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奔月

(魯迅創作的短篇歷史小説)

鎖定
《奔月》是魯迅創作的短篇歷史小説,完成於1926年12月30日,發表於1927年1月25日。 [1] 
《奔月》主要取材改編於後羿射日、嫦娥奔月、逢蒙殺羿等神話傳説,主人公羿射光了封豕長蛇,熊豹山雞,落了個英雄無用武之地,只能讓老婆天天吃烏鴉炸醬麪,他的歷史功績被人淡忘,弟子逢蒙轉過來暗害他,不耐清苦的嫦娥,最終離他而去。 [2] 
(概述圖為魯迅《奔月》手稿)
作品名稱
奔月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6年
文學體裁
短篇歷史小説
發表時間
1927年1月25日
字    數
5792字 [15] 

奔月內容簡介

羿騎馬歸來,沒有打到好的獵物,只有烏鴉。妻子很不滿意整年就吃烏鴉肉的炸醬麪,他只好盡力安慰妻子,舊事重提自己當年射獵的勇猛、生活的富足,還自誇箭法高妙,現今無物可獵實出於無奈,但日子還得過下去,於是羿決定到更遠的地方去狩獵。第二天他騎着馬走了七十多里路,結果誤將母雞當作鵓鴣射殺了,招致雞主人老太太一陣謾罵,説他瞎了眼,連母雞都不識別,無奈之下只好答應賠五株葱、一包甜辣醬和十五個炊餅,自己拿走死雞。路經高梁田旁,突然射來了冷箭,羿也搭箭迴應。在互射九箭後,羿的箭射完了,但對方又向他射來一箭,直插咽喉,幸虧羿將飛箭咬住,落下馬去;陷害者以為羿死了,走近一看,沒有死,羿認出暗害他的人竟是自己的學生逢蒙,他沒有以牙還牙報復學生,只是連諷帶批地教訓了他一番,就帶着網兜裏的母雞騎馬走了;他的學生卻在遠處罵罵咧咧地,羿不理,繼續趕路回家。可是一回到家,感覺不妙,房裏很亂,衣箱開着,於是問家僕們和女侍,他們説不知道夫人去哪兒了,但是看見一個黑影向月亮飛去的。大家找遍四周不見夫人蹤影,羿斷定,妻子離家出走了,他取三枝箭射月,但最終失敗,想了一想,覺得還是先吃了飯睡一覺再説,因為天色已晚,肚子餓極了,決定明天再去追。 [3] 

奔月創作背景

1924年北伐戰爭的失利致使新文化陣營分化解體,徒剩魯迅一人獨荷戟在“無物之陣”中;1925年魯迅又被迫捲入“女師大風潮”,因所持的學生立場與自身教職身份的撕裂而面臨巨大的職業危機;隨後1926年“三·一八”慘案的發生則直接激化了魯迅與當局的關係,魯迅不得不出逃北京,於1926年8月受林語堂邀請離京南下廈門大學任教。然而在廈門的生活並不如意,人事關係依然複雜,只不過“北京的學界在都市中擠軋,這裏是在小島上擠軋,地點雖異,擠軋則同。”且即使偏居鷺島,仍擺脱不了四方攻訐暗窺,魯迅的心情不可謂不苦悶,正是在這樣的苦悶中,“回憶在心裏出土了”,《奔月》則成為他這一時期情感的承載容器與幾十年來神話研究的成果之一。 [4] 
促成《奔月》創作的直接事件是“高長虹誹謗事件”。魯迅在1927年1月11日給許廣平的信中提到這篇作品時説:“那時就做了一篇小説,和他(暗指高長虹)開了一些小玩笑。”可以看作是魯迅順勢通過作品對文壇上誹謗聲音的迴應,其中“逢蒙”這個形象就含有高長虹的影子,但也絕不單指他一個人。 [5] 

奔月人物介紹

羿
羿作為一個射日的英雄在脱離了射日的背景與環境,進入到現實生活中,面對日常生活的瑣碎與平庸時,英雄的羿展示出了性格中世俗性的一面,生活帶來的窘迫也帶來了心理上的挫敗感。關於其形象有偏正面和偏負面兩種説法,綜合起來看,魯迅在《奔月》中表現了他的悲哀、孤獨、寂寞感,同時又揭示了他正直、善良、不為惡勢力而退縮的性格。 [6]  [7]  [12] 
嫦娥
《奔月》中的嫦娥既是一個小市民的婦人形象,同時也有着美麗逝去的生命危機,在後羿無路可走時嫦娥也面臨着人生選擇的關鍵時期,最終她選擇了“奔月”,即離開男性的女性道路,早期研究者傾向於將嫦娥與老婆婆、逢蒙等人作為一個整體與主人公羿置於對立兩端,他們共同造就了英雄羿的痛苦和寂寞。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肯定的聲音傾向嫦娥,認為她呈現出了女性價值的覺醒,是追求個性解放的人。 [6]  [12] 
逢蒙
逢蒙讓老太太覺得之前出現的野豬和蛇是他射殺的,博得了老太太的敬重。後來,逢蒙的出場便是要殺了后羿這個老師。雖然對這個人物的描寫不多,但是魯迅在這個人物上極盡嘲諷的語氣,也體現了對他的厭惡之情。 [8] 

奔月作品鑑賞

奔月主題思想

關於《奔月》的主題思想,有諸如“愛情危機”説、“英雄無奈”説、“精神苦悶”説、“現實影射”説等,主要的兩種觀點如下。 [13] 
一種觀點認為,《奔月》是魯迅對羿的正直性格和孤獨心境的刻畫,歌頌了主人公的戰鬥性格。后羿的身上也“同樣可以看到魯迅的影子、魯迅的某一性格特徵的發展”。羿的寂寞無聊與魯迅此時的創作心境有關,這苦悶來源於其“先驅性”。 [12] 
另一種觀點認為,《奔月》有着較為強烈的“被棄”主題,表現了一種較為明顯的失敗感。從一定程度上説,被棄、孤獨、幻滅、虛無等等心理情結,也是由於現實中的受挫和失敗的經驗刺激而形成的,並且,對魯迅來説,過多的受挫和失敗的絕望經驗,似乎還使他有時傾向於一種命運感,他彷彿窺見了某種宿命力量正在覬覦他,籠罩他,和控制、捉弄他。魯迅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無能為力。而這種命運感,或者説對於命運的心理感受,正是走向幻滅和虛無的前兆。 [7]  [12] 
魯迅選擇“嫦娥奔月”這樣一個寄寓着中國民間對美女英雄相依相戀、不離不棄的美好情懷充滿嚮往的神話故事來大加“戲説”,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攻擊某個自己反感的人物這一目的。當然,敍述中“夾槍帶棒”、“順手一擊”是他一向的風格,但對某個人的攻擊,不是小説的主要宗旨要旨,仍在於他對現實人生的關注和思考。正如他所表白的那樣,他“對於古人,不及對於今人的誠敬”。因此,他將充滿崇高和正面意義的神話人物改編成充滿市俗氣息的井市人物,顯示了他對於“崇高”和“正面”的不屑,也顯示了他“直面慘淡人生”的現實態度。 [11] 

奔月藝術特色

  • 敍事技巧
敍事順序上,《奔月》中有多處倒敍,最能體現其主題的是對羿從前射殺封豕長蛇的倒敍。它在小説中重複出現了三次,熱奈特將這種情況稱為“重複倒敍”。敍事視角上,《奔月》的敍述者是通過人物羿的感官去感知外在的世界,觀察和揣測其他人物的心理,推測他不在場時發生的事件的。這種人物內聚焦的方式能使讀者深入聚焦人物的內心。但是,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它對其他人物的敍述就成了外聚焦,他們的內心就只能通過聚焦人物觀察到的他們外在的表情、行為等暗示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奔月》的敍述者使用了“似乎”、“彷彿”等情態詞來表明這些都不過是猜測。 [14] 
  • 寫法特色
《奔月》的寫法,體現了客觀描寫與浪漫詩情相結合的特色。以今入古的手筆,體現了作家個性的高度能動作用,為小説敍事提供了一個超現實的心理時空結構。這種筆法與中國近古的俗文學和民間藝術,有着某種淵源關係。“油滑”之處,不是出自現實主義的典型法則,而是出自超現實的奇特想象的變形化法則。因為古代的事物已被封建史家和士大夫文人籠罩上一層光環,寫進某些現代的人物事件,便造成古今兩組事件本互干涉,產生一種滑稽感,一種“布萊西特式”的“間離效果”。使那些古代“聖賢”的品格降低到人世中來,從而更加真切地看清他們的真實本質和凡俗面目。魯迅把古人今事拉在一起,把歷史小説的傳統手法打破了。魯迅浪漫的和超現實的詩情,是與現實主義的手法交織在一起的。當然,以今入古的“油滑之處”是有弊端的。魯迅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多次指出他的歷史小説創作的“油滑”是利弊並存的。這絕非純粹是一位偉大作家的自謙,而恰是他對自己創作具有清醒的自知之明的表現。魯迅的所謂利弊並存,其“利”者指的是“油滑之處”的現實批判性,往往能使“正人君子”之流頭痛;其“弊”者則顯然是指由於不大“認真”,“隨便”,往往會給作品的藝術性帶來損害。 [7] 

奔月作品評價

內蒙古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屈正平:“作品細膩委婉,而又顯得雄渾悲壯、是一篇藝術性很高的作品,在研究魯迅當時的思想特點和發展上,也有很重要的價值。” [9] 

奔月出版信息

《奔月》最初發表於1927年1月25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36年1月,《奔月》被收入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小説集《故事新編》中,作為由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之一種。 [1] 

奔月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較為重大的貢獻。 [10] 
參考資料
  • 1.    李浩.魯迅《奔月》溯源[J].上海魯迅研究,2014,(03):53-67.
  • 2.    田舒夏,馮傳勇.魯迅《故事新編》思想探析——以《奔月》為例[J].今古文創,2022,(33):7-9.
  • 3.    蔣濟永.《奔月》的“故事”構造與意義生成[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2):197-208.
  • 4.    於潔.魯迅《奔月》中的多重意藴[J].文學教育(上),2022,(01):21-23.
  • 5.    劉怡敏.探尋魯迅《奔月》中的多重意藴[J].名作欣賞,2018,(24):39-40.
  • 6.    王思萌.《奔月》中后羿與嫦娥形象分析[J].今古文創,2021,(25):9-10+13.
  • 7.    史志謹. 魯迅小説《奔月》解讀[C]//.陝西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04:7-13.
  • 8.    陳羅佳.魯迅《奔月》故事中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0(25):134.
  • 9.    屈正平.論《奔月》[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988,0(2):33-39,10.
  • 10.    魯迅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引用日期2023-01-18]
  • 11.    梁巧娜.也談魯迅《奔月》的意藴[J].閲讀與寫作,2010,(12):1-2.
  • 12.    王玥.近四十年來《奔月》研究述評[J].文教資料,2019,0(36):132-134,165.
  • 13.    梁儀.故事、本事與隱喻——略談魯迅《奔月》的互文本結構及意義闡釋[J].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4):60-65.
  • 14.    朱靜,範志慧.《奔月》的敍事技巧淺析[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0(4):93-94.
  • 15.    綜合統計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引用日期2023-01-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