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橘帖

鎖定
《奉橘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中文名
奉橘帖
作    者
王羲之
創作年代
東晉
材    質
硬黃紙
規    格
縱24.7釐米,橫46.8釐米
書法類型
行書
現收藏地
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

奉橘帖法書信息

《奉橘帖》 《奉橘帖》 [1]
王羲之行書《奉橘帖》,與《何如帖》、《平安帖》連為一紙。 [2] 

奉橘帖法書內容

奉橘帖釋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3] 

奉橘帖大意

奉送上橘子三百枚。由於還未到霜降,未能多采摘。 [4] 

奉橘帖相關信息

關於橘子待到霜降後採摘,據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員石學根介紹:“按照節氣,柑橘採摘期大多在霜降之後,霜降過後,天氣變冷,橘子的酸度降低,糖度提高,橘皮變黃。” [5] 

奉橘帖考證

《奉橘帖》“奉橘”二字損,可辨識,第二行第一字殘損過半。從《奉橘帖》行文看,文義可與《何如帖》連屬。唐代褚遂良《右軍書目》“行(草)書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載有“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一帖。《奉橘帖》若與《何如帖》相合,正為五行。 [6] 後山詩話》載北宋黃庭堅韋應物(韋蘇州)語:“韋蘇州詩云:‘憐君卧病思新橘,試摘才酸亦未黃。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餘往以謂蓋用右軍帖雲‘贈子黃甘三百’者。比見右軍一帖雲:‘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蘇州蓋取諸此。” [7]  南宋韓彥直橘錄》雲:“早黃橘,著花,結子,比其類獨早。秋始半,其心已丹,千頭方酸,而早黃桔之微甘已回齒頰矣!王右軍帖有曰:‘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豈是類邪?” [8] 

奉橘帖書法欣賞

奉橘帖點畫與書風

《奉橘帖》雖聊聊數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稜畢現,有的圓轉,圭角不露,視若輕盈,實則厚實,墨色湛潤,神閒態濃,中鋒、側鋒並用,聊聊數字,令人回味無窮。……《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書的主流風貌,點畫的行態,靈活多變,意趣豐富,且書風坦然清純,字字挺立,體態舒朗,結體的縱橫聚散恰到好處,其造型大多是圓潤的橢圓形,有輕靈之感。 [9] 

奉橘帖楷書化用筆

邱振中在《楷書筆法的形成》一節中對《奉橘帖》等帖加以分析:從王羲之《何如帖》、《奉橘帖》等作品中接近楷書的字體,以及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二十九日帖》(按:亦名《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中夾雜的楷體字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隨點畫行進而用筆不間斷的變化有了很大的改變:運筆的變化逐漸移至筆畫的端部和彎折處,王羲之諸帖中雖然絞轉成分比草書中大為減少,但不少字中仍然可以看出行進中筆毫錐面的轉動;王徽之、王獻之二帖絞轉筆法便所剩無幾,平直筆畫明顯增多;至於王僧虔,部分筆畫的端部被強調、誇張。”
關於“楷書用筆”形成原因,邱振中在文章中論述:“隸書經過章草發展為今草的同時,沿着另一條線索發展為楷書。……頻繁的使轉是隸書用筆特徵之所在,它也有利於草書的連寫,但不是能適應點畫簡潔的楷書的要求,於是絞轉行筆的曲線軌跡又漸漸拉平。”“點畫趨於平直的同時,複雜、頻繁的絞轉不斷趨於簡化,因此點畫邊廓越來越簡單,越來越規整。……用筆的重心移至筆畫端部及折點,是楷書形成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它能很好地適應楷書方折分明的結構。誇張端部及折點,既能使點畫更為醒目,也能彌補絞轉減少、筆畫平直所帶來的審美的損失。” [10] 

奉橘帖行氣與軸線

《奉橘帖》(右)與《送梨帖》行氣比較 《奉橘帖》(右)與《送梨帖》行氣比較 [11]
《奉橘帖》雖兩行文字,字勢行氣也變化豐富:首行由於“三”、“枚”兩字左移,將較垂直的軸線行呈曲線分佈。
其次,“三”字的末筆橫畫右移,“百”字右橫折左傾,將字勢與行氣聯動起來,形成第一個曲線。其後“枚”雖整體向左欹側,但末字用力向右下,使筆勢均衡。“霜未降”三字通過主筆的映帶,使行軸線再次形成弧線。曲線行軸線的使用,賦予作品以律動,有音樂之感。
王獻之有草書《送梨帖》,內容與《奉橘帖》略似。《送梨帖》雲:“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其首行字勢行氣也與《奉橘帖》相近。 [12] 

奉橘帖結體與布白

《奉橘帖》無王羲之尺牘中“羲之白”、“羲之頓首”、“不具”等尺牘書寫格式,應為便函。信中所説“奉橘三百枚”,是送給親友的。與“平安三帖”中的《平安帖》、《何如帖》比較,《奉橘帖》有不同的面貌。書法有成熟的風格面目,已進入創造境界;在已有風格的基礎上,一件作品一個面目,則是更高的境界,從“平安三帖”的不同風格,可感知王羲之的創造力。
《奉橘帖》局部 《奉橘帖》局部 [13]
《奉橘帖》首先是結體寬鬆。王羲之的字,中宮多緊密(王羲之前期作品《姨母帖》中宮則較寬。緣於《姨母帖》較多隸意,結體平正),而《奉橘帖》結體不取平正,左低右高(左低右高較符合人的視覺與書寫習慣)。《奉橘帖》其次是筆意活脱。“活脱”除與中宮寬、略傾斜有關外,更源於筆致的豐富和結字的巧妙。筆致的變化來自用筆的輕重提按與轉筆調鋒。
以“塊”、“面”的造型角度觀察,“奉橘”兩字的緊密,與“三百枚”三字的疏朗,形成大的反差;另外,“可多得”三字用筆輕靈流動,也與右行“奉橘”等字的厚重也形成反差。反差關係增強了作品豐富的內涵。以單字分析,“三”字點畫雖全為短橫,而起筆略方,收筆較圓。一方一圓,加之三橫角度不同,姿態各異。再如“得”字,布白天然,筆畫又無處不曲。偏旁“寸”字筆鋒調轉微妙,尤其是最後一點,出人意料,反手書成。《奉橘帖》諸多微妙之處,並非全部都是經營安排,而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陸游語)。因此,凡書法絕妙之跡,處處可學,亦處處不可學,書畫在法,而其妙在人也。 [14] 

奉橘帖作者簡介

王羲之像 王羲之像 [15]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衞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16] 

奉橘帖相關閲讀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裱 《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三帖合裱 [17]
關於平安三帖,是指王羲之的三個行書尺牘作品《平安帖》(亦稱《修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平安三帖”亦統稱《平安帖》。三帖連為一紙。前隔水,有瘦金書題簽“晉王羲之奉橘帖”,下鈐“宣和”朱文聯璽。首行末“來十”二字右側,有梁朝“僧權”半字押署。“僧權”即梁朝鑑賞家徐僧權。在《平安帖》四行後,是《何如帖》,又稱《不審尊體帖》。其第一行末“尊體比”三字右側,有“察”、“懷充”小字押署。“懷充”即梁朝人唐懷充;“察”即隋朝人姚察,皆是當朝的鑑賞家。《何如帖》三行後,是《奉橘帖》二行。褚遂良右軍書目》“行書都五十八卷”第六卷載有一帖,曰“羲之白,不審尊體比復如何,五行”。若將此帖與《何如帖》合併,正五行,文意亦相屬。三帖相連。幅後有“隋開皇十八年三月廿七日”落款,再後有“參軍事學士諸葛穎、諫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名。拖尾歐陽修等題名,前後有“政和”、“宣和”、“紹興”及項元汴笪重光等人收藏印,以及清帝鑑藏印多方,系流傳有緒的唐摹本。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