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奠邊府戰役

(越南抗法戰爭戰役)

鎖定
奠邊府戰役(越南語: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越南抗法戰爭後期,越軍對法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1953年5月,駐印度支那法軍制定了以奠邊府為基地,準備在18個月內殲滅越軍主力,奪回戰場主動權的計劃。越軍為粉碎法軍企圖,遂決定對奠邊府實施進攻,由武元甲任前線總指揮,實際策劃、指揮整個戰役的是以韋國清為團長的中國軍事顧問團。12月,越軍解放萊州後,先後集結4個步兵師(欠1團),1個炮兵師及其他兵種部隊共4萬餘人,從南、北合圍奠邊府,然後向奠邊府法軍發起攻擊。戰役從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共殲法軍1.6萬餘人,擊落、擊毀法軍飛機62架,俘法軍卡斯特里準將及其全部參謀人員 ,加快了戰爭進程,對於簽訂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有重要意義。
奠邊府戰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戰爭中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戰役。戰役的主要特點是:作戰方式是對集團據點羣的陣地攻堅戰,戰役規模大,持續時間長;作戰地區是地廣人稀的少數民族地區,交通條件很差,運輸補給困難。雖然人民軍經歷多年作戰,但攻打敵堅固設防的集團據點羣還是第一次。作戰中遇到一系列新的問題,特別是戰鬥激烈,傷亡較大,生活艱苦,對部隊士氣影響較大。但由於進行了強有力的戰役政治工作,因而保證了作戰決心的貫徹和戰役的徹底勝利。
名    稱
奠邊府戰役
發生時間
1954年3月13日—5月7日
地    點
越南奠邊府
參戰方
越南;法國
結    果
越南獲勝
參戰方兵力
越南 3月13日:64,500人 5月7日:超過100,000人 [2] 
參戰方兵力
法國 3月13日:10,800人 5月7日:14,000人 [2] 
傷亡情況
越南 死亡8,020人,負傷15,000-17,000人
法軍 陣亡2000餘人,負傷5000餘人,7000餘被俘。
主要指揮官
武元甲;卡斯特里
外文名
Chiến dịch Điện Biên Phủ

奠邊府戰役戰役背景

1945年日本投降之際,戰時在印度支那地區始終保持軍事存在的法國,企圖恢復戰前格局,重新成為印度支那的殖民大國。但事與願違,法國人很快發現自己處於無法擺脱的內外交困之中,而且他們的企圖使他們自己捲入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1930年,一位共產黨革命家締造了印度支那共產黨,他就是後來改名為胡志明的那個人。他被法國人逐出越南,後來在中國的廣西站住了腳,並在1941年組建了名為“越盟”的政黨。胡志明在廣西開始與武元甲共事。武元甲原是河內的一名教師,後來成為胡的副手,並逐步成長為胡的軍隊統帥。
1945年3月日本人撤離了佔領的印度支那,這對越盟幫助頗大。當年8月底,胡志明在河內建立政府,並任政府首腦。他手下有5000人的遊擊隊,由武元甲指揮。該遊擊隊控制了東京灣和北安南山脈。胡志明曾一度受到中國國民黨有限度的保護。當勒克萊爾將軍率領的法軍於11月在西貢登陸時,中國軍隊曾在北緯16度線上封鎖了他們北上的道路。但是中國人除了供給一些繳獲的日造步槍外,無法提供其他物資援助。中國軍隊於1946年5月撤離越南。

奠邊府戰役與法談判

奠邊府戰役示意圖 奠邊府戰役示意圖
胡志明十分清楚,遊擊隊雖然日漸壯大。但還不具備對付法軍的能力。因此,他決定談判,其結果是與法方達成了一項雙方均不滿意而且難以持久的協議。武元甲主張武裝抵抗,他忙於在東京灣東北部大本營(越北)擴大遊擊武裝,進行訓練。而胡志明則冷靜、深沉、有耐心。他非常清楚:和平,即使不穩定的和平,只要伴有停火或休戰,對他來講都至關重要。因此,他繼續進行談判。
然而,1946年秋,法國人終於失去耐心,提出了胡志明認為非常難以接受的要求。越盟只有通過武力才能獲得獨立,當年11月底,它開始了長達8年的抗法戰爭。但談判所花費的時間並非一無所獲。胡、武兩位越南領導人已掌握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立即開始實施精心制定的遊擊戰計劃。這支武裝力量已擴大到3萬人,活動在若干個地區內,每個地區都有一獨立的組織,但由武元甲統一指揮。

奠邊府戰役中國資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它對越南的物資援助是越盟成長的“助長劑”。到1950年,武元甲已在越北地區建立一支含4個步兵師的正規部隊,每個師下轄4個團,每個團下轄3個營,總兵力達1萬人。其後勤供給主要依靠在當地徵募的一支龐大的農民隊伍。
1950年秋,武元甲認為自己的力量已很強大,足以向法國遠徵軍及新近成立的越南國民軍發動進攻。作戰初期,武元甲有選擇地在某些地區巧妙地運用兵力優勢。他極為成功地將法軍從東京灣北部徹底趕走,並對河內及海防造成嚴重威脅。但當年12月,隨着法國軍事家塔西尼將軍(後成為元帥)的到來,法國人的命運大為好轉。1951年,越南人的日子極不好過。

奠邊府戰役戰鬥打響

1951年1月,一場大規模的攻擊戰在紅河三角洲打響,法軍由塔西尼親自指揮。此仗可謂艱苦卓絕,勢均力敵。武元甲雖然佔有3:1的兵力優勢,但在3日苦戰中傷亡6000人。同年,又經過兩次更加慘重的失敗之後,武元甲不得不轉入遊擊戰。塔西尼當年年底返回法國,後死於癌症,處世尤為謹慎的薩朗將軍接替了他。法軍調換指揮官,使武元甲得到喘息機會,重新獲得了主動權。他不僅彌補了損失,而且將部隊擴編為6個師。這6個師包括第351重型師,該師轄1個工兵團,2個炮兵團,1個重武器團,1個高炮團,後來又增加了1個野戰火箭部隊。
重型師的組建及其他收穫是胡志明1950年4月訪問北京後的間接成果。他在北京與中國達成協議,即由中國向他提供各類武器及軍事教官。從此之後,中國人源源不斷地從雲南邊境運來大批野戰火炮、高射炮輕武器以及彈藥。中國只是在朝鮮戰爭期間才短時期中斷向越盟供應軍火,而這一中斷有利於越南,因為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人可以向越南提供從美國人那裏繳獲的先進武器。中國在越南的參戰情況不詳,但有一支龐大的軍事顧問團在越南,以確保越軍正確使用中國武器。在奠邊府戰役中,中國肯定至少有一個高炮團參戰。但從表面上看,武元甲這個被法國人蔑視的自學成材的軍事天才,是所有主要戰鬥的指揮官。

奠邊府戰役納瓦爾將軍

1953年5月,納瓦爾將軍接替了薩朗將軍。他曾是騎兵部隊軍官,在參謀部擔任過要職(主要在情報部門),還任過裝甲部隊指揮官。他雖然富有自信心,但由於沒有在高級司令部工作的經驗,加之對印度支那一無所知,因此對能否擔當此任感到沒有把握。但是法國政客毫不理睬他的意見,將他派往越南,並令他將戰局改善到使法國政府能夠進行談判的程度。
納瓦爾抵達印度支那時,法軍總兵力為18.9萬人,其中法軍5.4萬人,外籍軍團(其中許多是德國人)2萬人,北非部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人)3萬人,空軍1萬人,海軍5000人和越南軍隊7萬人。然而,這些部隊的大部需在紅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線”的一系列防禦陣地上執行守備任務,或在法軍管轄之下的其他地方執行同類任務。武元甲擁有6個師和3個獨立團,其中至少有8萬人是訓練有素的一線部隊;他還有強大的二線部隊,可從事地方作戰。此外,武元甲還擁有一支龐大的,訓練水平參差不齊的後備隊。越盟控制了東京灣的大部分地區,佔領了安南山脈“腰部”的制高點並在更南的區域設有少量據點。
局勢對納瓦爾並非有利,但他立即察覺到自己的指揮弱點,並且制定了一個長期計劃。該計劃以增強部隊機動力、增加兵力、並得到美國的援助為基礎。納瓦爾將此計劃帶回巴黎,但並未得到批准。在他返回越南時,巴黎只答應給他增加10個營的兵力以及有條件地提供一些美援,並且命令他必須立即行動。他執行了命令,在北部打了一場勝仗,即在安南山脈“腰部”獲得一次小勝,併成功地撤回那商築壘營地的法軍。
建立那商營地曾是薩朗將軍唯一的成功之舉。3個傘兵營準確地空降在敵佔區,在那裏修築了一個塹壕縱橫的營地。而越盟部隊對它的一系列進攻都只能是毫無意義的、代價高昂的自我損耗(越盟的確這樣做了)。成功地撤離那商,促使納瓦爾認為在敵方領土上建立據點並沒有多大危險。基於這種認識,加上法軍負有保護友好王國老撾的義務,納瓦爾決定在奠邊府設立規模更大的築壘營地。控制由北方入侵老撾的唯一通道。
奠邊府位於河內以西約180英里處。自1952年11月起,它一直在越盟控制之中,很有可能成為越南進攻老撾的前沿基地。奠邊府差不多正好位於一個大約12英里長,8英里寬的肥沃、富庶的谷地中央。谷地周圍是叢林覆蓋,連綿起伏的山巒,有不少山峯高達3000多英尺。這裏既不易防守,也不易實施空運補給。

奠邊府戰役卡斯特行動

納瓦爾任命勒內·科尼少將為東京灣部隊司令。負責從河內的基地指揮奠邊府築壘活動。科尼身材魁梧,精明強幹,他跟着自己敬佩的塔西尼來到印度支那。科尼雄心勃勃,直言不諱,性情暴躁。如果對某一命令持有異議,他就會提出不同意見。納瓦爾選用科尼必定是由於他賞識科尼的才幹,他們倆關係一般。然而,他們一致認定卡斯特里上校是守備部隊司令官的最佳人選。卡斯特里是一位騎兵軍官,與納瓦爾相識。不久前他成功地指揮了紅河三角洲的裝甲部隊。奠邊府將被用作實施進攻或防禦作戰的基地,因為納瓦爾預計在這一帶要打一場運動戰,而一名騎兵出身的軍官當基地司令,的確很合適。
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點半剛過,第6殖民傘兵營和第1傘兵團的第2營抵達兩個空降地域上空。“卡斯特行動”正式開始。奠邊府谷地在陽光下顯得非常寧靜和平,農民在田間地頭幹活,越盟部隊毫無準備。兩個空降營降落在相距3英里的兩個地域內。第1傘兵團的士兵沒有遇到抵抗,殖民傘兵營在奠邊府西北着陸,遇到強烈抵抗並有一些傷亡。中午剛過,殖民傘兵部隊第1營加上2個75毫米炮兵連,1個迫擊炮連和1個外科醫療小隊空降着陸。越盟部隊下午4時撤離該地區,留下96具屍體。
次日,包括一輛推土機在內的重型裝備空投到位,工兵們開始修復主要的簡易機場,加固“堡壘”。奠邊府谷地由若干個小村莊組成,地勢平坦,只有幾處小山包,楠雲河從谷地中流過。法軍以前佔領該地時,曾修建了兩個簡易機場,較長的跑道為1.6萬碼,靠近奠邊府;另一個比較小的機場位於奠邊府以南3英里處。

奠邊府戰役防禦體系

整個防禦體系由數個據點構成。每個據點以一女子名字命名,各據點由數個理論上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撐點構成。北邊是孤立的加布裏埃爾據點,由阿爾及利亞第5步兵團駐守。其東南面是比阿特麗斯據點,由外籍軍團第13半旅的第3營駐守。由主要機場周圍的工事構成的於蓋特據點,由外籍軍團第2團第1營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隊駐守。於蓋特據點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瑪麗據點,由泰國人駐守。在安妮·瑪麗據點以南是克洛迪娜據點,由外籍軍團第13半旅的第1營駐守。楠雲河以東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亞娜據點,分別由阿爾及利亞第3步兵團第3營和第4摩洛哥步兵團駐守。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貝爾據點。這一處境危險的據點由下列部隊堅守:外籍軍團第3團第3營、阿爾及利亞步兵第4團第2營、一支法國人指揮的摩洛哥部隊、一個105毫米炮兵連和一支坦克部隊。戰地司令部和野戰醫院位於克洛迪娜據點正北的地下掩蔽部裏。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機動部隊也集中在此。當時,奠邊府谷地的法軍兵力近5000人。
以後的幾周裏,巴黎的軍政高級官員乘坐飛機接踵而至,以便從納瓦爾和科尼將軍那裏瞭解法軍所要達到的目標,因為人們普遍認為,法國在印度支那的命運與奠邊府這片稻田息息相關。在奠邊府,人們每天都在挖掘溝壕,架設鐵絲網,埋設地雷,加固工事,給來訪貴賓留下深刻印象。納瓦爾將軍估計敵方至少要用3個整師才能包圍奠邊府。牽制住這麼多敵方部隊將對法軍計劃於元月在安南進行的戰鬥(亞特南特之戰)十分有利。萬一敵人發動大規模進攻,納瓦爾確信其防守火力足以壓制敵方進攻。奠邊府猶如“發怒的刺蝟”,將給越盟以沉重的打擊。
然而,並非所有高級軍官都如此樂觀。納瓦爾本人在表示自信的同時,也並未忽視讓科尼準備一項秘密撤退計劃,以防事態惡化。科尼對此樂於從命,因為他本來就對防守奠邊府持保留意見。主要反對派是空軍高級將領法伊將軍,他指出,機場是守備部隊的生命線,極易遭受敵人的打擊,法軍的賭注下錯了地方。然而,炮兵司令官皮羅上校則盲目樂觀,過分自信。他認為其反炮火計劃會有效地摧毀敵人叢林中運來的任何火炮。當問及是否還需要更多的火炮時,他回答説現有火炮已超過所需數量。結果,法軍炮兵的失利成為法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奠邊府戰役佔領奠邊府

在佔領奠邊府谷地之後的3個月中,法軍多次出擊。12月初,法軍派出一支部隊協助萊州的泰國守備部隊撤離。另外,為了獲取情報、騷擾敵人和破壞敵運輸線,法軍還使用各種武器對敵縱深實施猛烈襲擊。但多數襲擊和出擊均無實質性結果。由於空中補給困難或遭敵人伏擊,法軍多次失敗,損失慘重。派遣遊擊隊潛入敵後也收效甚微。到1月份,奠邊府顯然已喪失了“進攻跳板”的作用。由於敵人正在收縮包圍圈,顯然企圖以全面進攻吞掉這塊“誘餌”,法軍打算增派更多的部隊、火炮以及坦克,企圖增強防禦力量,但這一切已為時過晚。
納瓦爾和科尼不僅過份低估了武元甲可投入戰場的一線部隊的數量,而且還低估了武元甲在惡劣的地形上運輸重型武器的能力,以及進行運動戰的能力。武元甲於1953——1954年冬季採用運動戰逃脱了法國人的包圍。武元甲令所屬師、團部隊來回運動,避免任何正面激戰。他的部隊甚至可以在老撾進出自如。為免遭敵人的猛烈攻擊,武元甲大部隊晝夜兼程,夜間行程更遠。蜿蜒的行軍縱隊逐步接近了法軍營地。越盟的每個士兵除攜帶武器外,還帶有水壺和30磅大米,此外還帶有一把挖壕用的行軍鍬。
3月13日做好進攻準備時,武元甲已在法軍各據點附近集結了4個步兵師和1個重型師的兵力。武元甲總共投入4.9萬人(戰役過程中又投入1萬人)對付法國守軍。法軍雖又增強了12個營的兵力,但總兵力僅為1.32萬人,其中一線部隊不足7000人。
最使法軍震驚的是,越軍第351重型師操縱火力的技術。越軍的重型武器比法軍多2倍以上。此外,他們以驚人的能力將重武器拖上陡峭的叢林小路,必要時以捆紮樹梢的巧妙方式偽裝武器,還用人力將火炮拖運到前沿的斜坡上。他們挖掩體把火炮隱蔽定位,使其可向法軍營地的薄弱點,尤其是法軍的機構實施直瞄射擊。伊莎貝爾據點的炮火打不到它們。中部的反擊炮火也無法壓制它們。假如法軍奪取並固守高地,局勢則可能完全不同。

奠邊府戰役戰役過程

3月13日,奠邊府谷地響起了雷鳴般的炮聲。這一天,越軍的炮火持續不斷,從未減弱,法軍的回擊不起作用。越盟的炮火集中打擊比阿特麗斯據點,同時打擊整個營地的中心。正在指揮外籍軍團第13半旅第3營作戰的佩戈少校由於指揮所中彈而喪命。緊接着,中心扇形防禦陣地指揮官戈謝上校陣亡。但直到下午5時30分,勇敢頑強的越南人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比阿特麗斯據點發起攻擊。他們勇猛地撲向鐵絲網,死傷逾千,成營的援兵又蜂擁而至。到午夜時分,法方竭盡全力勇敢作戰的外籍軍團在比阿特麗斯據點全部被殲,該據點落入越盟手中。比阿特麗斯據點是整個防禦體系的一個薄弱據點,一攻即克。但它的失守意味着該營地的其它據點已處於越盟火力的直接打擊之下。
次日傍晚,北邊孤立的加布裏埃爾據點遭到襲擊。戰鬥進程十分類似比阿特麗斯據點,也是一發炮彈直接命中指揮所;皮羅上校受命消滅敵人的炮兵,但其炮手同樣沒能完成任務。又是大批越軍蜂擁而來,許多人被打死在鐵絲網上,大量援軍照樣往前衝。阿爾及利亞人雖頑強抵抗,但終於失敗。
3月15日,安妮·瑪麗據點遭到猛烈攻擊,而駐守在第1、第2支撐點的泰軍第3營因為不是為自己而戰而毫無作戰興趣。他們對越南人瞭如指掌,因而能夠在夜色中悄悄地溜走。消失在叢林中或投降敵方。最後只剩下一個支撐點仍然在固守,防守者被迫撤到於蓋特據點。戰鬥打響後的48小時之內,法軍就有3個據點落到敵人手中。更嚴重的是,法軍失去了自己的炮兵指揮官:誇下海口的皮羅幻想破滅,羞愧難忍,將一顆手榴彈放在自己胸前,拉響了導火索。
從初次突擊之後直到3月底,沒有激烈的戰鬥。然而築壘營地的守衞者和進攻者依然活動頻繁。武元甲需要喘息時間,以便補充新兵,補償強攻法軍3個據點時所造成的巨大人員損失。他還需要時間讓他緩慢但卻有保障的後勤部門完成彈藥儲備。成千上萬的民工和自行車螞蟻般地在羊腸小道上忙碌着。與此同時,武元甲緊縮了對法軍營地的鋼鐵包圍圈,向敵方延伸塹壕,以便下次進攻時使用。

奠邊府戰役陷入困境

法國人處境困難,即使在戰鬥的間隙,法軍高級指揮官也明白他們不會取勝,僅後勤供給困難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即便兩個機場同時使用,現有飛機也不夠用,許多飛機已無法使用。這給後來的傷員後送工作帶來嚴重問題。偶爾抵達的救護飛機在3月底之前還能勉強着陸(常常冒着敵人的炮火),直升機在後來幾周內仍然艱難地冒險着陸。但是事實證明,即使這樣也不能運走野戰醫院的所有重傷員,醫院已無法處理大量死傷人員。
在下一次激戰開始之前,守備司令部遇到了更大的麻煩。皮羅上校已死,卡斯特里的參謀長負傷,需要後送。卡斯特里本人則幾乎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不得不將朗格萊中校調到司令部協助指揮。科尼將軍甚至考慮要親臨奠邊府進行指揮,但有人説服了他不要去。奠邊府已經沒有指望,此時還不是東京灣武裝力量總指揮官表現自己獻身狂熱的時刻,即使此舉可使他名留千古。
雙方擺好架勢準備進入戰役第二階段時,法軍依然士氣高昂,儘管他們面臨嚴峻局面。來自法軍周圍高地的敵軍炮火越來越猛。即便如此,法軍的後勤供給仍未間斷(雖然某些物資由於空投高度過高而落入敵手)。此外,還有部分槍支和作戰人員空投着陸。空降部隊中包括比雅爾少校的第6殖民傘兵營,該營與首批人員一同着陸,後被派至其它地方作戰。

奠邊府戰役第二階段

3月30日至4月4日為戰役第二階段。朗格萊和卡斯特里竭盡全力利用所有物資加強防禦,而且在各個重要支撐點配置了一定數量的可靠部隊。他們將重點放在楠雲河以東的多米尼克和埃利亞娜據點。越盟的炮擊和攻擊目標正是這兩個據點。越盟第312師的戰士從多米尼克據點前方200碼處的塹壕中跳出,蜂擁而上,將鐵絲網和雷區置之度外。阿爾及利亞人被越軍的猛攻嚇得魂不附體,紛紛向後方逃遁。
後來被稱為“五高地之戰”的戰鬥是不祥的開端,多米尼克據點6個支撐點中的3個很快失守。外籍軍團空降部隊進行反攻,不久,2個據點失而復得。但第二天戰鬥快結束時,越盟軍隊奪取了該據點東北部並準備向縱深突入。
當雙方激烈爭奪多米尼克據點之際,埃利亞娜據點遭到越盟第316師主力的猛烈進攻。此據點某個支撐點上的2個連的摩洛哥人步阿爾及利亞人的後塵,逃之夭夭。密集的炮火還削弱了這一重要據點的其他陣地。但守衞者堅守了一整夜。黎明時,戰鬥有所平息,法軍採取果斷措施試圖奪回多米尼克據點陣地,但未能成功。
4月1日夜,於蓋特據點外圍的一個支撐點遭到來自西北方向第308師2個團的攻擊,該處簡易機場部分失守。防守者不得不保存實力,因為現有的反攻部隊必須用來營救多米尼克和埃利亞娜兩據點。萬一這兩個據點失守,無論於蓋特據點能否守住均沒有實際意義了。4月2日,伊莎貝爾據點遭到攻擊,幾天前奉命前來參加奠邊府戰役的外籍軍團第3團第3營被擊潰,只有他們的坦克倖免惡運。後來3天裏。越盟第304師第57步兵團向守備部隊發起一系列猛烈進攻,但均被守軍擊退。
4月2日和3日,在所有遭到進攻的地區都發生了殘酷的肉博戰。4月4日凌晨,越盟第308師企圖對機場擴大戰果,但同樣在遭到大量傷亡之後漸漸減弱了攻勢。人員處於絕對劣勢的守備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傷亡相當大,但畢竟倖存下來。武元甲企圖攻破法軍營地內部防線。但傷亡數千人,未達目的。越盟的損失能得到補償,而法方則無法補償。戰鬥初期,第1空降輕步兵團第2營及其裝備投入法軍營地,但在敵密集的高射炮火下,這只不過是絕望的一搏,無濟於事。在這次空降之前,奠邊府地區步兵已減至4500人以下(其中1600人在伊莎貝爾據點):5個傘兵營中只有1個營為300餘人,坦克只剩4輛,火炮損失亦很慘重。
武元甲對“五高地”和於蓋特據點北部陣地發起的進攻雖然兇猛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並沒獲得他所希望的勝利。法軍的防守如此頑強,出乎越盟的預料。但無論如何,越盟部隊超人的勇敢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並未付之東流。4月初戰鬥平息下來時,他們已佔領機場的一部分,多米尼克據點的2個支撐點和埃利亞娜的1個支撐點。多米尼克據點陣地的失守,對法軍來説後果尤為嚴重,因為越盟軍隊可以扼守通往防禦中心的東北入口,他們離中心陣地不足1英里。防禦體系四周受制,形勢險峻。這樣一來,敵人炮火目標區縮小了,空投補給物資也受到嚴重影響。
繼續增援的決定不易落實,因為此仗敗局已定,突圍希望渺茫。然而,科尼認為:“五高地”之戰造成的損失至少應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4月9日至12日,主要援軍空降着陸,但效果並不理想,因空投區域狹小,加上不久前雨季開始,空降困難重重。4月9日夜晚,氣候尤為惡劣,外籍軍團第2傘兵營實施空降。比別的部隊幸運的是,該營的2個連和營指揮所都在“築壘”區內着陸。4月11日至12日夜間,空降的850人中40%落入越盟手中。這批空降兵中大多數來自外籍軍團步兵營的志願者,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在這樣惡劣的,難免傷亡的條件下跳傘。
戰鬥曾一度減弱,但氣象條件則更加惡化。法國人希望雨季能夠成為盟友,但實際上雨季成為法軍的另一大敵。鉛灰色的天空,傾盆大雨下個不停,使乾涸的泥土變成泥流。越南人完全適應這種條件,但被困的法國人在狹窄、污濁、無護牆的壕溝裏掙扎着行走。大雨甚至穿透掩蔽體的單薄頂篷。傷員的處境正極度惡化,手術條件極端困難,傷口很快因感染而壞死。烏雲和陰霾妨礙了空中補給,但對越盟的高射炮手毫無影響。防禦區越來越小,但仍需食品供應,甚至戰俘也離不開食品。前景一片黑暗,絕望的氣氛籠罩着西貢和河內。法軍決定組織救援部隊。
武元甲利用4月中旬的幾個星期穩步地把塹壕挖至卡斯特里的司令部和法軍主要防線附近。處境孤立的伊莎貝爾據點雖然被四面包圍,但仍在頑強堅守。越盟從老撾和其它地方調來了新部隊,訓練營地的後備隊也被調來充實部隊,為下一步大舉進攻做準備。越方要求中國提供720噸彈藥和1個高射炮團。武元甲計劃投入3.5萬名步兵,1.2萬名炮兵、工兵、通信兵和其他小分隊。奠邊府防禦部隊掘壕固守,準備全力頂住即將來臨的攻擊。

奠邊府戰役孔多行動

4月間,在對“五高地”的進攻大部受阻之後,越盟集中力量進攻於蓋特據點北邊的3個支撐點和仍在法國人手中的部分機場(主要空投區)。在“五高地之戰”進行之時,這裏的戰鬥就已經開始。相對平息近1個月之後,戰鬥重新開始,併成為迄今為止最激烈的戰鬥。法軍寡不敵眾,援軍的數量遠遠不夠。4月28日於蓋特據點的3個規模不大但很重要的支撐點失守,越南人又攻佔了機場的一部分。法軍傷亡500人,其中包括精鋭的外籍軍團傘兵。但越盟付出的代價更大,損失3個團的大部分兵力。對武元甲來講,這只不過是暫時受挫,但他需要一週時間補充彈藥和兵力,以便發動他所設想的決定性進攻。
醖釀已久的“孔多行動”計劃,原來是為追擊被奠邊府積極頑強的防衞力量所擊潰的越盟軍隊而制定的。但到4月份,該計劃不得不改為竭盡全力營救奠邊府守軍的應急計劃。老撾法軍指揮官克雷佛克上校在納瓦爾指揮下負責實施該項計劃,但該計劃很快由於高級軍官的反對而陷入困境。
4月初,如果部隊行動迅速,科尼也會承認此計劃的有用之處。但納瓦爾耽擱了時間,因為他在增派更多部隊去奠邊府解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這時,科尼與納瓦爾關係已經很僵。4月14日,科尼告訴卡斯特里救援部隊正在途中,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克雷佛克的部分部隊已經出發,但納瓦爾到27日才下達最後命令,而且還取消了空降部隊。克雷佛克盡了最大努力加快行軍速度,但其北非和老撾部隊未受過叢林作戰訓練,無法及時突破越盟軍隊的包圍圈。
與此同時,武元甲急於速勝,這不僅因為戰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因為即將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形勢。為此,5月1日武元甲又一次組織部隊向法軍據點發動進攻。越盟不再採用蠶食戰術,而是轉為實施大規模進攻。其交通壕已挖到法軍防禦陣地邊緣,進攻前不進行炮火準備,視死如歸的越南人攜帶可塑炸藥炸燬鐵絲網和塹壕。整個戰線轉入激烈的近戰,整個戰場槍炮聲不斷。5月2日晚,越軍在埃利亞娜和於蓋特據點取得一些進展,奪取了伊莎貝爾據點的前哨陣地。但在短兵相接的白刃戰中,法軍把越軍從剛失守的陣地上趕走。這表明法軍仍有很強的戰鬥力。
法軍的末日已快來臨,這並非因為守軍已喪失勇氣和鬥志——他們直到最後仍鬥志昂揚,英勇奮戰——而是因為他們已彈盡糧絕。後勤保障始終是戰鬥的關鍵。只要氣候允許法軍飛機起飛,它們就會用密集的機關炮、炸彈和凝固汽油彈打擊越南人。但越盟的人海運輸線堅不可摧,而法國人除狂轟濫炸外別無辦法。的確,5月2日至3日夜晚,殖民傘兵某營部分人員空降着陸(他們是幾天前從法國來到越南的),可是為時太晚.毫無作用,只不過使奠邊府行將失守的痛苦、犧牲和無效掙扎更加不堪忍受。有的指揮官比較明智,指揮該營餘下人員趕快撤離。

奠邊府戰役激烈戰役

戰鬥的最後幾天,雨季氣候惡劣到極點,烏雲壓頂,大雨傾盆。情況日趨嚴重,但法國空軍繼續空投物資(5月6日空投196噸)。由於法軍的地盤太小,大量的物資落入越盟手中,他們很快穿起法式軍服或頭戴美式鋼盔,向法軍進攻。
法軍被迫一寸一寸地放棄於蓋特和克洛迪娜據點的陣地。雙方進行了兇猛的肉搏戰。一個越盟士兵倒下,另一個士兵帶着以身殉職的狂熱感情又衝上來。法軍的防禦圈越縮越小。最後2天的戰鬥主要集中在埃利亞娜據點的主要支撐點上。5月7日晨,又一羣越軍士兵攻上來,最後一個據點終於崩潰。當日下午奠邊府的法軍防線開始土崩瓦解,只有一些孤立的陣地在進行零星戰鬥。為了避免又一個無謂的血腥戰鬥之夜,卡斯特里宣佈下午5時3分停止戰鬥。當時,只有伊莎貝爾據點還沒有完全大亂。
雖然伊莎貝爾據點遭到重炮襲擊,但直至最後幾天,該據點的主陣地還沒有遭到越盟的猛烈攻擊。然而,伊莎貝爾據點內的情況有許多方面不如其它據點。該據點的主要任務是用11門105毫米榴彈炮為主要防禦陣地提供側翼火力支援。為完成這一任務,1166人加上大炮、坦克被部署在一個十分狹小、相當潮濕的環形防禦地帶內。戰鬥一打響,守軍的小型簡易機場即被摧毀,通往奠邊府的道路被切斷,越南人包圍了該據點。據點守軍甚至連光顧兩個為提高士氣而設的妓院的福分都沒有,因為司令部故意把妓院放在比較靠北的地方。該據點守軍的生存完全依靠空投物資。但由於伊莎貝爾據點的空投區很小,空投物資丟失的比例比奠邊府主陣地大得多。
越南人民軍攻佔奠邊府 越南人民軍攻佔奠邊府
從5月1日開始,越南人將全部注意力轉向伊莎貝爾據點。後來7天的戰鬥比任何時候都要激烈,轟擊這個不大的據點的炮火非常猛烈。到5月7日下午,雖然部分支撐點被摧毀,但主陣地仍未失守。下午4時許,該據點指揮官拉朗德上校接到卡斯特里發來的無線電報,電報説,戰鬥將於傍晚結束,拉朗德可以執行“信天翁行動”計劃。該計劃是一個撤退計劃,它要求主陣地的守軍經由伊莎貝爾據點撤離,由伊莎貝爾守軍斷後。但前沿陣地已經失守,主陣地守軍突圍已不可能。拉朗德出於對士氣的考慮,對此計劃守口如瓶。他只好在沒經過演練的情況下就按計劃撤退。晚上10時,2個連消失在夜幕中,但他們很快就被截斷,淹沒在強敵之中,變得四分五裂。有的士兵返回伊莎貝爾,小部分逃進叢林。戰鬥又持續了一段時間,但繼續抵抗下去已毫無意義。5月8日凌晨1時,拉朗德上校投降,奠邊府圍攻戰結束。

奠邊府戰役戰役結果

毫無疑問,越軍取得奠邊府圍攻戰的勝利,是因為武元甲指揮有方。的確,武元甲擁有一支兵力眾多,基本上由單一民族構成的,願為自由而獻身的軍隊。然而,他的激情和精神,與他快速多變的戰術才能一樣,激勵着他的軍隊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持續作戰能力和奮鬥精神。武元甲為勝利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據估計,越軍在此次圍攻戰中傷亡人數高達2.3萬人,其中死亡8000人。兵力較弱的法軍防禦部隊(其中外籍軍團的7個營佔總人數的半數以上)也損失慘重,以整數計算,傷亡9000人,其中亡2000人,另外7000人在5月8日被作為俘虜押走。
奠邊府圍攻戰(1954年3月13日至5月8日) 奠邊府圍攻戰(1954年3月13日至5月8日)
奠邊府圍攻戰不是第一次越南戰爭的結束,因為戰爭後來還持續了3個月之久。法國和北越政府均已厭倦戰爭。但越方準備頑強堅持到底,以便在談判前再佔領一些地盤。武元甲當時已經擁有約9萬可用來對付法國人的第一線部隊。而法軍則在6月做出決定,更換總司令,由伊利少將接替納瓦爾。伊利指揮了最後一次戰鬥——奧韋涅戰鬥。他派兵佔領了河內至海防公路以南的一個地區,形成一個國中之國。伊利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發動一些小規模的非決定性戰鬥來攻打當地人的設防陣地。戰鬥很快平息下去。7月3日,法越雙方代表在離河內正北不遠的中甲舉行會談,其中討論了交換戰俘問題。這才是結束整個圍攻戰的開端。7月23日,包括越盟政府代表在內的參加日內瓦會議的代表們同意停火。因此,越軍獲得北緯16度以北的地區。老撾、柬埔寨和南越也獲得獨立。印度支那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但不久,和平又一次遭到破壞。
奠邊府圍攻戰(1954年3月13日至5月8日) 奠邊府圍攻戰(1954年3月13日至5月8日)
法軍在奠邊府圍攻戰中失敗的原因很多。參戰人員缺乏勇氣和持續作戰能力決非原因之一。但是,深入敵佔區建立孤立無援的攻防基地的方針可能是錯誤的,值得進一步研究。有許多判斷錯誤,主要是法軍總參謀部完全錯誤地估計了越南解放軍的實力、機動能力、火力以及越軍指揮官的能力,而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炮戰能力。如果投入足夠的空軍力量,儘管不一定能打贏這次戰役,但法軍至少能守住奠邊府。
也許是作為北約成員國,對北約負有義務,法國很難向印度支那提供數量充足的飛機,尤其是重型轟炸機。美國本來可以在不大規模捲入的條件下改變雙方的軍力對比,但它拒絕提供空中補給支援。最後一個原因是,法軍在戰役中沒有總體指揮。納瓦爾、科尼、法伊、卡斯特里和朗格萊都只注重戰術問題。更糟糕的是,納瓦爾和科尼關係很僵,已經達到相互仇視的程度。
以上是戰役失敗的大體原因。具體從戰役本身來看,後勤保障無疑是決定性的因素,在這方面越盟顯然佔絕對優勢。除了部分食品(越盟士兵靠大米、扁豆和乾魚度日)和後來法方空投落入越南人手中的物資之外,越盟在戰役中所需要的物資均由中國提供。運送這些物資的路線很難確定,因為途徑太多,太複雜。第二次越戰以前,中國昆明有鐵路通往印度支那的邊城老街,但沒有資料表明物資靠火車運往越南。物資很可能是經從蒙自曼耗以及從凱華富(音譯)到班巴的道路,從老街、高平甚至諒山地區進入越南境內,然後由土路運往奠邊府。到1954年3月,越南人修築了萊州至奠邊府的初級公路,為運輸來自老街方向的物資提供了方便。

奠邊府戰役運輸物資

通過這些國內和國外道路以及叢林小道,漫長的腳伕運輸隊艱難地將彈藥給養運往戰區,一個師一個師的部隊也通過這些道路抵達前線。法國海空軍飛行員直到圍攻戰結束前還冒險去破壞這一條條運輸線,但很少成功。道路一旦遭到破壞,越方工兵就很快修復,或者繞道而行。紅河上的橋樑和軍需供應點均得到良好保護,要接近這些目標和主要道路,飛行員要衝過密集的高射炮火構成的“死亡走廊”。越軍的物資運輸及部隊機動儘可能在夜間進行。但即使在白天也難以對他們進行空襲。越南人在偽裝方面不學自會,彈藥庫、行軍縱隊、火炮陣地被叢林掩蔽得滴水不漏,他們的無煙爐在做飯時不會暴露目標。這些是阻礙法軍成功地進行遮斷襲擊的因素。
武元甲後勤補給系統的主力是成千上萬名承擔接力運輸任務的腳伕。他們是招募來的農民,往往自帶糧食。靠手提肩挑來保障部隊的供應根本不可能,因此,他們採用經過改裝的自行車。越軍從1951年起一直採用“標緻牌”自行車。這種車車座被拆掉,車架用木製撐架加固,車龍頭用竹杆加長,以便載重物時把握方向。改裝後的自行車可運載重達450磅的零散物資(一般情況下每人只能攜帶45磅重的東西)。只要天氣晴朗,這種車便可靈活地在叢林小路上運行。因此,如果武元甲擁有5萬輛自行車,就等於他的運輸隊一次可以運送約1萬噸左右的彈藥、武器配件、汽油和食品。
戰役的最後一個月裏,雨季來臨,自行車運輸變得異常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可是,那時越南人已有了600輛2.5噸的俄式莫洛托夫卡車 [ 掃校者注:即解放卡車 ] 在土路或公路上行駛。負責公路保養的是一支龐大的苦力勞動大軍。納瓦爾曾指望這些道路雨季時無法使用,從而使越盟的後勤保障象他自己的那樣發生困難,但事實與此相反。更糟的是,低雲層還在相當程度上保護了越盟運輸隊免遭法軍飛機的襲擊,同時也嚴重妨礙了法軍準確地空投物資。
如上所述,越盟後勤系統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民工。而法軍的供給則完全依靠空中支援。越盟需要多少民工即可徵用多少,而法軍飛機的數量從未得到滿足。簡言之,這就是法軍戰敗的原因。
如果納瓦爾在戰役前幾周預儲充足的給養,他後來的日子要好過得多。武元甲用高超的指揮才能迫使納瓦爾違反他自己宣佈的政策,使他耗盡人力物力為其機動小分隊建立空降場,企圖挫敗越盟對老撾和湄公河流域地區的進攻。為完成此任務,法軍運輸指揮部耗盡了全部物資儲備。
奠邊府圍攻戰中,法軍至多擁有100架運輸機和50架轟炸機(B-26),但機組人員缺編。然而從戰役開始的第一天至結束的最後一天,法空軍冒着37毫米高炮的準確炮火的襲擊,共出動了1629架次,損傷相當嚴重。法軍承認損失了23架飛機。法軍也缺少地勤人員。如果飛機得不到維修,美國人就不願提供更多的飛機。最後,美國確實提供了1200名地勤人員,從而改善了法軍補給狀況,但這遠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在戰役開始後的一段時間裏,“達科他”式飛機還能夠着陸,守衞奠邊府的部隊每日150噸的最低食品需求量還可以得到滿足。改為空投之後,情況變得異常嚴峻。4月有兩次空投的記錄為217噸和229噸,但通常的記錄都遠低於最低需求量。行政參謀人員還有另外兩個難題。其一,在安排藥品、彈藥、增援部隊和食品的空投順序時,食品往往置於最後一項。這意味着削弱戰鬥力,因為士兵有時的食品僅夠維持生命。其二,食品本身也有問題,因為歐洲人能接受的營養食品,伊斯蘭教徒不能容忍,非洲人和越南人也受不了。他們所需的食品品種不同。
法國海軍飛行員出色地對付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的處境。直到戰役的最後一刻,援兵和物資還不分晝夜地被空投到日漸縮小的防區內。寶貴的物資落入敵人手中不可避免,但這很少是飛行員的過失,而是衝突升級中必須承擔的風險。這種使衝突升級的決策在戰役初期即大錯特錯,它無疑是導致最終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奠邊府戰役結果分析

在討論這場戰役的過程中,導致失敗或勝利的許多因素都已分析了。在奠邊府圍攻戰中,決定戰役勝負的因素有三個,這三個因素中的一個因素即補給問題,我們還從未在以前的各章中正式談過,儘管在華沙戰役和博羅季諾戰役中,補給問題已成為雖不關鍵但卻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法國人沒有可靠手段向其基地不斷提供援軍、彈藥、食品和醫療保障。而越盟則相反,除醫療保障外(他們並沒因此產生太多困難),他們靠嚴密的組織和強壯的勞工,出色地解決了後勤保障問題。不給後勤保障以應有的重視,肯定要打敗仗。
另外,還有兩個錯誤導致法國人的失敗。正如英國在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中的情況一樣,他們低估了反抗他們的當地軍隊的力量和能力,並且在沒有明確的指揮體系的情況下進行作戰。這兩種錯誤都是致命的。但在奠邊府圍攻戰中,這兩個問題與防禦部隊得不到可靠的後勤保障的嚴重失誤相比,則處於次要地位。

奠邊府戰役戰役階段

奠邊府戰役綜述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戰爭後期,越軍對法軍實施的戰略性進攻戰役。1953年11月,駐印度支那法軍總司令H-E.納瓦爾為實施其18個月內殲滅越軍主力、奪回戰場主動權的作戰計劃,出動5000空降兵佔領越西北戰略要地萊州省的奠邊府,隨後逐步增加兵力,將奠邊府建成一個包括49個支撐點,分成8個據點羣和北、中、南3個防禦分區,擁有2個機場的防禦樞紐部。法軍企圖以此為基地對越南北部和中部解放區實施突擊,切斷越、老抗法武裝力量之間的聯繫,併為駐上寮的法軍提供掩護。 駐奠邊府的法軍總兵力為17個步兵營(含傘兵營)、2個105毫米炮兵營、1個155毫米炮兵連、1個工兵營、1個坦克連、1個值班飛行隊,共1.62萬人。為粉碎法軍企圖,越軍決定對奠邊府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由武元甲任前線總指揮。1953年12月越軍解放省會萊州後,先後集結4個步兵師(欠1個團)、1個炮兵師及其他兵種部隊共4萬餘人,從北、南兩個方向對奠邊府形成合圍。 鑑於法軍築有堅固防禦工事,越軍採取穩紮穩打、分階段殲敵的方針。

奠邊府戰役階段介紹

〖第一階段〗
(1954.3.13~29)
越軍先後攻佔北區法軍支撐點。
〖第二階段〗
(1954.3.30~4.30)
越軍對敵芒清中心分區發起攻擊,利用坑道或交通壕接近並摧毀法軍支撐點,奪取奠邊府以東各制高點同時楔入中區和南區之間,分割包圍法軍,將其壓縮在不到2平方公里的狹長地段,並以炮火摧毀機場,切斷法軍來自空中的補給。
〖第三階段〗
(1954.5.1~7)
越軍發起總攻,全殲守敵,擊落、擊毀飛機62架,俘法軍指揮官卡斯特里準將及其全部參謀人員。此役是越軍首次進行的陣地攻堅戰。戰役的勝利加快了戰爭進程,對於簽訂《印度支那停戰協定》具有重要意義。

奠邊府戰役戰役內幕

法軍空降奠邊府的消息傳來,越軍總部和中國軍事顧問團正在舉行高級聯席會議,商討未來冬春作戰計劃。越軍主力本來就確定要向西北進軍,法軍空降奠邊府,加快了越軍的進軍速度。
越軍主力316師於11月中旬開始向西北進軍,逐步加快速度。
越軍總司令武元甲命令副總參謀長黃文泰少將率領一個精幹的前線指揮部(前指)於11月26日出發去西北前線。中國軍事顧問團副團長梅嘉生擔負參謀長工作,為此也率領由部分軍事參謀和政治、後勤幹部組成的小組隨行。在總司令武元甲和中國顧問團長韋國清到達前線之前,黃文泰和梅嘉生擔負西北戰區的指揮全權,並提出奠邊府戰役作戰方案供總司令和顧問團長選擇、確定。
黃文泰和梅嘉生於11月26日出發,精通中文的越軍總部翻譯處處長黃明芳以前指助理的身份隨行。
黃文泰和梅嘉生於11月30日抵達不久前法軍主動放棄的集團據點那產,在那裏停留一天,對法軍遺棄陣地作了詳盡考察,琢磨未來進攻敵人集團據點的戰法。 12月6日,黃、梅率部到達距離奠邊府20多公里處的審布,在一個山泉石洞邊設立了奠邊府戰役的第一個指揮部。
黃、梅用3天時間瞭解奠邊府敵情和地形,指揮316師殲擊從萊州撤逃的敵軍,又命令跟進的308師迅速包圍奠邊府,還指揮工兵部隊急速擴建從巡教到奠邊府的通路,使炮兵和輸重車輛能直達戰場。
參謀長一到,對奠邊府之敵的偵察就抓緊了。這時,法軍兵力已增至9個營,拆除了奠邊府中心區域的全部民房,構築了機場,在盆地四周的山崗上構築堅固工事。但此時法軍構築的多數還是野戰工事,西邊防區甚為疏漏。前沿報告:一位越軍偵察兵抵近機場收取降落傘和捕捉俘虜,到天明時無法撤出,就躲到一堆降落傘中,吃敵機空投的罐頭,睡了一整天,敵人一點也沒有發覺。
武、韋面對前線指戰員
1954年1月1日,越南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組建奠邊府戰役的領導和指揮機關。總司令武元甲大將擔任奠邊府戰役總指揮兼戰役黨委書記。副總參謀長黃文泰少將擔任戰役參謀長,總政副主任黎廉擔任政治部主任,後勤總局副主任鄧金江擔任後勤部主任。以上3人同時被任命為奠邊府戰役黨委委員。
1月5日,武元甲和韋國清一同出發去奠邊府前線。同行的有作戰局副局長陳文光、軍情局局長黎重義、通訊局局長黃道翠等。
1月12日上午,武元甲率指揮部到達巡教,黃文泰從駐地前來迎接。此前,黃已同政治部主任黎廉和後勤部主任鄧金江見面,交換了對戰役指導方針的意見。黎廉和鄧金江都同意“速戰速決”,黃文泰就向武元甲呈遞了這個方案。
武元甲看到,這一作戰方案與1953年12月6日越南總軍委送呈中央政治局的預案相反,戰役時間大大縮短了。他在到達審布指揮所後立即召開黨委會討論。與會者除黨委委員外,還有戰役黨委的辦公室主任阮文孝,主要作記錄。 事後他回憶説:“在這次會議上,所有黨委委員一致選擇‘速戰速決’方針。”
會上,黃文泰向武元甲報告説:大家認為,我軍正處於力量充沛之時,戰鬥決心極高,又有重炮和高射炮參戰,可以出奇制勝。如不及早進攻,讓敵軍集團據點進一步增強,我們可能錯過今年冬春打一場大殲滅戰的時機。長時間作戰,供應問題很難解決。在奠邊府地區,我軍每天消耗大米50噸。如包括山羅以西的所有人員,則平均每天需要大米90噸供應軍隊和民工。一旦戰役開始,敵人還將加緊破壞我方供應線。戰役時間拖長,會影響糧食供應。在指戰員的思想方面,我軍本來就喜歡在平原作戰,現在會戰西北的思想已經打通,大家求戰心切,但如在山林戰場久留,伙食艱苦,疾病叢生,體力和鬥志都可能逐漸下降……”
從內心來説,武元甲不贊同黃文泰的這些意見,但見到與會者都同意“速戰速決”方案,他一時不好多説什麼。會後,他去和未參加黨委會議的韋國清商談,希望得到他的支持。武元甲説:“沒到前線之時,我和你都曾預計奠邊府戰役將採用逐步殲敵的戰法,作戰時間約需45天,而現在先遣組的同志主張早打、快打。我認為這一方案不妥。你有何考慮?”
韋國清説:“我問過梅嘉生和一起去準備戰場的幾位顧問,他們曾在那產停留了一天,仔細研究了法軍撤走後的集團據點。吸取那產的教訓,他們一致認為這次打奠邊府,應爭取早打、快打,打勝的可能性較大。我們剛到,黃文泰和梅嘉生兩位已到前線一個多月。黨委和幹部們看法一致,有決心。我們還沒有反對他們所提方案的根據。同時,也要考慮如不爭取敵軍立足未穩之時早打,今後敵軍增兵,加固工事,會增加困難,可能貽誤戰機。”
韋國清言之有理,武元甲雖對“速戰速決”的方案心懷疑慮,但自己也認為,若要否定經過黨委多數人和前線中國顧問一致贊同的方案,目前依據也不足。由於不能通過電台就此絕密問題進行聯繫,也沒有時間再向胡志明和中央政治局請示,寫信也來不及。武元甲遂同意1月14日召開幹部會議,部署奠邊府戰役。他指示情報局,通過地面和技術偵察密切掌握敵軍動向,特別注意西面和北面的情況,每天向他作三次彙報,有特殊情況隨時報告。這時,他單獨同辦公室主任阮文孝説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速戰速決”打法是冒險的。他又交待説,這個觀點是個別談話,是為了讓阮文孝協助掌握情況,對任何人都不要講。
根據黃文泰的清晰回憶,武元甲最早對“速戰速決”戰法提出了疑義。
1954年1月14日,在審布石洞裏的沙盤模型前,武元甲下達奠邊府戰役作戰命令,確定採用“速戰速決”方案,規定了各部隊、各兵種的任務。確定奠邊府戰役作戰時間預計為三夜兩天,發起攻擊的時間是1954年1月20日(隨後又推遲到1月22日)。
命令下達後,與會人員情緒振奮,充滿信心。幾位師長都表示決心完成任務,任何人都沒有不同意見。武元甲作會議總結時打了一個伏筆,他説:“目前敵情還沒有大變化的徵兆。我們必須全力注意掌握敵方的意圖和行動,以備情況一旦發生變化,可以及時處理。”
韋國清的決心變了
1月20日,前線軍情局向武元甲彙報:敵軍鞏固東面幾個山丘防線後,又在芒清西北增建幾個據點,在那裏形成強固的防禦中心,同時還加緊加固工事和設置障礙物體系。每個據點周圍均布有密集雷場,結合多層帶刺鐵絲網,寬度為50米到70米,有的近200米。特別是偵察兵發現一種四管機槍,安裝在德·卡斯特里的指揮部近旁,可向多方掃射。
1月23日上午,前線總司令部通過電話檢查312師戰備情況。黎仲迅師長報告,敵軍已加強工事,增設一種鐵絲網,我軍必須連續突破敵軍三道防線才能進入中心區。雖有困難,但決心完成任務。
武元甲對作戰方案即增加了一層思考,他當即指示軍情局副局長高坡:“敵軍已增強力量,加固工事,增設障礙物,但我們尚未了解機場南面和芒清敵人的內線防禦部署。312師即將從北面獨立山、105據點、崗納通過機場一直插入中心區,我擔心傷亡大,難以完成任務。你必須下去緊隨312師,及時瞭解部隊到達地點,敵情狀況,注意審訊敵俘,立即報回。”
在這個時候,中國軍事顧問團首長的作戰決心開始變化了。發現越軍重炮無法在22日進入陣地。韋國清和梅嘉生商量,看來只能推遲進攻時間了。1月21日,韋國清致電軍委:
原擬定於1月22日對奠邊府發起攻擊。但因直達奠邊府之最後路段尚未修通,榴彈炮、高射炮需繞小道12公里翻山經奠邊府之橋道本到達射擊陣地,始能打到奠邊府之機場,使敵撤退困難或增援困難,才有利於我殲滅奠邊府之敵。否則,如炮兵不能控制機場,敵依靠美援之119式雙身大型運輸機,則敵於一、二天內撤光或增加幾個營也極容易。
故為爭取迅速進入陣地,由步兵將榴彈炮、高射炮抬至奠邊府北面之預定陣地,每炮也需60—100人, 約需三、四天可全部完成,因此對奠邊府發起攻擊時間需延至1月26日左右。
在北京,總參謀部作戰部特別關注來自奠邊府戰場的電報,一接到韋國清的報告,他們立刻轉呈彭德懷批示。彭德懷同意戰場指揮員的意見,中央軍委遂於當日覆電韋國清,同意推遲對奠邊府的進攻,並且提醒韋國清:“不要四面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分割包圍的辦法,一股一股地殲滅敵人。要細心組織火力,切不可把陣地攻堅戰當作運動戰來打。” 時間又過去了兩天,越軍炮羣繼續在山路上挪行,還是不能進入陣地。
戰場形勢的變化使韋國清果斷地提出意見:改變作戰方法,變“速戰速決”為“穩紮穩打”。1月24日,韋國清就變更奠邊府作戰計劃致電中央軍委:
由於道路地形限制,榴彈炮、高射炮進入陣地極難,312師全師幫助推拉,6個晚上只進12公里,已精疲力盡,尚未全部到達預定射擊陣地,還須翻過兩個很陡的山,始能完全控制機場。但恐時間再長,敵人還可能增加,部隊體力不支,不擬再推而在現地構築陣地,榴彈炮可控制一部分地區,並直接打到奠邊府北之兩個據點。
韋國清認為,以越軍現有的力量和部署,即使能夠在夜間以部分兵力突入法軍縱深,也沒有把握消滅德·卡斯特里的指揮部。發出電報後要等中央軍委回電,關於改變奠邊府作戰方案的事,韋國清還沒有向武元甲説起。
到了1953年秋至1954年5月越南奠邊府戰役期間,總參的建制逐漸正規,作戰指導工作就相當具體和頻繁了。這時,擔負對奠邊府戰役指導工作的主要是彭德懷和粟裕。特別是粟裕,他於1952年底接替聶榮臻主持總參謀部(任代總參謀長)全面工作,對於奠邊府戰役,從戰役偵察到戰役準備,再到戰役的發起,直至發起最後總攻,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粟裕指揮戰役的電報,都通過總參作戰部拍發給在奠邊府戰役前線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和副團長梅嘉生。
為了更好地掌握奠邊府戰況,總參作戰部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由張清華、雷英夫、鄧汀、巫志遠等組成,認真研究前線來電,提出作戰建議。這時的總參謀部,還負責調配對奠邊府戰役前線的彈藥和糧食供應,履行了戰爭時期的全面職責。

奠邊府戰役戰役結果

法軍陣地越來越小,坦克成為廢鐵 法軍陣地越來越小,坦克成為廢鐵
1954年3月13日,越軍與法軍在奠邊府大決戰。奠邊府戰役是1946年至1954年越南抗法戰爭中至為關鍵的戰役。奠邊府是控制越西北和老撾北部的軍事要地。1953年11月20日, 法軍3個傘兵大隊5000餘人在納瓦爾將軍的指揮下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攻佔了奠邊府,後又增兵至約2萬人。
法軍企圖憑藉地面火力和空中優勢,引誘越軍主力到奠邊府並加以殲滅。 1954年1月中旬,越軍4個步兵師、1個工炮師,約35000人形成了對法軍的包圍態勢。
3月13日,越軍向駐紮在奠邊府的法軍發動猛烈進攻。5月7日,法國守軍司令卡斯特里準將組織的最後一次反撲沒有成功。經過55個晝夜的激戰,越軍完全解放了奠邊府。這次戰役共殲滅法軍16000餘人, 擊落擊毀飛機62架。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攻陷了法軍在越南北部的最後堡壘,徹底粉碎了駐越法軍總司令納瓦爾的軍事計劃,全部解放了越南北半部國土。
越南將軍武元甲 越南將軍武元甲
激戰最慘烈的一幕發生在5月初, 當時法軍被迫一寸一寸地放棄於蓋特和克洛迪娜據點的陣地。雙方進行的兇猛肉搏戰,簡直像是回到了野蠻時代。一個越南士兵倒下,另一個士兵帶着以身殉職的狂熱感情又衝上來,法軍的防禦圈越縮越小。 最後2天的戰鬥主要集中在埃利亞娜據點的主要支撐點上。

奠邊府戰役紀念活動

2014年5月7日是越南奠邊府戰役勝利60週年紀念日。為紀念奠邊府大捷60週年,中國援越抗法老戰士及親屬代表團於4月下旬應越南政府邀請訪越,重温昔日中越兩國人民之間的戰鬥友誼。本次中國訪越代表團以援越老戰士的親屬為主,其中有陳賡、韋國清、羅貴波、阮山等人的後代。
在越南,代表團成員參觀了舊時戰場,拜訪了父輩故人,觀看了紀錄片,聽人口述歷史,進行追思緬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