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女同性戀

鎖定
女同性戀(Lesbian)一方面屬於性傾向的一種,指女性對同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另一方面,女同性戀(Lesbian)也代指女同性戀者(Lesbian Women)這一羣體,就是被女性吸引的女性。目前研究對於性傾向的成因尚沒有定論,但遺傳基因、大腦發育、激素分泌、後天環境和生活環境等都有相應研究支持是性傾向成因的一種。在現代漢語中,“女同性戀者”也被稱為“女同志”、“百合”、“拉拉”等。基於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女同性戀被依據性別氣質劃分為T(性別氣質偏陽剛)、P(性別氣質偏陰柔)、H(性別氣質偏中性)不同的性別角色,但隨着社羣的發展,女同性戀的性別角色也有了更多元的變化。
目前,科學家仍未對性傾向的形成原因達成一致 [1]  。我國在2001年頒佈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3,CCMD-3)已將同性戀去病化。但女同性戀者當前仍然會受到基於性傾向的,來自職場、學校、醫療保健部門、家庭和社區的多種歧視 [2] 在法律政策層面,女同性戀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方面的權益仍然得不到基本保障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開展全面性教育,有利於促進性別平等,對女同性戀的去污名化也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4] 
中文名
女同性戀
外文名
Lesbian
別    名
女同志、拉拉

目錄

  1. 1 定義
  2. 相關概念辨析
  3. 對女同性戀的稱呼
  4. 2 同性戀羣體生存現狀
  5. 中國
  6. 世界
  7. 3 歷史沿革
  8. 中國
  9. 西方國家
  10. 4 性別角色
  11. 歐美地區女同性戀性別角色的發展和分類
  12. 漢語地區女同性戀性別角色的發展和分類
  13. 有關性別角色的誤區
  14. 5 女同性戀的性傾向
  15. 生物學因素
  1. 環境因素
  2. 6 同性戀權益
  3. 中國大陸
  4. 美國
  5. 歐洲
  6. 7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7. 國際承諾
  8. 憲法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4. 獻血
  15. 不足之處
  1. 8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2.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4.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5.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6. 9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7. 學習目標
  8.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9. 10 全面性教育中女同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10. 11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
  1. 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2. 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3.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4. 12 女同性戀名人
  5. 阿娜·布爾納比奇
  6. 艾倫·德詹尼絲
  7. 盧凱彤
  8. 13 女同性戀相關節日
  9. 國際不再恐同日
  10. 14 影視作品
  11. 《藍色大門》(2002)
  12. 《面子》(2004)
  13. 《卡羅爾》(2015)

女同性戀定義

同性戀指在身體、情感或性方面受相同性別的人吸引的人 [5]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官網在2008年發佈的《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中,女同性戀(Lesbian)是指對女性同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的性傾向 [6] 
從國際組織官方的定義來看,根據聯合國在2018年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女同性戀(lesbian)是指在身體、情感和性方面受其他女性吸引,並希望與其建立親密關係的女性 [5] 

女同性戀相關概念辨析

同性性行為
同性性行為與同性戀不能一概而論。進行同性性行為的人並不一定是同性戀者,而只是具有同性戀性行為的人,或者“境遇性同性戀者(Situational Homosexuality)”。境遇性同性戀者指因為缺乏同異性發生性行為的機會,而以與同性發生性行為代替。產生境遇性同性戀的環境一般是與異性完全隔絕的小環境,如監獄、軍隊、精神病院等。只有當一個人的性心理指向同性時,才能稱他是一個同性戀者 [7-8] 
同志
“同志”與“同性戀”的含義也有不同。狹義上,同志指的是同性戀族羣,廣義上則包括L(女同性戀者)、G(男同性戀者)、B(雙性戀者)和T(跨性別者),以及與異性戀主流價值不符的其他性少數羣體 [9] 
性別認同
性別認同,指一個人內心深處對於自身社會性別的感受和體驗,可能與出生時被指派性別相一致或不一致。根據不同的性別認同,一些人可以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改變身體的外貌或功能(通過藥物、手術或其他手段) [5] 例如,一部分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和出生時的被指派性別不同,但ta們的認同不只侷限在男性或女性,還存在流動性別、性別酷兒或沒有性別的認同 [10] 生理性別上具備“間性”特徵的間性人,在社會性別的認同上也可能不僅僅侷限為男性或女性 [11] 

女同性戀對女同性戀的稱呼

在現代英語中,人們通常使用“lesbian”一詞來稱呼女同性戀者;在現代中文語境下,則常用百合、蕾絲邊等稱呼女同性戀者 [12] 
中國古代,女同性戀缺乏專指名詞,不過,也有一些描述女同性戀現象的詞彙,如“魚水夫妻”、“金蘭姐妹”、“死不離”等,但比起描述男同性戀的詞彙,含義顯得比較模糊 [13] 

女同性戀同性戀羣體生存現狀

世界範圍內,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艾滋病與健康教育領域好的政策與實踐手冊8: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Goo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HIV and Health Education-Booklet 8: Education Sector Responses to Homophobic Bullying)顯示,恐同欺凌仍十分嚴重,在某些環境下,同性戀是敏感的,甚至是非法的話題 [14] 
2018年,聯合國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顯示,不遵從主流性規範和社會性別規範的學生,包括女同性戀者在內,比他人更容易遭受校園暴力 [5] 
為了改善同性戀者的生存現狀,需要有關性少數羣體話題的全面性教育、增加有關教育項目,以保證性少數羣體的健康與福祉 [15] 
在我國,人民網於2006年發佈的調查顯示,在我國,雖然同性戀已經去病化,但是同性戀者仍處在歧視的陰影之下,同性戀者的生存環境亟待改善 [16] 
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中國性少數羣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Being LGBTI in China – A National Survey on Social Attitudes towards Sexual Orientation)(以下簡稱《社會態度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國社會,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羣體能見度依然很低,在學校、宗教社羣或工作單位中,公開自己性傾向、性別身份或獨特性別表達方式的性少數人士依然很少,僅有5% [15] 

女同性戀中國

就業
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以下簡稱《國別報告》)顯示,基於性傾向的職場歧視現象很常見,不過,同性戀者的待遇在不同政府部門、法律機構和商業組織(如工會、公司和企業)有所不同。一些部門、單位和組織不會因工作者的性傾向而對其做任何處理;但也有一些單位會對其採取如減薪、停職察看,甚至解僱等懲罰性措施 [2] 
《社會態度調查報告》顯示,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者工作穩定性較低,失業的比例也高於非性少數者。此外,在職場中,與性少數有關的多元性別教育和培訓較少 [15] 
教育
依據《社會態度調查報告》,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者平均教育程度略低於非性少數者。這可能是因為前者肄業、退學或輟學的比例高於非性少數者 [15] 
同性戀者退學、肄業等可能與學校裏的恐同欺凌(基於同性戀/雙性戀恐懼心理而對同性戀/雙性戀者施加的欺凌)有關,而恐同欺凌則常常導致學生出勤率下降、成績退步甚至過早輟學 [14] 此外,基於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認同的欺凌常常被主流媒體忽視,學校當局也關注甚少 [15] 
2016年,來自性別平權公益機構同語的一項針對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與性別少數學生的研究顯示,有40.64%的學生曾遭遇過校園欺凌,形式包括被恐同言論攻擊、被強行出櫃(“出櫃”意味着向外界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被迫改變衣着打扮或言談舉止、被冷漠對待和被老師/同學性騷擾等。因校園欺凌而導致成績下降學生的佔22.96%,試圖自殺的學生有8.71%,自殘的學生有7.85%,對他人發起肢體或語言攻擊的則有15.32% [17] 
在報告了曾受到欺凌的受訪者中,僅有18.32%觀察到有人公開支持性少數學生,而表示完全無人提供幫助的比例是19.32%,剩下的受訪者則觀察到有人私下支持性少數學生或不清楚情況 [17] 
《“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顯示,總體而言,中國的全面性教育比較薄弱。由於性在我國仍屬於敏感問題等原因,我國的性教育中仍缺少關於性少數羣體的內容 [2]  。2008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但該文件仍然缺少有關多元性別和性別平等(此處的“性別平等”不僅指“男女平等”)的有關內容。
但國內學術界對性少數羣體相關議題的關注和研究在逐漸增多。舉例而言,復旦大學在2004~2005年便開設了有關同性戀的課程。然而,因為資金的缺乏和行政壓力,組織有關課程極為困難。
我國的大學生也已經開始組織與性少數羣體主題相關的團體和活動,但常會遭遇諸多困難,如學校不予支持等。
健康
除生理女性常有的疾病之外,相較女異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接受相關婦科病檢查的比例一直低於女異性戀者,這使得女同性戀者罹患乳腺癌等疾病的比例高於女異性戀者。這是由於有關研究對同性戀者健康相關議題關注度有限,醫療工作者常缺乏對同性戀者進行相關疾病篩查的意識,同性戀者也缺乏預防檢測有關疾病的意識。
此外,女同性戀者之間不遵照健康指南的性行為可能會導致其面臨較高的生殖健康風險 [18] 
由於無法理解並接受自我(內化的同性戀恐懼心理)、同性戀愛關係的破碎、與異性結婚或是保持異性婚姻的壓力和社會歧視的壓力等,很多同性戀者都有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16] 
然而,由於歧視、污名、社會排斥和內化的同性戀恐懼心理,同性戀者在尋求心理與健康服務時也常遇到困難。雖然於2001年頒佈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第三版)》(CCMD-3)已將同性戀去病化,但很多健康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仍不瞭解或不願遵從這一變化。因此,很多諮詢師或醫生常將性少數人羣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問題化、病理化,甚至會遵循性少數人士家人的意願而對同性戀者進行扭轉治療。性少數人士在非自願的情況下被精神病院收治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15] 
因此,面對心理諮詢師時,只有少數同性戀能毫無顧忌地披露自己的性少數身份。2016年,同語進行的一項針對3452名學生的調查研究顯示,僅有4%(83名)的性少數學生就性別、性傾向等問題尋求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幫助。在諮詢過程中,有32.53%的受訪者認為諮詢是友好且有幫助的,有53.01%的受訪者表示諮詢是友好但無幫助的 [17] 
2014年,北京同志中心的一項針對性少數羣體的調查顯示,52%的受訪者曾聽説過扭轉治療,9%的受訪者曾由於家庭或社會壓力以及內化的恐同心理等原因考慮過接受扭轉治療。接受扭轉治療的18位受訪者中,沒有一位表示自己的性傾向被改變了,相反,他們幾乎都認為扭轉治療給他們帶來了痛苦和抑鬱 [2] 
家庭
中國古代儒家倫理與封建家長制等傳統文化觀念仍深刻地影響着當今的中國家庭。孝順、為盡孝而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要求、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等,仍是家庭與社會、特別是農村的家庭與社會壓抑包括同性戀羣體在內的性少數羣體的主要原因,也是性少數羣體隱瞞性傾向而與異性結婚或結成“形式婚姻”的主要原因 [16] 
女同性戀者受到壓迫的表現與男同性戀者不盡相同,其遭受的家庭暴力更令人擔憂。同語在2007~2009年進行了首個針對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遭受的家庭暴力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半數接受調查的女同性戀者遭受過來自父母、親屬或同性伴侶的暴力。然而,由於懼怕暴露性傾向等原因,這些受害者不願意向婦聯或警方等機構尋求幫助 [19] 
然而,也有一些性少數人士的父母在為提高家庭環境的包容度而努力。在我國,有很多同性戀者的父母,在經歷了掙扎之後,理解並接納了自己的孩子,並投身於公益事業,以切身體驗和科學知識幫助類似的家庭,希望社會能對性少數羣體更包容 [20] 
社區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之後,我國的男女同性戀才開始有明確面向相應社羣的有組織的社交聚會。進入21世紀,隨着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同性戀者羣體開始在網絡上創建論壇 [2] 
21世紀初期,女同相關小組出現。2010年,致力於維護同性戀者權益的民間組織的數量明顯增多 [2] 
2014年,全國各地的性別平權小組於“517國際不再恐同恐跨日”聯合男女同性戀者的父母和異性戀盟友,展開各種反歧視活動。然而,由於缺乏溝通、相互歧視和資源的分佈不均等原因,性少數社羣內也常常產生分歧和衝突 [2] 
此外,中國同志組織在國內進行民政註冊存在一定困難。由於有關業務主管單位的許可標準和有關程序缺乏詳細清楚的明文規定,許多同志組織都很難找到業務主管單位。因此,我國絕大部分同志組織仍是草根組織,只有少數發展較為成熟的組織進行了工商註冊,即以雙軌制運行:法律身份是企業,實際上則是公益組織 [21] 
出櫃
絕大多數性少數人士都認為出櫃很可能招致歧視,因此,大多數性少數人士並不願意向外界公開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16] 
總體而言,包括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羣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見度非常低。在學校、職場和宗教生活中完全公開自身性傾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的比例僅在5%左右;在家庭中略高一些,然而也不到15% [15] 
在學校和家庭中,性少數人羣出櫃的程度略高,主要原因是一些人選擇對交往相對密切的部分親友公開。相較而言,職場和宗教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程度有限,公共性也更強,性少數人士的出櫃程度也非常低。於中國性少數羣體而言,工作單位是最令人感到難以出櫃的場所

女同性戀世界

社會接受度
2020年6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國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不同。其中,加拿大、美國、巴西、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較高,中國、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和肯尼亞等國家對同性戀接受程度較低25

女同性戀歷史沿革

女同性戀中國

中國對於女同性戀有正式史書記載的最早始於《漢書·外戚傳》,漢武帝時期的陳皇后在其失寵後,與一位穿男裝並扮成男子的女性過着像夫婦一樣的生活。漢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下令處死該女性並廢了陳皇后,共處死與此事相牽連的300餘人 [22] 在漢語地區,傳統的中國社會因為“一夫多妻”婚姻制度的需要,“女女愛慾”在家庭中被容忍甚至受到鼓勵 [23] 清代廣東地區番禺、順德、南海等縣的縣誌中均有記載女性閨中與尚未出嫁的好友互結金蘭的風俗。這些女子自稱“自梳女”,因戀上同性好友而不願出嫁,甚至以死抵抗 [24] 清末民初,上海出現了“磨鏡黨” [23] “磨鏡”指的是女子陰蒂與陰蒂接觸摩擦而產生性快感的性愛方式 [25] 
1910~1920年代形成“女同性愛”分類前,中文中並沒有一種像“男色”或“男風”這樣眾所周知的稱謂去形容這種獨特的女性間關係,而多以“姐妹情誼”、“友誼”等更為寬泛的情感將其概括 [24] 西方“同性戀(homosexuality)”一詞出現之後,日本將其翻譯為“同性愛”。1910年代起,中國出版的主流刊物直接從日語中採用這個譯詞,因而“同性愛”或“同性戀愛”的詞語開始出現在中國。1930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名為《同性愛問題討論集》的集成書中,一名叫做胡秋原的學者為長久以來被漢語社會所不齒的“同性愛”正名 [26] 
20世紀90年代之前,女同性戀始終處於一種不可見的隱蔽狀態 [27]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户口管理的放鬆,越來越頻繁的人口流動讓女同性戀們得以在更大的城市聚集起來 [28] 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為女同性戀搭建了溝通的平台,女同性戀的社羣也逐漸形成。1998年,女同性戀運動家何小培在北京成立的女同性戀小組“女同志(後稱北京姐妹小組)”和同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女同志大會,這些社交組織和活動讓女同志們緊緊相連,女同性戀文化也漸漸多樣了起來 [29]  。此後,漢語中關於“女同性戀”的稱謂逐漸多樣化。常用的稱呼如“女同志(來源於香港對同性戀的稱呼)”、“蕾絲邊”(音譯英語lesbian)、“百合”(該稱呼來源於日本,最先由男同性戀雜誌《薔薇族》編輯提出,後因出版女同性戀雜誌《百合族》而廣為人知)、根據簡稱“les”改編成的“拉拉”或“拉子”(源自台灣女同性戀作家邱妙津的小説《鱷魚手記》)。當前大陸地區出現的“姬圈”與“姬佬”(姬圈是一個以“Les CP”偶像等為中心的粉絲圈,在這個圈子中的女性自稱為“姬佬”。但是“姬佬”不一定都是同性戀女性,而是指被女性偶像身上的氣質所吸引,並接受其百合CP設定的女性。 [30] 

女同性戀西方國家

一般認為,最早的關於女性同性關係的描述來自古希臘女詩人薩福(Sappho)在萊斯博斯島上所寫的抒情詩,英語中的“lesbian”一詞,來自希臘的島嶼“萊斯博斯(Lesbos)” [31] 該島嶼曾是公元前七世紀,古希臘的女詩人薩福和她的女學生們的居住地。薩福被柏拉圖稱為“第十繆斯”(繆斯又名繆斯女神,即希臘神話中的藝術與青春之神,是天神宙斯的九個女兒,這九個女兒每人分管從繪畫到音樂等諸多藝術中的一種)。她一生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詩,然而,大多數處於宗教原因被焚燒和銷燬,目前流傳下來的詩作所剩無幾。從她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儘管薩福有過婚姻生活,但是她的詩歌主角以及她本人的性傾向都為同性。然而,在古羅馬時期,人們並不用“lesbian”一詞稱呼女同性戀,而且,人們稱女子之間的同性性行為為“女子互奸(tribadism)” [32] 
由於這種女性間的同性行為來源於薩福所居住的萊斯博斯島,因而,在十九世紀中至晚期的醫學書籍中,“萊斯博斯之愛(lesbian love)”一詞來形容女同性性行為 [33] 1868年,隨着“同性戀(homosexual)”一詞的使用,同性戀的概念逐漸形成。1870年,“女同性戀者(lesbianism)”第一次被使用來稱呼女性之間的性愛關係,與“薩福主義”混用 [34] 
在早期的觀點中,“女同性戀”一詞只被用來指代對女性有性慾,且與女性發生過性關係的女性,而不被認同為一種性傾向。這種觀點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參與社會運動後才發生了改變 [31] 
20世紀60年代,同性戀運動在美國興起,“gay”一詞被用來通指男女同性戀羣體,這引起了女同性戀者的不滿 [35] 美國第一個女同性戀社會組織——1955年成立的“比利提斯的女兒(Daughter of Bilitis)”的創始人戴爾·馬丁(Del Martin)在1970年撰文《別了,我的不同盟兄弟》(Goodbye, My Alienated Brothers),宣告離開白人男性主導的同性戀運動,與女權主義者達成同盟 [36] 1972年,她和戀人菲利斯·萊昂出版作品《女同性戀/女人》(Lesbian/Woman)一書,書中萊昂和馬丁質疑了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以性行為來定義女同性戀的觀點。她們認為“女同性戀”定義應擴展到性慾和浪漫情感都只投向同性的女性,即使這種性傾向沒有公開表達出來 [31] 在這之後,“女同性戀(Lesbian)”的概念才逐漸被定義為女性的性傾向、性別身份以及性慾的合成,被廣泛使用開來 [34] 

女同性戀性別角色

在大眾的刻板印象裏,同性戀情侶之間存在着一種和異性戀相似,一方主動,一方被動的性別角色劃分 [8] 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會導致大眾對同性戀羣體的歧視,從而對同性戀羣體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37] 實際上,同性戀者之間的性別角色並非固定不變,也有人傾向於不作區分。與異性戀相比,同性戀者之間的性別角色更有彈性,兩個人更能平等相待 [38] 

女同性戀歐美地區女同性戀性別角色的發展和分類

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之前,“女同性戀(Lesbian)”的身份概念還未被廣泛使用,“女同性戀”式的行為卻早有先例。18世紀至19世紀早期,歐洲女性之間的同性親密關係被稱作“浪漫式友情(Romantic Friendship)”。女性“好友”在家人的同意下居住在一起,形成一種類似異性婚姻的相處模式,但由於時代環境所限,大眾對女性情慾普遍存在偏見和漠視,很難判定這種“浪漫式友情”中是否存在性愛 [31]  。19世紀時,一些女性開始以男性的形象在公共場合出現,這種被稱作“裝作男人的女人(Passing Women)”的女性開始追求和男性一樣的經濟、政治地位,包括和同性的情慾關係。她們的出現不僅成為之後“異性化女同性戀”的原始形象,也是跨性別男性的歷史記載。一些19世紀的性學家,還將此記錄為“性別倒置(Sexual Inversion)” [39]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女同性戀”被認為是想要成為男性的女人,因此只有裝扮成傳統男性形象的女性才會被認為是女同性戀。當時的女同性戀伴侶也大多以一個較“男性化”(butch)和一個較“女性化”(femme)的形象組成 [40] 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者對於這一現象表示了反對,她們認為這樣的外在特徵是在對異性戀的角色扮演,女同性戀並非是“女性身體中的男性”。女同性戀伴侶之間,除口交之外的利用手指或工具的插入式性行為,在那一時期遭到女性主義者的反對:她們認為這樣的行為也是對異性戀性行為的模仿 [40] 
到了80年代,隨着女性性解放運動的發展,一些女同性戀開始批評:“對男性化女同性戀(butch)的偏見讓性別表達變得單一化。”在這一時期,女性開始自主選擇穿衣和自由性愛,butch-femme的形象又一次出現在女同性戀的生活中 [41] 

女同性戀漢語地區女同性戀性別角色的發展和分類

漢語地區女同性戀對於性別角色的劃分方法起源於中國台灣,按照性別氣質的不同,從外型上劃分為T、P和H [42] 
按性別氣質劃分
外型“陽剛”:T
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對於外觀偏“陽剛”的女同性戀的稱呼,來源於英文單詞tomboy,但與這個單詞的原意不同,類似英文分類中的butch。中國香港又稱“TB”。
除此之外關於T的分類還有:
鐵T(Stone Butch):在性行為中不喜歡自己的肢體被接觸的T,但可以在與伴侶的性愛中達到高潮 [43]  。由於社會對於女性在性愛上的禁忌,這種無接觸式的性行為,也是一種在20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盛行的女女性愛方式。
奶T(Baby Butch):外貌上年輕、天真的T [43] 
在現代的女同性戀文化中,關於T的認知變得更加多元,T不再是“想當男人的女人”,而是以“陽剛”來反抗由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單一形象,對於“陽剛”與“陰柔”的定義也更加彈性,因而有了“娘T”這類更加多元的角色 [44] 
外型“陰柔”:P
和西方國家的分類femme相同,中國台灣將更“女性化”的女同性戀稱為“婆”,在大陸稱“P”。香港將只喜歡TB的女性稱作TBG(Tomboy’s Girlfriend),而外觀“女性化”且只喜歡外觀“女性化”的女同性戀則被稱作Pure [45]  。在早期對P的偏見中,P被認為是柔弱、被動的“異性戀”女性,因為P容易被T的“男性氣質”吸引而和同性發生戀愛關係。隨着現代社會對女性和女同性戀定義的不斷擴大,P也更加積極、強勢地認同了自己的身份,從而更多地去欣賞T與男性的不同之處。和T的性別文化一樣,P的分類也慢慢多元了起來,有了“爺P”、“女強P”等説法 [44] 
外型“中性”:H
H是一個在大陸女同性戀圈子中特有的詞彙,表示Half,是T和P中間的一種分類,可以在T與P之間轉變。
在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類似的概念則是“不分”和“No Label”。在過去的女同性戀TP模式下,受到“去性別化”和“去刻板印象”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年輕的女同性戀習慣用“H”或“不分”來定義自己的角色,擺脱二元的性別模式 [44] 

女同性戀有關性別角色的誤區

T/P等同於異性戀中的男/女。
錯誤。T/P是女同性戀的社羣中習慣使用的概念,並非是對異性戀的模仿,因而與男/女完全不同。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在《同性戀亞文化》一書中指出,同性戀性行為角色和性別角色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8]  ,也就是説,外觀上的“陽剛”或“陰柔”與性行為中的“主動”或“被動”並無聯繫。隨着社會性別的概念被社會所接受,酷兒理論的提出,使人們對於性別和性別氣質的劃分也不再僅僅侷限於男女兩性的二元模式 [46]  ,因此,我們看待女同性戀性別角色時,可以依據這一理論,打破一切桎梏去看待各種各樣的角色。
外形“陽剛”的女同性戀一定是T。
錯誤。即使在最初的觀念中,T是一個與外貌相關的概念,但隨着穿着打扮上的性別表達逐漸變得多元,任何女性,包括女同性戀都可以選擇相對中性的穿衣風格。對於現今的女同性戀社羣來説,在不同人的觀念裏,T、P或者H都有不同的定義。有看似“男性化”的女同性戀會將自己定義為T,但也有女同性戀會選擇“不分” [41]  。因此,無論外形或舉止特徵如何,女同性戀的性別角色只能由她自己去定義。
T是跨性別,P是雙性戀。
錯誤。雖然在20世紀九十年代的女同性戀文化中,T與P包含的對象除了女同性戀外,還有想要變成男人的“女人”(跨性別男性)和也喜歡男人的女人(雙性戀女性),但現今,隨着同性平權的發展和性別知識的不斷普及,跨性別男性和雙性戀已經脱離女同性戀文化,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44]  。無論外形特徵如何,我們都需要尊重對方自身的認同,任何人都無法“幫助”別人進行判斷。

女同性戀女同性戀的性傾向

目前,科學家認為性傾向的形成是基因、荷爾蒙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並非只受一種因素影響 [47] 

女同性戀生物學因素

基因
最初,科學家會通過雙生子研究來探索基因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大量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遺傳基因完全一樣)的性傾向相同的概率要大於異卵雙生子(僅一半的遺傳基因一樣),這初步證明了基因對性傾向的影響 [48-50] 部分研究顯示,遺傳效應對男性性傾向的影響更大。生物特徵模型顯示,對於男性而言,遺傳可以解釋34~39%的性傾向成因;對女性則僅可以解釋18%~19% [51] 
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從染色體,甚至基因的層面探討遺傳的影響。關於性傾向的染色體連鎖研究表明,在整個基因組中存在多種促成性傾向的遺傳因素。最早被發現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Xq28位置,它與男性的性傾向有關,被媒體宣傳為“同志基因” [52]  。之後,在8號 [53] 11號 [54] 13號、14號 [53] 15號 [54]  染色體上均發現了與男同性戀相關的基因,在4號染色體上發現了與女同性戀相關的基因 [54]  ,並在1號 [55] 7號 [54] 9號 [55] 12號 [54]  染色體上發現了對男女兩性性傾向均有影響的基因。
但是基因影響性傾向的證據並不可以等同於基因決定論,基因只是影響性傾向的眾多因素之一,並無法最終決定一個人的性傾向。
激素
激素理論認為,如同影響胎兒的性別分化一樣,激素也會影響胎兒成年後的性傾向。
一些研究認為,胎兒時的性激素水平會影響幼兒時期的孩子進行不同性別角色的活動,而幼兒時期的這種活動會影響成年後的性傾向。不過這一理論存在很多爭議 [56] 但是,仍然有一些研究發現女同性戀者在性別角色上會比女異性戀者更男性化。她們會表現出更多的男性化特徵,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也更高 [57] 比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一種會導致胎兒發育過程中雄激素水平較高的遺傳病)的女性患者會有更多男性化的性別角色認同,成年後也更有可能有同性戀性傾向 [58] 

女同性戀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對性傾向的影響的假設和證據很薄弱,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教養方式或者童年早期的經歷會影響性傾向 [59]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表明,成年後的性傾向與童年時期的“性別不一致”有關 [60] 研究者發現,童年時期的性別不一致行為是成年期同性性傾向的最大預測因素,尤其對於男性而言 [61]  。但是相關的研究也大都極具爭議性。
其餘有關父母的性別角色 [62] 孩子與父親/母親的關係 [56] 童年期的虐待或不幸經歷 [63]  等因素,均沒有研究證明它們與性傾向有任何關係。

女同性戀同性戀權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國際公約》和《禁止酷刑公約》的頒佈,對於人權的保護已逐漸成為國際法的重要內容之一。
1997年西班牙的巴倫西亞《第十三屆性學大會》上首次公告了《世界性權宣言》,其修訂文本於1999年在香港由世界性健康協會理事會批准,2008年,在《世界性健康協會宣言:千年性健康》得到確認。2014年3月,《世界性權宣言》的修訂本得到世界性健康協會顧問委員會批准 [64-65] 

女同性戀中國大陸

社會排斥
當前,我國同性戀羣體的權益仍有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中國性別社會工作研究者來帥在《社會排斥圖景下的同性戀羣體研究》(2018年)一文中從社會排斥理論的角度對當前同性戀羣體面臨的困境進行了分析,主要有制度排斥、話語空間排斥、社區排斥和家庭排斥四點 [3] 
制度排斥
首先是婚姻制度排斥。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第一千零四十一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其中強調了結婚雙方必須為一男一女,所以同性戀羣體被排除在外。當前的婚姻法和民法典剝奪了同性戀羣體的婚姻合法性,使得同性戀羣體處於不平等和弱勢的地位 [3] 
第二點為“同志”組織註冊排斥。在我國,同性戀社會組織的註冊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民政部門認為“無法律説同性戀是合法的,故暫不辦理” [3] 
第三點為獻血政策的排斥。當前,我國衞生部頒佈的《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1998)中也表現出了對同性戀的排斥。其條文第六條第十八項規定“同性戀者及有多個性伴侶者禁止參與獻血”。這是對同性戀羣體的社會歧視,容易誤導大眾認為同性戀是病態的,不屬於健康人羣,加深了對同性戀羣體的污名化程度 [3] 
話語空間排斥
我國的大眾媒體長期以來對同性戀羣體持有的刻板印象,使得同性戀羣體長期被污名化。其中包括“男同性戀者就等於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説法,以及將同性戀塑造成反倫理、不道德和縱慾的形象 [3] 
社區排斥
在學校、工作單位以及居住地區對於同性戀羣體的接受程度均處於較低的水平,這導致大多數同性戀者選擇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隱瞞自己的性傾向 [3] 
家庭排斥
由於我國“家族本位”的傳統觀念,父母成為了同性戀羣體一個較為沉重的負擔,同性戀者既希望父母能夠了解自己是同性戀,又害怕講出真相後,自己的性傾向會成為彼此難以癒合的瘡疤,甚至會使自己背上不孝的罵名 [3] 
法律與政策建議
中國民商法研究者郗長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2011)中指出,當前,我國關於同性戀的相關法律還存在很多空白,郗長舉還從社會權益、人身權益、婚姻家庭權益與法律責任四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法律與政策建議 [66] 
社會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人格不受歧視權、個人隱私權,國家要保障同性戀者在入學、升學、畢業分配、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的正當權利;要保障同性戀者從事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權利;在晉職、晉級、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等方面以及國家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衞生事業等方面,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66] 
人身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人身權利,同性戀者的人身自由不應受侵犯 [66] 
婚姻家庭權益
同性戀者需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組成類似異性婚姻家庭關係的家庭伴侶權,可以結成類似與異性間婚姻關係的家庭伴侶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2011)還在結婚年齡、子女收養和撫養、財產繼承和離婚等方面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66] 
法律責任
當同性戀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被侵害人應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6] 

女同性戀美國

2015年6月26 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奧伯格費爾訴霍奇斯案”的判決中,以5:4的大法官投票結果宣佈美國的同性婚姻合法,這使得美國成為全球第21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保障了美國同性戀羣體的合法權益 [67] 

女同性戀歐洲

截至2020年,已有31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國家法律,其中有19個國家或地區屬於歐洲,包括北愛爾蘭(2019)、奧地利(2019)、馬耳他(2017)、德國(2017)、格陵蘭島(2015)、愛爾蘭(2015)、芬蘭(2015)、盧森堡(2014)、蘇格蘭(2014)、英格蘭威爾士(2013)、法國(2013)、丹麥(2012)、葡萄牙(2010)、冰島(2010)、瑞典(2009)、挪威(2008)、西班牙(2005)、比利時(2003)、荷蘭(2000) [68] 

女同性戀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我國的法律與政策中,並未直接提及“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等文字,但有多個條款提到不同性別應享有同等權利、禁止基於性別的歧視。學術界基於法理推論,禁止性別歧視適用於性少數羣體,因為“性別”理論上應當涵蓋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的少數羣體 [5]  。我國在勞動就業、教育等多個領域推動與保障性別平等,並做出相應的國際承諾。不過,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

女同性戀國際承諾

在2018年6月18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8屆會議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國際組的負責人蔣端公使表示:“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允現象 [69]  。”
我國代表團在日後再次重申了這一發言內容。在2020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上,在與防止基於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我國代表團發言道:“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歧視和暴力,包括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歧視、暴力和不容忍現象 [70]  。”

女同性戀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 [71]  。”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71]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週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71] 

女同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衞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72]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72]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72] 

女同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73]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73]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73] 

女同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74]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74] 

女同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75] 

女同性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户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76]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76] 

女同性戀獻血

在舊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01)中,有條款4.5.3規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的高危人羣,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戀者、多個性伴侶者”,不能獻血 [77]  ;而在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11)中,修改了這一規定,將“同性戀者”變更為“男男性行為” [78]  ,即不以身份認同來禁止性少數羣體的獻血行為,而是以高危行為作為能否獻血的標準。具體條款如下:
5.2.2 安全獻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會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具有高危行為的獻血者不應獻血,如靜脈藥癮史、男男性行為或具有經血傳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風險的 [78] 

女同性戀不足之處

在性少數平等方面,我國的法律和政策也仍然存在進步的空間。例如,目前法律政策仍未納入性少數羣體的婚姻權。儘管在《民法典》未出台前,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呼籲將同性婚姻納入民法典,但未能成功。此外,在面向公眾的信息傳播方面,性少數羣體正變得越來越不可見。作為我國網絡視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行業組織(一級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2017年6月30日通過了《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其中要求協會會員如果發現網絡視聽節目中含有“表現和展示非正常的性關係、性行為,如亂倫、同性戀、性變態、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內容的,“應予以剪截、刪除後播出;問題嚴重的,整個節目不得播出” [79]  。而該服務協會會員包括了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網、愛奇藝等重量級信息平台,意味着性少數羣體在網絡視聽平台的可見度下降。

女同性戀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關於女同性戀的相關教育,教育部門沒有直接針對大中小學生的規定。女同性戀作為性別平等領域的一個相關概念,與性別平等教育中關於性別意識、青春期發展和性心理健康等內容有關。

女同性戀《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四(初中階段)
心理健康
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
• 異性交往的原則 [80]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80] 

女同性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初中年級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正確處理厭學心理,抑制衝動行為 [81] 

女同性戀《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四:7~9年級
三:身體健康
學習目標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識。
達到該目標時,學生將能夠:遵循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規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識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青春期常見生理問題的預防和處理方法;瞭解異性交往的原則,學會識別容易發生性侵害的危險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性侵害;預防網絡成癮等 [82] 

女同性戀《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七、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艾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83] 

女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女同性戀學習目標

女同性戀是與性別平等相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兒童青少年對於性傾向以及與此有關的性和性別多元的瞭解,將有利於他們理解與識別和社會性別有關的歧視、偏見,培養寬容和尊重的價值觀,學會接納自我和他人,進一步創造更友好的社會。瞭解同性戀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和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同性戀者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在聯合國《國際全面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第2個主題“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和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當中,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5] 

女同性戀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1:社會性別及其規範的社會建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之間的差異十分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生理性別,並描述這兩個概念的不同(知識) [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與文化規範以及宗教信仰都是影響社會性別角色的因素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角色(知識);
► 反思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對社會性別角色的看法(技能)。
要點:每個人看待自己的社會性別或向別人描述自己的社會性別的方式都是獨特的,應該受到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一個人的社會性別身份可能與其生理性別不相符(知識);
► 欣賞自己的社會性別身份,並尊重他人的社會性別身份(技能) [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規範影響人們的生活
學習者將能夠:
► 確定社會性別規範如何塑造身份、願望、實踐和行為(知識);
► 認識到關於社會性別規範的信念是由社會構建的(態度);
► 認同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可以改變(態度) [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敢於挑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很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關於對男性、女性、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有偏見的事例(知識);
►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偏見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態度)。
要點:恐同和恐跨會對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造成傷害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恐同和恐跨(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應該能夠愛他們所愛的人,而不必受到暴力、強迫或歧視(態度);
► 展示對受到恐同和恐跨傷害的人表示支持的方法(技能) [5] 
主題2:社會性別平等、刻板印象與偏見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不論其屬於何種社會性別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人們會如何因為自己的社會性別而受到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知識);
► 認識到對不同社會性別的人表示不公平、不平等的對待是錯誤的,並且違揹人權(態度) [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導致偏見和不平等
學習者將能夠:
► 認識到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社會性別期待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很大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敢於質疑社會性別角色的公平與否,並展示如何挑戰不公正和有害的行徑(技能) [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規範如何影響社會對於男性、女性以及具有不同性傾向和社會性別身份者進行描述的方式(知識);
► 認同平等對待所有人的重要性(態度) [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社會性別不平等、社會規範和權力差異會影響性行為,並可能增加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
學習者將能夠:
► 説出社會性別不平等和權力差異如何影響性行為,以及性脅迫、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的風險(知識);
► 當自己或他人遭受性脅迫、性虐待,或社會性別暴力時,主動尋求支持或幫助他人尋求支持(技能) [5]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瞭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瞭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5]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説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奷、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説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絡(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要點: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5]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瞭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5]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絡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5] 

女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女同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開展性教育會不會改變孩子的性傾向?
答:不會。在正規學校教育伊始,教育從業者就仔細而有計劃地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科學、準確、非評判性和適合年齡與發展階段的完整信息,會使學生獲益良多。相反,如果沒有科學準確的性教育,對性傾向的話題沉默或迴避,可能會加深學習者對於性傾向話題的誤解和污名,那些不遵從主流性規範和社會性別規範的學生,比如同性戀和跨性別者,則更容易遭受到校園性別暴力 [5] 
常見疑問2:同性戀者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嗎?
答:同性戀與艾滋病沒有必然聯繫。艾滋病病毒主要有三種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和性傳播,因此,輸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與他人共用注射器、與被感染者發生無保護性交(異性、同性都可能)、在懷孕分娩和哺乳期間接觸到母體的艾滋病病毒都有可能感染到艾滋病病毒 [5] 
常見疑問3:如何開展性少數羣體相關內容的教學?
答:全面性教育建議採用以學習者為中心及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綱要中所建議的學習目標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知識點來設計課程的內容,並引入情景設計活動,促進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應問題時的批判思維。同時,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注意強調“社會性別”的概念,讓學生明白社會性別是如何影響社會建構的。相關的教學內容可以成為獨立的課程設置,也可以融入在其他課程中,可以採取角色扮演、匿名提問箱、講演和信息分享課、小組討論等教學活動 [5] 
常見疑問4:如何營造性少數羣體感覺安全的教學氛圍?
答: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提高自身對於性少數問題的專業知識以及性別敏感度,做到自信、大方、坦誠、平易近人且處變不驚地使用日常語言談論性;其次,教師需要時刻遵守保密原則並保護學生的隱私,尊重年輕人的自主性,給出平等、客觀、不帶價值評判的建議。對於性少數羣體相關內容的教學,鼓勵採取小班授課或者小組討論的模式進行授課 [5] 

女同性戀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的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女同性戀是與性和性別平等有關的概念。接納每個人在性傾向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以及不因此而遭受污名、歧視和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女同性戀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內容 [84]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要珍視不同的感覺 [85] 
引自《奇妙的感覺》 引自《奇妙的感覺》 [85]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86] 
引自《多彩的幸福》 引自《多彩的幸福》 [86]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 [87] 
引自《歡樂的六一》 引自《歡樂的六一》 [87]
引自《歡樂的六一》 引自《歡樂的六一》 [87]

女同性戀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侷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性傾向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瞭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女同性戀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瞭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女同性戀在內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88] 

女同性戀女同性戀名人

女同性戀阿娜·布爾納比奇

阿娜·布爾納比奇(Ana Brnabić)是一名已公開出櫃的女同性戀,同時她也是以“恐同”著稱的塞爾維亞的總理。她在成為總理前與伴侶米莉卡在貝爾格萊德的一家酒吧認識,上任後也時常與伴侶一同現身。即使一些性少數人士認為她為同性戀社羣的貢獻十分有限,但她的出現至少給了被歧視的塞爾維亞性少數羣體一些積極的信號 [89] 

女同性戀艾倫·德詹尼絲

艾倫·德詹尼絲(Ellen DeGeneres)是美國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她在1997年承受着危及職業生涯的壓力,公開承認了同性戀身份。2016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親授其美國平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以表彰她對同志平權運動的貢獻。

女同性戀盧凱彤

2017年,香港獨立樂手盧凱彤(Ellen Lo)在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高調出櫃,稱已在加拿大與台灣攝影師女友餘靜萍結婚,成為首位宣佈結婚的女同志華語歌手。在公開出櫃後,盧凱彤曾被言語侮辱,對此,她表示:“我覺得他們是不瞭解,沒受過教育,他們不知道同性戀、性傾向是天生的……其實我們沒有兩樣,我沒有比你不像人,我除了是同志以外,我還是個音樂人,我還是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還有很多樣貌,不會因為是同志就比你低一等。”

女同性戀女同性戀相關節日

女同性戀國際不再恐同日

每年的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The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該節日於2004年開始設立,旨在引起政策制定者、輿論領袖者、社會運動家、公眾和媒體對同性戀恐懼現象、跨性別恐懼現象的關注。選擇5月17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1990年世界衞生組織將同性戀不再列為精神疾病的決定 [90] 
“國際不再恐同日”已得到若干國家與國際組織(如歐盟議會、聯合國等)的承認。大多數聯合國機構也會以具體的活動來紀念該節日 [90] 
性少數組織、政府、地區城市、企業和名人會在5月17日採取了以下行動:
·提醒媒體注意針對性少數羣體的恐懼問題;
·組織活動;
·要求決策者給予關注並開展遊説活動;
·與志同道合的組織建立網絡並在國內外發展新的夥伴關係;
·動員現有支持者並向新的受眾發表講話 [90] 

女同性戀影視作品

女同性戀《藍色大門》(2002)

影片信息
導演: 易智言
編劇: 易智言
主演: 陳柏霖 / 桂綸鎂 / 梁又琳 / 仇政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台灣 / 法國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2-09-27(中國台灣)
片長: 83分鐘
又名: 藍色夏戀 / Blue Gate Crossing [91] 
藍色大門 藍色大門 [91]
劇情簡介
高中生孟克柔(桂綸鎂飾)與林月珍(梁淑慧飾)是無話不談的好友,月珍告訴克柔,説自己喜歡上了一個叫張士豪(陳柏霖飾)的男生,便常常要求克柔幫她接近張士豪,幫忙認識他、幫忙傳遞情書。沒想到張士豪以為喜歡自己的是孟克柔,所以也常常藉故接近她,跟她在一起。傳遞情書的事,被張貼出來,原來林月珍是以孟克柔的名義給張士豪寫信,孟克柔非常生氣而從而跟林月珍的關係疏遠了。另一邊廂孟克柔極不願意承認她與張士豪之間是戀人的關係,可是張士豪已深深喜歡上她。孟克柔想跟男生接吻,因為她想清楚一件事,原來她心裏,喜歡的是另外一個人 [91] 
教育意義
與“林月珍”和“張士豪”這兩個符合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刻板印象名字相悖,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孟克柔,卻有一個意為“以剛克柔”,帶有陽剛特質的姓名。因此也暗示了影片中青春期女孩孟克柔徘徊在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傾向之間的矛盾與掙扎。影片藉由少女孟克柔對自己女同性戀性傾向的探索,創造出挑戰成人主流社會“異性戀”文化價值的可能 [92] 

女同性戀《面子》(2004)

影片信息
導演: 伍思薇
編劇: 伍思薇
主演: 楊雅慧 / 陳沖 / 陳凌 / 王進 / 楊明燊 / 奧托·艾森度 / 傑西卡·赫特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 上海話
上映日期: 2004-09-12(多倫多電影節)
片長: 91 分鐘 / 96 分鐘(美國)
又名: 愛·面子/Saving Face [93] 
面子 面子 [93]
劇情簡介
年輕醫生威爾(楊雅慧飾)是個美國華裔。她事業如意,工作幹煉,但就是不愛打扮,不喜歡結交男朋友,這令到母親(陳沖飾)非常操心。母親刻意拉女兒到一些華人圈子的聚會,幫女兒物色對象,卻總是一無所獲。不料母親的生活也開始混亂——她懷上了孩子。除了母親的事情讓威爾煩惱,她還有一個秘密需要苦心遮掩——自己女同的身份恐怕會讓思想傳統的母親接受不了,於是,威爾和女朋友開始轉戰地下,二人愛得偷偷摸摸 [93] 
社會影響
《面子》是美籍華裔導演伍思薇,根據個人經歷所創作的電影。該片探討了“面子”文化對於華裔同性戀的影響,例如片中威爾迫切地與男性約會,以保護家人的“面子”,而薇薇安則礙於“面子”拒絕在職場出櫃。導演作為美國亞裔女同性戀對自身身份的書寫,保護了該羣體表達的權利,脱離了過去由男性或白人制作“亞裔女同性戀電影”的視角 [94] 

女同性戀《卡羅爾》(2015)

影片信息
《卡羅爾》
導演: 託德·海因斯
編劇: 菲麗絲·奈吉 /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 魯妮·瑪拉 / 凱爾·錢德勒 / 傑克·萊西/ 莎拉·保羅森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5-05-17(戛納電影節) / 2015-11-27(英國) / 2016-01-15(美國)
片長: 118分鐘
又名: 因為愛你(台) / 卡露的情人(港) / 卡蘿爾 / 鹽的代價 / The Price of Salt [95] 
卡羅爾 卡羅爾 [95]
劇情簡介
50年代的美國,年輕女子特芮絲(魯妮·瑪拉 飾)在紐約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員,但心中嚮往的卻是攝影師工作。某日,一位美麗優雅的金髮貴婦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 飾)來到百貨公司購買聖誕節禮物,結果和特芮絲一見投緣 [95]  ……
社會影響
導演選擇將故事背景着眼於20世紀50年代中“隱形的”女同性戀亞文化,用細緻的美術設計和鏡頭語言,突出了特定時代下,女同性戀關係痛苦的不可見性。與原小説《鹽的代價》不同的是,電影從特芮絲的角度講述卡羅爾的故事,簡化了原著中對於特芮絲和卡羅爾在遇見彼此之前的生活經歷。不似許多同性戀影視有大量性與暴力的鏡頭呈現,《卡羅爾》將電影的敍述純粹地專注於二者的愛情關係,凸顯了“愛”在女同性戀情感中的重要性 [96] 
參考資料
  • 1.    Frankowski B L.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04, 113(6): 1827-1832.
  • 2.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美國國際開發署. “亞洲同志”項目中國國別報告. [M].2014
  • 3.    來帥. 社會排斥圖景下的同性戀羣體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8,27(11):153-157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OL]. (2020-10-18) [2020-1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 5.    UNESCO, UNAIDS, UNFPA, UNICEF, UN Women and WHO.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文版[M]. UNESCO, 2018.
  • 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M]. Washington, DC: Author,2008
  • 7.    張傑. 何謂同性戀. [J] 中國性科學. 2009-10-18.
  • 8.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 9.    2011認識同志手冊編輯小組. 認識同志. [M]. 台灣同志熱線協會. 2011-6.
  • 10.    ADAMS M. Teaching for Diversity and Social Justice[M].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 11.    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Free & Equal Campaign Fact Sheet: Intersex [M]. 2015.
  • 12.    晗莫莫. 同性之戀[M]. Hyweb Technology Co. Ltd,2006.
  • 13.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艾滋病與健康教育領域好的政策與實踐手冊8:教育部門應對恐同欺凌. [M].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2.
  • 15.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中國性少數羣體生存狀況——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及性別表達的社會態度調查報告. [M].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16.
  • 16.    人民網. 中國3000萬受歧視同性戀者生存狀況調查. [EB/OL]. 人民網. (2006~07~19)[2020~07~31].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908070750/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4607223.html
  • 17.    同語.性與性別少數學生校園環境報告. [EB/OL]. 同語. (2016~06)[2020~08~01]. 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file/2019/0411/20190411043054630.pdf
  • 18.    楊金英. 女同性戀人羣性行為特徵及性傳播疾病知識知曉情況調查. [J]. 中國公共衞生. 2016~07~07.
  • 19.    李燕霞, 羅寧. 從女同和女雙家暴現狀調查看性別和性向歧視[C]// 全國男男性行為人羣艾滋病防治工作經驗交流暨朋友項目十週年慶典與貝利-馬丁獎頒獎大會. 0.
  • 20.    久島,海倫,晨星. 中國父母:當我得知孩子是同性戀後[EB/OL]. 美國之音. (2016~07~24)[2020~04~09].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ese~lgbts~parents~opens~up~20160722/3431124.html
  • 21.    同語. 中國同志組織民政註冊研究. [EB/OL]. 同語. (2015-05)[2020-08-01]. http://www.tongyulala.org/uploadfile/2020/0219/20200219095635392.pdf
  • 22.    曾春娥. 中國女同性戀歷史[J].中國性科學,2005,14(4):35-37
  • 23.    桑梓蘭著, 王晴鋒譯.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戀愛慾[M].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52[2020-4-10].
  • 24.    柯倩婷.自梳女話語的流變——兼與邵一飛的“自梳是陋俗”論商榷[J].文化遺產,2013(02):142-150+159-160.
  • 25.    趙書森,於海榮,杜桂英. 女女性行為人羣的性行為衞生防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J]. 中國艾滋病性病, 2015,21(141), 06 89+91.
  • 26.    許維賢[馬]. 從豔史到性史--“癖”的語義流變兼論王韜的豔史[J]-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5(3)
  • 27.    ENGEBRETSEN E. L.. Queer Women in Urban China[M]//New York: Routledge, 2014: 125[2020-08-10]
  • 28.    金曄路著,廖愛晚譯. 上海拉拉[M].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20-22[2020-5-26].
  • 29.    HE Xiaopei. Chinese Queer Women Organizing[C]//University of Oxford. Chinese Women Organizing. Oxford,2001: 41-60[2020-05-26]
  • 30.    魏夢雪. 房間裏的大象———女性偶像明星的女性粉絲研究[J].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20,4(152):90-97
  • 31.    LAMOS Collen. Lesbian[C]// Zimmerman, Bonnie. Lesbian Histories And Cultures: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er, 2000: 439[2020-04-07]. https://archive.org/details/encyclopediaofle00bzim/page/454/mode/2up
  • 32.    FOSTER Jeannette H. Sex Variant Women in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and quantitative survey[M]. New York: Vantage Press, 1956: 17-21[2020-04-07]. https://archive.org/details/sexvariantwomeni00fost/mode/2up/search/sexual+variant+women+in+literature?q=sexual+variant+women+in+literature
  • 33.    GOLLMANN Wilhelm. The Homeopathic Guide, In All Diseases of the Urinary and Sexual Organs, Including the Derangements Caused by Onanism and Sexual Excesses[M] Charles Julius Hempel, J. Emerson Kent. Philadelphia: Rademacher & Sheek, 1855: 201[2020-04-07].
  • 34.    MOTTIER Véronique. Sexual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37-38[2020-04-10].
  • 35.    MARTIN Del, LYON Phyllis. Lesbian/Women[M]. California: Gilde Publications,1972: 5[2020-04-10].
  • 36.    CLENDINEN Dudley, NAGOURNEY Adam. Out For Good: The Struggle to Build a Gay Rights Movement in America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13: 95-96[2020-04-10].
  • 3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M]. Washington DC. http://www.apa.org/topics/sorientation.pdf
  • 38.    洪林瓊照、金家玉等.2010認識同志手冊[M].台灣: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10:23-28
  • 39.    CRANDALL Emma, Lesbian, Contemporary[C]// MALTI-DOUGLAS Fedwa, Encyclopedia of Sex and Gender. Detroit, Mich: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7: 870-873[2020-04-10]
  • 40.    MARTIN Del, LYON Phyllis. Lesbian/Women[M]. California: Gilde Publications,1972: 19[2020-04-10].
  • 41.    Faderman L. The return of butch and femme: A phenomenon in lesbian sexuality of the 1980s and 1990s[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1992, 2(4): 578-596.[2020-04-10]
  • 42.    金曄路著,廖愛晚譯. 上海拉拉[M]. 香港: 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2-3
  • 43.    NESTLE Joan. Lesbian[ C ]// Zimmerman, Bonnie. Lesbian Histories And Cultures: An Encyclopedia.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er, 2000: 140[2020-04-07]. https://archive.org/details/encyclopediaofle00bzim/page/454/mode/2up
  • 44.    胡鬱盈. 認同不停轉換,類別不能不分:社羣網站、跨國文化政治、與“T婆/不分”女同志認同型塑[J]. 台灣人類學刊, 2018(16): 1-50[2020-04-10]
  • 45.    TANG T. S. Essential labels? Gender identity politics on Hong Kong lesbian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Butterfly[C]//HJORTH L., KHOO O. Routledge Handbook of New Media in Asia.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269[2020-04-10]
  • 46.    慄曉紅. 女同性戀性別認同和身份認同研究[J]. 中國性科學,2007(05):6-9
  • 47.    Frankowski B L.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04, 113(6): 1827-1832.
  • 48.    Bailey J M, Pillard R C. A genetic study of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1, 48(12): 1089-1096.
  • 49.    Whitam F L, Diamond M, Martin J, et al. Homosexual orientation in twins: A report on 61 pairs and three triplet set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93, 22(3): 187-206.
  • 50.    Bailey J M, Dunne M P, Martin N G,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8(3): 524-536.
  • 51.    Langstrom N, Rahman Q, Carlstrom E,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0, 39(1): 75-80.
  • 52.    Hamer D H, Hu S, Magnuson V L, et al. A linkage between DNA markers on the X chromosome and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Science, 1993, 261(5119): 321-327.
  • 53.    Sanders A R, Martin E R, Beecham G W, et al. Genome~wide sca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linkage for male sexual orientation[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5, 45(7): 1379-1388.
  • 54.    Ganna A, Verweij K J, Nivard M G, et al. Large-scale GWAS reveals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r[J]. Science, 2019, 365(6456).
  • 55.    Ellis L, Ficek C, Burke D M, et al. Eye color, hair color, blood type, and the rhesus factor: exploring possible genetic links to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8, 37(1): 145-149.
  • 56.    Bem D J. Exotic Becomes Erotic: Interpreting the 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Sexual Orientation[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0, 29(6): 531-548
  • 57.    Peplau L A, Jd M H.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Women[J].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Mental Health, 2008: 145-165.
  • 58.    Hines M, Brook C, Conway GS. Androgen and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core gender identity, sexual orientation and recalled childhood gender role behavior in women and men with 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 [J].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4, 41(1):75-81.
  • 59.    Bailey J M, Vasey P L, Diamond L M, et al.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2): 45-101.
  • 60.    Bem D J. Is There a Causal Link Between Childhood Gender Nonconformity and Adult Homosexuality[J]. Journal of Gay & Lesbian Mental Health, 2008: 61-79.
  • 61.    Bailey J M, Zucker K J. Childhood sex~typed behavio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view.[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5, 31(1): 43-55.
  • 62.    Kendler KS, Thornton LM, Gilman SE, Kessler RC.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0, 157(11):1843-6.
  • 63.    Wilson HW, Widom CS. Does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or neglect in childhood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ame~sex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cohabitation? A prospective 30-year follow-up.[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0, 39 (1): 63–74.
  • 64.    世界性健康協會.性權宣言. 世界性健康協會.[EB/OL]. (2014-10-28)[2020-01-17]. https://worldsexualhealth.net/wp-content/uploads/2019/10/DSR-Chinese.pdf
  • 65.    World Association for Sexual Health. Declaration of sexual rights. World Association for Sexual Health.[EB/OL]. [2020-01-17].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29102102/http://www.worldsexology.org/wp-content/uploads/2013/08/declaration_of_sexual_rights_sep03_2014.pdf
  • 66.    郗長舉. 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法草案建議稿[J].中國性科學,2011,20(10):60-63
  • 67.    李丹,鄭豔輝. 美國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後的難題[J].世界文化,2019(7):54-57
  • 68.    Pew Research Center.Same-Sex Marriage Around the World[R/OL].(2019-10-28)[2020~04~09].https://www.pewforum.org/fact-sheet/gay-marriage-around-the-world/
  • 69.    中國發展簡報. 中國在聯合國就多元性別再表態. [N/OL]. 2018-06-29[2020-08-05]. 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news-21512.html.
  • 70.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 中國代表團在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與防止基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暴力和歧視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時的發言. [EB/OL]. 2020-07-08[2020-08-05]. http://www.china-un.ch/chn/dbtyw/rq1/hfs_1/t1798734.htm.
  • 7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8.
  • 72.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Z/OL]. (2019-01-07)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ffad2d4ae4da4585a041abf66e74753c.shtml.
  • 73.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Z/OL].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5-07/03/content_1942851.htm.
  • 7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Z/OL]. [2020-07-11]. 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512/t20151228_226193.html.
  • 75.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Z/OL]. (2019-01-07) [2020-07-11].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1901/21b0be5b97e54c5088bff17903853a0d.shtml.
  • 7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Z/OL]. (2020-10-18) [2020-1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htm.
  • 7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01).2002-03-01
  • 7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 18467-2011)[S].2012-07-01
  • 79.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 協會介紹. [EB/OL]. 2020-08-07[2020-08-07]. http://www.cnsa.cn/index.php/about/describe.html.
  • 8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2年修訂)[Z]. 2012-1.
  • 83.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Z]. 2018-09-25.
  • 8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7.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歡樂的六一[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88.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 89.    你不知道的塞爾維亞:總理是個女同性戀,還能自己當媽媽  .一點資訊[引用日期2021-07-27]
  • 90.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and Transphobia  .UNESCO[引用日期2021-07-27]
  • 91.    藍色大門  .豆瓣[引用日期2021-07-27]
  • 92.    趙庭輝. 《藍色大門》的影像美學:青少年的性別形象與情慾流動[J]. 廣播與電視. 22. 2004-01: 25-46
  • 93.    面子  .豆瓣[引用日期2021-07-27]
  • 94.    Alice Wu is Back, So It’s Time to Revisit ‘Saving Face’ – Screen Queens  .Screen Queens[引用日期2021-07-27]
  • 95.    卡羅爾  .豆瓣[引用日期2021-07-27]
  • 96.    Carol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Roger Ebert[引用日期2021-07-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