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奴隸道德

鎖定
奴隸道德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的哲學概念,最先出現於《善惡的彼岸》(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1886年),後在《論道德的譜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1887年)一書中得到最大的發揮。 [1] 
尼采認為,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或老爺、貴族)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把行為放進“好”與“壞”的標準之中(即我們就是要來打擊壞人的,做好事的就是我們的朋友);奴隸道德即是把行為放進“善”與“邪惡”的標準中(即人分善惡,我們從來就是善良的,你們自始至終就是邪惡的,打壓你們是應該的)。
中文名
奴隸道德
學    説
主人-奴隸道德説
提出者
尼采
性    質
哲學概念
主要特徵
尼采説道德 尼采説道德
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驕傲、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反動、憐憫。一個人是被哪種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決定的,而是由他的行為中藴含的心態。一個大獨裁者也可能屬於奴隸道德控制,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可能是由怨恨與報復心所推動。尼采較為欣賞主人道德,但他也認為奴隸道德中具有的精神力是值得學習的。
而尼采筆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解釋有所不同。基礎道德對尼采而言,既吸收又描述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在最根本的形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意思是,它的語言,規則和慣例,它的論述和建制--所有令西方文化成為這樣子的形而上的結構--都是由這兩種道德之間的掙扎所形成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