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金箍棒,是中國明代神魔小説《西遊記》中孫悟空所使用的兵器。
[2]
在書中簡稱“金箍棒”和“如意棒”,又名“靈陽棒”或“天河定底神珍鐵”(大禹命名)以及“天河鎮底神珍”。是東海龍宮的鎮海之物,由太上老君所煉製(同時也是“如意金箍棒”一詞的取名者),曾被大禹借去治水,最終成為孫悟空畢生的戰鬥裝備。
據《西遊記》原文所述,金箍棒的外形是一根兩頭是金箍,中間是一段烏鐵的長棒,緊挨箍的地方刻有一行鐫成的字:“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首次出現時是一根有鬥來粗、二丈多長的大鐵柱,到了孫悟空手上後變成二丈長短、碗口粗細的鐵棍。不用時可變成一根細小的繡花針藏於耳中,能迎風變化大小。
- 中文名
- 如意金箍棒
- 外文名
-
Monkey King Bar、MKB
iron bar - 別 名
-
金箍棒
如意棒
天河定底神珍鐵
靈陽棒
如意金箍棒來歷背景
編輯如意金箍棒名稱由來
- 如意金箍棒
“如意金箍棒”是最早出現的全名,
[2]
在名著《西遊記》書中又稱“金箍如意棒”
[69]
或“金箍鐵棒”,
[53]
太上老君用天然神鐵打製而成,並煉造出爐後,順便在此棒上刻了名字及重量,也就是“如意金箍棒”這句獨一無二的兵器名稱。
[2]
此外,“如意金箍棒”在書中有時被簡稱為“如意棒”或“金箍棒”。
[5]
[8]
- 天河定底神珍鐵
“天河定底神珍鐵”是金箍棒的第二個名稱,在書中又稱“天河鎮底神珍鐵”與“天河定底神珍棒”;簡稱分別有:“神珍”、“神珍鐵”、“鎮海神珍”。孫悟空去東海龍宮索取兵器時,東海龍王敖廣介紹了金箍棒的由來時提及此名稱,其聲稱大禹治水時期,借走瞭如意金箍棒,並當作一根定子用於測量江河湖海的深淺度,後遺留在了東海龍宮的海藏之中。
《西遊記》第3回中記載:“‘我們這海藏中,那一塊天河定底的神珍鐵……將一塊天河定底神珍鐵,自己拿出手,丟了些解數。’(敖廣自述)……‘龍王只認做是塊黑鐵,又喚做天河鎮底神珍。’”(孫悟空自述)
《西遊記》第6回中記載:“如意棒是天河定,鎮海神珍法力洪。”(旁白所述)
《西遊記》第14回中記載:“‘我這棍,本是東洋大海龍宮裏得來的,喚做天河鎮底神珍鐵,又喚做如意金箍棒。’”(孫悟空自述)
- 靈陽棒
“靈陽棒”一名出現於《西遊記》第75回中的獅駝嶺一節,該名稱只出現過這唯一的一次,並且出現時間也較晚,孫悟空與青毛獅子精對話時,曾親口提到一句:“名號靈陽棒一條,深藏海藏人難見。”
- 錯誤名稱: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一詞為誤傳,屬於錯別字,《西遊記》原文中不存在“神針”一詞,只有“神珍”,“神珍”是一個廣義概念的漢語名詞,意思是指“神奇的珍寶”,《西遊記》書中也多次稱金箍棒為“神珍”或“寶貝”,唯獨沒有提到“神針”。
如意金箍棒起源發展
根據《西遊記》的描述,“如意金箍棒”原本是鴻蒙時期出現的“陶熔鐵”,由三清之中的太上老君所得,並親自用八卦爐所鑄造,煉製成一根伸縮自如的長棍。之後被大禹借走治水時,成為測量江海深淺的一個定子,才因此得名“天河定底神珍鐵”。後來流落於東海宮闕,成為海藏中間聳立的鐵柱,經歷了一段歲月後,塵封在海底的金箍棒逐漸失去光輝,成了黯淡無光的黑鐵,直到孫悟空的出現,至海內尋取兵器時,才發出金色光芒,在東海龍王處索要兵器時得到金箍棒後,便從此成為了其專用的唯一兵器。
如意金箍棒原型參照
在《佛本行集經》卷十三《角術爭婚品》中描寫的淨飯王的弓和悉達太子施弓的情形以及對四周的震動,認為很像孫悟空取棒的故事情節。敦煌寫卷《廬山遠公話》中的一則故事提到樹神的等身鐵棒以及長叩三下,鬼神俱至的情節,認為是中國文學傳統中將鐵棒作為法器的先例,這二者的結合可能是金箍棒的原來模樣。
如意金箍棒外觀構造
編輯如意金箍棒造型特點
如意金箍棒首次出現於《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繼大禹治水後遺落在東海的金箍棒,先是以一根鬥粗且二丈有餘的柱子安置於龍宮海藏內,隨着孫悟空的到來而變小後,孫悟空才看清金箍棒的具體模樣,此棒兩頭分別被兩個金箍鑲住,中間露出一段烏黑之鐵。靠近金箍的地方橫向雕刻着“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這十三個字,就在孫悟空拿走金箍棒時,順便又把其調整為讓自己更稱手的大小,即二丈長短,碗口粗細的長條狀武器,平時則縮成繡花針藏在孫悟空耳內。該章回主要介紹了金箍棒的名稱、大小及重量。後文提到棒上的金箍具有紋飾雕工,佈滿了龍紋鳳篆的花紋,在《西遊記·第七十五回·心猿鑽透陰陽體 魔王還歸大道真》裏,描寫金箍棒“中間星斗暗鋪陳,兩頭箝裹黃金片。花紋密佈鬼神驚,上造龍紋與鳳篆。”《西遊記·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中有一句:“堅硬金箍蛟龍像。”
如意金箍棒古代畫像
參考資料來源: |
如意金箍棒文物造像
圖片 | 介紹 | 名稱 | 朝代 |
---|---|---|---|
1972年於廣東省出土,枕上繪唐僧取經題材,其中孫悟空手執金箍棒作躍步向前的姿勢。 | 磁州窯唐僧取經圖瓷枕 | 元代 | |
嘉靖瓷罐文物,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高28.5米,罐身在五彩紋飾下隱現出畫刻的海水紋,上繪孫悟空跪拜觀音,金箍棒放於背後。 | 五彩西遊記圖罐 | 明代 |
如意金箍棒材質成分
《西遊記》中稱“如意金箍棒”的主要原材料本是“九轉鑌鐵”,此鐵又稱“陶熔鐵”,這種神鐵於鴻蒙時期就已經存在,被太上老君選用於製造如意金箍棒。而金箍棒的兩頭金箍即是黃金材質,如“五莊觀”一節中,原文描述孫悟空被兩個童子責罵後,持金箍棒怒打人蔘果樹,而人蔘果遇金而落,金箍棒兩頭是金裹的,況鐵又是五行屬金,所以敲着就振下來。
即耳朵裏取出金箍棒來,幌一幌,碗來粗細,有丈二三長短。著地下一搗,搗了有三尺深淺,豎在那裏。笑道:“我把這棍子送你罷。”那王子聽言,即丟了自己棍,去取那棒,雙手盡氣力一拔,莫想得動分毫;再又端一端,搖一搖,就如生根一般......把金箍棒丟開個“撒花蓋頂”,“黃龍轉身”,一上一下,左旋右轉,起初時人與棒似錦上添花;次後來不見人,只見一天棒滾。
如意金箍棒技能招式
編輯圖片 | 介紹 |
---|---|
兵器雨:一種增加兵器數量的法術能力,與哪吒三太子對戰時出現的相同招式,雙方法術大戰時,孫悟空見哪吒將兵器變成數以萬計的龐大數目,並進行投擲攻擊,於是孫悟空也把一根金箍棒的數量不斷變得非常多,大量的金箍棒來回與哪吒的兵器火拼,在空中自動碰撞,轟來轟去。與青牛精、玉兔精戰鬥時,也曾用過這招,適用於羣體傷害。 | |
畫地為圈:用金箍棒指地畫圈,形成一處無形無影的環繞型結界,只要身在這個安全圈的範圍之內,就能阻擋一切襲擊,任何危險的外物都無法近身,但這個畫地圈無法躲風抗寒,並且如果裏面的人主動走出此圈,就會失去保護力。 原文描寫:“師父,我知你沒甚坐性,我與你個安身法兒。”即取金箍棒,幌了一幌,將那平地下週圍畫了一道圈子,請唐僧坐在中間;著八戒、沙僧侍立左右,把馬與行李都放在近身。對唐僧合掌道:“老孫畫的這圈,強似那銅牆鐵壁。憑他甚麼虎豹狼蟲,妖魔鬼怪,俱莫敢近。但只不許你們走出圈外,只在中間穩坐,保你無虞;但若出了圈兒,定遭毒手。千萬千萬,至祝至祝。”三藏依言,師徒俱端然坐下。 | |
解鎖術:不用鑰匙就能開鎖的法術,把金箍棒捻在手中,使一個“解鎖法”,往門上一指,只聽得突蹡的一聲響,幾層門雙鐄俱落,唿喇的開了門扇。 使個隱身法,直至門邊,又見那門上拴鎖甚密。卻就取出金箍棒,望門一指,使出那解鎖之法,那門就輕輕開了。 |
如意金箍棒經歷事蹟
編輯如意金箍棒治水救災
大禹治水時期,曾向太上老君借取如意金箍棒,將這塊定子(定杆)用於測量江海之水的深度,並稱呼此棒為“天河定底神珍鐵”,由於金箍棒份量很重,又能隨心如意改變大小,因此在五湖四海以及八河中沉底時探知深淺較為方便,大禹在各方水域內都使用了一個遍而剩下來。在那之後,如意金箍棒就擱置於人間,於開山治水完畢的太平時期,流落在東洋大海的深處,屆時東海龍宮多了一根大柱子,陷入一段沉寂的時光,在東海龍王一家的眼裏,金箍棒就是一根不起眼的定子,因此海族沒有過多在意此物,至此金箍棒成為一根無人問津之物,直到孫悟空一來,才得以再次面世。
[2]
如意金箍棒重現人間
如意金箍棒常年深藏於東海龍王的水府海藏中成為一代鎮物,而花果山的美猴王孫悟空學藝歸來,因手上缺少一件合適的兵器,特意下海向東海龍王敖廣討要一件兵器,敖廣命手下亮出了大桿刀,孫悟空説自己不會使長刀,老龍王又叫手下取來九股叉、畫杆方天戟,結果孫悟空都嫌棄太輕。龍婆和龍女提議,乾脆把海藏那根佔地方的定海神珍鐵送給孫悟空,但由於太粗太重,龍王讓孫悟空自己拿,於是孫悟空跟着龍王來到海藏之處,彼時見到眼前有一根放光奪目的巨長之物,孫悟空上前摸了一摸,覺得不錯,但不好拿,説想要柱子變小些,結果柱子真的變得細小了一些,見此棒子聽自己使喚,就高興拿在手中仔細觀看,得知這件兵器叫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
[2]
如意金箍棒初顯威力
獲得兵器的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向猴羣展示如意金箍棒,並讓猴子們嘗試拿起金箍棒,結果金箍棒紋絲不動,重如山嶽一般,孫悟空隨即控制金箍棒的大小,讓此棒向空中鉅變,上下延伸頂天立地,自己也變得體型萬丈,場面引來眾多妖魔圍觀拜訪。
[2]
一日孫悟空在妖宴上喝醉,靈魂被勾魂使者帶入冥界,孫悟空由惑轉怒,掏出金箍棒打扁了兩個鬼差,闖入鬼城中,逼迫閻王交出生死簿,並親自把猴屬生物的名單一筆勾銷,隨之挺棒打出了冥界。後來敖廣與秦廣王先後上天,分別向玉帝狀告孫悟空搶奪金箍棒與勾生死簿的罪行,太白金星表示可以招安孫悟空上天當官,封做弼馬温,
[3]
但孫悟空後來得知官品低廉後不想幹,亮出金箍棒打出御馬監,怒回花果山,並自號齊天大聖。
[4]
如意金箍棒首戰天神
玉帝得知孫悟空嫌官小而反下天去,隨即安排神將下界擒拿,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請纓出動,巨靈神為先鋒打頭陣,孫悟空先是以金箍棒打斷巨靈神的宣花斧之柄,
[4]
後與哪吒太子進行一對一法力大戰,哪吒顯露三頭六臂神通,加上手中有六件降妖兵器,發動大量兵器雨襲來,孫悟空也以同樣的招式回擊,三頭六臂外加大量的金箍棒抵擋,二者的兵器雨在空中交鋒不休,互相對轟三十個回合陷入持平狀態,趁惡鬥混亂之際,孫悟空拔毛變出一個分身假裝施法,真身一縱繞後偷襲哪吒,打中對方左臂,哪吒吃痛收法而逃。玉帝得知後,想加兵攻打,太白金星見狀,建議再次招安孫悟空,聲稱這次只給他一個空有虛名的齊天大聖官職,沒有實權,玉帝採納了此做法。
[5]
但孫悟空得了齊天大聖的官職後,整日在天界遊手好閒、白吃白喝,玉帝見狀覺得不妥,於是派孫悟空負責管理蟠桃園,結果孫悟空貪念興起,先偷桃,後偷酒,攪亂了蟠桃大會,又竊了老君仙丹,並將御酒偷回花果山。
[6]
[7]
如意金箍棒力戰羣神
玉帝即命李天王帶領十萬天兵下界討伐,陣仗龐大,孫悟空依舊違抗,掏出金箍棒就是力敵眾神,先是九曜星頂不住敗陣。李天王即調四大天王與二十八宿出戰,孫悟空也帶領大量小妖東打西敵,這一場自辰時佈陣,混殺到日落西山,雖然混戰中損失了獨角鬼王與七十二洞妖王,但孫悟空還是憑藉金箍棒抵擋住五大天王與哪吒太子,於半空上武鬥多時,從早上戰至傍晚,孫悟空見天色已晚,隨即開神通,拔毛化出千百個分身,並用千百根金箍棒戰勝六神。
[7]
後木叉隨同觀音赴蟠桃會,得知孫悟空搗亂後,派木叉下界相助,孫悟空與木叉武力大戰,金箍棒與渾鐵棍交鋒五六十合,木叉臂膊痠麻,也頂不住敗陣。觀音提議玉帝調動二郎神團隊對付孫悟空,二郎神接到指令後奉旨去剿除妖猴,與孫悟空武鬥三百回合,後各以法天象地的身段抗衡,金箍棒大戰三尖兩刃槍,孫悟空見花果山羣猴被梅山兄弟襲擊,便收起金箍棒與二郎神賭鬥變化。
[8]
孫悟空見二郎神糾纏不休,於是隱身去偷家,變成二郎神模樣在二郎廟中戲耍鬼判,被二郎神藉助李天王的照妖鏡找到蹤跡並追去,二者又打回了花果山。
[9]
如意金箍棒大鬧天宮
在天上看戲的觀音菩薩見二郎神遲遲拿不下孫悟空,想高空拋物把淨瓶扔下去砸對方,但太上老君怕淨瓶扔不準,萬一砸碎在金箍棒上豈不尷尬,於是太上老君拋擲出金剛琢相助,孫悟空被一圈打翻在地,爬起來又被細犬咬腿扯倒,並被二郎神及其兄弟趁機全力按住,勾住琵琶骨押上天界。
[9]
老君將孫悟空關入八卦爐中催煉,孫悟空因此燻出眼病火眼金睛,四十九天開爐後,孫悟空趁機蹬爐而逃,摔倒老君,持金箍棒肆意亂打,九曜星與四天王都被打跑,而在通明殿裏遇到本殿看守者王靈官,二者武力大戰,勝敗未分,佑聖真君見狀去叫人,向雷部調動三十六員雷將當幫手,孫悟空使出神通三頭六臂,持三根金箍棒旋轉反擊,打得王靈官及三十六個雷將無法逼近,玉帝便派遊奕靈官同翊聖真君上西方請如來救駕,如來佛祖讓孫悟空停戰與自己賭鬥,而孫悟空得意自詡筋斗雲無處不到,收起金箍棒跳在如來佛手心裏,結果最後就算使出筋斗雲,也仍沒有跳出手掌心,反被如來佛祖一巴掌所化的五行山鎮壓在地面,
[10]
山上也被貼上了六字真言,致使孫悟空無法脱身,原地待滿五百年。
[11]
如意金箍棒護師西行
孫悟空被五行山鎮壓五百年期間,金箍棒亦在其耳中閒置五百年不曾使用,直到五百年後唐僧入世,路過五行山時遇到受困的孫悟空,幫忙去掉山頂的六字真言貼,孫悟空再次自由,按觀音的指示護持唐僧一路西去取經。師徒二人在路上遇到一隻斑斕虎,孫悟空果斷從耳中掏出金箍棒打死此虎,但之後在一次持金箍棒打死六個山賊後,唐僧責怪孫悟空入了佛門不改殺性,孫悟空賭氣離去。
[12]
觀音化作老婦人贈給唐僧一頂嵌金花帽,帽中即為緊箍咒,孫悟空回到唐僧身邊後,就戴上了緊箍咒,但心底依舊不服管教,舉棒想打唐僧,唐僧又快速唸咒,孫悟空頭疼丟棒,不敢動手,只能老老實實的乖乖聽話。
[13]
孫悟空繼續保護唐僧上路,路上靠金箍棒輔助武力值,收伏了吃白馬的西海玉龍太子,西海龍子化作一匹白龍馬,給唐僧充當新坐騎代步前行。
[14]
順便依靠金箍棒加成戰力,陸續將高老莊作怪的豬八戒、
[19]
流沙河妖沙和尚收伏,二者皈依後也作為唐僧徒弟。
[26]
但西方道路上出現了眾多妖魔鬼怪,危險重重,其中不乏神佛坐騎和童子,縱使有孫悟空等徒弟保護,唐僧也屢屢被妖怪捉去,歷經八十一難。為了順利護送唐僧安全到達靈山,孫悟空三師兄弟不免與各種妖魔發生打鬥,金箍棒也在通往西天的路上經歷了許多場戰役,最終唐僧成功來到靈山,獲取真經修成正果,並往東土返回,孫悟空依舊持着金箍棒緊隨唐僧不離不棄。
如意金箍棒打鬥戰績
編輯對手 | 結果 | 描述 |
---|---|---|
蝦兵蟹將 | 勝利 | |
勾魂使者 | 勝利 | |
牛頭馬面 | 勝利 | |
冥兵 | 勝利 | |
御馬監 | 勝利 | |
巨靈神 | 勝利 | |
哪吒 | 勝利 | |
九曜星君 | 勝利 | |
哪吒和五個天王 | 勝利 | |
木叉 | 勝利 | |
二郎神 | 平手 | |
二郎神 | 平手 | |
二郎神、太上老君、細犬、梅山六兄弟 | 失敗 | |
九曜星、四天王 | 勝利 | |
王靈官 | 平手 | |
王靈官、三十六員雷將 | 平手 | |
斑斕虎 | 勝利 | |
六個山賊 | 勝利 | |
唐僧 | 失敗 | |
玉龍 | 勝利 | |
黑熊精、凌虛子、白衣秀士 | 勝利 | |
黑熊精 | 平手 | |
送請帖的小妖 | 勝利 | |
黑熊精 | 平手 | |
凌虛子 | 勝利 | |
黑風洞小妖 | 無果 | |
豬八戒 | 勝利 | |
豬八戒 | 勝利 | |
烏巢禪師 | 失敗 | |
虎先鋒 | 失敗 | |
虎先鋒 | 勝利 | |
黃風怪 | 失敗 | |
黃風怪 | 無果 | |
黃風怪的手下 | 勝利 | |
沙僧 | 無果 | |
沙僧 | 無果 | |
人蔘果樹 | 勝利 | |
鎮元子 | 失敗 | |
鎮元子 | 失敗 | |
白骨夫人 | 無果 | |
白骨夫人 | 無果 | |
白骨夫人 | 勝利 | |
奎木狼手下 | 勝利 | |
奎木狼 | 勝利 | |
精細鬼、伶俐蟲 | 勝利 | |
巴山虎、倚海龍 | 勝利 | |
壓龍大仙、兩個轎伕小妖 | 勝利 | |
銀角大王 | 無果 | |
金角大王 | 平手 | |
金角大王及其手下 | 勝利 | |
蓮花洞百十個小妖 | 勝利 | |
金角大王 | 勝利 | |
狐阿七 | 勝利 | |
金角大王 | 平手 | |
獅猁王 | 勝利 | |
獅猁王 | 無果 | |
紅孩兒 | 勝利 | |
紅孩兒 | 勝利 | |
火雲洞羣妖 | 無果 | |
火雲洞大門 | 勝利 | |
紅孩兒 | 失敗 | |
黑魚精 | 勝利 | |
道士 | 勝利 | |
監斬官 | 勝利 | |
靈感大王 | 勝利 | |
獨角兕及其手下 | 失敗 | |
金兜洞小妖 | 勝利 | |
獨角兕大王 | 勝利 | |
獨角兕大王 | 失敗 | |
如意真仙 | 勝利 | |
如意真仙 | 無果 | |
如意真仙 | 勝利 | |
蠍子精 | 失敗 | |
蠍子精 | 失敗 | |
蠍子精 | 無果 | |
兩個強盜頭子 | 勝利 | |
二三十個強盜嘍囉 | 勝利 | |
六耳獼猴 | 無果 | |
六耳獼猴 | 勝利 | |
鐵扇公主 | 失敗 | |
鐵扇公主 | 勝利 | |
牛魔王 | 平手 | |
牛魔王 | 勝利 | |
牛魔王 | 失敗 | |
牛魔王 | 勝利 | |
牛魔王真身 | 勝利 | |
牛魔王 | 勝利 | |
奔波兒灞、灞波兒奔 | 勝利 | |
九頭蟲 | 勝利 | |
九頭蟲真身 | 無果 | |
萬聖龍王 | 勝利 | |
黃眉大王 | 失敗 | |
黃眉大王 | 失敗 | |
黃眉大王 | 失敗 | |
黃眉大王 | 失敗 | |
黃眉大王 | 失敗 | |
黃眉大王 | 勝利 | |
黃眉大王手下 | 勝利 | |
紅鱗大蟒 | 勝利 | |
紅鱗大蟒 | 勝利 | |
獬豸洞先鋒 | 勝利 | |
有來有去 | 勝利 | |
獬豸洞眾小妖 | 無果 | |
賽太歲 | 平手 | |
獬豸洞眾小妖 | 勝利 | |
百眼魔君、七個蜘蛛精 | 無果 | |
七個蜘蛛精 | 勝利 | |
百眼魔君 | 失敗 | |
小鑽風 | 勝利 | |
青毛獅子怪 | 勝利 | |
獅駝嶺三魔 | 失敗 | |
獅駝洞眾小妖 | 勝利 | |
黃牙老象 | 勝利 | |
大鵬金翅雕 | 失敗 | |
獅駝嶺三魔 | 失敗 | |
白鹿精 | 勝利 | |
白鹿精 | 勝利 | |
白麪狐狸 | 勝利 | |
地湧夫人 | 勝利 | |
山神和土地 | 勝利 | |
地湧夫人 | 勝利 | |
柳樹根 | 勝利 | |
南山大王 | 平手 | |
南山眾小妖 | 勝利 | |
鐵背蒼狼怪 | 勝利 | |
折嶽連環洞門 | 勝利 | |
黃獅精 | 勝利 | |
百十個虎狼彪豹、馬鹿山羊 | 勝利 | |
狻猊精、白澤精、摶象、伏狸二精 | 勝利 | |
五個獅精 | 勝利 | |
九靈元聖 | 失敗 | |
刁鑽古怪、古怪刁鑽、青臉兒 | 勝利 | |
九靈元聖 | 無果 | |
九靈元聖 | 勝利 | |
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 | 失敗 | |
玄英洞多個小妖 | 勝利 | |
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 | 失敗 | |
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 | 無果 | |
玉兔精 | 勝利 | |
玉兔精 | 勝利 | |
玉兔精 | 無果 |
如意金箍棒關係角色
編輯名稱 | 關係 | 簡介 |
---|---|---|
太上老君 | 製造者 | 三清道祖之一,開天闢地之祖,曾化胡為佛,侍童為金角童子、銀角童子,坐騎為板角青牛,如意金箍棒就是出自其手。 |
孫悟空 | 擁有者1 | |
孫小聖(孫履真) | 擁有者2 | 《後西遊記》中,孫悟空自從被封為鬥戰勝佛後,不再需要金箍棒,而金箍棒就成為了孫小聖的兵器,孫小聖是孫悟空的翻版,繼孫悟空之後的又一隻西天取經的猴子。 |
如意金箍棒相關器物
編輯名稱 | 類型 | 簡介 |
---|---|---|
金剛琢 | 兵器、寶貝 | 和金箍棒一樣都是由太上老君所煉製,金剛琢是太上老君的護身之物,能投擲攻擊、百發百中,曾砸翻反天宮時期的孫悟空,並具有套取其他兵器和寶物的強大法力,青牛精就是用金剛琢收走了金箍棒,十分厲害。 |
九齒釘鈀 | 兵器 | 同樣是出自太上老君之手,也叫上寶沁金鈀,太上老君親自用神冰鐵鍛鍊而成,豬八戒被封天蓬元帥時,玉帝賞賜給天蓬元帥,可以隨身變化,重五千零四十八斤。 |
隨心鐵桿兵 | 兵器 | 混世四猴之一六耳獼猴的裝備,六耳獼猴偽裝成了孫悟空的模樣,手中的隨心鐵桿兵也一併變成金箍棒的樣子,試圖將孫悟空和金箍棒取而代之,但最終失敗,六耳獼猴亦死於金箍棒之下。 |
如意金箍棒藝術形象
編輯如意金箍棒文學作品
朝代 | 體裁 | 書名 | 書中名 | 擁有者 | 作者 |
---|---|---|---|---|---|
元代 | 雜劇 | 《西遊記雜劇》 | 生金棍 | 孫悟空 | 楊景賢 |
明代 | 神魔小説 | 《西遊記》 | 如意金箍棒、如意棒、靈陽棒、天河定底神珍鐵、金箍鐵棒等 | 孫悟空 | 吳承恩 |
明代 | 神魔小説 | 《南遊記》 | 如意棍 | 孫悟空 | 餘象鬥 |
清代 | 神魔小説 | 《西遊記傳》 | 如意金箍棒、如意棒、天河定底神珍鐵 | 孫悟空 | 楊致和 |
清代 | 神魔小説 | 《後西遊記》 | 如意金箍棒 | 孫履真 | 不詳 |
如意金箍棒影視作品
年代 | 片名 | 演員/配音演員 | 作品版本 |
---|---|---|---|
2012年 | 《奪寶幸運星大電影之金箍棒傳奇》 | 韓雪 | 哈磊執導的動畫電影 |
2018年 | 《降妖伏魔之定海神針》 | 敖犬(中國台灣) | 曹榮指導電影 |
如意金箍棒漫畫形象
年代 | 漫畫名 | 作者 |
---|---|---|
2015年 | 《西行紀》 | 鄭健和、鄧志輝 |
2016年 | 《我的逆天神器》 | 貓妖 |
2021年 | 《齊天大聖西遊記》 | 崑崙萬象 |
- 參考資料
-
- 1. 劉管斌. 《西遊記故事》連環畫[M]. 東方美術出版社, 2013.7:23
- 2.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29-33
- 3.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34-39
- 4.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40-45
- 5.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46-50
- 6.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51-56
- 7.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57-61
- 8.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61-66
- 9.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67-70
- 10.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07:104-109
- 11.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07:110-113
- 12.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133-138
- 13.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139-142
- 1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144-149
- 15.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07:284-285
- 16.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0.07:289-293
- 17. 吳承恩著;喬光輝主編. 西遊記 上[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01:144-147
- 18. 吳承恩著;喬光輝主編. 西遊記 上[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01:152-154
- 19.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223-228
- 20.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231-233
- 21. (明)吳承恩原著;虞彥如節編. 西遊記[M]. 寶文堂書店, 1988.08:131-133
- 22. 吳承恩著;喬光輝主編. 西遊記 上[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01:168-169
- 23.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1:190-192
- 24.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1:197-198
- 25.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258-259
- 26.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262-267
- 27.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309
- 28.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1981.01:300-304
- 29.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337-342
- 30.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5.04:307-308
- 31.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344
- 32.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351-355
- 33.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363-368
- 3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442-443
- 3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459-461
- 36.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463-465
- 37.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473
- 38.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上[M]. 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1981.01:445-446
- 39.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488
- 40.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09:296
- 41.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588
- 42.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621
- 43.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638-640
- 4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419-420
- 4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長春:長春出版社, 1995.04:516-517
- 46.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732-737
- 47. (明)吳承恩原著;虞彥如節編. 西遊記[M]. 寶文堂書店, 1988.08:426-431
- 48. (明)吳承恩原著;虞彥如節編. 西遊記[M]. 寶文堂書店, 1988.08:432-433
- 49.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456-457
- 50.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461-462
- 51. (明)吳承恩著;方原等注. 西遊記[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04:513-518
- 52. (明)吳承恩著;方原等注. 西遊記[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04:519-520
- 53.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8:610-611
- 5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01:620-621
- 5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677-678
- 56.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1980.01:684-687
- 57. (明)吳承恩著;張媛媛縮編. 西遊記[M]. 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1993.06:237-240
- 58.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781
- 59. (明)吳承恩著;方原等注. 西遊記[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4.04:556-558
- 60.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815-816
- 61.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893-898
- 62.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中[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12:826-828
- 63.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11:630-631
- 64. (明)吳承恩原著;虞彥如節編. 西遊記[M]. 寶文堂書店, 1988.08:510-513
- 6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916-919
- 66.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871
- 67.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876
- 68.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571-572
- 69.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972-977
- 70. (明)吳承恩著;韋金校點. 西遊記[M].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4.06:940
- 71.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5.09:494
- 72.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949
- 73.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617
- 7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621-622
- 7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624-625
- 76.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977
- 77.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8:816
- 78.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4.05:482-483
- 79.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112-1113
- 80.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115
- 81. 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濟南:齊魯書社, 1980.03:1038-1040
- 82.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174
- 83.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176-1178
- 84.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181
- 85.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濟南:齊魯書社, 1991.01:1216-1217
- 86.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726-729
- 87.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730-732
- 88.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8:943
- 89.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M]. 遼瀋書社, 1994.02:742-745
- 90. (明)吳承恩著. 西遊記 下[M]. 瀋陽:瀋陽出版社, 1994.08:974-975
- 91. (明)吳承恩著;韋金校點. 西遊記[M]. 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4.06:1209-12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