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皋風箏

鎖定
如皋風箏是江蘇如皋的傳統手工藝品,如皋風箏製作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的板鷂製作技藝被錄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當地製作放飛風箏的歷史悠久,是中國風箏的發祥地之一,與北京天津、山東濰坊並稱中國四大風箏。
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第四卷《民賦志·物產》載:“風鳶出如皋,自草蟲魚鳥以至仙佛,無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 [2] 
如皋風箏以活鷂和板鷂為主要特色,摺疊風箏和組合音響風箏更是全國首創。如皋的板鷂風箏,板鷂碩大,平整如板,以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連星式。放到天上接到天風后,風箏相對穩定,勁風吹響哨子、嗡子、嘟子,可隨風傳出幾里甚至十幾里路。 [3] 
中文名
如皋風箏
遺產級別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藝品

如皋風箏歷史淵源

如皋風箏 如皋風箏
如皋製作、放飛風箏的歷史悠久,是中國風箏的發祥地之一,與北京、天津、山東濰坊並稱中國四大風箏產地。清光緒《通州直隸州志》第四卷《民賦志·物產》載:“風鳶出如皋,自草蟲魚鳥以至仙佛,無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而如皋的摺疊風箏和奇妙的組合音響風箏更是全國首創。
相傳,三國時,如皋百姓不堪魏國官兵騷擾,遇有魏兵侵犯,就用一種叫做“慢口”葫蘆風箏通風報信。到了明代,如皋風箏即獨樹一幟。
清嘉慶《如皋縣誌》記載,如皋的風箏,從草蟲、魚鳥、車船,以至仙佛仕女,無巧不備。到了清道光年間,如皋民間製作、放飛的風箏不僅源遠流長,盛況空前,而且是一項不可多得的民俗體育文化娛樂活動。 [4] 
如皋風箏與北京、天津、濰坊風箏齊名,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製作和放飛歷史。如皋風箏有三大獨特創造:一是音響風箏,二是燈綵風箏,三是摺疊風箏。清初著名戲劇家李漁,以家鄉如皋風箏為背景創作的傳奇愛情喜劇《風箏誤》(京劇改名《鳳還巢》),被評為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喜劇。有人賦詩讚美如皋風箏:“春船天上坐,冉冉抗春風。百丈牽霄漢,雙橈劃天運。星槎何處泊,仙棹幾人同。雲路頻來往,都歸掌握中。”1910年,如皋人石紫綬創作的“石氏風箏”在南洋勸業會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1995年,如皋風箏製作傳承人郭文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郭氏風箏”曾經應邀遠赴日本、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放飛表演,《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畫報》曾有專門報道。遊客來到如皋,可以親眼目睹如皋風箏製作傳承人郭文和及其子女扎、糊、繪、放風箏的全過程,盡情享受“天高任鷂飛,快活上了天”、“把快樂放飛到天上”的歡樂情懷。 [5] 

如皋風箏製作工藝

如皋風箏,俗稱“鷂子”。以絹、布、棉紙、竹篾、絲線、棉線、銅絲、無色顏料、漿糊、牛皮膠、葫蘆、瓠子、銀杏果、蠶繭和毛竹等為原材料,經過出樣、扎骨、剪裁、糊裱、彩繪、試線等10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其結構巧妙,大小參差,花色繽紛,風韻神似。

如皋風箏造型分類

如皋風箏,大致可以分為造型風箏和音響風箏兩大類。
一類稱為“活鷂”造型風箏,其篾細骨輕、造型簡練、形體秀美、靈巧多姿,在骨架造型上吸取了民間燈綵的扎製造型技藝,放飛求“活”求“象”。風箏色彩鮮豔,彩繪精工。
此類風箏以小著稱,其代表作品為燕、雁、蝴蝶、金魚及美人等,無巧不具,尤其是一排九雁十三雁陣風箏名氣最大。
其結構精巧,佈陣合理,獨具特色。此外如皋軟翅風箏還有鳳凰、孔雀、白鶴、綬帶、燕雁、兒童、蜻蜓、蜈蚣等,皆以竹篾為骨架,糊以色絹或銀皮紙,繪上彩色,鳥翅上部有竹骨,下部羽毛則不用竹骨,結構精巧,造型逼真。其中蜈蚣、游龍等摺疊式活動風箏是如皋首創。那時,城是空地少,樹木多,多以放飛造型風箏為主。
另一類為“板鷂”。板鷂在形式上分“六角”,“七連星”,“九連星”,“十九連星”等,結構簡述單純,如皋南部的板鷂多為“六角”、“七連星”,用細筆竹扎制,鷂身挺拔堅硬。北部的如皋農村的板鷂多為“九連星”,用細竹篾扎制,骨架很軟,數米高的鷂子都可以像涼蓆一樣捲起來。如皋板鷂最具特色的是它哨口音響裝置,每隻板鷂按大小順序成排成行的裝有不同的哨口,數量從幾十個到幾百個,最多達千隻,俗稱“千口風箏”。
在板鷂下端裝有一對較大的在天空中發出均勻振動聲浪的稱為“嘟子”的音響效果,板鷂下面安裝風箏上最大的稱為“嗡升”哨口。板鷂升空,風入哨口,“嗡升”低音渾厚。“嘟子”節奏明快、高亢嘹亮,“哨口”歡快齊鳴,在空中高低音交響和鳴,雄壯渾厚,悦耳動聽,傳送很遠,大型板鷂可以傳送至十幾裏以外。此類硬翅風箏造型大都正文、六角、八角、九串鈴、七簇星、鷂子等。大者以細竹片為架,小者以竹篾為架,糊以竹布或桑皮紙,繪上彩色,或粘貼上民間剪紙圖案,然後裝上以白果殼、小竹筒做成的“哨子”。更有以葫蘆做成的“嘟子”、“嗡子”,但須待強風時用麻繩放飛。“板鳶”不僅講究外型美觀,而且考究引線的粗細、長短及位置的適中,甚至連作尾巴的草繩亦用正反搓的方法,合之升入天空能飄飛自如,不致相互纏繞。板鷂上的工筆彩繪富有強烈的民間色彩和裝飾趣味。
板鷂上圖案內容多為喜慶吉祥,民間故事,民間傳説或戲曲人物等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內容,彩繪圖案與大面積排列的哨口,互相襯托,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在中國風箏中系獨一無二的風箏藝術形式。

如皋風箏傳承保護人

如皋風箏 如皋風箏
石紫綬、家住如城南門白果巷。他善畫花鳥蟲魚人物,工於糊扎風箏,所製作的風箏有禽鳥、昆蟲、人物等。以竹篾做骨架、糊以色絹,再染繪蟲鳥的頭尾、腳翅,人物的五官、鬚眉,使風箏色彩斑斕。大的風箏分層次,裝有鉸連,可以摺疊裝盒收藏,稱之為“收折風箏”。他創作的“石氏風箏”與天津“魏氏風箏”以及北京的“哈氏風箏”齊名於世。
石維林 紫綬之子。子承父教,風箏製作技藝勝過其父。尤其擅長製作“扣嘴老鷹”放上天空,幾可亂真。有一回,他放飛的“扣嘴老鷹”在天上竟然遭到一羣真老鷹的圍攻,弄得“風箏老鷹”遍體傷。清宣統二年(1910),石氏風箏在南洋勸業展覽會上榮獲金獎。嗣後在南京舉行的全國風箏比賽會上又名列前茅。民國23年(1934),石維林製作送展的“雙蝶風箏”和“雙燕風箏”,雙雙獲得江蘇省物品展覽會優等獎,並被載入《江蘇特產志略》
夏壽泉 家住如城百歲巷,製作的禽鳥魚蟲風箏出神入化,製作的人物風箏栩栩如生,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傳説他一般不也製作人物風箏,因為,惟恐所製作的人物會活起來,可見他的工藝水平之高。 張其遠 家住原奚斜鄉,現年90多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他製作的九角板鷂,高一丈五尺,上面綴着哨子、嗡子、嘟子竟有1500多個,堪稱全國之最。
郭文和 是如皋風箏製作的後起之秀。郭文和,如皋城人,筆名聞禾。先後擔任過區文化站站長、縣越劇團編導、文化館文藝輔導組組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幼年師承石維林,學過如派風箏製作的傳統技藝,悉心研製風格獨特的“郭氏風箏”。
1980年,郭文和製作的“老鷹磨雲”風箏,曾經在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及維也納國際博覽會展出。
1986年,“老鷹磨雲”先後在荷蘭、比利時民出,獲得紀念獎。
1990年3月,在首屆南通國際風箏會和第二屆“紫琅杯”風箏邀請賽中,獲大型立體風箏類冠軍。
1991年,獲得全國立體風箏冠軍、軟翅風箏第一名。後來,他帶着“郭氏風箏”傳人——他的兒子郭承愷、兒媳單鋒兩次去香港,參加國際風箏比賽,分別獲得“最具風格獎”和“最佳放飛技藝獎”。並多次應邀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參加國際風箏表演和展出。
如皋風箏 如皋風箏
1994年,郭文和根據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記》的記述,複製成功10只“曹氏風箏”,參加香港國際紅學研討會,海內外媒體競相報道,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其中“雙漁婆”風箏照片被《人民畫報》1994年第6期刊登。“曹氏風箏”系列被江蘇省博物館收藏。
1995年,郭文和榮獲聯全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一級工藝美術家”證書。郭承愷、單鋒亦獲“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單鋒創辦的風箏廠,專門製作各類風箏,銷往國內外,不僅發揚光大了郭氏風箏的工藝風格,而且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賈智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民間美術委員會。從小受入祖父、如皋老一輩風箏藝人夏壽泉的薰陶,成為夏壽泉唯一傳達室人。幾十年來,他在傳統風箏製作技藝的基礎上,潛心研究,不斷創新,使傷口造型生動,任憑精巧,描繪別具一格,放飛性能優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耗費10年心血對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記》所載“南鷂上的宮、商、角、徵羽五音葫蘆”進行精心挖掘、研究、整理,張於恢復和振興了這一幾科失傳的極其寶貴的民間藝術珍品。
1993年,中國民間藝術大展中,他被譽為“中國工藝百家——如皋風箏賈”。此後,他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風箏展出活動,屢獲嘉獎。
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6年,應上海吳昌碩紀念館邀請,舉辦賈智風箏作品展,被譽為“南通風箏王”。他曾經率領江蘇藝術組應邀訪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參加新西蘭中國文化節,獲得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的最高榮譽勳章。多年來,他撰寫的關於風箏的專題研究文章《如皋風箏初考》《響鈴風箏七簇菱》《南鷂民間藝術的奇葩》,分別發表於《文匯報》《民俗》《陝北民俗》等報刊。《人民日報》、新華社河北分社曾經對他做過專題報道。
製作音響風箏,葫蘆的製作是非常重要的工序。如皋較為出名的有章文秀,下駕轅(現稱下原)藕花池莊木工,是製作風箏葫蘆的高手。他所製作的葫蘆,大者如米籮,直徑約50釐米,口面用優質銀杏樹板雕刻,外腹以10多個瓠子聯輟而成。其內壁搪以夏布,用油灰膩子塗刮,並精心油漆。一大二小,製成後裝釘於長1丈2尺、寬8尺的巨型風箏“孵雞王”上。中下部,還對稱地配上各式各樣的中小葫蘆、嘟子、哨子數百隻,排成20多行,整修風箏約重百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