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安大典

鎖定
1925年3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其時北京猶為北洋軍閥所盤據,靈梓暫且安放西山碧雲寺。1927年春,蔣介石在南京定都,國民政府,即由國民黨中常委決定,在南京紫金山(一名鐘山)南麓動工營造中山陵,以為國民黨故總理孫中山安葬之所。 [1] 
中文名
奉安大典
外文名
Feng an grand ceremony
事    件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孫中山先生舉行的葬禮
主要參與者
蔣介石宋慶齡孫科孔祥熙
封棺典禮主持
蔣介石
封棺典禮宣贊
席楚霖
奉安總指揮
朱培德
奉安總幹事
孔祥熙
移靈典禮主祭
胡漢民
奉安典禮主祭
蔣介石
奉安典禮陪祭
譚延闓胡漢民蔡元培
葬禮時間
1929年6月1日

奉安大典中山陵設計

中山陵的設計圖案,在廣州時就向全國範圍登報徵求,經過評選,以青年建築師呂彥直的設計方案為最佳得獎。呂是美國留學生,學成歸國不久,他的圖案雄偉開闊,氣勢磅礙,運用中國傳統的優美建築藝術,結合外國結構方式,甚的損益,大膽創新,以使適合於時代要求,現在我們看南京中山陵,羣山環詩,林木葱龍,予人以無比壯麗的感受,成為東南著名的風景勝地。但在50餘年前卻不是這樣,山上沒有樹木,山腳沒有道路房屋,風煙衰草,一片荒涼,中山陵就是在這光禿屯的山上興建起來的。
開始動工之時,挖土平地,鑿巖疊石,用鋼筋混凝土修築祭堂墓室,是與砌造白石台階同時進行的。台階依山勢而築,分左、中、右三道,自山腰祭堂前面平展展地通至山麓,距離顧長,工程較大,幾經兩年時間,這些主要工程才初具規模。國民黨又在營造中山陵的同時,修建自挹江門 [5]  起,經鼓樓、新街口向東出中山門,以達紫金山下的公路,即今南京城內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就是。這條公路兩旁,那時多空地,就是熱鬧地段北門橋新街口一帶,也不過是鱗次幫比的矮小房屋,比不上今天的繁華景象。 [1] 

奉安大典北上迎梓

1929年5月12日,孫中山先生兒子孫科、兒媳陳淑英皆同國民政府特派迎標專員林森等先行北上,準備北京移靈事宜。5月18日,孫夫人宋慶齡從莫斯科取道西伯利亞,經哈爾濱抵北京,徑赴碧雲寺哭靈。5月22日晨舉行孫中山遺體重驗易棺禮,由孫科和侍衞長馬湘等將遺體恭移大殿,由協和醫院醫生、護士將遺體裹上白綢,並理了發。之後,仍由孫科、馬湘等為遺體更換驗服,穿上白內衫褲,白絲襪,黑緞鞋,內襯白羅長衫,外加素藍實地紗長袍,玄青素綴馬褂,白絲手套。再後,由孫科、林森、馬湘等扶遺體安放由南京運去的特製銅植內,棺內先鋪白墊,再疊置裝有白絲棉的綢袋四十八隻於遺體兩側,頭部以下蓋以錦被。恭驗完畢後,仍由孫科率同衞士封棺,然後舉行奉安公祭。
5月26日清晨,舉行移靈南下祭告,先是家屬行祭禮繼由迎接特派專員林森等行奉移禮,鳴禮炮一百零一響。然後啓靈出碧雲寺,迎接行列最前行為騎兵帶隊官,乘黑馬,執開道旗先導,次為騎兵兩人,乘黑馬,執國民黨黨國旗隨進,次為前導騎兵一隊,乘黑馬,執長矛,次為軍樂隊奏衰樂,次為慈幼院男女學生六百人,手持奉移靈擦素紗燈,排列進行,次為遺象亭,亭用藍白綢結綵,中豎孫中山遺象,高三尺,象前置宋慶齡花圈,由槓夫二十人肩行,次為提爐二十對,焚沉檀香,左右行進,次為護靈步兵二連,荷槍拱衞,中為靈榜,由六十四名槓夫抬行,棺上覆國旗,罩榨罩,罩為藍緞特製,四周繡白日徽,四角繡白金雲,頭頂為白金色大圓珠,靈榜後,又為護靈步兵二連,再後為家屬及送殯者,最後為騎兵隊。
迎接行列自碧雲寺至東車站,沿途瞻仰民眾達三十萬人,當靈榜經過之時,人人脱帽俯首,肅立致敬。迎接專列(共15節)自5月26日下午從北京東車站開出,沿途經天津、滄州、濟南、泰安、充州、臨城、徐州、固鎮等站時,當地黨政官員及各界民眾齊集車站,設祭致奠,禮儀隆重熱烈
5月28日凌晨,靈車抵達蚌埠站,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等由南京到站恭迎,登上靈車,荷靈前行禮致敬,並慰問孫夫人。上午十時正,靈車抵浦口站,國民黨黨政要員都渡江到站迎候,不論文武官員,都一律身穿藍袍黑馬褂,白帽黑履黑襪,極為整齊嚴肅。十二時許,靈榜移上“威勝”軍艦。渡江抵中山碼頭時,江上中外各艦,均下半旗,鳴禮炮,表示哀思。靈穩登陸後,移上特備汽車,覆以黨國旗及鮮花,由樂隊前導,蔣介石以下均依序執佛,綁以黑白布交互成長條,執佛者均以一手扶之。靈車後為家屬女脊車,謹敬隨行。
下午三時,靈車到達中央黨部,然後移靈擦安放在禮堂中央。禮堂門首樹立彩坊一座,上懸“精神不死”四字匾額。禮堂正中懸孫中山遺像,旁懸黨國旗,四壁滿掛輓聯、花圈。禮堂內鋪以綠色地毯,靈榜四周圍以銅欄,靈前設祭桌,供古鼎一座、銀瓶一對,備極素潔,靈棕左右陳盆花無數,花香滿地。停靈禮由蔣介石主祭,家屬親故、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均分列左右肅立,獻花上香,行禮默衰。並自29日起至31日止定為公祭時間,第一天為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全體職員及海、陸、空三軍各部隊長官代表等公祭日;第二天為海外各地華僑代表、國內各少數民族代表和工、農、學生代表等公祭日。第三天為各國駐華外交使節和外賓、外僑以及新聞記者和親朋故舊代表等公祭日。公祭期間,有中央委員、國府委員輪流守靈。三天中參加公祭的各界人士達數萬人,大家飽含沉痛,仰中山先生遺容,依依不捨離去。
31日下午六時,舉行封棺禮,宋慶齡率家屬故舊,蔣介石率黨政要員恭指靈前,作最後仰遺容後,將銅棺安蓋。至此,迎接禮儀完成。 [2] 

奉安大典奉安日

6月1日,是孫中山先生奉安之日。清晨四時,在中央黨部舉行起靈禮,中山先生家屬宋慶齡、孫科夫婦、蔣介石夫婦、宋子文夫婦等及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各外國使節都蒞止參加,在靈堂依次排列,肅立恭候。起靈禮由胡漢民主祭,獅子山炮台鳴禮炮一百零一響。禮畢,恭扶靈榜登上汽車,靈車四周遍扎白綢綵球,上覆黨國旗,備極莊嚴。各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外國使節等分列左右兩行執綁,家屬女脊在特備玄色布慢內步行(出中央黨部大門後改乘馬車隨護)。
四時三十分,靈車緩緩啓行,鐵甲車及騎兵連前導,軍校學生二百餘人,全副武裝護靈隨行,送殯者分為十個行列,分別排列在靈車前後。第一行列為開道,由一騎兵官長乘黑馬,執開道旗領先,後隨護旗騎兵三名,乘黑馬,背槍,再後為騎兵二名,乘黑馬,分執黨國旗左右行進,隨後又為三名護旗騎兵,乘黑馬,背槍。再後為軍樂隊。再後為騎兵一連,乘黑馬,執長矛。第二行列至第六行列為各界送殯代表,分別為步兵一團,黨校學生,農民代表,工人代表;海軍陸戰隊,花圈大隊;南京各大中學校學生代表,海外華僑代表,蒙藏代表,各黨政機關職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手槍隊學生,各專使隨員等(第六行列內有遺象亭,亭內豎孫中山遺象,由八名身穿藍衣黑邊槓夫肩行)。第七行列為靈車隊,最前為人員眾多的大軍樂隊,奏衰樂,隨後為護靈隊步兵一連,靈車前為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各特任官、各國使節和親屬故舊等執佛人員,靈車後為家屬馬車十輛,再後又有護靈隊步兵一連。靈車在行列中間緩緩行進,哀樂陣陣,氣氛肅穆。第八、九、十三個行列,分別為陸軍軍官學校機關槍隊學生;步兵一連,背槍;騎兵一隊,執長矛殿後。十個行列綿亙五六里,每一行列前都有一人執指揮旗帶領,秩序井然。靈車所經的迎接大道—丨中山路沿途蓋有松柏青白布牌樓二十餘座,為各省政府、各省團體、海外黨部敬設,道旁瞻仰民眾在五十萬人以上,萬頭攜動,靈車經過時,無不自覺默衰致敬。
送殯行列於上午八時陸續到達紫金山麓,依次分列在中山陵前廣場兩側肅立,恭候靈車換輿。九時許,靈車緩緩駛行至廣場石階前,家屬一律下馬車進入玄色布慢中,肅立於靈車之側,執佛人員恭扶靈擦,由槓夫將靈擦移上先已停放在石階前的靈典上,靈典為亭子式,用藍綢裹紮,四角懸以白綢綵球,槓夫一百零八人分列靈輿前後,待令啓靈。這天,中山陵佈置莊嚴,紫金山麓蓋有彩色牌樓多座,各懸掛花圈,廣場中央旗杆上下半旗致哀,其下聯綴小幅黨國旗,陵園道旁的電杆上各懸各色花圈,墓前東西兩側,各蓋松柏大牌樓一座,陵園上空由航空署派飛機五架,迴翔空際致敬。
九時半,啓靈號響,槓夫起槓步石級緩緩行進,由國府大樂隊四十人奏衰樂前導,孫夫人宋慶齡率家屬戚屬在布慢內步行隨護,執佛人員在兩旁恭扶靈與前進,所有指揮人員,人人恭謹將事。十時正,靈輿安抵祭堂前平台,換用小槓,敬將靈擦移置於祭堂中央。祭堂布置嚴肅,面南“民生”、“民族”、“民權”三門均懸藍白綢質綵球,地面鋪以藍底白邊毛毯,墓門交懸黨國旗,祭堂正中恭立孫中山遺象,象前置孫夫人花圈,祭堂左右兩側各置親戚故舊及外賓的花圈甚多。
十時半左右,舉行奉安典禮,參祭人員依次就位,中為主祭席,左為家屬戚屬席,右為故舊席。主祭席後,左為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席,右為各國專使、國外友人席。由蔣介石主祭,譚延閣、胡漢民等陪祭,獻花圈,讀謀文,祭禮畢。然後,由孔祥熙率領槓夫將靈榜移進墓門,家屬戚屬和各參祭代表隨進送葬,恭扶靈擦奉安擴內。此時,再次鳴禮炮一百零一響,並按國民政府規定,通令全國民眾一律停止工作,默哀三分鐘。至十二時正,葬禮畢。送葬代表依次進入墓門聯仰,最後由宋慶齡率家屬戚屬等將墓門嚴扁。至此,舉國哀悼,備極隆重的孫中山先生奉安典禮告成。孫中山先生的墓穴,深入墓室大理石圓坑下五米處,墓穴呈長方形,銅棺放置在墓穴中央,棺底墊有楠木座,基穴底用花崗石鋪墊,周圍砌夾牆,銅棺安放定當後,用鋼筋水泥厚厚地加以密封。為了供人們今後瞻仰,在墓穴上的大理石圓擴內置有一具大理石石棺,棺蓋上仰卧着由日本雕塑家高琪精刻的孫中山卧象,象旁飾有素潔的雕花。 [3] 
奉安大典 奉安大典

奉安大典歷史意義

奉安大典的宣傳方針是向全國人民宣傳總理遺教,告訴民眾孫中山一生的事業是“領導中國民族獨立、文化復興、民生髮展之國民革命運動”,從而實現對大眾的教育,團結人心。
為了讓民眾充分了解奉安大典的重要性與神聖性,強化人們對孫中山的認識與記憶,奉安委員會自1929年5月13日開始,就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刊登奉安公告,奉安大典遂成為全國新聞熱點,南京國民政府宣傳方式簡明,包括編髮各種宣傳品,講演總理革命之偉大精神及史略,演放有關總理革命之各種影片,奏演衰樂及留聲機之總理演説片,張貼各種迎接圖畫、照片等。為擴大影響,國民黨專門開通迎接宣傳列車,規定“車停各站時,任人圍觀”。列車兩旁均佈置圖畫、標語及文字,皆簡明拒要,目的是使“各地勞苦民眾得有簡要之概念”,有兩條標語極為醒目:“把中華民族從根救起來”和“對世界文化迎頭趕上去”。奉安宣傳使孫中山符號及其政治意涵得以成功傳播。
奉安大典雖然在南京舉行,但它是一個從北平肇始、終於南京、全國各地普遍參與的空前的紀念儀式。孫中山的靈榜從北平西郊碧雲寺啓程,沿途經過北平、天津、河北、山東、安徽,到達首都南京,行程達上千公里,沿途採用了不同的運輸方式:第一路段是從北平西山的碧雲寺至前門的火車站,採用人力抬。第二路段由北平前門火車站至長江北岸的浦口,採用火車。第三路段自浦口過長江,採用海軍威勝軍艦。第四路段自下關中山碼頭至中央黨部,爾後再至中山陵,採用汽車奉移與迎親過程中,黨政官員及各界民眾均齊集沿途所經各站,設祭致奠,規模宏大而隆重。各地民眾都懷着崇敬和誠的心情迎接。 [4] 
奉安大典 奉安大典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革命 孫中山文史資料精編 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12,第650頁.
  • 2.    中共太倉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政協太倉縣文史資料委員會,太倉文史資料輯存 第8輯,第82-84頁.
  • 3.    中共太倉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政協太倉縣文史資料委員會,太倉文史資料輯存 第8輯,第84-87頁.
  • 4.    龔銘,張道有主編,中山先生的一天,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7.07,第273-274頁.
  • 5.    孫中山先生“奉安”典禮片斷  .人民政協網[引用日期2023-05-11]