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奴隸社

鎖定
奴隸社,魯迅創立的一個社團名稱,其主旨為宣傳左翼文化思想,主要的人員有魯迅、蕭紅,葉紫蕭軍等人。
中文名
奴隸社
定    義
魯迅創立的一個社團名稱
作    用
宣傳左翼文化思想
人    員
蕭紅夫婦葉紫

奴隸社奴隸社概念

奴隸社
1.▲稱謂解析
奴隸叢書之生死場 奴隸叢書之生死場
①三個“小奴隸”——一九三五年,魯迅為編印幾個青年作者的作品而擬定的一個社團名稱。以“奴隸社”名義出版的《奴隸叢書》,除外,還有葉紫的《豐收》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奴隸社”,成員只有三個人:來自東北的作家蕭軍、蕭紅夫婦和來自湖南的作家葉紫。葉紫、蕭軍蕭紅是當時社會的三個“小奴隸”,他們在30年代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學背景下,深感環境對進步文學青年的壓迫,在魯迅的幫助指導下,巧妙地戰鬥,組織“奴隸社”。王澤生認為,出版奴隸叢書,擴大了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衝破了國民黨當局的森嚴文網。
②魯迅認為,認為奴隸比奴才強,因為奴隸會反抗。魯迅後來也有比較詳細的闡釋:“這奴隸,是受壓迫者,用來做叢書名,是表示了奴隸的反抗。所以,統治者和‘正人君子’們,一看到這類字樣就深惡痛絕,非禁止不可的。”葉紫的《豐收》、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便列為“奴隸叢書”之一、之二、之三。由魯迅分別作序,説“奴隸總比奴才強”,提醒他們“上海有一批‘文學家’陰險的很,非常小心”。

奴隸社奴隸社作家介紹

蕭紅 蕭紅
蕭紅,原名張乃瑩,“蕭紅”是她發表《生死場》時使用的筆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筆名。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有着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應該説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奴隸社文學史意義

2.▲文學史意義
蕭紅蕭軍、葉紫等青年作家在魯迅先生的關懷幫助下,1935年,以“奴隸社”名義出版現代文學著作,於是誕生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奴隸叢書”——葉紫的《豐收》、蕭紅的《生死場》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魯迅通過編“奴隸叢書”推介三個“小奴隸”作家,成就了葉紫、蕭紅蕭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魯迅通過編“奴隸叢書”,擴大了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是上世紀30年代文學的一面旗幟。魯迅熱情地為《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下寫了了兩篇不朽的序言。
魯迅,在上海十年,始終同國民黨的書報審查制度鬥爭,魯迅揭露説,“中國的焚禁書報,封閉書店,囚殺作者,實在還遠在德國的白色恐怖之前”。因此,為了方便編印青年作者的作品,及時推出革命文學的成果,沒有選擇和退避的餘地,只有進行有策略的戰鬥——成立“奴隸社”,衝破了國民黨當局的森嚴的書報審查網絡,以文學為武器向敵人開展鬥爭,為革命文學爭得了生存和發展空間。在當時特定的政治文化語境下,“奴隸叢書”的出世使人們在普遍的“政治焦慮”中獲得了共鳴性閲讀,對民眾的政治文化心理產生了不小的衝擊。這是反文化“圍剿”的成功典範,張揚了左翼文學的思想導向。
譬如,有段網絡資料,就足以説明“奴隸叢書”是通過“盜版”才問世的。資料引用如下:“《豐收》因題材敏感輾轉黎明等多家書店,老闆們都鑑於當時的政治形勢不願出版。葉紫也知道,即便有書店願意出版亦無法通過國民黨當局的審查,於是聯繫與黎明書店有來往的民光印刷所一位姓王的先生,決定自費排印。因為有較為熟識的關係,印刷費和白報紙只需交部分訂金,餘額可以賒賬。要讓這種‘非法’出版的‘私書’有個合法出版的樣子,就得有出版者、發行者及地址。於是,葉紫虛設了個名叫‘容光書局’的發行者,把地址含糊定為‘上海四馬路’;出版者就是蕭軍提議的‘奴隸社’。當時,由魯迅作序作為‘奴隸叢書’之一的《豐收》正在印刷中。蕭軍想到自己的《八月的鄉村》因題材關涉抗日,也不可能通過國民黨的書報檢查,更不可能有正式出版的機會,便想仿效葉紫非法排印私書。在魯迅幫助下多篇文章的發表,讓蕭軍看到了以勤奮寫稿換錢的希望,印書的費用不成問題,因此也開始張羅‘出版’《八月的鄉村》。”(註解:這段直接引用網絡資料,葉君的《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
③另外,體現了師生情誼,體現了魯迅對文學青年的關心與幫助,演繹了一段文壇佳話——成就了作家葉紫、蕭軍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應有的地位。從此,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就有了魯迅、奴隸社、奴隸作家、奴隸叢書。魯迅和“奴隸社”的青年作家的故事,為後人所稱道。出版了《奴隸叢書》,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這三個人的文學創作,魯迅對蕭紅評價最高。三個“小奴隸”幸運,真可謂“運交華蓋”,他們與他們的先生一樣“帶着鐐銬的舞蹈”。

奴隸社奴隸社來歷

3.▲奴隸社來歷
①“內山書店會面”:1934年11月30日,蕭紅蕭軍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第一次會面。魯迅先了解了東北的鬥爭情況和“二蕭”的遭遇,並講了上海的鬥爭局勢以及文藝界的情況,同意推薦他們的作品出版,許廣平將蕭紅的書稿帶回。另,魯迅賙濟一些錢,給蕭紅夫婦,以解決生活的困難。“內山書店次會面”,於二蕭而言,意義十分重大,加深了之間的相互瞭解,奠定了深厚的友誼,博得魯迅的悉心指點,學得如何做人做學問,為之立足上海文壇,鋪平了道路。從此,“二蕭”,開始崛起於中國文壇。
②“梁園豫菜館請客”:1934年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特意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並出版了“奴隸叢書”。
③“打牙祭的小小要求”-廣幫菜飯館聚會
1935年初,蕭紅向魯迅提出請客,一個“打牙祭的小小要求”,先生始終放在心上。
1935年3月1日,覆信二蕭,魯迅説,已安排葉紫約擇日而聚。
1935年3月5日,師生相見,格外高興,彼此暢談。魯迅日記,載有這樣的話“晚約阿芷、蕭軍悄吟往橋香夜飯,適河清來訪,至內山書店又值聚仁來送《芒種》,遂皆同去,並廣平攜海嬰。”(註解:阿芷,即葉紫;河清,即黃源;聚仁,即曹聚仁。)這次飯局上,蕭軍代葉紫、蕭紅向魯迅提議創建奴隸社,準備自費出版“奴隸叢書”。三人的想法,魯迅十分支持,並認同“奴隸社”名稱。於是,1935年,葉紫、蕭軍蕭紅三個人組成了一個著名的“奴隸社”。“奴隸社”雖只有三個“劍俠”,葉紫、蕭軍蕭紅,走到一起,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後來,又都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在中國出版史上,就有了一套著名的「奴隸叢書」,一九三五年由「奴隸社」出版的。

奴隸社魯迅對三個“小奴隸”和“奴隸叢書”的推評

4.▲魯迅對三個“小奴隸”和“奴隸叢書”的推評
1935年,由魯迅作序的《豐收》、《八月的鄉村》、《生死場》,奴隸社出版。這三部書,在白色恐怖中,無法通過官方審核,無法出版,便以“奴隸社”的名義,魯迅協助資助這三個無名的“奴隸作家”,自費出版。
1935年3月,在魯迅支持下,葉紫,以葉紫為筆名,自費出版了短篇小説集《豐收》,最先列入、收入“奴隸叢書”,引發文壇極度的熱烈歡迎。1936年3月、5月、9月又分別再版,半年內重印3次。《豐收》共收6個短篇:《豐收》、《火》、《電網外》、《夜哨線》、《楊七公公過年》、《鄉導》,小説內容即是葉紫20餘年生活經歷的反映,真正“深刻地寫出了破產中的農村面貌來盡了文學的戰鬥任務”。
在魯迅親自作的《葉紫作〈豐收〉序》裏,魯迅説:“這裏的六個短篇,都是太平世界的奇聞,而現在卻是極平常的事情。因為極平常,所以和我們更密切,更有大關係。作者還是一個青年,但他的經歷,卻抵得太平天下的順民的一世的經歷,在輾轉的生活中,要他‘為藝術而藝術’,是辦不到的。……但我們卻有作家寫得出東西來,作品在摧殘中也更加堅強。不但為一大羣青年讀者所支持,當《電網外》在以《王伯伯》的題目發表後,就得到世界的讀者了。這就是作者已經盡了自己的義務,也是對於壓迫者的答覆:文學是戰鬥的!”
作者簡介:葉紫,男,原名-餘昭明,又名-餘鶴林、湯寵。中國小説家。湖南益陽人。其父、姐都是共產黨員。1926 年就讀於武漢軍事學校第三分校。四—.二政變後,父親姐姐被害,隻身逃離家鄉。先後流落南京、上海等地,做過苦工,拉過洋車,當過兵,討過飯。後又任過小學教員和報館編輯。1932年與陳企霞共同創辦《無名文藝》,同年加入“左聯”,走上文學道路。193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並第一次以葉紫為筆名發表短篇小説《豐收》,引起文壇注目。隨後又寫了一些散文、小説。1935年在魯迅支持下,自費出版了短篇小説集《豐收》,收入《奴隸叢書》。葉紫,生於1910年11月15日,卒於1939年10月5日。1935年,患嚴重肺病,病中寫作和出版了中篇小説《星》及短篇小説集《山村一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因貧病交困離滬返湘。1939年,不幸英年早逝。
1935年8月,蕭軍的首部長篇《八月的鄉村》,出版。魯迅所作的《八月的鄉村》序,説:“我卻見過幾種説述關於東三省被佔的事情的小説。這《八月的鄉村》,即是很好的一部,雖然有些近乎短篇的連續,結構和描寫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毀滅》,然而嚴肅,緊張,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着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活路。……要征服中國民族,必須征服中國民族的心!……心的征服,先要中國人自己代辦。宋曾以道學替金元治心,明曾以黨獄替滿清箝口。這書當然不容於‘滿洲帝國’,但我看也因此當然不容於中華民國。這事情很快的就會得到實證。如果事實證明了我的推測並沒有錯,那也就證明了這是一部很好的書。”
1935年12月,蕭紅的中篇《生死場》,出版。《生死場》是蕭紅前期文學創作的巔峯。魯迅在所作的《生死場》序言中,説“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既肯定《生死場》的長處,也在“序”中含蓄地道出其不足,但在給蕭紅的信中,魯迅卻直言不諱地説:“那序文上,有一句‘敍事寫景,勝於描寫人物’,也並不是好話。也可以解作描寫人物並不怎麼好。因為作序文,也要顧及銷路,所以只得説的彎曲一點。至於老‘王婆’,我卻不覺得怎麼鬼氣,這樣的人物,南方的鄉下也常有的。安特夫的小説,還要寫得怕人,我那《藥》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響,比‘王婆’鬼氣。”之前,蕭紅收到魯迅寫《<生死場>序》後,激動興奮倍至,忍不住覆信於魯迅,且稱“王婆”之“鬼氣”(即不真實的意思)。
“奴隸叢書”中,最有成就的是蕭紅的《生死場》,該書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且是以蕭紅這個筆名首次使用。有這樣一段資料,説“女作家張廼瑩準備出版小説《生死場》時,蕭軍替她起了一個筆名,叫‘蕭紅’。1964年6月28日蕭軍在致研究者鐵峯的信中解釋説「這是有意識要把‘紅軍’二字連在一起,那時蔣介石正在對紅軍做五次‘圍剿’。」在一般刊物上發表文章,張廼瑩常以‘悄吟’為筆名,而為左翼刊物撰文則署‘蕭紅’之名。”(摘錄於-陳漱渝《因當兵出身故名為"軍" 揭秘"蕭軍"筆名由來》)。從此,中國文學界都知道,有個叫蕭紅的女作家。
蕭紅的《生死場》,雖是中篇小説,但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文壇,轟動巨大,反響強烈。至今,仍就堪稱那個時代豐碑式的民族精神經典文本,被譽為五四新文學以來中國文學難得的收穫。由此,蕭紅也因《生死場》成為30年代中國文壇知名的女作家,在那時的上海文壇,她雖不是最紅的,但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如果再與同時期魯迅力捧的白薇等人相比,而白薇等人的創作,後來黯然下去了,但蕭紅卻深深紮根幾代人的心中,蜚聲世界。魯迅對蕭紅寄予厚望,説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歷史最終證實了這句當年的話。
《生死場》,魯迅認為蕭紅抓住了“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這個核心內容,魯迅是從當時的社會形勢來評價的。其實不然,《生死場》中包含的價值還有女性文學、平民文學的成分,《生死場》的主題應當是針對人類的愚昧而立的。這個意義,要高於魯迅的拯救國民愚昧的一貫主題。可惜,身為一代評論大將的魯迅與胡風,沒能深刻洞察到,歷史變魔術似的就遮蔽了蕭紅個性化的創作思想,造成一貫以來把《生死場》單一地理解為抗日題材的片面認識。但。魯迅,對蕭紅文學創作的道路,是予以充了分肯定的。
《生死場》,由魯迅校閲、編訂並作序,歸入“奴隸叢書”,直至出人意料地高評之,並不是出於魯迅對蕭紅的偏愛,而是發現了蕭紅創作的才能與巨大的潛力。蕭紅是文學天才,是中國的文學洛神,可以説,魯迅是蕭紅獨特創作才華與價值的最早發現者與賞識者。魯迅,對葉紫,也僅在其所作的序中,説“文學是戰鬥的”,喊出的是句口號——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文學最強音而已,從現實感方面,魯迅充其量只充分引導了葉紫的寫作意義,對蕭紅的批語卻用了“細緻的觀察、力透紙背的文筆”的字樣,怎麼能不是偏愛有餘呢?
可以説,沒有魯迅的扶持和影響,蕭紅很難創作出《呼蘭河傳》、《小城三月》、《回憶魯迅先生》、《馬伯樂》等傳世之作,更不可能成為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女作家,在20世紀中國文壇上,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奴隸社與魯迅,對蕭紅中後期的創作道路,有着決定性的影響,對蕭紅後期的創作藝術走向成熟,至關重要。筆者拿出這樣的語詞,評價奴隸社對蕭紅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覺得並非過譽。蕭紅,在臨終前,也表述過,沒有魯迅,就沒有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