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妙勝寺

鎖定
妙勝寺位於鎮海西南妙勝寺村,為千年古剎。寺院為重檐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規模恢宏,佛像高大,巍巍卓立,雄尊秀蔚,成為佛教聖地。
中文名
妙勝寺
地理位置
寧波鎮海西南妙勝寺村
建造年代
五代清泰年間
建造者
姚綰

妙勝寺歷史沿革

妙勝寺位於鎮海西南妙勝寺村。因村中妙勝寺有着悠久的歷史,故村以寺命名。
從羅適撰寫的《重修妙勝寺碑記》中可知,妙勝寺為千年古剎。寧海人羅適,宋治平二年(1065)進士。元祐七年(1092)冬,受命提點二浙刑獄事。第二年夏,出巡明州定海(鎮海),從蟹(澥)浦乘舟經過清泉鄉,見有梵剎“枕河臨道,竹深林蔭,氣象灑然”。天氣炎熱,羅適下舟進寺避暑求佛,只見寺院空地上建有轉輪寶藏,香火鼎盛,煙雲繚繞。轉輪寶藏傳世不多,它將佛經裝置於可以轉動的軸輪上,外觀如八角木塔,中設軸,下裝鐵鑄軸承,用手推動即可運轉,據傳如抄寫、誦經一般,“可以為死者祈求冥福,為生者求得安樂”。
古村最早居住者為姚綰,五代清泰(934—935)時,他舍地建寺院。當時,寺院在“瀕海之上,環水之中,居處庳陋,而有風濤漂注之患”,初號“永安”。大宋英宗皇帝登極,以治平(1064)改元,稱“妙勝寺”。熙寧五年(1072),寺院已敗落,眾教徒請求州里派僧人來管理,主僧元旦推薦淡交任妙勝寺長老。自淡交來妙勝寺後,晨鐘暮鼓,誦經禮佛。熙寧七年(1074),淡交在寺院空地上建轉輪寶藏,數年之後,四面八方的村民才知道有妙勝寺,信佛者慕名而來。
元豐四年(1081),淡交回廣惠寺,妙勝寺主持後由智榮大師繼任,寺院更加興旺。元祐八年(1093)冬,智榮長老開始造釋迦殿,歷時兩年,於紹聖二年(1095)竣工,“建屋一百五十楹,佛像七身粉繪,莊嚴而不侈。”重修後的妙勝寺更加宏偉壯觀。紹聖三年(1096),應智榮長老相約,羅適第二次來到妙勝寺,重修後寺院為重檐歇山頂,筒瓦騎縫,並飾以鴟尾脊獸,規模恢宏,佛像高大,巍巍卓立,雄尊秀蔚,香火更盛,名噪州里,成為佛教聖地。 [1] 

妙勝寺周邊景觀

妙勝寺浮林廟

浮林廟在妙勝寺北不到一里地,建於萬曆年間。相傳,宋建炎年間,宋高宗趙構航海避金兵,曾到過鎮海,隨從宋高宗航海有功的陳姓官員,死後封惠濟侯廟,又稱陳相公廟。該廟原建在水灌南鄉,明萬曆八年(1580)海塘決口,大潮湧入,神像逐浪漂至貝姓林地,相距三公里路,里人隨後建廟,號浮林。據《乾隆志》載,萬曆十九年夏發生一場海嘯,四面皆大水,廟中卻涓滴不入。明末,海寇登犯,此地獨安。人們都説神靈保佑,是塊風水寶地,百姓紛紛搬來居住,以後自成村落。在清晚期,經商發跡者將廟宇擴建一倍,前後三進,高大旗杆,前後戲台,最為壯觀。

妙勝寺百米老街

妙勝寺村老街,是傍河而築的百米街道,店鋪林立,街東有尼姑庵,又稱“老庵”,庵與庵前涼亭尚存。街中還有兩座街亭保存完好,不知是誰出資建造。據村中老人回憶,抗日戰爭前,街道傍河,人家依水,小橋流水,船楫悠悠,市井十分繁華。逢雙日,各處的村民都來這裏集市貿易。特別是廟會看戲,人頭攢動,行人如織,各種各樣的小販沿街叫賣,熙熙攘攘,熱鬧非凡。1941年4月,遭日機轟炸,炸燬民房6間,街市開始衰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