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妮摩拉

鎖定
《妮摩拉》是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著長篇小説,於1923年首次出版。 [1] 
《妮摩拉》的女主人公妮摩拉本來已和辛赫醫生定了婚。可是由於她的父親突然死去,醫生家眼看得不到陪嫁,便解除了婚約。妮摩拉的母親無力辦嫁妝,只好把15歲的妮摩拉嫁給了一個死了妻子、有三個孩子、體弱多病,年已四十的律師孟西作繼室。結婚後,妮摩拉沒有幸福可言。她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操持家務和照看孩子上。孟西懷疑妮摩拉與自己的大兒子孟薩拉姆有不正當關係,便把他送到學校去寄宿,孩子病了,自己不去照看,也不讓妮摩拉去侍候。後來孟薩拉姆死了,孟西的二兒子因偷妮摩拉的首飾也自殺了。他的三兒子對家庭失望跟一個修行人出走了。孟西去尋找兒子,一去不歸,妮摩拉失去了依靠,只好同孟西的寡姐一起生活。她的精神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疾病又折磨着她,最後她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4] 
作品名稱
妮摩拉
外文名
निर्मला
作    者
普列姆昌德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23年
字    數
130000

妮摩拉內容簡介

小説一開始就告訴讀者,烏德帕魯拉爾是一位財運亨通的好律師,他的大女兒妮摩拉十五歲,不久前,她還和妹妹克希娜一塊玩洋娃娃,現在家裏已開始給她張羅婚事了。她的未婚夫是管理酒業的政府官員帕爾餞達爾·辛赫的大兒子帕温摩亨·辛赫醫生。妮摩拉馬上要做新娘了,心裏感到陣陣羞澀與恐懼。但是就在她的婚禮前夕,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她的父母因家事發生爭吵,律師生氣外出,結果被一個與其有宿怨的強盜用棍擊斃。律師一死,支撐家業的台柱子倒了,妮摩拉原來已訂約的婚事遂因出不起妝奩而告吹。妮摩拉的母親守寡後,收入減少,仍要負擔一家人的生活,最後只得將女兒嫁給了一個不要妝奩的律師孟西·多達拉姆充作繼室。多達拉姆從年紀上説是一個可做妮摩拉父親的人,他前妻留下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孟薩拉姆的年齡比繼母妮摩拉小不了多少。
多達拉姆的家務在妮摩拉嫁過來之前是由他守寡的姐姐茹克米尼掌管的。多年的寡婦生活使茹克米尼對社會對世人都有一種無名的抱怨,形成一種偏狹的心理。妮摩拉的到來動搖了她的主婦地位,她便挑唆多達拉姆前妻的三個兒子同妮摩拉作對。但妮摩拉卻以其善良、嫺淑、柔順的品質贏得了三個孩子的愛戴。由於年齡接近,妮摩拉對長子孟薩拉姆產生了一種無以名狀的感情,常常願意同他在一起,或談話,或讀書,但這卻引起多達拉姆的猜忌。他便以種種藉口把大兒子送到學校去住宿了。當孟薩拉姆意識到父親的用意時,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積鬱成病而死。臨死前他跪在妮摩拉的腳前,哭訴道:“媽媽,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您的慈愛。我只祈求老天爺讓我來世投胎在您的肚子裏,來償還您的債。……我一直把您當做親生母親。您的年齡比我大不了多少。可是,您是我的母親。……”長子的死,消除了多達拉姆的猜疑,他為此後悔不已。
多達拉姆的工作狀況越來越不佳,經濟收入也開始減少。繼之而來的,是其二兒子吉雅拉姆偷去妮摩拉的全部首飾,案發後,吉雅拉姆自殺了。多達拉姆的律師業務越來越少,家境日益貧困。善良仁慈的妮摩拉漸漸變得冷漠慳吝,同情心逐漸泯滅。在三子西雅拉姆被人拐走,多達拉姆離家尋找時,妮摩拉便在生活貧困與精神折磨的雙重重壓下,悽然地離開了人間。 [1] 

妮摩拉創作背景

在印度,婦女地位低下。童婚制度、嫁妝制度、寡婦守節、殉葬制度等都是摧殘和蹂躪婦女的枷鎖。婦女們,特別是出身貧賤的婦女們,命運悲慘。普列姆昌德對此頗有感觸,寫了許多描寫女性生活的作品。小説《妮摩拉》描寫的即是一位沒有陪嫁少女的悲劇一生。 [2] 

妮摩拉人物介紹

  • 妮摩拉
少女妮摩拉温柔美麗,天真活潑,擺在她面前的是結婚嫁人這條路。於是,不幸的事一樁樁發生了。父母因籌辦她的婚事發生爭吵,父親一氣之下深夜離家出走,被歹徒殘害。寡母無力操辦嫁妝,男方毀約。母親只好把15歲的妮摩拉嫁給一個不要嫁妝的律師孟西多拉達姆。她便開始了婚後的悲慘生活。孟西已年近40,帶着前妻所生的三個孩子。“一個年齡跟他父親差不多的人卻是她的丈夫。她對他沒有愛情,有尊敬”。“一見到他就索然無味。”但忍耐的天性與善良的心地使之默默地承受現實,儘量做好賢妻良母。但摩妮拉萬萬沒有想到,頭腦骯髒的丈夫竟懷疑她與大兒子之間的關係,並將他逐出家門。悲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大兒子病死,二兒子自殺,第三個孩子隨出家人離家不知去向。孟西瞪得血紅的眼睛朝她大吼,揚言這一切都是她的過錯。世人也紛紛埋怨她這個做繼母的心腸狠毒。丈夫離家去找兒子,撒下她及幼小的女兒。
孤獨、煩憂、傷心一起向她襲來,妮摩拉跑到朋友蘇塔處散心。蘇塔的丈夫正是與妮摩拉毀婚的男人,他趁妻子不在向妮摩拉表白愛情,因遭拒絕而羞愧自殺。妮摩拉又增添了新的痛苦,在哭泣中告別了人世。 [2] 
  • 茹克米妮
茹克米妮是孟西的孀居姐姐。成為寡婦之後,茹克米妮一直住在弟弟孟西家中,照料孟西和孩子們的生活。妮摩拉來了之後,她的女主人地位受到了威脅,茹克米妮開始百般刁難妮摩拉。她挑撥妮摩拉和孩子們、孟西之間的關係,言語處處針對妮摩拉。茹克米妮雖然內心充滿嫉妒、尖酸刻薄、蠻橫無禮,但她身上同時具備印度傳統女性的美德。寡婦茹克米妮的命運是悲慘的,她與妮摩拉一樣,有血有肉,讓人厭惡,又讓人同情。茹克米妮潑辣、心胸狹隘、尖酸刻薄、嫉妒心強,但同時,她又樸實、善良、富有同情憐憫和慈母般的心腸。她代表了印度命運悲慘的寡婦形象。 [3] 
  • 蘇塔
蘇塔是妮摩拉最要好的朋友,她是給孟薩拉姆看病的醫生辛赫的妻子,而辛赫就是之前因為妮摩拉沒有嫁妝而解除婚約、拋棄妮摩拉的男人。蘇塔是個熱心善良、正直坦率的人。當看到妮摩拉的丈夫孟西一天天衰弱頹廢下去時,她勸他出去走走,保持健康。當聽説妮摩拉之前遭悔婚的遭遇,並意識到罪魁禍首就是自己的丈夫辛赫時,她沒有遮遮掩掩地去為辛赫的行為做辯解,而是直接指出辛赫及其家庭出爾反爾、不仁不義的卑鄙做法。她諷刺辛赫,並將辛赫的虛偽面目暴露無遺。比起妮摩拉和茹克米妮這兩個女性形象,蘇塔這個形象顯得不太真實,在她身上人們看到的只有優點沒有缺點。 [3] 
  • 克良裏
克良裏是妮摩拉的母親。在為女兒妮摩拉選婿的事情上,克良裏深受舊思想影響,是一位頑固守舊的傳統女性。辛赫悔婚後,妮摩拉可以選擇的結婚對象除了孟西多達拉姆以外,還有四個人選,其中有三位是要嫁妝的,而失去丈夫的克良裏是付不起這些嫁妝的,剩下的是一個年輕的男孩,克良裏覺得家庭出身是這個男孩子的缺點,也就是種姓太低,她最終沒有選擇他作女婿。在克良裏的思想裏,種姓觀念根深蒂固,而且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很嚴重。
克良裏有價值幾千盧比的首飾,但她沒有抽出一部分給妮摩拉作嫁妝,而是要把錢留給自己的兒子,這也表明了克良裏深受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克良裏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她賢惠、勤儉持家,同時她嚴格遵守着印度傳統道德及法規。 [3] 
  • 任吉麗巴依
辛赫的母親任吉麗巴依,是一位富家太太,雖然上了年紀,但臉上的美麗與青春卻未曾消逝,這是一位善良、感性的女性。當她聽説女方家沒有嫁妝時,剛開始和辛赫的父親一樣堅決不同意,但當她看完克良裏寫給他們的情感真摯的信,瞭解了妮摩拉一家人的遭遇與境況之後,她不禁流下眼淚。這是她真實的眼淚,不像老辛赫和自己的兒子,表面同情妮摩拉,卻為了錢財不同意這門婚事。任吉麗巴依人性中善的一面打敗了惡的一面,她決定把這個媳婦娶進門,然而辛赫的父親不同意這門婚事,還想把責任推到任吉麗的頭上,任吉麗譴責了丈夫的偽善和可恥。當任吉麗得知兒子辛赫也不想娶妮摩拉為妻時,她同樣譴責了自己的兒子。 [3] 
  • 克里希娜
克里希娜是妮摩拉的妹妹,她天真爛漫、聰明可愛、善解人意、知書達理。小説剛開始時,克里希娜是一個10歲的小姑娘,她不諳世事,只知道玩耍,但是小朋友有時也會有困惑的地方。當她看到姐姐即將出嫁時,就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會被趕出去,她在想,她和姐姐妮摩拉從不頑皮搗蛋,卻還要被趕出去。有時候,在成人世界裏看似複雜的東西,經孩子們一説,事情的本質就會清晰明朗起來。克里希娜漸漸長大,轉眼間到了該嫁人的年紀,辛赫對自己之前的行為愧疚,決定讓自己的弟弟在不索要嫁妝的條件下迎娶克里希娜。妮摩拉的犧牲換來了克里希娜的好運,這時的克里希娜沉浸在愛情的喜悦當中,還親自給未來的丈夫做頭巾,這時的她是一個處在幸福和愛情中的女孩子形象。她也是一個關心別人、知書達理的女孩子。有一次,蘇塔故意跟她説聽人説她嫂子脾氣不好,那時她還不知道自己的嫂子就是蘇塔,克里希娜回答道:“我只知道一句話,客氣能使石頭變成臘”。 [3] 
  • 阿莎
阿莎是妮摩拉和孟西的小女兒,是個漂亮、但命運悲慘的小女孩。妮摩拉覺得這是她的苦行修來的成果。阿莎很可愛,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嘴唇。但這個孩子出生時,孟西家境況已經大不如從前,不像以前那麼富裕了,家裏已經缺吃少穿了,從一出生,她就承受捱餓的滋味,還要忍受媽媽的壞心情。妮摩拉去世前將她交給了茹克米妮。 [3] 
  • 孟西·多達拉姆
妮摩拉的丈夫,是一名律師,從年紀上説是一個可做妮摩拉父親的人,他前妻留下的三個兒子中,長子孟薩拉姆的年齡比繼母妮摩拉小不了多少。妮摩拉嫁過來後,多達拉姆猜忌自己的大兒子與妮摩拉的關係,便以種種藉口把大兒子送到學校去住宿了,使得孟薩拉姆積鬱成病而死。繼之而來的,是其二兒子吉雅拉姆偷去妮摩拉的全部首飾,案發後,吉雅拉姆自殺了。多達拉姆的律師業務一厥不振,家境日益貧困。後來三子西雅拉姆被人拐走,多達拉姆離家尋找,一去不回。 [1] 
  • 帕温摩亨·辛赫
蘇塔的丈夫,原是妮摩拉的未婚夫,一名醫生,是管理酒業的政府官員帕爾餞達爾·辛赫的大兒子。因妮摩拉父親去世,妮摩拉家裏出不起妝奩,辛赫和妮摩拉取消了婚約。 [1] 

妮摩拉作品鑑賞

妮摩拉作品思想

《妮摩拉》描寫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對婦女的摧殘,通過一個婦女的悲劇批判了封建制度,是一部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作品,妮摩拉的命運正是許多印度婦女的共同命運。 [2]  [6] 

妮摩拉藝術特色

《妮摩拉》情節較為簡單,人物也不多,故事始終是以妮摩拉為中心而發展的。妮摩拉是普列姆昌德塑造得較為豐滿和完整的一個文學形象。作者並不是一般地把女主人公當作社會不合理制度的犧牲品去刻劃,而是按照人物性格一波三折的展示過程,塑造了主人公的感人形象,表現了其悽苦的一生,從而以藝術的名義對印度社會惡劣的妝奩制度、男女不平等現象提出了控訴。從待嫁到男方因得不到妝奩而毀約,從把自己的青春抵押給一個年老的丈夫到給她帶來些許歡樂的孟薩拉姆死去,從首飾被偷到自己最後離開世界,妮摩拉的性格起伏與發展都是令人信服的。尤其是隨着情節的發展,她的性格內核發生根本變化,即由善良變為冷酷,除了令人感到是在情理之中外,同時還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震動力。
該小説的心理描寫精妙。如在展示妮摩拉與盂薩拉姆的關係時,作者就是通過對女主人公心靈世界的刻劃,表現了她欲近還離、若即若離的矛盾心情。在要不要到學校和醫院去看望生病的孟薩拉姆時,她思前慮後,猶疑不決,直到孟薩拉姆需要輸血時,她才決然前去。正是這種內心世界的展示,女主人公對孟薩拉姆那種純真無邪而又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才得以自然流露。在對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寫上,也是出色的。
小説的情節發展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如寫妮摩拉父親的偶然外出而被強盜打死導致了妮摩拉命運的轉折;如寫多達拉姆長子、次子的相繼死去和小兒子被拐走;如寫妮摩拉同原未婚夫辛赫醫生及其妻子蘇塔的相遇,而後者又以悔罪心情促成了辛赫醫生的弟弟與妮摩拉妹妹的美滿婚姻,等等,正是這種戲劇性描寫增強了小説引人入勝的藝術力量。 [1] 

妮摩拉出版信息

《妮摩拉》於1923年首次出版。195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中譯本,譯者索納。 [1] 

妮摩拉作者簡介

普列姆昌德(1880—1936),現代印度印地語小説家,印度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原名滕伯德·拉伊,早年家境貧寒,16歲起便獨自負擔全家生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1921年,他辭去公職,專門從事文學活動。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中長篇小説(包括兩部未完稿),約300篇短篇小説,此外還有電影劇本、兒童文學、翻譯作品和論文等。長篇小説《服務院》(1918)是他的成名作。 [5] 
參考資料
  • 1.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12:225-226.
  • 2.    北京未來新世紀教育科學研究所編. 印度文學史話[M]. 喀什: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6.01:199-201.
  • 3.    康宇歌. 解讀中篇小説《妮摩拉》中的其他女性形象[J]. 大東方, 2015, (11):84-85.
  • 4.    陳敬詠,章祖德主編;汪介之,劉鋒,張傑副主編. 外國文學論集 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M]. 南京:譯林出版社, 1997.08:318.
  • 5.    鄭敬疇主編;何峯,吳彬副主編;丁士虎,萬春,孫宏新等撰稿. 外國文學作品選 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08:449.
  • 6.    穆睿清編. 亞非文學參考資料[M].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1986.08: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