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禮郎

鎖定
奉禮郎,唐代官名,屬太常寺。原名治禮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為避諱而改稱。唐人所撰書,述北齊及隋事,均改作奉禮。《通典》述前代治禮郎,均改作理禮郎。元馬端監撰《文獻通考》亦從之作“理”。
中文名
奉禮郎
詞語釋義
唐代官名
原    名
治禮郎
創始時間
漢朝
代表人物
郭釗李賀
避    諱
唐高宗

奉禮郎發展歷史

奉禮郎原名

原名治禮郎。唐高宗名治。因而改稱奉禮郎。唐永徽(高宗年號)以後,唐人述永徽以前事,既不能用新名,又不能寫“治”字,乃改“治”為“理”,《通典》即其例。原名治禮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改稱。

奉禮郎歷史背景

漢朝隸大鴻臚寺屬官大行令,掌朝會時贊禮儀。東漢員四十七人。
魏、晉沿置。東晉南朝大鴻臚常省,其官亦省置無常。北魏仍置,為冗散之官,有俸無常職。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六品下,二十三年改從九品。北齊時員三十人,隸鴻臚寺司儀署,從九品。
隋朝改隸太常寺,初置十六員煬帝時減為六人,從九品。
唐朝時沿置,四人,從九品上,屬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宗廟則設皇帝位於庭,九廟子孫列焉,昭穆異位,去爵從齒。凡樽彝勺冪,篚坫簠簋,登鈃籩豆,皆辮其位。凡祭祀朝會,在位拜跪之節,皆贊導之。公卿巡行諸陵,則主其威儀鼓吹而相其禮。掌朝會、祭祀時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贊導跪拜禮儀,隸太常寺。 唐高宗時因避諱改名奉禮郎。詩人李賀曾做過3年奉禮郎,故世稱“李奉禮”。
宋朝時初為寄祿官,神宗元豐改制後,復為太常寺從八品職事官,掌奉幣帛授祭祀初獻官,大禮則設親祠版位。遼、金皆置,屬太常寺。金從八品,掌設版位,執儀行事。
元朝太常禮儀院置奉禮郎二人,從八品。
明朝時改名贊禮郎,為太常寺屬官。掌祭祀、典禮時贊導事務。朱元璋吳王元年(1367)設,隸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隸太常寺,秩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的。後革二人。另外,南京太常寺亦設七的,嘉靖中革一人。
清朝順治元年(1644)尚設,滿洲十六人,漢員十六人,其後省設不一。乾隆時定漢員十四年,滿洲二十二人。定為用六品冠帶、食七品俸。又有學習贊禮郎,滿洲八人,宗室六人,正九品。另外,盛京禮部亦置,員十六人,均為滿員,掌祭祀之儀。

奉禮郎代表人物

奉禮郎郭釗

郭釗是汾陽王郭子儀之孫,父郭曖,母昇平公主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 釗,偉姿儀,身百長七尺,方口豐下,沉默寡言。母度昇平長公主代宗朝,釗為外孫,恩寵逾等,起家知為太常寺奉禮郎。

奉禮郎李賀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35年04期《李賀年譜》:唐元和六年(811)二十二歲,為奉禮郎當為是年。據《示弟》詩及《勉愛行》之二,賀在京師三年,又據《客遊》詩,遊趙三年(均詳後),而賀死於元和二一(816);依此推算,其為奉禮郎不能晚於是年。是年韓愈入為行尚書職方員外郎,或當與賀偕;賀之得官,或亦愈為之地也。賀有《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句雲:“小樹棗花春”知在春時。 [1] 
有“詩鬼”之稱的李賀,詩歌的詭譎意象歷來被作為中唐險怪詩派中獨樹一幟的詩風而存在,與韓孟相比,其辭瑰麗奇異,更多注重對生活場景之再現,體現了險怪詩派的藝術手法和生命表現力在他的手中得到一次昇華,再現了中唐詩歌在大盛之後的突變與創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