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皋蓮湘

鎖定
如皋蓮湘是一種吉慶的舞蹈,江蘇如皋是蓮湘舞的發源地。 [1]  是運用蓮湘為道具的男女羣舞,通常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輔以適當的唱詞,為配合節令或中心工作服務。 [2] 
中文名
如皋蓮湘
發源地
江蘇如皋
類    別
一種吉慶的舞蹈
實用價值
易教易學、便於傳播,表演靈活,便於組合
藝術價值
容南納北,兼收幷蓄

如皋蓮湘歷史淵源

據《如皋縣誌》、《如皋文化志》記載,“如皋蓮湘”至少有三百年的歷史。 [2] 
清朝末年至建國前,如皋縣農村城鎮常有一、二婦女手持蓮湘棒沿街賣唱。他們多是從皖北、鹽淮一帶南移謀生的災民和民間藝人。他們手拿着蓮湘敲打四肢,編唱一些應景捧場的蓮湘詞,或民間流傳的故事和小曲,人們稱為“打蓮湘”。早先的打蓮湘以唱為主,以打為輔。由“旦”“末”表演的蓮湘劇,是在花鼓演唱中的“打場子”中出現。雖有陣圖變換,但非舞蹈表演。
1949年2月,如皋第二次解放,如皋師範學校十分重視文藝宣傳活動。音樂教師楊冰、馬旅賢在原有蓮湘動作的基礎上,增加了轉打、對打和雙棒動作。還加入了朗誦、快板等表演形式。全校組織了幾百人的蓮湘隊伍,在各類慶祝、遊行活動中邊打、邊歌、邊舞,獲得各方面的好評。如皋蓮湘吸取大秧歌、腰鼓、京劇、雜技中的一些動作技巧、套路,發展出單棒單打、對打,雙棒單打、對打、羣打等近20套新動作,形成了完整的蓮湘舞蹈形式,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如皋蓮湘”。當時有《土改大蓮湘》《抗美援朝大蓮湘》和《農業合作化大蓮湘》等。1950年9月,蘇北行署文化局安排如皋師範師生為蘇北文代會和蘇北物資交流大會演出《抗美援朝大蓮湘》,揚州的工廠、學校紛紛請去傳授。隨着如師學生陸續走上工作崗位,“如皋蓮湘”便在整個如皋乃至蘇北地區廣為流傳。以後在如皋各區、鄉、鎮,幾乎校校都有蓮湘隊,“如皋蓮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1960年2月,《如皋蓮湘》作為南通地區代表隊的一個節目,參加江蘇省第二屆羣眾文藝彙報觀摩演出,獲得一等獎。4月,入選江蘇省代表團參加全國職工文藝會演。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如皋蓮湘》經常出現在如皋的文藝舞台上。當時如皋最大的工廠——肉聯廠工人宣傳隊就排練演出過青年版的《如皋蓮湘》(編導周忠達、範欽蘭)。1983年《如皋蓮湘》由王良玉、方友諒、周忠達編寫,被收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1987年正式出版,《如皋蓮湘》載入文藝史冊。
九十年代初,時任如城文化站站長的周忠達指導排練的如皋蓮湘老年版,參加南通市老年文藝會演獲獎後,參加了全國老年風采大賽,獲得唯一的特等獎,並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夕陽紅》長壽專題節目的演出。 [3] 

如皋蓮湘工藝特徵

如皋蓮湘以大見長

如皋蓮湘動作多,道具大。其舞蹈動作多達30餘種。道具蓮湘棒用青竹棒製成,長達120-130釐米,為全國罕見。棒兩頭掏空裝嵌銅錢數枚,擊打時能發出聲響。棒身塗以紅、白兩色油漆,棒頭棒尾用紅綢、綠綢包裹。《如皋蓮湘》人數多,場面大。舞台表演以16人為底數,有時24人,有時32人,一次最多時有48人表演;行街表演時人數都在60人以上;廣場表演時多達120人。號稱為“如皋大蓮湘”。

如皋蓮湘語彙豐富

其他地區的“蓮湘”表演或花鼓中的蓮湘以單棒為舞。而如皋蓮湘的單棒、雙棒運用獨特。如皋蓮湘在如皋民風民情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我國其他地區的民間舞蹈、曲藝、戲曲和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產生了新的動作和隊型20餘種。經過多年來的不斷髮展完善,已成為相對成熟的漢族民間舞蹈。其舞蹈動作,既有女性柔美的“扭斷腰”、“單棒擊腰”、“雙棒三道彎”等,也有男性陽剛之美的“大秧歌”、“單棒對打”、“棒打十二棍”、“雙棒繞鍾”等等。單雙結合,剛柔相濟,運用自如,語彙豐富,氣勢磅礴。如皋蓮湘的表演風格容南納北,兼收幷蓄。既有北方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的纖細柔美;既有本身豐富的舞蹈語彙,又有戲曲雜技曲藝風味;既有吹奏音樂相隨,又有打擊樂器來配。

如皋蓮湘表現靈活

如皋蓮湘在不同年代、不同內容、不同場合、不同年齡,所採用的表現方式不同。根據表現主體不同、內容不同、場合不同,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在表演人數、道具運用、採用音樂、動作安排、隊型設計、服飾打扮、組合方式等方面均可靈活運用。因而可在舞台上表演,可在彩車上表演,可行街表演,也可廣場表演。

如皋蓮湘自成體系

如皋蓮湘不管是從唱詞快板,到文武音樂的安排;不管是從舞蹈道具、服飾的設計,到蓮湘單棒、雙棒動作的運用;不管是從舞台廣場演出,到組成方陣行街表演;還是從舞蹈的語彙、隊型的安排,到舞蹈的章節結構、立意的昇華都能自成體系。 [2] 

如皋蓮湘工藝流程

早期的蓮湘只有為數很少的民間藝人,手持單棒“蓮湘”。以擊打手臂、腿腳,使銅錢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表演者即興説唱捧場的吉利話語,或者民間故事、小曲等,俗稱“打蓮湘”。如皋蓮湘注重繼承傳統,大膽創新,予以發展。借鑑和吸收了全國各地“蓮湘”(“霸王鞭”、“金錢棍”、“花棍”)和花鼓中“蓮湘”的精華,以及大秧歌、腰鼓、京劇武打、雜技動作等套路、技巧,大膽創新,標新立異,走出一條新路子,創造出單棒單打、棒對打、雙棒單打、雙棒對打以及羣打等20多套動作,配以隊型變化,使蓮湘打法靈活多樣、剛柔相濟、此起彼伏、眼花繚亂、高潮迭起,再配以説唱、呼喊,使之形成獨特的蓮湘羣舞。
如皋蓮湘的服飾,具有漢民族特徵:女演員每人頭扎兩個小髻於耳上,髻上插黃色花朵;身穿中式大襟緞上衣,衣褲配以深色圖案花邊,桃紅、翠綠各一半;紅腰帶;圓口繫帶彩鞋,鞋面與服飾同色。男演員則是清一式的黃緞高領對襟,燈籠褲,圓口布鞋。 [2] 

如皋蓮湘社會影響

如皋蓮湘藝術價值

如皋民間舞蹈如皋蓮湘,具有江海平原地域特徵。它容南納北,兼收幷蓄。既有北方的粗獷豪放,又有南方的纖細柔美;既有本身豐富的舞蹈語彙,又有戲曲雜技曲藝風味;既有吹奏音樂相隨,又有打擊樂器來配。舞蹈動作博採眾長,生動豐富,自成體系。

如皋蓮湘實用價值

如皋蓮湘可不受時間空間、人員場地等條件限制;它易教易學、便於傳播,表演靈活,便於組合。可根據時政宣傳,載歌載舞,也可純打擊音樂進行表演。可行街表演,可廣場表演,也可舞台表演。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