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時曉

鎖定
時曉(1909—2002),原名姚治孝,筆名時曉、劍秋。浙江吳興(今湖州人)。戲劇家。中共黨員。曾讀過私塾。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姚時曉
別    名
姚治孝(原名)
時曉(筆名)
別    名
劍秋(筆名)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2002年
職    業
戲劇家

姚時曉人物經歷

姚時曉到延安前

姚時曉1909年生於浙江吳興。少年時期在故鄉讀私塾。1924年後到上海中華書局當印刷廠工人,1933年加入左翼戲劇家聯盟。之後到北平,擔任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編導。1936年入黨,並開始發表作品。 [1] 

姚時曉延安時期

1937年抗戰爆發後,姚時曉隨北平學生移動劇團開始在全國進行抗戰巡演,1938年秋到延安。姚時曉自幼沒有進過新式學校,只是在私塾裏唸書,所以學習願望十分強烈,希望留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在到達延安的第一天,魯藝的教師呂驥和張庚就邀請他去魯藝任教而不是當學員,於是姚時曉就成為魯藝的戲劇系教員。
當時正值魯藝第二屆學員分配結束,準備招考第三屆新生,姚時曉參加了新生招考工作,招生30餘名。1939年夏,由於國民黨軍包圍邊區,魯藝由副院長沙可夫帶領一批師生前往晉察冀建立魯藝分校,留下的實行精簡,姚時曉兼任表演課程老師。他通過一些演出活動和事後總結的方式,讓學員從實踐中學習;為使表演和導演功課經常化,又試行邊排練邊講解的方式,加強針對性,幫助學生排演了多個話劇。1939年實驗話劇團成立。實驗話劇團的工作常常是與戲劇系的教學結合在一起的,但話劇團的主要任務是編演新戲,組織晚會。他們與戲劇系雙管齊下,繼續保持了魯藝建校初期話劇演出頗為頻繁的局面。演出《日出》時,由姚時曉挑選了部分學生參加排演,取得了成功。從劇團成立到1939年底的一段時間內,魯藝實驗話劇團和戲劇系演出的20餘個話劇中,姚時曉參與編劇導演的就有:《游擊隊的母親》(王震之編劇、姚時曉導演)、《林中口哨》(姚時曉編劇、張庚導演)、《今天》(姚時曉編導)、《棋局未終》(姚時曉編劇、張庚導演)、《閒話江南》(姚時曉編導)等多部,其中比較出色的劇本,是姚時曉創作的獨幕劇《棋局未終》。
作品表現的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兩黨關係的重大題材。劇作者以比較嫺熟、巧妙的構思技巧,把舞台上正在進行的一盤象棋對局,與暗地裏悄然展開的一場針鋒相對的政治鬥爭,有機地融合為複雜微妙的戲劇衝突,並在這一過程中塑造了個性鮮活的人物形象。
1940年,魯藝第四屆學員開學後,姚時曉帶領文學系的3個學生,到綏德專區吳堡縣深入生活,參加了當地的鄉政權建設工作。從農村回來後,魯藝的教育方針開始走向正規化、專門化,加強了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近代史的必修課,戲劇系相應地提高了實驗話劇團和平劇團的演出質量,話劇團排演了外國古典名劇,如果戈理的《結婚》、契訶夫的《求婚》、包戈廷的《帶槍的人》等,姚時曉都有所參與。還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
1942年4月13日,毛澤東邀集魯藝文學系和戲劇系的幾位黨員教員何其芳、嚴文井、周立波、曹葆華、姚時曉等到楊家嶺談話。毛澤東一見面就問:“你們是歌頌光明的吧?聽説你們有委屈情緒,一個人沒有受過十年八年委屈,就是教育沒有受夠。”當毛澤東聽説劇作家姚時曉曾在上海做過10多年工作,就説:“那你是個老工人了!”接着毛澤東問他:“你們在農村演戲,老百姓看不看得懂?”姚時曉説:“看不懂。演的戲寫的是鐵路工作(指《紅燈》),陝北老百姓連鐵路、火車都沒有看見過,怎麼能懂?”毛澤東説:“問題不在這裏。你們多到農民中去,你們瞭解了農民,農民也瞭解了你們。你們的戲農民就能看懂了。”之後又談了很多關於延安的光明與黑暗問題,追擊敵人和救護傷員的關係等問題。談了一整天。這次談話使姚時曉很受震動。
5月,姚時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會上,毛澤東發表了兩次講話,指出了脱離生活、脱離實際、片面提高的問題。會後,姚時曉與魯藝師生一起開展秧歌運動。 [1] 

姚時曉離開延安後

抗戰勝利後,姚時曉加入南下工作隊,先後任南下支隊政治部文工隊隊長,中原軍區政治部文工科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作協副秘書長,上海劇協秘書長、常務副主席,中國文聯常委,中國劇協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
姚時曉2002年逝世於上海。 [1] 

姚時曉個人作品

著有選集《棋局未終》《左翼戲劇運動大事記》,獨幕劇劇本《姊妹們》《炮火中》《林中口哨》《閒話江南》《原形畢露》《租界裏的冬天》《競選》等。 [1] 
參考資料
  • 1.    姚時曉  .延安日報 第08版:綜合.2022-07-20[引用日期202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