告朝廷説:現在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是因為有兩個“巢穴”,一個是販私鹽,一個是坑冶。農民、士兵、漁民、茶農、茶販、私鹽販、礦工等都參加了起義的行列。起義者範圍的廣闊,超過了北宋。(三)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沒有能夠再發展成為如象方臘、鐘相、楊太那樣巨大的規模,但各地的起義,綿亙不絕。據史書中遠不完全的紀錄,孝宗以來的九十年間,大小不等的農民起義、抗租鬥爭等,共有一百餘次之多,幾乎年年不斷。廣大農民羣眾不屈不撓地向地主階級展開英勇的搏鬥,交織成一幅壯麗的畫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