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家墓地

鎖定
姚家墓地,位於陝西周原遺址之東部邊緣,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考古隊在姚家墓地及其周鄰區域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鑽探、調查與發掘。共發掘了2座帶墓道大墓、44座無墓道中小型墓葬及北區1座馬坑。該墓地是一處單純的墓地,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墓葬均為南北向,墓葬規模較大,南區墓葬絕大多數為東西向,均為小型墓葬。姚家墓地是周原遺址唯一一處墓地範圍和墓葬數量均清楚的墓地。
中文名
姚家墓地
地理位置
陝西周原遺址之東部邊緣
調查探索
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
所在國家
中國

姚家墓地簡介

青銅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 青銅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
發掘中小型墓葬雖均遭嚴重盜擾,但仍劫餘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其中青銅器以車馬器與兵器為主,均出自北區墓葬。
墓地所見隨葬品有銅車馬器、兵器、玉石器、原始瓷器、陶器、蚌器、骨角器、海貝、卜甲等,另M7還出土有一小片金箔。
原始瓷最早出現於3000多年前的商代,流行到東漢時期。此前,關於原始瓷器到底產自南方還是北方,考古界一直有爭論。由於長期以來在北方沒有發現原始瓷的作坊,不少學者認為原始瓷只有在南方生產後,進貢或流通到了北方。種建榮認為,這次出土的原始瓷簋、觚兩種造型的原始瓷器,從釉色和形狀等方面來看,壓根就不是南方瓷器的風格。這一新發現為探討北方原始瓷器產地這一長期爭議不決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資料。
“角鏃”,是用鹿角製作的箭頭。考古人員在墓地周邊鑽探時發現一處製作角鏃的灰坑遺址有製作角鏃的下腳料。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確認的角鏃作坊。
發掘中還發現取火工具“陽燧”,這在周原遺址為第二次出土。1995年周原遺址曾發現一件西周青銅陽燧,專家後來翻模造了一件複製品。經試驗,在強烈陽光下,複製品最快只需三五秒鐘,就能將放置在焦點處的易燃物引燃產生明火。

姚家墓地相關研究

根據出土陶器、車馬器及墓葬形制特點判斷,M7年代為中期偏晚階段,M8年代略早,或為西周中期偏早階段。兩墓均有兵器隨葬,M7出土1件石琮,據此根據以往研究判斷,墓主均為男性。至於墓主人的等級與族屬,由於未出土文字數據,尚難以明斷,但兩墓均為帶墓道大墓,説明墓主人等級不低於諸侯國國君、王室重臣或高等級采邑主。其隨葬的車輛數量遠少於井叔墓地M157,説明該墓墓主人身份等級或略低於後者。從整個姚家墓地及大墓所屬墓區看,兩座大墓是此墓地的最高統治者,若按以往西周時期墓葬埋葬制度是聚族而葬,因此其所屬北區中小型墓主族屬當與大墓族屬相同,而有別於南區小墓。北區中型墓葬特點已如前文分析具有更多的周系文化特徵,因此,考古工作者傾向於認為其族屬為周系民族。
為尋找與姚家墓地對應的居址遺存,進而深入認識聚落形態,考古隊對周原遺址東部邊緣區域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面積約8平方公里。調查結果初步揭示了該區域西周遺存的形成過程,首次確定了周原遺址西周早期的東部邊界,進一步明確了周原遺址西周時期聚落的東部邊界。本次調查發現周原遺址東部邊緣區域的聚落形態屬“居葬分離”模式,不同於周原遺址西周聚落中心區域“居葬一處”的聚落特徵。
在調查的基礎上,考古隊對許家北與姚家西兩個地點鑽探了約15萬平方米。許家北的小範圍鑽探,發現了兩條壕溝和7座墓葬,以及一些灰坑,初步確認了該區域的居址性質。姚家西的大規模鑽探,發現了大量居址遺存以及少量墓葬,不僅確認了該居址區的範圍,還對居址內涵有了初步瞭解。兩地點之間的“條帶式鑽探”,使考古工作者瞭解了兩地點間的空白區域,確認了兩區域居址遺存應分屬兩個不同的功能區。
為進一步瞭解兩地點遺存特徵,兩處共試掘居址遺存約108平方米。在姚西居址區發現了一處製作(鹿)角鏃的作坊,不僅基本搞清了角鏃製作的工序與工藝,還初步認為以往周原遺址發現的所謂“骨鏃”,應多為“角鏃”。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發現的角鏃作坊。
該作坊內還發現了製作骨牌飾的相關遺物,表明該作坊還應生產其他骨器。另外,在姚西居址區的個別灰坑中,還發現了3塊陶範、少量銅渣,以及2件制銅工具“螺絲釘狀陶管”,表明該居址區或其附近還應有鑄銅作坊。這些遺存的發現將有助於周原聚落手工業的深入研究。

姚家墓地發掘意義

以往在周原遺址僅發現1座帶墓道的西周大墓,而此次姚家墓地2座帶墓道大墓的發現,可有助於更深入地研究周原遺址各墓地的等級與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