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是法国学者雷吉斯·迪布瓦撰写的电影研究专著,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丛书之一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系统探讨美国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剖析好莱坞电影建构及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机制 [1]。
全书通过《拯救大兵瑞恩》《洛奇》等经典案例,解析电影文本中隐含的道德共识与政治话语,涉及种族形象、战争叙事和文化输出等议题。书中指出好莱坞电影既体现美国意识形态趋同性,又存在文本解读的多重复杂性,同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对电影意识形态的接受差异。研究覆盖早期电影至21世纪作品,梳理了美国电影中“他者”形象的演变轨迹及其社会语境关联 [1]。
- 中文名
- 好莱坞
- 作 者
- [法]雷吉斯·迪布瓦
- 译 者
- 李丹丹、李昕晖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 2014年7月1日
- 页 数
- 195 页
- 定 价
- 42.00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00096836
丛书信息
播报编辑
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 (共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主流》,《作为武器的图书》,《法兰西道路》,《论美国的文化》,《反对单一语言》 等。 [1]
内容简介
播报编辑
背协踏谜朽本书在对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全面思考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众多案例来揭示“同一个电影”——美国电影。作者深入而细致地分府戒析了美国电影如何呈现美国的意识形态。本书选取了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好莱坞电影文本的强有力的影响。虽然意识形态问题与电影的品位无关,却关乎政臭懂治,作者选择将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些流行影片妖魔化,而是旨在呈现这些流行文化产品想罪定的复杂性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话语。 作者认为大部分好记阿戒采签厦捆请旬匪莱坞电影都建立在一个道德、美学和政治共识之上,与美国的主流思想趋同。尽管如此,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层面上仍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此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好莱坞电影及其意识形态在国外如何被当地的观众所接受的问题。 [1]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雷吉斯·迪布瓦(Regis Dubois),现居住马赛,教授电影课程。他的其他论著包括:《一部政治的电影史(美国、欧洲、苏联)》(叙利耶出版社,2007年)、《美国黑人电影:在融入与异议之间》(勒·塞尔夫—科莱出版社,第七艺术丛书,2005年)、《美国黑人电影词典(演员、导演、技师)》(赛吉耶出版社,赛吉耶电影丛书,2001年)、《美国白人电影中的黑人形象(1980—1995)》(拉玛棠出版社,视觉域丛书,1997年)等。 [1]
目录
播报编辑
法文原文致读者
前言
电影与意识形态
关于马克思主义电影批评
好莱坞、审查以及美国梦
关于美国电影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泰山在好莱坞
从卢梭主义到帝国主义
拳击与电影
意识形态的较量
强奸犯、阉人以及黑色种马
美国电影中黑人男性角色的演变
好莱坞上演的“D日” [1]
《最长的一天》和《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的两种诠释?
从《洛奇》到《第一滴血》
从新好莱坞电影到里根时代电影的转型
印第安人、黑人、越南人、阿拉伯人、外星人以及其他突变人种
好莱坞电影中他者俗套形象的经久不衷和互换性
“这不过是消遣而已!”
关于扎克·斯奈德的《斯巴达300勇士》(2007年)的接受问题
注释
参考书目
本书涉及的电影索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