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契嵩

鎖定
契嵩禪師(公元1007--1072年),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出生於鐔津(今廣西藤縣)。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卒於神宗熙寧五年,年六十六歲。慶曆間,(公元1045年前後)居杭州靈隱寺。皇祐間,(公元1051年前後)入京師,兩作萬言書上之。仁宗賜號明教大師。尋還山而卒。契嵩博通內典,嘗作原教、孝論十餘篇,以與當時闢佛者抗。有鐔津集二十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1] 
中文名
契嵩
出生日期
1007年
逝世日期
1072年
出生地
今廣西藤縣
仲靈

契嵩生平事蹟

契嵩7歲時,母親鍾氏將他送到本地東山寺內。13歲時落髮為沙彌,一年後即受具足戒,並開始了“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的遊方生涯。
契嵩19歲時,遊方到一個叫寧風山的地方。此山住有一位年過百歲而面如處子的奇異女子,名叫姚精嚴。契嵩走到山上剛好太陽已落山,於是姚氏准許他留宿在廟內。半夜時,契嵩被一陣悦耳清脆的樂曲驚醒,仔細一聽,樂聲發自廟前的蓮花池中。契嵩百思不解,大為詫異。於是請教姚氏是何原因。姚氏回答説:“噫!這是龍王在呻吟,能聽到這種聲音的人,必定有吉祥騰飛的瑞相。您不久就會名揚天下,快走吧!別在這裏停留了。”契嵩禪師“於是下沅湘、陟衡嶽,謁神鼎諲禪師。諲輿語奇之,然無所契悟。遊袁筠間,受記前於洞山聰公。”
在洞山時,契嵩每天夜晚,頂戴禮拜觀世音菩薩法像,並誦唸觀音聖號滿10萬聲之後,方才上牀就寢。自此之後,契嵩智慧之門大開,世間儒佛道等各種經典章句,不學就能窺見大意,通曉要詣。作文時便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宋仁宗明道年間(1032-1033年),文學界興起古文運動的熱潮,文人學士大都羨慕中唐文豪韓愈,尊敬儒學,排斥佛教。契嵩禪師為了針對當時排佛的浪潮,寫成《輔教篇》這篇文章,闡明儒佛二教的思想實質,上奏朝廷,以反駁歐陽修等人的闢佛之説,使上至仁宗,下至文人士大夫無不為之所傾服,轟動當時文壇。
契嵩成名之後,謝絕仁宗和士大夫的挽留,絲毫不貪戀京城的富貴榮華,毅然離京,返回南嶽衡山,閉關修道。號“潛子”即是出自此時。不久後,出關雲遊到杭州靈隱寺,撰寫出《正宗記》和《禪宗定國圖》兩文,再次前往京都開封。契嵩進京後,開封府尹王仲義以禮相待,並代契嵩上奏仁宗皇帝。仁宗得到文章和《上皇帝書》,大為讚歎,傳令丞相韓琦和參政歐陽修等人探經考證。既無訛謬之言詞,於是下召編入大藏,並褒賜契嵩紫方袍,號“明教”禪師。契嵩面對朝廷封賞,堅辭不受,仁宗不准他推辭,方才領受,留住在京城閔賢寺。時隔不久,契嵩又東遊回到杭州,應蔡襄之邀請,居住在錢塘佛日禪院和永安院。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六月四日早晨,契嵩禪師召集大眾,吟頌説:“後夜月初明,吾今獨自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言畢在法座上雙盤而坐,閉目進入禪定,僧眾四周護持。到午夜時分,涅盤示寂,安然坐化西去。火化後,葬在故居永安院的左邊,享年66歲,戒臘53夏。 [1] 

契嵩作品

他一生擅長文章,勤於修持,著作甚豐,影響巨大。有《鐔津文集》和《嘉佑集》共百餘卷,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有《輔教篇》、《中庸解》、《論原》、《非韓上》、《傳法正宗記》、《上皇帝書》等。其作品共計60餘萬字,由他的外甥法澄收藏傳於後世。

契嵩出版圖書

契嵩個人貢獻

契嵩禪師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的突出事蹟和貢獻共有二點:
一是:作《輔教篇》闡明儒佛兩教雖然為人處世的方法有所區別,儒家在於治世,佛教在於治心,但其目的都是一個。他把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等同起來,提出了“孝為戒先”的重要命題。説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兩者不可分割。故此,契嵩在歷史上有“一代孝僧”之稱譽。他還作《中庸解》宣揚中庸思想。他説:“儒佛者,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於治……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説明了儒家和佛教都是聖人之道,一者治世,一者治出世,分工雖然不同,但二者相輔相成,異曲同工,互不可缺。
二是:鑑於當時禪門各派對傳法世系各依所據,説法不一,爭論不休,併為了反對天台宗《法藏傳》的24祖之説,而依據《寶林傳》等禪門著作,確定禪宗印度世系為28祖。契嵩的西天26祖之説,後來成為禪宗祖系傳承的定論載入史冊,對後世講述禪宗史影響很大,意義深遠。 [2] 

契嵩評價

契嵩禪師是北宋佛教界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學大家。他注重著書立説,提倡佛儒調和,宣揚孝道思想,極力弘揚佛教理論和教義。他畢生致力於維護和捍衞佛教利益及如來法門的傳播。因為他的傑出貢獻和深遠影響,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被稱為“一代孝僧”和“明教”禪師而廣為頌揚,且永為後人所敬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