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果國寶會説話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製作的電視紀錄片)

鎖定
《如果國寶會説話》是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台共同實施,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製作的電視紀錄片。
該片通過每集5分鐘的時間講述一件文物,介紹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觀,帶領觀眾讀懂中華文化 [1] 
第一季於2018年1月1日起每晚22:00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2]  ,第二季於2018年7月23日起每晚22:49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3]  ,第三季於2020年6月13日起每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4]  ,第四季於2024年2月4日起每晚19:22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播出 [27] 
中文名
如果國寶會説話
外文名
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
作品類型
電視紀錄片
語    言
普通話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首播時間
2018年1月1日
首播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播出狀態
已完結
集    數
100 集
每集時長
5 分鐘
總導演
徐歡

如果國寶會説話劇情簡介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呈現的多是上古時期的陶器、青銅器等,第二季主要講述春秋戰國和秦漢文明時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節目的歷史範圍從魏晉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時期。涵蓋了書法、繪畫、壁畫等多個門類,多維度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技藝、審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5]  。第四季是宋到清。有宋一代,瓷器的“形”與“色”達到了令後世望塵莫及高度,以致產生“宋瓷”這個隱含美學意味的專有名詞。“尚意”的書法、成熟的山水畫、新興的文人畫,無不帶着較前代明顯的個人色彩留下了濃重的印記。難以計數的湮沒於歷史中的大師們留存下許多令人驚歎的雕塑作品。渾厚雄奇的元青花登上歷史舞台,並將千年青花瓷的輝煌帶上第一個高峯。文人意趣在這個粗放的時代得到了意外的發揚,讓世人得以看到輝映後世的山水作品。明清兩代世俗化生活,產生了無數與生活相關的物件。因此,服務於皇室宮廷的器物與文人旨趣成為傳世文物的兩大方向 [27] 
《如果國寶會説話》海報 《如果國寶會説話》海報

如果國寶會説話分集劇情

    第一季:1.人頭壺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人頭壺的形神似在説話,人類的歷史中人是主角,人頭壺是人的造型。那個時候是母系社會,人頭壺體現了母性特徵,藴育生命。


    第一季:2.賈湖骨笛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把仙鶴的翅骨鑿成樂器,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一支樸素的骨笛由此誕生,它的孔排列上下不一,吹口也還沒有那麼講究,但先人們用神奇的靈感創造了一種樸素的樂器,並延續發展、不斷豐富。


    第一季:3.陶鷹鼎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陶鷹鼎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


    第一季:4.龍山蛋殼黑陶杯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四千多年前,中國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時期,最質樸的材質邂逅了最巔峯的工藝,出土量極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個時代的千古絕唱。


    第一季:5.紅山玉龍
    劇情圖片 劇情圖片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現了一件神秘玉器,玉器雕刻的動物鼻頭上翹、眼睛微凸、顎下有網格狀的紋理,項背上似鬣毛,有飛騰的動感,造型簡素,玉質温潤光潔。


    第一季:6.凌家灘玉版玉龜

    凌家灘玉版玉龜——玉中迷藏,有人説它和星象學有關,有人説這是數字起源的數字卦,也有人説它和曆法相關,還有人説這是傳説中的洛書。


    第一季:7.良渚玉琮王

    它的目光,穿越五千年望向我們,用我們尚未了解的語言,講述着文明起源的秘密,良渚玉琮王,神之徽章。


    第一季:8.鑲嵌綠松石銅牌飾

    鑲嵌綠松石銅牌飾,出土於二裏頭文化(公元前1750-前1530年),弧形銅胎上鑲嵌許多綠松石片,排列成獸面紋。在烈火中範鑄的貴金屬——青銅,鑲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綠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開啓了東亞的青銅時代。


    第一季:9.殷墟嵌綠松石甲骨

    這是中國博物館現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鑲嵌綠松石的甲骨。田獵好比當時的軍事演習,是重要的儀式。野牛體型巨大,難於捕獲。為了紀念這次田獵,王將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並嵌入象徵王權禮器的綠松石,彰顯權威。


    第一季:10.後母戊鼎

    三千九百多年前,殷商國力強盛。工匠們正在鑄造一個巨大的青銅器。這項工程在當時堪稱尖端科技,從採礦,冶煉,運輸,合金,鑄造,修飾成形,過程漫長。它就是我們熟知的後母戊鼎,因鼎身的三字銘文而得名。


    第一季:11.婦好玉鳳

    這件玉鳳線條流暢,風韻迷人,側身回首,轉顧生姿。它屬於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殷墟婦好墓出土多件玉龍,而玉鳳僅此一件。也許婦好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人,在安陽殷墟出土的1萬餘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內容包括:征戰、生育、疾病,甚至包括詢問她去世後的狀況如何。


    第一季:12.鴞尊

    鴞尊,身高將近半米,頭微昂,面朝天,雙翅併攏,尾巴垂到地面,和兩隻粗壯的腿,構成了三個支撐點,穩穩地站立,通體遍佈十幾種形狀各異的動物形象。外形從整體上看,有一種後世少見的扶搖直上的動感,被年輕人美譽為最呆萌的青銅器。


    第一季:13.利簋

    西周王朝經常舉行各類賞賜活動,當年作為西周官員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很是高興。他用這稀有的青銅鑄成了這件“簋”,故名為“利簋”。利的官職在當時叫“有司”,也就是個部門主管。這件簋,樣貌也稱不上驚豔。卻被認為是鎮國青銅器。


    第一季:14.何尊

    一件記載祖先榮光的青銅器,一個跨越3000年的都城,都源於兩個年輕人不忘初心的熱血。器物內記載的文字更像是寫給數千年後13億中國人的信。當考古學家銘文裏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於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謎底。


    第一季:15.玉組佩

    讓億萬年生命的玉與數十年生命的人,將彼此的生命互相給予,就是人對天地萬物之愛的表達。玉組佩,以毫釐的薄片象徵巔峯,以靜止不動比擬河流,流經了生死與朝代更迭。


    第一季:16.三星堆青銅人像

    在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始終沒有發現用於祭祀的人牲,更不見一件兵器。三星堆文明的掌舵者,展示了超越時代的慈悲之心,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第一季:17.三星堆青銅神樹

    殘高3.96米 ,由基座和主體兩部分組成。樹頂已殘缺,基座彷彿三座山相連,主幹三層,于山頂節節攀升,人們很容易聯想它是一棵大樹。


    第一季:18.太陽神鳥金箔

    古人創造呈現的形象多是一種符號,一種象徵,來指代想要表達的事物。金沙遺址中的目形器、鳥形器,其實都是與太陽有關的象徵性符號,表達出古蜀人對太陽的理解,也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認知。


    第一季:19.大克鼎

    一個家族幾代傳承的榮耀,在沉睡了兩千多年後,重見天光。大克鼎,一本打開的青銅之書,一段帶着體温的口述歷史。


    第一季:20.古滇國貯貝器

    從戰國到漢武帝近500年間,在雲南滇池附近存在着一個滇國。關於滇國,文字記載寥寥可數,但通過出土青銅器,可以觸摸到這個神秘的國度。牛虎銅案,是戰國時滇國的一個祭祀中擺放供品的禮器,它表達了古滇人對生死的看法,是對生命的讚美,對繁衍的渴望,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是古滇國的青銅重器。


    第一季:21.蓮鶴方壺

    新與舊在蓮鶴方壺的壺體中融合。這也昭示着,脱胎於老成持重的西周,經歷大變革的東周,正在開始一場盛放,它振翅欲飛,抬頭仰望着此後兩千年中國的天空。


    第一季:22.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尊盤是失蠟法的標誌作品,一名來自湖北的老人揭開其複雜外形的製造之謎。


    第一季:23.越王勾踐劍

    越王劍與吳王劍如今都是無價的國寶,見證着春秋時代的最後絕響。被英雄撫摸過的劍,帶着氣吞山河的豪情,哪怕悄悄靠近,寒氣依然撲面而來。


    第一季:24.錯金銀銅板兆域圖

    用金銀片、條鑲嵌出戰國時期中山國國王的陵墓區域內地上各建築平面形狀,以錯金銀陽文註明國王的詔命、各部位名稱、大小、間距。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築平面設計圖,比例尺為1:500。


    第一季:25.虎符

    戰國時代戰火頻繁,軍情緊急,稍有閃失就可能殃及城池。山高水遠,沒有現代通訊手段,君主就是靠虎符傳達軍令,為了保密,虎符通常設計成小巧隱匿的造型,實現“賬户“和“密碼”的有效對接。


    第二季:1.鷹頂金冠飾

    這頂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馬草原。鷹頂金冠飾,展現了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榮光。


    第二季:2.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

    壺身靜默,卻非無聲。壺身可度量,卻也無邊。這件銅壺,用嵌錯法記錄了戰國時代貴族生活中的情境。


    第二季:3.曾侯乙編鐘

    作為國家一級甲等的國寶級文物的它,被納入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目錄,限制出境已達40年之久。


    第二季:4.木雕雙頭鎮墓獸

    一呼一吸間,鎮墓獸已存在兩千年,以木頭和動物的角質對抗時間的銷蝕,依然完好,與天空並肩,和星辰同行。


    第二季:5.人物御龍帛畫

    事死如事生——這樣的生死觀影響了中國的後世千年。生而為人,死後成仙,這才是完整的生命記憶。而生死之間,應御龍而行。


    第二季:6.跪射俑

    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東端的陣型前鋒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們頭挽髮髻、身披鎧甲,持握弓箭的雙手置於腰間,眼睛注視正前方,面容鐵一般冷靜。


    第二季:7.戰國商鞅方升

    它的容量只有一升,體格不大,顏值不高,隱約可見的銘文,卻暗示着它並非尋常之輩。標準、統一、天下,這些關乎中國歷史走向的決定性瞬間,就銘刻在它的身上。


    第二季:8.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

    一號車高152釐米,長225釐米,相當於真車馬的一半。尺度令銅車馬區別於陪葬系統的其他物象,雖然略顯縮微,卻不減精緻。這輛車重量超過一噸,然而它並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三千多個零部件組成的靈敏機械,數量龐大、形狀各異的零件挑戰了金屬鑄造與組裝的技藝。


    第二季:9.裏耶秦簡

    裏耶秦簡,現藏於湖南里耶秦簡博物館。這些木片看似不起眼,但模糊的文字,卻隱藏着大量信息。這些信息來自秦朝的一座縣城。2002年6月,湖南湘西里耶古城一座古井裏發現的三萬七千四百餘片秦簡,震驚世界。


    第二季:10.南越漢玉

    南越國,秦漢帝國的南土。這裏的玉,承襲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統,也融匯合了海外異域的風情。玉,石之美。玉,比王字多一點。即使身為王,也會在時間裏湮沒。有了玉,便多了一點能與時間並肩的力量。


    第二季:11.霍去病墓石刻

    體形粗壯的石人,掐着一隻兇猛的野熊,昭示着戰爭的驚心動魄。熊處劣勢,難逃掌心。驃騎將軍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六天轉戰匈奴五部落。這位19歲的少年,孤身進入敵人的營帳,一個人,卻彷彿擁有千軍萬馬,讓帳外四萬兵卒八千亂兵,歸順大漢。


    第二季:12.東方織錦

    漢風西傳這件護臂或許是中原王朝給精絕古國的饋贈,織錦的紋樣間自右及左橫列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是一句吉利的占星語,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稱太白、歲、辰、熒惑和鎮。地分九州,中國指的是中原。人們相信每當五星會聚輝映東方,中原地區就將獲利。


    第二季:13.四神紋玉鋪首

    仰望星空帶給古人視線之外的想象。黃道二十八個星宿中,東、西、南、北四方的每七個星宿,組成天上的四種神獸。“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四神就是四方的象徵和守護者。


    第二季:14.熹平石經

    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刊刻了法老的詔書,古巴比倫人刻制了漢穆拉比法典,中國人在石頭上鐫刻了一套儒家經典。它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東漢熹平石經,雙面刻字,不是一塊,而是一組,共46塊,內容為儒家七部經典,全輯二十多萬字,史無前例。


    第二季:15.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們見面時還並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後輩向前輩的請教。孔子回去後三日不語,對弟子們這樣形容老子:“見到老子,遠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變幻莫測的龍一樣,無人能識其全貌。”


    第二季:16.長信宮燈

    一位西漢宮廷女子,眉眼細長,臉型圓潤,頭上佩戴巾幗,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兩千餘年,她未曾挪動一步,卻從西漢啓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為燈而生,兩手持握燈盞,向前投射光亮,身體是煙塵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遠的温暖。光陰長短如燈火明滅。


    第二季:17.素紗單衣

    兩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漢長沙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貼身侍女挑出她最喜愛的幾件衣服,仔細疊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這一件是她的最愛。它沒有襯裏,輕薄、通透、柔軟、神秘。可以想象當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種華服的最外面,華服上豔麗的紋飾在這層薄紗下,若隱若現。她走到哪裏,哪裏就是宴飲聚會的焦點。


    第二季:18.二十八宿圓盤 圭表

    漢代人將一年均分成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應天順時,耕作有節,黎民生活有保障,農業文明基石得以建立。這份陰陽合曆,沿用至今。 天行有常,週而復始,如期而至,是為天地之信,以利萬民,生生不息。


    第二季:19.狸貓紋漆食盤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天下和平。社會氣氛積極向上。長沙丞相家中,出現了一種紋樣獨特的盤子,它就是狸貓紋漆食盤。 圓圓的眼睛,胖胖的身體,尖尖的耳朵,與我們今天的家貓,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它的出現,並不簡單。前爪穩穩落地,保持絕對的安靜。兩隻耳朵豎起,進入警戒狀態。尾巴高高翹起,預示着尚未馴服的野性。


    第二季:20.算籌

    這套象牙算籌出土於陝西省旬陽縣佑聖宮一號漢墓,共枚,每枚直徑釐米,長釐米,粗細均勻,長短劃一。 算籌記數,有縱和橫兩種方式。在縱式中,表示一到五的時候,豎着擺放的每根算籌都代表一。而六到九,則用橫放的一根代表五,餘下的算籌縱放在下面。橫式則相反。表示一個數字,最多使用的算籌數量不超過五。


    第二季:21.錯金銅博山爐

    香爐通高約26釐米,底座三條鏤空的躍龍,頭上仰,托起爐盤。爐身為豆形,爐蓋被表達成了山巒,然後亟待解決的是如何在空白中詮釋峯巒的邊界,流行的雲紋發揮了奇效。


    第二季:22.銘合符銀帶鈎

    這枚銀帶鈎,藏着迷人的秘密。它出土於⻄漢江都王劉非的第十二號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于嬰兒。他們的約定,刻在這帶鈎隱秘的地方,被淳于嬰兒生生世世珍藏,在公曆紀元開始前帶入墓葬。


    第二季:23.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一隻犀牛從陝西走來,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過,但現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隻酒壺。它的臀部隆起,尾巴彎成一個掛鈎。倒酒時,扣住掛鈎,藉助槓桿原理,以蹄子為支點,撬動整體,酒從嘴邊的流管倒出。


    第二季:24.擊鼓説唱俑

    眼睛如同彎月,笑容蓄滿一池秋水,兩顆凸出的蘋果肌,彷彿熟透的冬棗,構成可愛的面容。


    第二季:25.銅奔馬

    銅奔馬口、眼、鼻張開塗繪硃色,鬃毛和尾絲後揚,令人彷彿聽見嘶鳴與風嘯,唯一支撐身體的馬蹄輕輕踏在翱翔的禽鳥背上,鳥兒驚覺地回首探視上演了戲劇般的夢幻。


    第三季:1.洛神賦圖

    黃初三年,曹植自洛京東返封地。黃昏時,疲憊的旅人到達洛水 ,車馬暫歇。此時,一陣微風吹起。恍惚之間,有位伊人映入眼簾。煙波浩渺中,那如朝陽般新鮮的一瞥,瞬間擊中了旅人內心。


    第三季:2.王羲之《蘭亭序》 神龍本

    蘭亭序,中國書法行書第一名帖。它是最自然的書寫,不是帶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表演,王羲之的性情、文采、書法完美融匯,躍然紙上。


    第三季:3.竹林七賢與榮啓期磚畫

    隱士、樹木、題名。294塊編有序號的磚,縱橫堆疊,拼湊出隱隱遠去的時代模範。這組畫面集合了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和春秋時期的隱士榮啓期,呈現了存世最早的七賢羣像。


    第三季:4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青州佛造像羣,出土于山東省青州市龍興寺。它們的修造興盛於北魏、結束於北宋。數百尊佛像大多遭到損毀,原因至今未明。殘損佛像,後又得以精心掩埋。無人再對碎片做拼接,以恢復最初的完美樣貌。


    第三季:5.雲岡石窟五窟

    公元460年開始,34年間,有一萬名工匠在僧人曇曜的主持下,在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綿延一公里的山崖之上,建造了雲岡石窟最初的五窟。五窟造像禮佛,用的卻是北魏歷史上五位皇帝的面容,這是帝國君主試圖將治國理想同佛學的教義聯結起來。


    第三季:6.飛天

    飄浮,飄浮。蔚藍天空下,繽紛花雨中,濺起彩色的漣漪,那是飛天在向上、升騰、起舞。1650餘年、270多個洞窟、4500多身形象,諸天伎樂、百千萬種。乘着時代的風雲,以微毫詮釋盛大,且歌且舞而來,曼妙丰姿裏,就是生命。輕盈飛過處,就是天空。


    第三季:7.花樹狀金步搖

    步搖是在中國古代紅極一時的頭戴飾品。片中的金步搖出土於北燕皇族馮素弗與妻子合葬墓,基座是金博山,用來和頭髮纏繞固定。工匠以金博山上繚繞的步搖枝為託,經手工彎曲後做出幾個圓環。極薄的金綴葉若即若離地掛在圓環上,生出顫動感。


    第三季:8.鎏金銀壺

    北周柱國大將軍李賢墓出土。它與生俱來的異域風情,意外地和中原的色彩自然契合。五胡十六國時期,遊牧民族遷徙中原。碰撞產生火花,交融創造新的色彩。風格各異的胡族文化像是色彩豔麗的顏料,紛紛浸入到漢文化當中。


    第三季:9.唐代仕女俑

    她們即便是侍女,也絲毫不會低眉順眼,可以毫無顧忌地同主人家談論家長裏短。這就是普通卻不普通的唐代女子。她們濃妝豔抹,怡然自得,又氣質高貴。在她們身上,市井氣、富貴氣和文雅氣竟能如此和諧。


    第三季:10.立獅寶花紋錦

    北朝與隋朝時期,聯珠團窠的織錦設計紋樣流行於西域地區,又在初唐時為喜新尚奇的唐人所沿襲。經中原審美趣味的改造,花草環與動物形象的結合成為主流的裝飾題材。這就是獨具特色的陵陽公樣。


    第三季:11.昭陵六駿

    白蹄烏馬身純黑,四蹄如雪;特勒驃馬身黃,夾雜白點,嘴微黑;颯露紫,馬身紫色;青騅,馬身蒼白雜色;什伐赤,馬身純紅;拳毛騧,馬身黃色,毛卷曲;這六匹戰馬, 名字來自突厥語。


    第三季:12.水晶綴十字鐵刀

    唐朝疆域遼闊,兵甲無數,可是至今,在中國境內出土的唐刀只有一把。大唐《衞禁律》要求,“兵仗者,謂橫刀常帶”。於將士而言,刀不離身,同吃同睡,感情不輸於妻子。


    第三季:13.回洛倉刻銘磚

    隋代起為統籌管理糧食,修建貫通南北東西的大運河。隋唐糧倉佈局龐大,設計科學。每一粒米都有來處和去處。四級十二位經手人的姓名、倉窖位置、糧食品種、儲存的日期、總數量和分別的來源,全都刻在一塊磚上,封存在大地之下。


    第三季:14.黃河鐵牛

    開元十二載,一項基礎設施作為國家戰略上馬,這就是黃河鐵牛,它們作為橋樁,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為了鑄造這些鐵牛,消耗了當年國家鐵產量的五分之四。


    第三季:15.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公元781年2月4日,禮拜天,京師長安義寧坊裏,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教堂——大秦寺院內,立起一座石碑。十字架之下,以楷書題寫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景教,起源於東羅馬帝國。它讓唐朝對生命的想象,又多了一種色彩。


    第三季:16.阿斯塔那俑與文書

    文官郭錄事打開了摺疊時空,回到初唐時期的西州高昌縣,再現曹二郎和李三之間的一樁經濟糾紛。“吃瓜”羣眾高調圍觀。這場獨幕劇,劇本正來自《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為錄上訊問曹祿山訴李紹謹兩造辯辭事》的吐魯番出土文書中。


    第三季:17.三彩載樂駱駝俑

    1959年出土於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是一件唐三彩陶俑的精品之作。駝峯上架着平台,方寸之間托起一支微縮的八人樂團,鬚眉欲活,駝背成為流動的舞台。駱駝從西域一路跋涉,馱來美酒和寶石,也馱來樂器、旋律和流行的音浪。


    第三季:18.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

    出土於鎮江丁卯橋,是唐代金銀器的絕唱。酒,是一種酒桌遊戲,人們抽籤喝酒,用來增進氣氛。而龜負論語玉燭酒籌,因為加入了《論語》裏的篇章,更顯得可愛有趣。


    第三季:19.長沙窯青釉褐彩詩詞壺

    地層如同一座沙漏,計算着朝代的次序,卻淹沒了彷彿無足輕重的數據。在每個具體的心靈裏,愛可以重於泰山。


    第三季:20.阿斯塔那伏羲女媧圖

    從1959年開始,阿斯塔納古墓羣陸續出土了一百多幅形制相似的伏羲女媧圖,時間大致為公元6世紀到公元8世紀。它們圖像質地或絹或麻,呈上寬下窄的倒梯形,或被張掛於墓頂,或覆蓋於棺上。


    第三季:21.鎏金鐵芯銅龍 - 龍行在唐

    外表鎏金、銅內包鐵,是唐代龍形藝術品的扛鼎之作。其實,龍作為一種瑞獸,其形象不僅流行在唐代。成書於西周初年的《周易》,將龍形容為“配於天”的神物。

    外表鎏金、銅內包鐵,是唐代龍形藝術品的扛鼎之作。其實,龍作為一種瑞獸,其形象不僅流行在唐代。成書於西周初年的《周易》,將龍形容為“配於天”的神物。6


    第三季:22.唐彩繪十二生肖俑

    從春秋時期起,十二生肖就存在於中國人生活的分分秒秒。它們是時間之神,掌管十二個時辰,從鼠到豬,十二種動物循環登場。而在唐代,十二生肖的守護還延續到另一個世界。


    第三季:23.鑲金獸首瑪瑙杯一杯敬萬國

    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一同共出土的文物多達1000多件,這就是著名的何家村唐代窖藏。瑪瑙是一種膠質礦物,經過匠人的琢磨,被做成了杯子。7


    第三季:24.法門寺地宮茶具

    1987年,法門寺佛塔因地震倒塌,傳説中的地宮意外顯形。唐代帝王曾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唐僖宗最後一次送還佛骨時,將數千珍寶一起封入地宮,他希望以此求得佛祖保佑大唐。珍寶中有一套茶具,它是中國目前所知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代表了唐代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第三季:25.敦煌經變畫 - 出塵入畫

    敦煌莫高窟172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繪於盛唐,描繪的是阿彌陀佛居住的西方極樂淨土。經變畫依據佛經繪成,為了向世人傳達奧義,形象地描繪出各方佛國世界。

    每一次朝陽穿過塵埃,照亮石窟清冷的牆壁,來自唐朝的色彩就甦醒了。敦煌唐代經變畫常常借鑑中原的名家樣式,用莊嚴飽滿的大幅畫面渲染佛經故事。俗世⽣活的斑斕與信仰世界的疊加,生成極樂幻境。8


    第四季:76.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嬰戲圖紋碗

    釉色如玉的青白釉瓷器從景德鎮去向四方,邂逅不同的山水、家園、面孔。其中一件瓷碗,今天完整保存於故宮博物院,輕盈的碗內,兩個嬰孩仍然在蓮花旁嬉戲,這便是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嬰戲圖紋碗。


    第四季:77.定窯白釉孩兒枕

    初夏,晚涼,這個尚有幾分嬰兒肥的男孩穿着長袍,套着坎肩,俯卧在榻上,他的兩臂環抱着,頭歪在上面。牀榻的四周模印着螭龍和如意雲頭,男孩就這樣趴在上面,慵懶閒散,生於宋朝,從未長大,這便是定窯白釉孩兒枕。


    第四季:78.早春圖

    畫家郭熙的《早春圖》是一幅高大的立軸山水,畫框外四季週而復始,晝夜交替不盡,已成熙攘鬧市。畫框內時令未改,封存了宋人心中的一個春日。


    第四季:79.春水秋山玉

    春水玉,透閃石材質,由公元10世紀的北方遊牧民族製作並穿戴,器物正面刻畫一隻天鵝,它的頭頂盤踞一隻獵鷹,這是海東青。海東青勾住天鵝的頭皮,尖嘴瞄準了天鵝的雙眼,天鵝順從而平靜地接受必死的命運。


    第四季:80.故宮漆器

    從硃砂和松煙,人們得到了兩種漆器最初的主色:紅色、黑色,熱烈與深沉。從原始時期,經春秋,歷戰國,穿秦漢,越唐宋。紅色的漆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髹飾着古老的國度,也只有這一種顏色和這個國家並稱,那就是中國紅。


    第四季:81.宋瓷

    汝窯,影響了後世千年中國人對美的認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如果你願探索未知,那鈞窯的“窯變”便是驚心動魄的偶遇。天、地、宇宙、人心,宋瓷的意境藏着中國人心裏的乾坤。


    第四季:82.黃州寒食帖

    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貶謫黃州,築雪堂,躬耕東坡。第三年,時值寒食節,苦雨連月,如秋風蕭瑟。苦悶的詩人聽雨打海棠,碾作花泥,心中生出無限悲涼,遂使雞毛筆,土稿紙,作詩二首,史稱《黃州寒食帖》。


    第四季:83.宋刻本《昌黎先生集》

    昌黎先生是古文運動的發起者,他乾淨簡潔的文筆沉醉了無數個春風飄拂的夜晚。最棒的紙、最貴的墨、最美的文筆讓《昌黎先生集》獲得了宋版書“神品”的美譽。


    第四季:84.枯木龍吟琴

    相傳琴為伏羲氏所造,琴形如人,古琴的設計使其在樂器中居於至尊地位。古琴原本是五絃五音,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其音與宮商相同,高了八度以豐富音域。琴的設計主旨即是平衡,古琴制式合於宇宙的規律。


    第四季:85.瑞鶴圖

    政和壬辰年,正月十五上元節的第二天黃昏時節,皇城端門忽然被祥雲籠罩,此時一羣仙鶴驀然而至,它們飄逸雋秀,組如璇璣,遠近大小,靈動萬方。


    第四季:86.居庸關雲台

    1342年,二十二歲的元惠宗途經居庸關,望見山川險要,年輕的皇帝百感交集,決定在此修築一座過街佛塔。


    第四季:87.朝元圖

    神仙是什麼樣子?面壁者默然無言。須臾,抬起了握筆的手,線條從筆尖緩緩流出,如江河在大地上綿延伸展,原本空無一物的白牆,轉瞬間滿壁風動,天衣飛揚。傳自唐宋的畫稿中,衣帶依然飄舞,霎那間,如同舞台帷幕拉起,雲開霧散,光滿塵壁,近三百身神靈,在四百平方米的壁畫舞台上,各安其位,八位高達三米的帝后,佔據隊伍中心位置,帶領聖眾前來朝謁元始天尊,這便是被稱為《朝元圖》的景象。


    第四季:88.晉祠聖母殿侍女像

    一千年前,她搬進了一座大殿,是她不曾想象的奢華,是祭祀西周晉國第一任諸侯姬虞的祠堂——晉祠。


    第四季:89.針灸銅人

    公元1443年,針灸銅人誕生了,身高兩米一三,通體由銅打造,身上的白色文字都是腧穴名稱,是培養醫生的工具人。


    第四季:90.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蘇麻離青和高嶺土這兩捧相隔萬里的國土以瓷瓶的形式達成和解,經過1300℃的燒製與烈火的考驗,它們不分彼此並且有了新的名字——元青花。


    第四季:91.泥塑彩繪關羽像

    唐中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為了與文宣王孔子、十哲、七十二弟子看齊,將關羽和孫臏、廉頗、衞青、霍去病、張飛等六十四位名將從祀,並開始接受國家供奉。


    第四季:92.陳國公主金面具

    這是一件遼代陳國公主的黃金面具。面具呈半浮雕狀,只有0.05釐米厚,用薄金片錘擊而成,共有三十三個小孔,起到連綴作用。面具依照公主五官輪廓打造,看上去臉龐有些圓潤。


    第四季:93.富春山居圖

    在屏幕界面中與古畫交互,於是,指尖的操控替代了展開和收起卷軸的體驗,火焰點燃了畫中的一段山水,讓它多出的兩端之間有了無盡的想象。黃公望於暮年創作的《富春山居圖》從此成為無法被丈量的長卷。


    第四季:94.泉州灣後渚港宋代海船

    南洋的貝殼經年累月附着在船底,長進了木頭裏,這樣的遠洋貿易船被稱為福船。它親歷過千千萬萬艘中國木帆船梯航萬國的時代,南宋末年,它滿載海外珍寶回到泉州,又沉入海灘泥沙中。


    第四季:95.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

    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水月觀音的形象是由唐代畫家周昉創造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水月觀音菩薩像是由元代景德鎮窯製作的,造型十分優美,它在工藝上也結合了多種雕塑手法。


    第四季:96.苗族百鳥衣

    這是從泥土生長出來的盛裝,帶來生命的護佑。棉線織成布,藍靛草把布染,這是苗族百鳥衣。


    第四季:97.黃花梨夾頭榫畫案

    夾頭榫是明式畫案常用的榫卯結構,由牙條、牙頭和腿足共同組成。榫卯,榫是凸、卯是凹。牙頭有凹、凸、凹、凸。牙條有凹、凸、凹凸、凸凹。牙頭的凹凸、牙條的凸凹。牙條加牙頭,再加腿足,便組合成了夾頭榫。


    第四季:98.金絲翼善冠

    金絲翼善冠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御用之物,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整重只有826克,細細密密的金色絲線像輕紗一樣薄透,又如蟬翼般輕盈。


    第四季:99.胤禛耕織圖冊

    胤禛效仿父親康熙,繪製耕織圖冊,將自己和福晉的肖像設置為農夫和蠶婦,描繪了傳統男耕女織的全過程。


    第四季:100.九龍圖

    公元1244年甲辰龍年,南宋畫家陳容畫出了最生動的《九龍圖》,他的龍為後世制定了畫龍的標準。


參考資料 [9]  [28-29] 

如果國寶會説話幕後製作

  • 物料採集
該片攝製組足跡遍佈中國,拍攝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從3856268件文物中精選100件國寶 [2] 
  • 製作模式
《如果國寶會説話》採用短小的分集設置去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與節奏,讓更多繁忙的現代人“快速充電”,瞭解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 [10] 
  • 製作技術
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紹都採用流行技術輔助製作。以“何尊”為例,由於其深埋於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嚴重鏽蝕,底部的銘文已經氧化黯淡,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分集導演在攝製中採用了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 [11] 
第二季在製作層面進一步加大多媒體新技術的應用,採用高精三維數字掃描、高清平面信息採集、多光影採錄技術、表面微痕提取技術、數字拓片、數字線圖、多光譜採集等 ,觀眾可以360度無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個細節 [12] 
第三季創作組針對每件國寶的特點、設計專屬的視覺體系。三維採集技術、微痕提取技術等,該片更採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基於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認識角度各異,或者採用8K技術呈現文物的藝術細節;或者以沉浸式體驗迴歸歷史現場;或者以大數據算法模擬書法真跡,讓觀眾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13] 

如果國寶會説話主創團隊

總導演
徐歡
執行總導演
張越佳;崔寧(第四季)
分集導演
汪喆(第一、三季);徐大拿(第三季)
總監製
張寧(第一、二季);顧玉才(第一季);關強(第三季);薛繼軍(第三、四季);陸進(第四季)
總製片人
史巖、陳培軍(第一季);範伊然(第三季);徐歡、羅娟(第四季)
製片人
徐歡、範伊然(第一季);羅娟(第三季);劉穎、李晨(第四季)
總攝影
楊明陽
預告片剪輯
楊玲
文學統籌
喻江
撰稿
曾輝(第一季);王磊(第一、第四季);張弛(第二、四季)
汪喆(第一、三、四季);宋凌琪(第三季);崔寧、張越佳(第四季)
音頻製作
沐肆洲;北京沐肆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第四季)
解説
楊晨
聯合承製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家文物局
參考資料 [14-16]  [30] 

如果國寶會説話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
獲獎方
備註
2019年
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
獲獎 [17]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
2023年
年度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提名作品推薦
《如果國寶會説話》跨年特別呈現
獲獎 [26] 

如果國寶會説話發行信息

如果國寶會説話前期宣傳

2017年10月27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發佈《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先導片 [1]  。12月25日,《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在國家博物館首映 [2] 
2018年7月13日,《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發佈會 [18] 
2019年12月9日,《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在巴黎盧浮宮舉行發佈儀式 [19] 

如果國寶會説話播出信息

分季節目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播出頻道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
2018年1月1日至1月15日
每晚22:00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2]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
2018年7月23日至7月27日
每晚22:49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20]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
2020年6月13日至6月17日
每晚20:00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21]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四季》
2024年2月4日至2月8日
每晚19:22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27] 

如果國寶會説話作品評價

海報
海報(7張)
《如果國寶會説話》一改過往國寶難以接近、束之高閣的威嚴感,以文物傳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從而實現了“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的價值追求 [22]  。紀錄片所普及的不僅是文物,也是中華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23] (《中國藝術報》《光明日報》綜合評)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一季》畫風雖然輕鬆,但態度卻足夠嚴謹、認真。如在介紹賈湖骨笛時,紀錄片以帶有水墨畫風的仙鶴動畫引出這支骨笛的誕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聲音”、“最遠古的聲音”的片段,更讓觀眾對這穿越數千年的笛聲,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24] (《新聞晨報》評)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二季》通過“微紀錄”表達方式,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傳奇,向觀眾展現了藴藏在文物背後的深邃歷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與時代潮流的完美結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 [20] (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評)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以問題驅動,以回覆國寶留言為引導,融合基礎學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喚起孩子對中華文明的感官認知;通過古老的文物激發孩子們對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25] (《光明日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