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

鎖定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是南宋詩人朱熹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講述了作者重遊故地,與多年的好友重逢,同時也和好友辨明哲學觀念的異同。此詩前半部分抒情,後半部分説理,情理交融,表達了作者與好友重逢的喜悦,亦感慨兩人在哲學的上的見解不同的問題。
作品名稱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
作    者
朱熹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晦庵集》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作品原文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
幾年回首夢雲關,此日重來兩鬢斑。
點檢梁間新歲月,招呼台上舊溪山
三生漫説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閒
一笑支郎又相惱,新詩不落語言間。 [1]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註釋譯文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詞句註釋

①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蹟未詳,當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東峯道人當為其別號。
②“點檢”二句:此處借燕子、溪山的依舊,來對比歲月流逝。
③“三生”二句:指佛法的荒謬無用。三生:佛教語,指前生、今生、來生,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萬法:佛教語,通稱一切事物和道理。閒:空洞、空虛,即佛家所謂寂靜、寂滅。
④支郎:即支謙,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國時月支國僧。曾仕吳為博士,後隱居穹窿山。身細長黑瘦,博覽經籍,莫不精究。這裏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國時期高僧支謙的稱號,後世因尊稱僧人為支郎。 [2]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白話譯文

幾年來一直夢中回首這令人難忘的東峯,今天重遊故地卻已花白了雙鬢。
查看梁間的燕子,它們飛去飛來,不知經歷了多少新的歲月,台上所見的舊時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樣喜迎故人。
佛家所説的“三生”畢竟是沒有什麼實據的,佛教所持的“萬法”實則本於閒靜。
相逢一笑之後你可能又對我的見解不滿,可是,為表達重逢喜悦的詩篇恰恰不在這語言之中。 [2]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的泉州。詩人和溥公久別重逢,正值重陽,溥公有詩為贈,詩人酬答了這首律詩。 [3]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作品鑑賞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文學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幾年回首夢雲關,此日重來兩鬢斑。”表明別後幾年,經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塵,當年聚首的雲關,還頻頻縈現在夢寐之間,那裏的東峯,正是溥公棲息之所。而這次重逢,恰好還在雲峯,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雖説時光流逝,自己的雙鬢已經斑白,但能會見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接着申足前意:“點檢梁間新歲月,招呼台上舊溪山。”檢點梁間的燕子,它們自去自來,已經經歷了不少新的歲月,燕巢猶在,已是新築的了。那台上所見的溪山,還像舊時一樣,嫵媚迎人,似乎和老友招呼:“你們舊日的遊蹤,還存留在這兒哩!”這兩句進一步寫重逢的喜悦,溪山依然如畫,燕語如迎敵人,歲月是消失了,卻喜舊情還在。
五六兩句,轉進一層,寫重逢以後談論的內容:“三生漫説終無據,萬法由來本自閒。”儘管佛家愛説三生(前生、今生、來生),溥公也不例外,但作者看來“三生”畢竟是無據的。所謂萬法歸根,實皆本於寂靜。佛家主張寂滅,追求不生不滅的涅粲境界。道家則主張清靜無為。而儒家主張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主張居敬鎮獨。但歸根結蒂,佛家、道家的宗旨,其由來只在於一個“閒”字。閒則靜,靜則百念皆空,神完志適。這和儒家重視人事,主張格物致知、居仁由義,在觀點上也是迥然不同的。這兩句説明作者和溥公,儘管是知交,但對哲學上的觀點不妨各有見解。
結尾兩句:“一笑支郎又相惱,新詩不落語言間。”作者知道上面“三生”、“萬法”的説法,支郎必定不會同意,甚至還要相惱。詩句中以“又相惱”表示和溥公的解説,早有不同。又以“不落語言間”表示,之奉酬新詩的本意,只是表白自我的情志,真情所在,原是不落於語言之間的。這最後一句意思是説:新詩在語言之外,寓有深情。相逢一笑,溥公於“相惱”之外,當亦為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相諒吧。 [1]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名家點評

原上海詩詞學會顧問馬祖熙:全詩前半抒情,情中寓景;後半説理,理中見情。抒情之筆,充滿重來的欣喜;説理之筆,深見高致。(《宋詩精華》) [2] 
江蘇師範學院(原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陳建生:作者所寫的是與山水重逢、與老友重逢的喜悦,同時也和老友辯明哲學觀念上的異同。佛家主張“閒”,主張寂滅;儒家重視人事,主張進取。兩者相距甚遠,但是並不妨礙他們成為知己、至交。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真誠、坦蕩的學風,謙謙君子的氣度。(《宋詩精華》) [2] 

奉酬九日東峯道人溥公見贈之作作者簡介

朱熹像 朱熹像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僑居建陽(今福建建陽),宋高宗紹興戊辰(1148)科進士。歷官秘書閣修撰、寶文閣待制、侍講等。他一生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均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哲學思想上他繼承程顥、程顧的學説,並發展為完整的理學體系。其著作頗豐,有《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詩集註》《楚辭集註》等。後人有編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語類》等。卒後朝廷追封其諡號“信國公”後又改“徽國公”。 [4] 
參考資料
  • 1.    繆鉞.宋詩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年:第1201頁
  • 2.    陶文鵬. 宋詩精華[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80頁
  • 3.    張海鷗.宋名家詩導讀[M]: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第323頁
  • 4.    王小聖、慄秋毅.沁樊重陽詩鈔[M]:北嶽文藝出版社,2009年: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