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性氣質

鎖定
女性氣質是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心等親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點。女性氣質是“父權”社會文化創造的反映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話語,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創造不同文化語義的女性氣質文化。
中文名
女性氣質
外文名
femininism
創始人
R.W.康奈爾
特    徵
與男性氣質相對立
性    質
社會建構
提出時間
1995年

女性氣質定義

女性氣質是“父權”社會文化創造的反映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話語,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創造不同文化語義的女性氣質文化。
女性氣質是指女性應當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親切,對他人關係等親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點。女性氣質通常是被限制在操持家務、照料老人、孩子等家庭角色之中;女性是屬於男性的,她的影響力不如男性,很少會成為領導者和專家;但女性必須温柔,富於同情心,表現出一切與男性氣質相對立的特徵。 [1] 

女性氣質傳統特徵

傳統的性別特徵,
男性應該具有:力量、英勇、頑強、堅毅、陽剛、榮譽等特徵。
女性應該具有:柔美、温順、害羞、謙恭等特徵。
這些特徵作為社會性別特徵被“自然化”,長期以往被男性和女性接受、內化,成為性別劃分的標誌。具有這些性別特徵的人被認為是正常的,不具備這些性別特徵的則認為是不正常的。 [2] 
“男性氣質”(Masculinity),亦稱“男性特質”、“男性氣概”、“男人味”,其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出現的性別角色理論(sex role theory),在20世紀中葉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的衝擊下形成“男性女性主義”(male/feminism)的致思方式,並在消費主義背景之下發展成為具有示範效應的關於男人之所以為男人的一系列特質的描述。“男性氣質”的概念主要可以從生理學、心理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社會學等四個方面加以闡發,但也滲透到教育學、歷史學、哲學、傳播學和文學文化研究等領域。
如社會上對男性的印象可能是勇敢、豪邁、善於修理機械、有運動天賦、數理學科較強,女性則是温柔、膽小、善家政縫紉、易溝通情感、語言學科較強等等。這些關於社會性別的概念在我們的自我形成之時即成為一種無形的符號,引導我們的性別認知,並表現出合宜的性別角色。這種性與性別的混同,使得男性與女性等同於男性氣概與女性氣質,進而‘自然化’了社會里既定性別差異的標準特質(男人身體較強壯,因此與勞動、運動和肉搏戰鬥的世界有關,在公共領域裏較為活躍;女人身體較虛弱,所以比較消極,她們的領域是家,她們的身體決定了身為母親和男性慾望對象的角色)。人們是男是女是參照生物證據的,但是人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是由相應的文化標準來決定的。
“賢妻良母”是對傳統中國文化對女性本質的規定之一,它突出體現了女性的依附性特徵,始終依附於家庭中的男性,扮演服務和順從的角色。這一女性氣質即使在維新時期被賦予了崇高的民族——國家大任,其依附本質也依然不變。 [3] 

女性氣質積極作用

氣質是指人相對穩定的個性特點、風格及氣度,是人的高級種經活動的表現。氣質的特特點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而顯示出來的。女性的氣質美,首先表現在豐富的內心世界,其中包括崇高的理怨、待人誠懇、心地善良。富於同情心,是中國女性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人女性不可缺少的品德;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會使女性的氣質美更添異彩,因為科學文化知識既是當代女性的立足之本,也是修身養性的關鍵因素。再説,女性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着家庭生活的氣氛和子女的成長,同時也影響着人際交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