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奕村

鎖定
奕村又名葉村,位於安徽省黟縣西部與祁門縣接壤,行政村劃屬洪星鄉同川村,是黟縣北部山區四鄉的最大一個村民組。奕村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周圍層巒疊嶂,茂林修竹,佳木葱蘢,濃蔭如蓋,綠葉婆娑,碧水縈繞,綿延數十里。村內李氏聚族而居,據村中李氏家譜記載,系唐昭宗李曄的後裔避難於此,已歷經幾個朝代。整個村莊較為隱蔽,舊時只有一條道路與外界溝通,那就是從村口翻越釣魚嶺,經時村,過豐口才到縣城。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奕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 
中文名
奕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黟縣
郵政編碼
245500

奕村村莊概況

奕村是三田李氏,三田李氏乃京公後裔,京公是唐宣宗李忱第9子昭王李汭的第三個兒子,幼子。京公是三田李氏一世祖,三田分別是長孫德鵬居祁門新田,二孫居婺源嚴田,最小居江西浮樑縣屆田。這些在三田李氏重修宗譜裏寫的清清楚楚。唐昭宗和三田李氏始祖京(公)是親兄弟,他們同是唐玄宗李忱的孫子。黟縣美溪鄉蘭湖村也是三田李氏後裔,出自祁門新田派,奕村比藍湖村晚一代出現。奕村始祖李英(公),三田李氏十三世裔孫。而黟縣西遞明金胡確實出唐昭宗後裔

奕村進村路線

八十年代才沿同川河開闢一條機耕路經河村、寨上,在同川口與黟七公路匯合。在黟縣來説這裏的交通仍比較落後,但風景這邊獨好,儼然是陶公筆下的一方桃源淨土。下了釣魚嶺,經景溪橋便可進村。前行不遠,便是村口。

奕村景溪橋

該橋又名景星橋,單孔石拱,明朝初年,由村人李金祖捐資修建,後水毀。明成化年間李原用重建,橋長10米,寬3米,保護完好。前行不遠,便是村口,只見一亭跨路而建。

奕村里仁亭

此亭位於村口,跨路而建。為方形,二層結構,飛檐翹角,玲瓏剔透,拱形門上嵌有“里仁”兩字門額,故此亭叫里仁亭,建於清咸豐年間,亭內的花鳥雕刻細膩精美、栩栩如生,是徽州村落水口的典型建築。

奕村其他信息

古時,李氏祖先同徽州人一樣外出經商,帶回大量的財富,營造宅院和宗祠。

奕村李仁壽堂

如今李仁壽堂(李氏宗祠)還矗立在村中,整個祠堂佔地1200多平方米。祠堂建於明朝,重修於清朝,如今前進系清朝建築,後進仍為明朝建築。整個祠堂結構嚴謹,氣勢恢宏,佈局獨具匠心。在前進門樓處,十二根黟縣青雕獅欄杆一字排開,別具一格,為黟縣古祠堂之罕見。村中老人説,西遞明經胡與奕村李氏本是一家,所以當時建造祠堂時用的所有柱礎、欄橋、石板等都是西遞人相送的。這祠堂便是奕村人引以自豪的古建。

奕村松砣樹

但是,更讓奕村人感到無比榮耀和驕傲還是那“半棵樹”。
這是一株奇特的古樹,奕村人稱之為“松砣樹”。此樹生長於李氏祖塋旁,關於此樹還有個神奇的傳説:此樹人間鮮有,全世界只有三棵半樹:兩棵在西班牙,一棵在月亮上,還有半棵便長在奕村。此樹很難活,當年這半棵樹還是李氏先祖特地聘請西班牙人來此栽活的。從此以後再也無人能載活它。據1988年出版的《黟縣誌》載:“松砣樹,在洪星鄉奕村,樹高20米,胸圍1.8米,縣內罕見。”村民韓黃仁説:“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還是十二、三歲時,曾為南京林學院的教授學生帶路到樹下采集過標本,當時就沒人能認出它的學名來。後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前來採集標本並作考察鑑定。許多專家説他們走遍長江以南地區也未發現過這樣奇特的樹。後來按照此樹的枝、葉、花、果的形態特徵,查證出此樹名字叫“榅悖”,又名“木梨”,原產蘇聯的西伯利亞,國內多分佈在新疆地區,據説現已成為西北地區的常見樹種,江南各地確實罕見。奕村之所以有此樹,唯一的解釋就是當年黟縣奕村人外出西北經商時帶回故土,植於祖塋旁。一則昭示後人,二者告慰先人。至少有一個多世紀了。此樹之所以稱半棵樹,是因為榅悖是陽性植物,在它的北面生長着高大的紅豆杉、苦櫧等喬木,這些大樹遮天蔽日,擋住了陽光,樹木因具有趨光性,天長日久,樹冠、樹枝都向南伸長,形成了樹幹極度向南傾斜,遠遠望去,就象半棵樹生長在那裏,這就是民間“半棵樹”的來由。此樹能生長在黃山市並且是這樣古老和高大,這對後人研究生物多樣性、黃山市林木的引種歷史、此樹的生活習性都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