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皇帝

鎖定
女皇帝,即女性的皇帝,是君主為皇帝的君主制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為女性時的稱號,一般簡稱女皇,在中國和日本也可簡稱為女帝。中國歷史上的女皇帝當屬武則天
中文名
女皇帝
外文名
Female Emperor
別    名
女性天皇
女皇
別    名
女帝
拼    音
nǚ huáng dì
釋    義
女性執政當皇帝
日    本
女帝
著名人物
武則天

女皇帝詞語溯源

女皇帝”一詞在中國和漢文化圈東亞國家並不需要太多解釋,因為其意義很容易明白且不會與其他詞混淆;而在有些西方國家則比較模糊,原因是在這些國家的語言中,女皇帝和皇后是同一詞,不像在使用漢字的漢語和漢字文化圈國家中那樣區別明顯。例如英語中的empress,既可以解釋為“女皇帝”,又可以理解為“皇后”,為了區別,就在empress後加上regnant(佔統治地位的)表示女皇帝(empress regnant),加上consort(配偶)則表示是男性皇帝的配偶,即皇后(empress consort);而法語則在“皇帝”(empereur)一詞前加femme(女性)以示區別。
嚴格來説,只有頭銜為“皇帝”的女性君主,也就是帝國的女性首腦才能被稱作“女皇帝”,但在大英帝國則是例外;大英帝國的女性君主在嚴格意義上是女王而非女皇,只有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才有了“印度女皇”的頭銜,但她仍然不是整個大英帝國的女皇,而只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英屬印度的女皇,且印度女皇只有她一位,她也是英國曆史上唯一的擁有“女皇”稱號的君主;21世紀以來,很多媒體(包括官方的)和個人把前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稱作“英女皇”,實際是不嚴謹的,因為一來她本人並沒有獲此頭銜,二來大英帝國已經解體,即使想要成為女皇都沒有帝國了,而如今英國只是王國,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過鑑於使用習慣,仍然可以“英女皇”稱之。本條目敍述的是嚴格意義上的女皇帝。
女皇帝的出現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前任君主的女性血親(如公主)繼位,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法律規定女性擁有皇位繼承權,皇位繼承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例如俄羅斯帝國的安娜·伊凡諾夫娜女皇。
第二種情況是前任皇帝的皇后在夫君死後(不一定是立刻)繼承皇位,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是由於國家法律沒有規定女性的皇位繼承權而女性的權力足夠大或臨時獲得統治利益集團的支持,皇位更替往往會伴隨着流血或不流血的政變的發生,例如中國的武則天東羅馬帝國的伊琳娜女皇。
第三種情況即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都符合,即前任皇帝血親也是皇后(或妃子),這種情況在古代盛行近親結婚的日本比較常見。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592年至770年不到200年的時間裏出現了6位、8代女天皇,共掌權90年,其中推古女帝和元明女帝分別是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的開創者。這段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獨特的“女帝時代”。日本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多女性皇帝的國家,共有10代、8位女皇帝(女天皇)。開創日本飛鳥時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公元592年登基)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這個存在一定爭議,因日本自天武天皇才開始改稱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稱號應為大王),而整個世界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只有19位女皇帝,遠遠少於男性皇帝,這與父系社會確立以來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關係。

女皇帝中國女皇

聖神皇帝
武則天
武則天(1張)
大周聖神皇帝武曌,又稱武則天武士彠次女,本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公元690年廢唐建周,稱“大周聖神皇帝”,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
武則天(2張)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神龍
她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女皇帝,也是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女皇帝外國女皇

女皇帝拜佔廷帝國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拜佔廷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佔廷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后,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佔廷帝國曆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男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的女皇帝(希臘語:βασί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佐伊”,拜佔廷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后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后,拜佔廷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狄奧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拜佔廷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后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佔廷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佔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女皇帝越南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稱昭聖公主;1224年因惠宗長女順天公主已嫁,又無男嗣,乃立其為皇太女;同年權臣陳守度廢惠宗,立其為帝,時年僅七歲,實際權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陳日煚(即陳太宗),同年禪位於夫君,降為昭聖皇后,李朝為陳朝所取代;因無子嗣,於1237年被陳守度逼令太宗廢其後位,複稱昭聖公主;1258年,陳太宗“授黎輔陳御史大夫,仍以昭聖公主歸之”,把李佛金許配給重臣黎輔陳。1277年,農曆三月,身為“黎輔陳夫人”的昭聖公主去世。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載,“昭聖下嫁輔陳二十餘年,生男上位侯琮、女應瑞公主圭,至是年六十一薨。”

女皇帝俄羅斯帝國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后;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衞軍支持,成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與此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葉卡捷琳娜一世 葉卡捷琳娜一世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諾夫娜,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亦即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聯合對抗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著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伊麗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1]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后,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俄國皇儲,即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后,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併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出海口;與普魯士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啓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著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因為其夫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 [2] 

女皇帝日本

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后,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皇太子,朝政大權基本由聖德太子主持;聖德太子力主恢復中日幫交,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后,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天皇(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后,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天皇(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3] 

女皇帝印度帝國

亞歷山德里娜·維多利亞 亞歷山德里娜·維多利亞
亞歷山德里娜·維多利亞(1877年—1901年在位):即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屬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國曆史上唯一獲得“女皇”稱號的君主,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帝國,簽訂《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

女皇帝阿比西尼亞

佐迪圖(1916年—1930年在位):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埃塞俄比亞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稱號是“眾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異母姐妹之子埃雅蘇五世繼位;1916年埃雅蘇五世被廢,遂即位為女皇,以堂弟塔法裏·馬康南親王攝政並立為皇儲;後與攝政王在改革還是守舊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秘密策動前夫發動地方叛亂,但被攝政王鎮壓;1930年4月在驚恐中病逝;攝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女皇帝其他情況

文佳皇帝陳碩真(?—653年):一作陳碩貞,唐高宗時睦州清溪縣(今浙江淳安縣)農民起義領袖,本為女巫,自稱從上天回到人間,化身為男子,以妖言惑眾。
公元653年十月初起兵,自稱“文佳皇帝”,但起義很快失敗,她本人也於當年十一月被殺。
陳碩真的皇帝稱謂僅為自稱或自己革命軍的號稱,並未登基大寶,未立國號,未定國都。
後世大多不承認她為女皇帝:
一來是因為她所領導的起義在國泰民安的高宗時代只稱得上是叛亂,
二來是因為她已經化為男身了。
但也有部分學者承認這位中國史上女性自稱皇帝的第一個人的女皇帝身份,如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在其所編撰的《中國史綱要》中稱她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在歷史上還有些朝代中也有權力超越了皇帝但並未篡權稱帝的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這種情況在歷史上被稱為臨朝稱制,自武則天以後又叫垂簾聽政,最典型的例子是呂后慈禧太后
雖然未稱帝,但一般把她們作為君主甚至準皇帝,最典型的標誌就是以她們的名字和年號來紀年。
女性臨朝稱制在中國的各個朝代歷史中較常出現,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孝”,即雖然不允許,但亦以孝心和容忍來對待女性的干政
日本傳説中和歷史上也出現過帝位空缺而皇后稱制的現象,如神功皇后,在明治維新以前,她也被視為天皇或準天皇。
日本南北朝時期,在足利尊氏的策劃下使北朝方面完全沒有任何天皇坐鎮朝廷(天皇、上皇、法皇皆無),因此由後伏見上皇的女御西園寺寧子,以國母光嚴天皇光明天皇生母)的身分代行天皇職權,成為實際上的治天之君
在日本歷史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女皇帝”例子,她就是開創德川幕府江户城大奧的首任御年寄春日局夫人,因為她的權力足以左右幕府政策,又間接迫當時的後水尾天皇退位,因此被部分人喻視為女天皇。

女皇帝註釋

1. 日本持統天皇與中國的武則天,皆於公元690年登位,但持統天皇於該年正月即位,早於該年九月才登基的武則天。
2. 越南當時為中國的朝貢國,國君在國內自稱大越皇帝,對中國只自稱安南國王而不稱皇帝,故李昭皇也稱“李昭王”。

女皇帝歷任女皇列表

全球歷任[正式]女皇帝
姓名
皇權國家
在位時間
日本·飛鳥時代
592年-628年
日本·飛鳥時代
642年-645年、655年-661年
日本·飛鳥時代
690年-697年
武則天/武曌
中國·武周朝代
690年-705年
日本·奈良時代
707年-715年
日本·奈良時代
715年-724年
日本·奈良時代
749年-758年、764年-770年
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
797年-802年
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
1042年-1050年
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
1042年-1056年
李昭皇/李天馨
越南·李朝
1224年-1225年
日本·江户時代
1629年-1643年
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5年-1727年
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安娜一世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
1730年—1740年
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伊麗莎白一世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
1741年—1761年
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
1762年—1796年
日本·江户時代
1762年-1770年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
印度·英屬印度帝國
1877年-1901年
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帝國
1916年-1930年
注:
1、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2、不包含未被廣泛承認的女皇帝。
3、不包含女王、女法老、女大公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