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奔(拼音:bēn、bè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0]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由夭(像人擺動雙臂在跑)和三個止(止:古指足)組成,表示奮力奔跑之義。“奔”本義為急走、快跑,特指戰敗逃跑。由急走、奔跑義引申為追趕、追求、私奔等義,以上義項均讀bēn。由追趕、追求引申為投向、投奔、為某事奔走、接近等義,這些義項均讀bèn。 [3] 
中文名
拼    音
bēn,bèn
部    首
五    筆
DFAJ [1] 
倉    頡
KJT [1] 
鄭    碼
GDEE [1] 
筆    順
橫、撇、捺、橫、豎、橫、撇、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049) [10] 
平水韻
上平聲十三元(bēn),去聲十四願(bèn) [2] 
異體字
倴、渀、*犇(bēn)、*逩(bèn)、𠬼、𡗲、𢍃、𣦴、𥝯(*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注音字母
ㄅㄣ,ㄅㄣˋ
筆畫數
8(部首3,部首外5)
統一碼
5954 [1] 
國標碼
B1BC
四角碼
4044₄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字源演變

“奔”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奔”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會意字。“奔”字在西周金文中大多寫作圖1、2一類字形,上部是一個擺臂快跑的人形,下部是三個“”,“止”在古文字中像腳的形狀;有的金文人形左邊加了表示道路行走的“彳”,如圖2。“奔”是跑的意思,古代漢語中“走”字也表示跑,“奔”字與“”字相似,上部都是一個奔跑的人形,但是“奔”比“走”多兩個“止”,所以“奔”比“走”更急更快。
石鼓文的“奔”字寫作圖4,由三個“走”字組成;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圖5、6)下面的三個“止”訛變成了三個“屮”(草形);小篆的“奔”字(圖8)便把跑人訛變為雙手下垂兩腳開張的站着的歪頭的人。漢代隸書將三個“屮”寫成三個“十”;楷書將下部兩個“十”的橫畫連寫,成上“大”,下“卉”,寫作“奔”。 [3]  [13] 
“奔”是快跑、急走,而逃跑的一方通常是指望跑得越快越好,故“奔”由快跑引申為逃跑、逃亡,如“奔逃、奔竄、奔潰、奔亡、出奔”。人為事情而往來奔跑忙碌,可以叫“奔走”“奔忙”“奔波”。
上面的奔,往往強調其行為、速度而不強調其方向性。如果強調投向的意思,那就要念成bèn。《紅樓夢》第五十九回,寫小丫環春燕被親媽和乾媽趕着打,姐妹們管不了,麝月就給春燕使眼色,“春燕會意,直奔了寶玉去。”這就只能念bèn。説“投奔”,是投向、投靠的意思,也只能念第四聲。還有,年齡將近,也叫奔(bèn),如:他已經是扔五十奔六十的人了。此外,口語中把拼命趕路或做事叫“奔(bèn)命”,經努力奮鬥可指望的前途叫“奔頭”。這都是強調了方向性。 [14-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ēn
動詞
急走;快跑
run fast
《詩經·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
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三十韻》:“燕薊奔封豕,周秦觸駭鯨。”
丁玲《奔》:“這羣土老兒,緊緊的六個人擠在一塊,跟着人羣朝出口奔。”
奔馳;飛奔;狂奔;東奔西跑
逃跑;逃亡
flee
《論語·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左傳·僖公五年》:“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
晉·潘岳《西征賦》:“超遂遁而奔狄,甲卒化為京觀。”
奔逃;出奔;東奔西逃
緊趕;趕忙或趕急事
《左傳·襄公十五年》:“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
奔命;奔喪(sāng)
崩落;崩陷
南朝宋·謝靈運《七里瀨》:“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
《通志·地理略》:“自河陽以下,東至海千里,平田虛壤,故多奔決,無定流。”
舊稱女子沒有通過正當禮節而私去與男子結合

《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漢·劉向《列女傳·齊傷槐女》:“婧懼,乃造於相晏子之門…晏子聞之笑曰:‘嬰其有淫色乎,何為老而見奔!’”

bèn
動詞
朝一定的目標急走;徑直向所要去的地方去
go straight toward;
head for
《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糧絕,卒飢,數挑戰,遂夜奔條侯壁,驚東南。”
《紅樓夢》第十五回:“只見那邊兩騎馬直奔鳳姐車來。”
柳青《銅牆鐵壁》第一章:“他們繼續拉談着,奔沙家店去了。”
投奔;直奔
竭盡全力 (從事某項活動)
spare no effort
明·湯顯祖《牡丹亭》:“(旦)娘,你女兒不幸,作何處置?(老)奔你回去也,兒。”

投靠。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但只爾等無家可奔,無族可依,教我撇下寡婦孤兒,如何是了?”
草明《乘風破浪》第一章:“到他十八歲那年,李大娘奔少祥去了。”
接近(年齡的某個較大的整數)
be getting on for
《紅樓夢》第七六回:“已經是二十來年的夫妻,也奔四十歲的人了。”
張書紳《張師傅外傳》:“眼瞅奔六十的人了,蹦個啥勁兒。”

介詞
朝;向
《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紀獻唐看見,往後撤了一步,把杆子一擰,奔着顧先生的肩胛向上挑來。”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夭部】博昆切(bēn)
走也。從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從夭。 [7] 

説文解字注

“走(𧺆)也”注:𧺆者,趨也。《釋宮》曰:“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此析言之耳。渾言之,則奔、走、趨不別也。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其字古或叚“賁”,或叚“本”,《毛詩》“予曰有本走”,陸德明本如是。
“從夭,卉聲” 注:大徐作“賁省聲”,非。此十三部、十五部合音,博昆切,十三部。
“與𧺆同意,俱從夭” 注:此説從夭之意。𧺆者,屈其足,故從夭止。𢍃之從夭意同也。凡行疾則屈腳疾。 [8]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字部】奔
古文:犇
《唐韻》博昆切,《集韻》《韻會》《正韻》逋昆切,並本平聲。《説文》:走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一曰趨事恐後曰奔。《詩·周頌》:駿奔走在廟。
又嫁娶而禮不備亦曰奔。《周禮·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謂不必六禮備,非淫奔也。
又凡物皆言奔。《詩·鄘風》:鶉之奔奔。《小雅》:鹿斯之奔。《石鼓文》:霝雨奔樹。韓愈《秋懷詩》:鳴聲若有意,顛倒相追奔。空堂黃昏暮,我坐默不言。○按奔言俱十三元韻,《正字通》:沿,《字彙》:之誤,奔叶音邊,豈以言在一先韻耶。
又姓。石晉將奔洪進。
又《集韻》《韻會》並方問切,音憤。覆敗也。李陵《與蘇武書》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又《廣韻》甫悶切,《集韻》《韻會》補悶切,《正韻》逋悶切,並本去聲。急赴也。《釋名》:變也。有急變奔赴之也。《增韻》:奔走,湊集也。
又葉於夷切,音依。崔亭伯《七依》:乃命長秋使驅獸,夷羿作虞人。騰句喙以追飛,騁韓盧以逐奔。
《説文》:從夭,賁省聲,入夭部。俗省作奔。𢍃,奔本字。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奔”的字形對比 “奔”的字形對比 [1]

書寫提示

奔字書寫筆順 奔字書寫筆順
“大”寬“卉”窄,“大”罩住“卉”。“大”,橫筆居上居中;撇筆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捺腳收於橫中線。“卉”,“十”居田字格中心部位;“廾”,橫長,撇和豎分列豎中線左右。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二十三魂

合口呼
全清
博昆切/甫悶切
puən
去聲
二十六慁

合口呼
全清
甫悶切
puən
集韻
𥻪(糞)
去聲
二十三問
合口呼
全清
方問切
pfiuən
去聲
二十七恨
合口呼
全清
補悶切
puən
禮部韻略

平聲





逋昆切

增韻

平聲





逋昆切


去聲





方問切


去聲





逋悶切

中原音韻

陰平
真文

合口呼

全清

puən
中州音韻

平聲
真文





巴門切


去聲
真文





邦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八真


全清
逋昆切
puən

去聲
八震


全清
逋悶切
puən

去聲
八震


全清
方問切
fən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八賓稟嬪畢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wən
先秦
王力系統
p
uən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uə̂n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wən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ən
西漢



東漢





ən


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wən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wə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wə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uən
隋唐
王力系統

p
uən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uən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uən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uən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
uən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奔跑”之“奔”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pən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p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ə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ə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ə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ən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pə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pə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p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p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p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pən
42
陰平
文讀
pɛn
42
陰平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pun
53
陰平

粵語
廣州
pɐn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pɐn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ʰun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ʰu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puɔ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a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2]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4-02-22]
  • 2.    平水韻 十三元 奔  .搜韻[引用日期2019-01-05]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11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60;63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0.04:576
  • 6.    奔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06]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15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654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87
  • 10.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4-02-29]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6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7
  • 13.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93
  • 14.    子默著.讀懂漢字 人類生活篇 解析漢字字形的來源與演變[M]:中譯出版社,2017.11:306-307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136-13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