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奧古斯丁龍

鎖定
奧古斯丁龍(Agustinia)是蜥腳下目樑龍超科雷巴齊斯龍科 [3]  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奧古斯丁龍是於阿根廷的內烏肯省Lohan Cura地層中被發現,年代估計可追溯至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600萬到1億年前。
中文學名
奧古斯丁龍
拉丁學名
Agustinia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蜥形綱
蜥腳亞目
雷巴齊斯龍科
奧古斯丁龍屬Agustinia
利加布奧古斯丁龍A. ligabuei
分佈區域
下白堊紀的南美洲

奧古斯丁龍生物學史

奧古斯丁龍保存部位 奧古斯丁龍保存部位
奧古斯丁龍的命名是要紀念其發現者奧古斯丁·馬蒂內利(Agustin Martinelli)。它最初於1998年由著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者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所命名,名稱為“Augustia”。但由於該屬名已由一種甲蟲所有,故波拿巴於1999年更改為“Agustinia”,並建立奧古斯丁龍科(Agustiniidae),以包含奧古斯丁龍。奧古斯丁龍只有一個學名利加布奧古斯丁龍A. ligabuei);種名是為紀念慈善家利加布博士(Dr. Giancarlo Ligabue),他曾資助發掘此恐龍化石

奧古斯丁龍考古發現

奧古斯丁龍是於阿根廷內烏肯省Lohan Cura地層中被發現,年代可追溯至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600萬到1億年前。
奧古斯丁龍化石
奧古斯丁龍化石(2張)
1999年,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新發現的恐龍―奧古斯丁龍,其名字是為了紀念發現奧古斯丁.馬蒂內利,同時還專門建立了奧古斯丁龍科。奧古斯丁龍科只有一個種,為利加布奧古斯丁龍。除此之外,對於奧古斯丁龍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因為發現的化石都是一些碎片,這些碎片包括有背部和尾部神經棘化石、肋骨化石、頸肋化石和後肢的腓骨、脛骨及五塊中骨化石。而股骨的化石因為太碎已經沒有辦法拼湊,所以很難清楚奧古丁龍究竟是哪一類的恐龍。雖然有生物學家為奧古斯丁龍建立了奧古斯丁龍科,但是沒有被廣泛地採納。因為那些零散的化石有一些具有樑龍科及泰坦巨龍科的特徵,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屬,因此對於奧古斯丁龍的劃分還需要有更多的化石作為證據,否則很難得到統一的認可 [1]  。直到2022年,科學家對其進行了再描述。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屬於雷巴齊斯龍科的特徵例如除了頸椎神經棘以外各個神經棘都存在的有四射邊緣的側板。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它可能是基幹的雷巴齊斯龍科,並且可以與同地層的雷巴齊斯龍科例如科瑪會龍(Comahuesaurus)相區分。 [3] 

奧古斯丁龍形態特徵

奧古斯丁龍被發現的一個腓骨約有89.5釐米長。若與其他恐龍的同一骨頭相比,奧古斯丁龍可以有約15米長。奧古斯丁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是一種蜥腳類恐龍。奧古斯丁龍具蜥腳類恐龍龐大的身材,小腦、長脖子、巨大的身體、長尾巴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奧古斯丁龍尾巴的長度可達整個身長的一半 [2] 

奧古斯丁龍分佈範圍

生長於距今1.16億-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被發現於阿根廷,南美洲地區。

奧古斯丁龍生活習性

與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相似,奧古斯丁龍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

奧古斯丁龍物種分類

由於奧古斯丁龍的獨特特徵,它原先被分類在自己的奧古斯丁龍科中。但是這個科名卻不被廣泛接納。因為奧古斯丁龍的化石過於碎裂的關係而難以被分類。直到2022年,科學家對其進行了再描述。在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許多屬於雷巴齊斯龍科的特徵例如除了頸椎神經棘以外各個神經棘都存在的有四射邊緣的側板。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它可能是基幹的雷巴齊斯龍科,並且可以與同地層的雷巴齊斯龍科例如科瑪會龍(Comahuesaurus)相區分。 [3] 

奧古斯丁龍科學意義

奧古斯丁龍分類的修訂表明在早白堊世晚期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中部也存在一個雷巴齊斯龍植食動物羣,在這個動物羣裏,雷巴齊斯龍科與多孔椎龍類共存。同時研究也為雷巴齊斯龍科的演化史提供新的系統發育信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