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皋燈綵

鎖定
如皋燈綵,是流行於江蘇如皋的一種傳統技藝,第四批如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東晉時,燈綵即已在如皋民間流行,曾行銷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僑、華人較多的南洋各國,並屢屢參加國內外展覽和比賽,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和印度賽會銀質會。 [1] 
中文名
如皋燈綵
遺產級別
市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如皋燈綵歷史淵源

如皋在東晉義熙置縣時,燈綵即已在民間流行,當時多為竹蔑、麻線、蘆柴、麥草、木棍、紗布、彩紙等扎制而成的“掛燈”。
南宋時期,江南燈綵技藝融入如皋,開始出現運用空氣熱學原理製作的“走馬燈”,運用偏心輪連桿傳動機械力學原理製作的“滾燈”。在用料上也逐漸考究,開始用玉片裝飾,並有燈謎出現。
明天啓年間,知縣李衷純(浙江秀水人)教民種桑養蠶、制杼織綢,如皋燈綵從此用上了絲綢、蘇絹、杭綢、彩帛、蟬翼紋紗,製成了絹燈和錦燈,有的還融詩、書、畫、印、謎於一燈之上。
如皋燈綵 如皋燈綵
清朝晚期,如皋燈綵已相當出名,就內容題材而言,有源於神話傳説的“天女散花”、“八仙過海”、“麒麟送子”、“寶蓮燈”等,有源於戲曲傳奇的“武松打虎”、“張生跳粉牆”等,有源於習俗故事的“劉海戲金蟾”、“孔雀開屏”、“獅子抱球”等,有源於大自然的各式花、鳥、蟲、魚、奇禽異獸等;就表現形式而言,有絹燈、錦燈、夾紗燈、皮燈、布燈、通草燈、珠寶燈、明角燈、琉璃燈等;就使用方法而言,有掛於高杆頂端的“天燈”,有懸系在風車之上的“神燈”,有地面上行走的“車燈”、“滾燈”和各類動物燈。此時的如皋燈綵已行銷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僑、華人較多的南洋各國,並屢屢參加國內外展覽和比賽。
1910年(清宣統二年),如皋“包燈”(即絹燈,相傳為明崇禎年間通州名匠包壯行所創制和傳授,故名),在江寧(即南京)官商聯辦的南洋勸業會博覽會上獲嘉獎。1915年和1921年又分別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和印度賽會銀質會。1934年,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物業展覽會上,如皋送展的“松鶴錦燈” 和“秦扇錦燈”再獲優等獎,並被展覽會列為如皋特產。
解放後,如皋燈綵光華不減當年,而且逐步滲透和融入其他文化藝術門類。1955年,如皋有4盞絹燈入選“江蘇省民間美術工藝展”。1958年,如皋絹燈與貼絨畫一起送南通展出,長達6年之久。1958年如皋燈綵首次出現於文藝舞台,以如皋燈綵為主要道具的民間舞蹈《耥子燈》創作演出成功。 [1] 

如皋燈綵傳承保護

如皋燈綵 如皋燈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如皋燈綵重放光芒,扎制燈綵之風漸濃,每逢重大節日,機關、學校、工廠張燈結綵,廣場及樓、堂、館、所,到處都有燈綵裝飾懸掛。每年元宵節前後,興燈尤盛。如皋燈綵在文藝舞台上更趨繁榮,如皋民間舞蹈《耥子燈》,經過多次反覆加工提高,現已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1991年後,如皋民間舞蹈《妹妹玩耥燈》多次在省市演出獲獎和在電視台實況播放,如皋民歌《看花燈》也是直接歌唱的如皋燈綵及習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