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酬睢陽李太守

鎖定
《奉酬睢陽李太守》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酬贈詩。此詩與《信安王幕府詩》同為高適五言長律名篇。
作品名稱
奉酬睢陽李太守
作品別名
宋中即事贈李太守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創作時間
743年
作品體裁
五言排律

奉酬睢陽李太守作品原文

奉酬睢陽李太守
公族稱王佐,朝經允帝求。本枝疆我李,盤石冠諸劉。
禮樂光輝盛,山河氣象幽。系高周柱史,名重晉陽秋。
華省膺推擇,青雲寵宴遊。握蘭多具美,前席有嘉謀。
賦得黃金賜,言皆白璧酬。著鞭驅駟馬,操刃解全牛。
出鎮兼方伯,承家複列侯。朝瞻孔北海,時用杜荊州。
廣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三台冀入夢,四嶽尚分憂。
郡邑連京口,山川望石頭。海門當建節,江路引鳴騶。
俗見中興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額橫,更息赭衣偷。
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豈伊齊政術,將以變澆浮。
訟簡知能吏,刑寬察要囚。坐堂風偃草,行縣雨隨輈。
地是蒙莊宅,城遺閼伯丘。孝王餘井徑,微子故田疇。
冬至招搖轉,天寒螮蝀收。猿巖飛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户,褰幃月在鈎。好賢常解榻,乘興每登樓。
逸足橫千里,高談注九流。詩題青玉案,衣贈黑貂裘。
窮巷軒車靜,閒齋耳目愁。未能方管樂,翻欲慕巢由。
講德良難敵,觀風豈易儔。寸心仍有適,江海一扁舟。 [1] 

奉酬睢陽李太守註釋譯文

①詩題敦煌選本作《宋中即事贈李太守》。李太守:即李少康,天寶元年至天寶三載任睢陽太守。《新唐書·百官志》:“天寶元年,改刺史曰太守。
②公族:諸侯或君王的同族。《詩經·魏風·汾沮洳》:“殊異乎公族。”毛傳:“公族,公屬。”鄭玄箋:“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王佐:王者的輔佐,佐君成王業的人。朝經:朝廷的典章制度。帝求:《尚書·太甲》:“旁求俊彥。”孔傳:“旁非一方,美士曰彥。”此句謂經綸朝綱恰合皇帝求才俊之旨意。
③本枝: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漢書·韋玄成傳》:“子孫本支,陳錫無疆。”我李:我李氏朝廷。此句謂朝廷為本宗,宗室李少康為支子,本枝相護,共強李唐。強:諸本皆作“疆”,從敦煌選本。盤石:指封藩宗室。曹冏《六代論》:“漢鑑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諸侯強大,盤石膠固。”諸劉:指漢代劉邦所封同姓諸王。
④周柱史:周朝的柱下史官,指李耳。《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日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索隱:“按藏室史乃周藏書室之史也。又《張湯傳》老子為柱下史’,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官名。”此句謂唐朝李氏宗譜一直可上溯到李耳。晉陽秋:晉代史書名。《晉書·孫盛傳》:“盛篤學不倦……著《魏氏春秋》《晉陽秋》……《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按,李少康曾任路州(今山西長治)司馬,此處借代稱頌其在潞州的功績。
⑤華省:指清貴者的官署。此指李氏曾任尚書祠部郎中。膺:諸本多作“應”。
⑥握蘭:指在皇帝身邊處理政務的大臣。應劭《漢官儀》捲上:“(尚書郎)握蘭含香,趨走丹墀奏事。”前席:(因聽得入迷)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史記·商君列傳》:“衞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按《名義考》雲:“古者坐於地,以莞蒲為席。天子諸侯則有黼黻純飾,坐則居中。遜避不敢當,則卻就後席;喜悦不自覺,則促近前席。”
⑦黃金賜:《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悦,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白璧酬:古代謀臣策士受賞常得黃金、白璧。《史記·虞卿列傳》:“躡擔簦,説趙孝成王,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
⑧駟馬:指顯貴者所乘的駕四匹馬的高車。表示地位顯赫。解全牛:即庖丁解牛,指技藝高超。據《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⑨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採訪使、觀察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此指李氏曾任青州、常州、徐州刺史,後又出任睢陽太守。承家:《唐故睢陽郡太守李公神道碑》曰“太祖生雍王繪,雍王繪生東平王紹,東平王紹生高平王道立,高平王生畢公景淑,畢公(生少康)。”
⑩孔北海:即孔融。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因其曾為北海相故稱。杜荊州:指西晉杜預。杜預曾官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故稱。杜預博學多識,著有《春秋左傳集解》及《春秋長曆》。
⑪廣固:城名,故址在今山東省青州市西北堯王山附近。《晉書·地理志》:“永嘉亂,青州淪沒,東萊人曹嶷為刺史,始造廣固城。”此處意謂李氏曾為青州刺史。毗陵:古地名。本春秋時吳公子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江蘇省常州市。歷代廢置無常,天寶元年改為毗陵郡。此處意謂李氏曾為常州刺史。
⑫三台:星名,此處喻三公。《後漢書·楊震傳》:“蛇鱧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四嶽:堯臣羲、和四子,分掌四方之諸侯。《尚書·堯典》:“帝曰:諮,四嶽。”孔傳:“四嶽,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嶽之諸侯,故稱焉。”
⑬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公元209年,孫權將治所自吳郡(蘇州)遷此,稱為京城。公元211年遷治建業後,改稱京口鎮,是古代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石頭: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一帶。本為楚金陵城,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重築改名。城負山面江,南臨秦淮河口,當交通要衝,六朝時為建康軍事重鎮。唐以後,城廢。
⑭當:明活字本作“尚”,從《全唐詩》。建節:執持符節。古代使臣受命,必建節以為憑信。唐時,節度使或經略使受任,皆賜旌節。鳴騶:古代隨從顯貴出行並傳呼喝道的騎卒。有時借指顯貴。孔稚珪《北山移文》:“及其鳴騶入谷,鶴書起隴,形馳魄散,志變神動。”
⑮中興:敦煌選本作“中和”。中途振興,轉衰為盛。至道:指最好的學説、道德或政治制度。《禮記·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⑯白額橫:指白額猛虎。更:敦煌選本作“再”。赭衣:古代囚犯所穿赭色囚衣,此指囚犯、罪人。
⑰梁國:此指睢陽郡。歌來晚:東漢賈琮任交附刺史前,其地吏民不堪暴政,怨恨而叛。賈琮到任後,革除弊政,安撫百姓,一年而致太平。巷路為之歌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事見《後漢書·賈琮傳》。此處意謂李氏任睢陽太守時亦有賈琮一般的政績。徐方:指徐州。怨不留:《晉書·鄧攸傳》載:晉元帝時,鄧攸為吳郡太守,為官清廉,“刑政清明,百姓歡悦,為中興良將。後稱疾去職……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吳人歌之曰:“紕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此處意謂李氏任徐州刺史亦有德政。按,獨孤及所撰《碑銘》謂李少康刺徐州:“先是歲比大歉,人流者什五六。公條奏逋逃之名,削去其版,然後節用務本博徵緩刑,以來之歲則大穰,人不患寡,浮游自佔者至數千萬。”
⑱齊政:《禮記·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鄭注:“政謂刑禁。”孔疏:“謂齊其政令之事,當逐物之所宜。”《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澆浮:猶澆薄。指社會風氣浮薄。齊武帝《吉凶條制詔》:“三季澆浮,舊章陵替。”
⑲風偃草:《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集解:“孔曰:‘加草以風,無不僕者,猶民之化於上。”行縣:謂巡行所主之縣。《後漢書·崔駰傳》:“(崔篆)乃遂單車到官,稱疾不視事,三年不行縣。”李賢注引《續漢志》:“郡國常以春行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絕。”雨隨輈:輈,《説文》:“輈,轅也。”朱駿聲通訓:“大車左右兩木直而平者謂之轅;小車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謂之輈,故亦曰軒轅,謂其穹隆而高也。”此處代指車。《後漢書·鄭弘傳》謂鄭弘“政有仁惠,民稱蘇息,遷淮陰太守”。李賢注引謝承書曰:“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大旱,隨車致雨”此處借指李氏仁政之效。
⑳蒙莊:指莊子。因其居於宋國蒙地,故稱。《史記·莊周列傳》莊子者,蒙人也。”集解:“駰案《地理志》:蒙縣屬梁國。”閼伯:高辛氏長子,居於商丘,死後有閼伯台。
㉑孝王:西漢梁孝王劉武。微子:周代宋國的始祖。名啓,殷紂王的庶兄,封於微(今山東梁山西北)。因見紂淫亂將亡,數諫,紂不聽,遂出走。周武王滅商,復其官。周公承成王命誅武庚乃命微子統率殷族,奉其先祀,封於宋。《論語·微子》:“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㉒招搖:星名。即北斗第七星搖光。亦借指北斗。《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播在上,急繕其怒。”鄭玄注:“招搖星在北斗杓端主指者。”孔穎達疏:“招搖,北斗七星也。”按,古代以北斗節時,分一年中斗柄所指為十二辰,冬至則北斗指子,為一歲循環之始,故云招搖轉。螮蝀:彩虹的別名。又作“蝃蝀”。《詩經·鄘風·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敢指。”毛傳:“蝃蝀,虹也。”
㉓猿巖:非常險要的山崖,猿猴都難以攀援。兔苑:梁孝王劉武所築東苑。梧楸:梧桐與楸樹。二木皆逢秋而早凋。《楚辭·九辯》:“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朱熹集註:“梧桐、楸梓,皆早凋。”
㉔列戟:宮廟、官府及顯貴之府第陳戟於門前,以為儀仗。褰幃:撩起帷幔。敦煌選本“幃”作“帷”。
㉕解榻:東漢陳蕃任豫章太守時,不接待賓客,只有南州高士徐樨來時特設一榻,徐稺走後即懸掛起來。又任樂安太守時,亦曾為郡人周璆特置一榻,去則縣之。事見《後漢書·徐稺傳》及《陳蕃傳》。後以“解榻”為熱情接待賓客或禮賢下士之典。登樓:《世説新語·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音調始遒,聞函道中有屐聲甚厲,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許人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徐雲:‘諸君少住,老子於此處興復不淺!’因便據胡牀,與諸人詠謔,竟坐甚得任樂。后王逸少下,與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規爾時風範,不得不小頹。’右軍答曰:‘唯丘壑獨存。’”此處借指李太守平易近人,能與屬下同樂。
㉖逸足:駿馬疾行,比喻出眾的才能或人才。九流:泛指各學術流派。
㉗青玉案:《文選·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劉良注:“玉案,美器,可以致食。”又泛指古詩。杜甫《又示宗武》“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仇兆鰲注:“青玉案,謂古詩。”衣贈:敦煌選本作“酒助”。
㉘應接來何幸:以下四句諸本皆無,據敦煌選本(伯二五五二)補。棲遲:遊息。《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朱熹集傳:“棲遲遊息也。”庶寮:亦作“庶僚”。指百官。《爾雅·釋詁》注:“同官為寮。”
㉙揚雄詞為訥:《漢書·揚雄傳》:“(揚雄)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王粲體偏柔:《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劉)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曹丕《與吳質書》亦云:“仲宣(王粲字)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
㉚窮巷:冷僻簡陋的小巷。
㉛管樂:管仲與樂毅的合稱。兩人分別為春秋時齊國名相和戰國時燕國名將。巢由:巢父和許由的合稱。相傳皆為堯時隱士堯讓位於二人,皆不受。後因用以指隱居不仕者。
㉜講德:討論、講求仁德。漢宣帝循武帝舊事,徵召高才講論六藝羣書,劉向、王褒等人皆待詔金馬門。敵:敦煌選本作“盡”。此句謂講頌德政之任誠難匹敵。觀風:謂觀察民情,瞭解施政得失。語出《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此句謂體察民情之職亦難勝任。
㉝江海:猶雲江湖,與朝廷相對,舊時指隱士的居處。《莊子·刻意》:“就數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 [1] 

奉酬睢陽李太守創作背景

李少康任睢陽太守在天寶元年(742)至天寶三載(744)春天之間;據周勳初《高適年譜》,高適於天寶二年(743)自滑台至睢陽,與李少康交往;詩曰“冬至招搖轉”,可判定此詩作於天寶二年冬。 [1] 

奉酬睢陽李太守作品鑑賞

這是高適酬和詩的力作,與《信安王幕府詩》同為其五言長律名篇。詩首八句交待李少康家世及出身。“華省膺推擇”以下八句敍其在朝為官得君寵遇之況。“出鎮兼方伯”以下二十四句敍其出鎮地方的功績,李少康曾前後出任青常、徐、宋四州刺史,所到之處,任賢使能,革除弊政,訟簡刑寬以德化民,深受愛戴。“地是蒙莊宅”以下十六句敍寫睢陽古人古蹟、冬日景象及李太守重賢好施。“應接來何幸”以下十二句,由李太守重賢引出自己,自謙才力薄弱,難以為官,志在隱居江海,不能為太守所用,實則為牢騷語,依然希望得到提拔。 [1] 

奉酬睢陽李太守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M].武漢:崇文書局,2020:139-145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