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

鎖定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是綠妖創作的採訪實錄,於2016月6日首次出版。 [1] 
該書是綠妖應《讀庫》主編張立憲之約完成的記錄、解讀台灣農業的“命題作文”,卻不囿於命題本身,以別具視角的紀實筆觸讓人們得以一窺台灣農業生態與農民羣體的現狀。 [2]  農業生產方式、生產體制、流通體制的建構,如何應對現代性的挑戰,是社會學的重要課題之一。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從歷史、現實、經濟、環保、民生和社會組織等多個維度,呈現了傳統農業在與現代化的博弈和融合的過程中開拓新的成長空間的努力。作者將這個堅硬的話題做了柔性處理,給讀者以感染和啓迪。 [3]  此外,書中圖片均由綠妖本人親攝,真切定格了台灣温柔的山川河流、田間景緻與農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同文字交相呼應、珠聯璧合。 [4] 
作品名稱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
作    者
綠妖
創作年代
現代
類    型
採訪實錄
字    數
13萬字
首版時間
2016月6日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內容簡介

作者走訪台灣60餘位農民、10餘個民間團體與台灣當局、書中以農民的個人故事與鄉村的普遍現狀,勾連台灣農業、歷史、經濟、民生、環保、社會創新等多個維度,豐富地呈現了台灣鄉村的現代化與傳統的博弈與結合,農人的職業、創造與堅守,以及他們的尊嚴與驕傲、閒適。 [4-5]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作品目錄

序一
序二
果蔬,不僅僅是食物
在土地上繡花
果園不要荒
休閒農業:觸摸食物的生長
種絲瓜的出租車司機
青年歸鄉做農民
台灣鄉下的日常
一粒米的一生
稻農掏出名片來
共同經營不是烏托邦
阡陌行,現代社會的農民團體
農會:民間組織的職能171
四健會:讓孩子感受農業的樂趣
市裏來的人
楊儒門和248市集
主婦成聯盟:找安全的食物
[6]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創作背景

儘管創作《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時,綠妖把個人色彩降到很低,但她依然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是綠妖的“命題作文”,是受《讀庫》的張立憲所託:“他給我打電話,問我想不想寫台灣農業的書,我很吃驚,不知道是什麼觸動他做這個選題的。他説他有個台灣朋友在北京,跟他聊起台灣有一層基層機構叫農會,會做很多幫助農民的事。比如説水果熟了要賣枇杷的時候,農會就做個展銷會幫他們賣水果,場地費都是農會幫農民出。我和張立憲聽了怦然心動,覺得應該做這樣的訪問,但我不是出身農家,我自己五穀不分,所以我就和張立憲説:‘你找找有沒有更合適的人,如果沒有的話我可以去’。”綠妖笑稱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張立憲會想到讓她去完成這個選題,“可能他覺得我比較閒”。
接觸到這個題材後,綠妖先去北京的一個有機農貿市集,與那裏擺攤的農民交談,“先從瞭解本地的農民開始,有一個直觀感受,再去台灣採訪,回來之後在圖書館也看了很多資料。我自我感覺,寫的時候更多是從記錄者的角度。”綠妖在台灣採訪了很多農民社團,有的以老年人為主,有的以中年人為主,還有的是以青年人為主,讓她感動的這些社團都有着濃濃的人情味。綠妖並非在《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中“美化”台灣農民,描寫“世外桃源”:“台灣農民也並不是那麼高大上,他們的內部意識形態也是千瘡百孔的,哪怕表面很完善,但細節上肯定也有不到位的情況。”綠妖坦承,自己剛開始聽張立憲的台灣朋友講述時,確實預設了寫作立場,以為台灣當局很好,很照顧農民,結果當她採訪到社會運動家楊儒門時,這樣的觀念便遭受“重創”。但是這也讓綠妖多獲得了一個視角,“我覺得我不應該站在一個大陸參觀者、觀察者的角度,我應該拋棄大陸比較的參照體系,稍微進入他們的內部。”綠妖説自己試圖寫出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的美好農村,“台灣不是我們的對比,它有自己的痛苦困惑需要面對。”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內容得以誕生的過程大概是“去台灣前後都在北京做了一部分前後期的採訪,中間專程去台灣採訪半個月,後續郵件採訪持續了半年。整本書寫了大半年”。《讀庫》連載了這一系列觀察筆記,整理後出書,還加了梁鴻寫的序,綠妖自己又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序和前後幾次去台灣的印象記。《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就這樣成為綠妖的第六本書,也是她的第一本非虛構作品。 [5]  [7]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作品鑑賞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主要思想

該書可以稱做是一份台灣農民的考察報告,儘管她的考察只是一種切片式的考察,但其考察內容卻涉及台灣農民工作與生活的眾多方面——諸如農業、歷史、經濟、民生、環保、社會創新等內容,均可從中窺見一斑。作為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農業地區之一,台灣農民與大陸傳統農民已經有了明顯的分野,他們雖然還是與土地作伴,但與大陸傳統農民相比,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當下的台灣鄉村,“在地”是台灣農民口口相傳的一個詞語,所謂“在地”,大抵是指台灣農民對土地與家園的認識,對自我身份的定位,實質上是在重新思考農民情感、道德、交往方式和世界觀合理性的基礎上,對農民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構建。“在地”包含着對本土文化的發掘和轉換,雖然的確帶有一些政治意味,卻是農民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空間、土地與自然上,油然而生的一種主人翁意識。正像梁鴻所説的那樣,它是一種思維意識和狀態,強調民眾的主體感、家園感和參與意識——這也正是綠妖在該書中所要彰顯的主題。
台灣農業在20世紀經歷了50年代戰後接收與農地改革,60年代肥料換谷政策,70年代工業起飛、農村蜕變,80年代農業沒落以及後來全球化競爭等之後,面對着很多問題。社會蕪雜,鄉村衰敗,農民迷茫,這是工業化和歷史進程帶來的無可避免的困境。而綠妖的觀察記錄,則讓人們看到台灣農民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下是如何思考和生活,如何用土地和傳統給予的力量,重塑農村,並創造、建構自己的空間,開拓、爭取自己的權利的。
台灣農民有着一種遊走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大氣與從容。在農業生產方面,台灣農民雖然依然會下地耕種,依然保留着農民“發現品種,留下種子,種下去,等它開花,等它結果”的本能,但他們的工作已經不再侷限於土地的耕作,而是延伸到了各個相關的職業領域,農活之於他們,已然轉變為一項內涵豐富的產業;而他們的身份也不再是單一的農民身份,轉而成為融體力勞動者與創業者,以及農民與僱主為一體的、具有多重身份的“兼職農民”。在農業銷售方面,台灣農民擺脱了那種一家一户、自產自銷式的狹隘模式,轉而有了多條渠道、多種選擇,一個農民很容易以團體的身份出現,他可以做公司,也可以加入協會,甚至還可以自己成立一個產銷班。他在各種社團裏都有發言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協商解決,所有的社團都可以相互制衡。台灣的農業已經轉化為包括生態耕種、有機食物、預約觀光、法式程序原住民料理在內的,富有都市營銷概念的多元化農業,而在台灣農民“貌似普通的平靜生活之下,是不普通的現代政治結構、樸素有力的鄉村建設理念”。
台灣的經濟騰飛並非撕裂式的大躍進,而是一個穩打穩紮、逐漸進入現代化的過程;台灣鄉村社會的“禮樂風景”,也並不是在一帆風順中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與官方的不斷摩擦與抗爭中艱難發展起來的。台灣鄉村社會所呈現出的“禮樂風景”,其實正是多方折中與妥協的結果——是基於現實平衡的考量,而不是被行政意志一刀切地推向一個嶄新光滑的現代化。它既真實地反映出農業社會在現代社會里的凋零與自救,同時也有力地證明了古老的未必落後、式微的未必過時,只要用心去發掘,傳統同樣可以煥發出嶄新的面貌。 [8]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藝術特色

梁鴻在序中提到,在台灣聽到最頻繁的詞語是“在地”,“在地”也許具有某種政治意味,但更多地指“在這裏”,那就是“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生活空間、土地、自然,它是一種思維意識和狀態,強調民眾的主體感、家園感和參與意識”。而她認為有“在地”的衞士和相對寬鬆且有成長性的制度,那麼理想的生活總會更接近些。
綠妖走訪的就是一些這樣的農民和制度,她採訪到很多率真熱情的人,有種有機蔬菜的劉勝雄,參加“主婦聯盟”七八十歲的老太太農民劉陳昭亭,做休閒農場的陳榮雄,同時兼職開出租車的農民劉福正,本科碩士都是學信息的青年農民江明勳,產銷班班長陳燕卿,“台灣稻農公司”的王連華,“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也觀察一些制度和團體的運作模式,比如農會、四健會、248市集、主婦聯盟等。
綠妖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台灣農業持續良好發展的舉措,她看到“台灣民間的活力來旦民間生態的豐富:農會、產銷班、主婦聯盟。各種市集,不同渠道對農民的交叉支持”。也大量舉出實例,比如稻農生存狀況不好,幾個稻農就可以聯台起來自組“台灣稻農公司”,而大電商就會公益性地幫助他們做網頁、做營銷策劃、做網絡支村系統,幫助他們把米直接賣到城市人的餐桌上去;再比如白領想回鄉種香菇,他的地抵押在農會,可以貸款達八百萬新台幣。這些扶持性的低息貸款、各種民間渠道的支撐,都給鄉村以造血功能。有參考就有了思考,綠妖不免也流露出一些憂慮,“讓人種地,如果永遠種地無法維持一個有尊嚴的生活,種地者永遠都在付出,它就只能信留在喊口號上了”。
在書中綠妖也解構記錄着這些生活細節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到台灣農民“在地”的守護之心,對鄉村自然之美的珍視,重新建構人、自然、現代化的親密關係,努力改善更自由、有尊嚴的生活。或許這也正如同書中封皮上所希冀着的,“在與土地細水長流,人們終將收穫安靜、闊大又家常、温暖、滿足的生話”。 [5]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7月,《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入選“2016年7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2] 
2016年11月28日,《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入選“騰訊·商報華文好書”2016年度好書“評委會特別獎”。 [9]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出版信息

書名
ISBN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
9787535488848
綠妖
長江出版傳媒、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6年6月 [1]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作者簡介

綠妖,做過工人、時尚媒體編輯、電台主持人等。出版有散文集《我們的主題曲》、隨筆《沉默也會歌唱》、小説集《闌珊記》、長篇小説《北京小獸》《少女哪吒》。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