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姑孰十詠

鎖定
《姑孰十詠》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組詩作品,歌詠了姑孰縣境十個代表性景觀: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凌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作品名稱
姑孰十詠
作品別名
姑熟十詠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詩
作    者
李白

姑孰十詠作品原文

姑孰溪
愛此溪水閒,乘流興無極。
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
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
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
丹陽湖
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
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
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裏。
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謝公宅
青山日將瞑,寂寞謝公宅。
竹裏無人聲,池中虛月白。
荒庭衰草遍,廢井蒼苔積。
唯有清風閒,時時起泉石。
凌歊台
曠望登古台,台高極人目。
疊嶂列遠空⑸,雜花間平陸⑹。
閒雲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
石甃冷蒼苔,寒泉湛孤月
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
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
望夫山
顒望臨碧空,怨情感離別。
江草不知愁,巖花但爭發。
雲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
春去秋復來,相思幾時歇?
牛渚磯
絕壁臨巨川,連峯勢相向。
亂石流洑間,回波自成浪。
但驚羣木秀,莫測精靈狀
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靈墟山
丁令辭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煉九丹成,方隨五雲去。
松蘿蔽幽洞,桃杏深隱處。
不知曾化鶴,遼海歸幾度?
天門山
迥出江上山,雙峯自相對。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
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 [1] 

姑孰十詠詞句註釋

⑴《太平寰宇記》:姑孰溪,在太平州當塗縣南二里。姑熟(姑孰),即古縣名。此水經縣市中過,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志》:姑熟溪,在太平府當塗縣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陽東南之餘水,及諸港來會,過寶積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姑熟溪,水色紺碧,與河流不相雜。陸放翁《入蜀記》:姑熟溪,土人但謂之姑溪,水色正綠,而澄澈如鏡,纖鱗往來可數。溪南皆漁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縣誌》:丹陽湖,在宣州當塗縣東南七十九里,周圍三百餘里,與溧水縣分湖為界。《六朝事蹟》:丹陽湖,圖經雲:在溧水縣西八十里,與太平州當徐縣分界。唐李白嘗遊此湖,酷愛其景,乃張帆載酒,縱意往來而作詩曰“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云云。《太平府志》:丹陽湖在府城東南,跨多福、黃池、積善、湖陽等鄉,徽池、寧國、廣德諸州之水匯之,與江寧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為界。東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記》:青山,在太平州當塗縣東三十五里。齊宣城太守謝朓築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階址尚存,路南磚井二口。天寶十二年改為謝公山。《江南通志》:謝朓宅,在太平府東南青山之椒,南齊謝朓守宣城時建別宅於此,今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謝公井。陸放翁《入蜀記》:青山南小市有謝玄暉故宅基,今為湯氏所居,南望平野極目,而環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處也。由宅後登山,路極險巇。凡三四里許,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謝公池,水味甘冷,雖盛夏不竭。
⑷《方輿勝覽》:凌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黃山上。宋武帝南遊,嘗登此台,乃建離宮焉。《江南通志》:凌歊台,在太平府當塗縣黃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頂平而圓,宋武帝建宮避暑處。周必大《泛舟遊山錄》:出北門五里餘,登凌歊台,台在黃山上,本不高,而望甚遠。西南即青山,卻顧採石、天門及溧陽、和州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詩:“開窗延疊嶂。”
⑹丘希範《與陳伯之書》:“雜花生樹,羣鶯亂飛。”謝瞻詩:“夕陰暖平陸。”《爾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陸。”
⑺《一統志》:桓公井,在太平府城東五里白紵山,晉桓温所鑿。
⑻按《廣韻》:湛,與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漢書》“從俗浮湛’句於“湛”字下,蓋“沉”、“湛”古通用也。
⑼《藝文類聚》:《丹陽記》曰:江寧縣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蕭賦》所稱,即此竹也。其竹圓致,異於眾處。自伶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幹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俗呼為鼓吹山。李善《文選注》:《江圖》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簫笛,有妙聲。《太平府志》:慈姥山,在當塗縣北四十里,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估舟嘗依此以避。其山產竹,圓體而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
⑽龍吟,用馬融《笛賦》中語。鳳曲,用簫史事。
⑾《晉書》:顧悦之曰:“蒲柳常質,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楊也。其葉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記》:望夫山,在太平州當塗縣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其山臨江,周圍五十里,高一百丈。
⒀《廣韻》:顒,仰也。
⒁《江南通志》: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磯,曰牛渚磯,與採石磯相屬,亦名燃犀浦。晉温嶠燃犀照水族於此。《太平府志》:牛渚磯,在當塗縣採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許,突兀峭壁間,相傳古有金牛見此,故名。《後漢志》丹陽疆域獨稱“南有牛渚”,孫吳、東晉每宿重兵其地。
⒂《韻會》:“洑,水洄也。”
⒃《異苑》:晉温嶠至牛渚磯,聞水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傳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幘。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輿勝覽》:靈墟山,在當塗縣南十里。《一統志》:靈墟山,在太平府城東北三十五里,世傳丁令威學道飛昇於此山椒,壇址猶在。山有洞,後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墟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敵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衝天。今遼東諸丁雲其先世有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遼東人、為涇縣令、遊姑熟,樂靈墟山泉石幽秀,煉丹於此。丹成,翔虛去。
⒆《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華,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還丹,第五之丹名曰餌丹,第六之丹名曰煉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昇天則去,欲且止人間亦任意,皆能出入無間,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記》:天門山,在太平州當塗縣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夾大江,東曰博望,西曰天門,按《郡國志》雲:天門山,亦名蛾眉山,楚獲吳艅艎於此。兩山相對,時人呼為東梁山、西梁山。《輿地志》雲:博望、梁山,東西隔江,相對如門,相去數里,謂之天門。宋孝武詔曰:梁山層岫雲峙,流同海嶽,天表象魏,以旌國形,仍以二山立闕,故曰“天門”焉。《太平府志》:天門山,在郡西南三十里,亦稱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大江對峙,自江中遠望,色如橫黛,修嫵靜好,宛宛不異蛾眉,故又名蛾眉山。 [2] 

姑孰十詠白話譯文

姑孰溪
我喜愛這溪水的清幽,乘興在水中漫遊。蕩起船漿怕驚動鷗鳥,垂下釣竿等待魚兒上鈎。水波翻動了朝霞映下的豔色,岸上的春山延綿着重重疊疊。不 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邊浣紗,可惜與這紅顏少女不曾相識。
丹陽湖
淼淼湖水似與天相連,風波浩蕩永無止境。遠處的商船象從天上而來,一片白帆在雲間航行。千歲之龜遊於蓮葉之上,鳥兒宿在蘆花叢間。少女蕩起輕快的小舟,歌聲伴着流水的聲音。
謝公宅
青山已在暮色籠罩之中,謝公故宅一片寂靜。竹林里人聲已經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顯得格外清冷。庭院裏到處是衰敗的荒草,厚厚的蒼苔已積滿廢井 。只有那清風顯得幽閒自在,時時在泉石間奏起樂聲。
凌歊台
為暸望曠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夠極目。重巒疊嶂在遠空中排列,雜花綠樹在高平的陸地上相間密佈。閒雲有時飄入窗內,翠野之中長出了松竹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無奈那青苔侵滿了碑石,怎能讓我去讀?
桓公井
掘井的桓公早已成為古人,廢井卻至今未曾枯竭。石壁上積出冷冷的蒼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還要開放,梧桐漸漸在秋風中落葉。可惜這裏路遠人跡罕至,誰能見到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慈姥竹
野竹叢叢傍石而生,似煙靄掩映着慈姥山島。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綠,虛聲中使人感到寒冷來得太早。竹製簫管能吹出龍吟的聲音我未曾聽到,但製成笛子吹出的鳳曲應當更好。希望你不要學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堅貞節操。
望夫山
仰首遠望身臨碧空,永遠是那充滿離別之怨的面容。江草不知道愁苦,巖間的花兒只管鬥豔爭紅。遠征的夫婿相隔千山萬重,千里音信實難相通,春去 秋來的年復一年,這苦苦的相思何時了終?
牛渚磯
絕壁直臨着大江,山峯連綿聳立相望。亂石突兀於伏流之間,回波相激自成巨浪。我驚奇那林木的葱籠秀異,而不敢測知水下精靈的形狀。更有那夜間的山猿啼叫,使我憂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靈墟山
丁令威辭別了世人,拂去俗衣來到這修仙之路。潛身煉成了九丹,方隨着彩雲而去。今日這裏的松樹藤蘿已掩蔽了修煉的幽深山洞,長年荒寂,桃杏已隱入在叢木深處。不知他成仙化鶴以後,往來於遼東與靈墟山之間有了幾度?
天門山
遠遠出現於江面上的天門山,兩座山峯隔江相對。江岸掩映在松色中顯出了寒意,巨石將江浪激成花一樣碎。天邊的羣山參差起伏,縹緲立於晚霞外圍。航船隨着落日遠去,四看山色蒼蒼,如同沉於一片青靄。 [3] 

姑孰十詠創作背景

《姑孰十詠》當為李白晚年經當塗而作。這十首詩中既寫春山、夏蓮,又寫秋桐、凋柳,或非一時之作。似分別作於天寶後期及上元、寶應年間。 [3] 

姑孰十詠作品評析

蘇軾《東坡志林》卷二:“過姑熟堂下,讀李白《十詠》,疑其語淺陋不類太白。孫邈雲:聞之王安國,此李赤詩,秘閣下有赤集,此詩在焉。白集中無此 。赤見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卒為廁鬼所惑而死。今觀此詩止如此,而以比太白,則其人心疾已久,非特廁鬼之罪。”
孫邈雲:“聞之王安國,此乃李赤詩。秘閣下有赤集,此詩在焉,白集中無此。赤見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其後為廁鬼所惑而死。今觀其詩只如此,而以比李白,則其人心恙已久,非廁鬼之罪也。”
陸放翁入蜀記》卷二:“李太白集有《姑熟十詠》,予族伯父彥遠嘗言:東坡自黃州還,過當塗,讀之,撫掌大笑曰:‘贗物敗矣,豈有李太白作此語者?’郭功父爭以為不然。東坡又笑曰:‘恐是太白後身所作耳。’功父甚愠。蓋功父少時詩句俊逸,前輩或許之以為太白後身,功父亦遂以自負,故東坡因是戲之。或曰:《十詠》及《歸來乎》《笑矣乎》《僧伽歌》《懷素草書歌》,太白舊集本無之,宋次道再編時貪多務得之過也。”
嚴評本載明人批:“此乃十首側律,一一精妙,更無跡可求。”
  劉克莊《後村詩話》新集卷一:“《姑熟十詠》,前輩疑非白作,信然。”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東坡雲:‘餘嘗舟次姑孰堂下,讀《姑孰十詠》,怪其語淺近,不類太白。王平甫雲:此李赤詩也。赤見柳子厚集,自比李白,故名赤,後為廁鬼所惑以死。今觀其詩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則其人心疾久矣,豈廁鬼之罪也。’苕溪漁隱曰:東坡此語,蓋有所譏而云。”
  《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 《李翰林集》雲:“李太白《姑孰十詠》,東坡怪其語淺,不類太白。孫邈子思以為李赤之詩,且謂:‘赤詩止此,而以太白自比,則其心疾已久矣,豈廁鬼之罪哉?’今觀《十詠》,體格聲調,無可指摘,且中多佳句。如‘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又‘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又‘竹裏無人聲,池中虛月白’,又‘石甃冷蒼苔,寒月湛孤月’,又‘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又‘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此非太白不能辦也。藉令果出赤手,亦自可傳,何至詆為病狂喪心之語?俗儒吠聲,一至於此。愚又謂唐人譏諷時事,多託寓言,如李赤《河間婦》,亦烏有先生之類耳,以為實有其人,似亦憒憒。”
  《全唐詩》卷四七二:“李赤,吳郡舉子。嘗自比李白,故名赤,詩十首。”下列《姑熟雜詠》,注云:“一作李白詩。”《全唐詩》卷一八一載李白《姑熟十詠》,題下注雲:“一作李赤詩。”《姑熟雜詠》與《姑熟十詠》為同一組詩。按《柳河東集》卷十七《李赤傳》 :“李赤江湖浪人也。嘗曰:吾善為歌詩,詩類李白,故自號為李赤。遊宣州,州人館之。 其友與俱遊者有姻焉,間累日及從之館。……”但未及作《姑熟雜詠》事。
  瞿蜕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按陸游《入蜀記》卷三:“李太白往來江東,此(池)州所賦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華山、清溪、白笴陂、玉鏡潭諸詩是也。《秋浦歌》雲 :‘秋浦長似秋,蕭條使人愁。’又曰:‘兩鬢入秋浦,一朝颯已衰。猿聲催白髮,長短盡成絲。’則池州之風物可見矣。然觀太白此歌高妙乃爾,則知《姑熟十詠》決為贗作也。” 張才良主編的《李白安徽詩文校箋》以張才良《〈姑熟十詠 〉作者辨證》以及房日晰、張源泰《〈姑孰雜詠〉非李赤作辨》二文,證之《姑孰十詠》為李白所作,並謂柳宗元《李赤傳》純屬虛構,如《蝜蝂傳》之類。詹本評此論曰:“恐亦未必。” [3] 

姑孰十詠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4]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3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42-845
  • 3.    姑熟十詠  .中國李白網.2006-06-07[引用日期2014-05-02]
  • 4.    李白故里鄧小平親筆題詞  .人民網.2009-10-16[引用日期2014-05-02]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